大豆黑痘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1页
大豆黑痘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2页
大豆黑痘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3页
大豆黑痘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4页
大豆黑痘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豆黑痘病的识别及防治《大豆种子生产技术》教学目标1.掌握大豆黑痘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2.学会大豆黑痘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黑痘病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大豆产区的一种疫病,主要针对植株的叶片、茎和豆荚,极容易导致大豆的大面积枯死,从而导致大豆减产。为害的真菌大豆痂圆孢,属于半知菌亚门,其有性态大豆痂囊腔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该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管理和药剂喷洒等方式来防治。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荚,幼嫩的叶片尤易被害。叶片染病叶上病斑圆形,直径1mm左右,常分布于叶脉两侧,初呈灰白色,后变黑褐色,最终病叶两边向上反卷,变黑干枯。茎和叶柄染病病斑大小不等,小的椭圆形,大的病斑融合长达2cm,黑褐色,肥厚隆起,疮痂状,上生不明显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一、为害症状二、病原物

大豆痂圆孢(SphacelomaglycinesKurataetKuribayash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单生或联生于角质层下的拟薄壁组织的基质上,枕形,上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初无色,后变褐色,很短不分枝,顶端钝形或略尖,无隔或具一个隔膜,大小8~16×4~5(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或褐色,单胞,内含1~2个油球,大小5~14×2~5(μm)。有性态为大豆痂囊腔菌(ElsinoeglycinesJenkins),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三、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一般可存活200~250天,但若脱离病斑11~14天便失去萌发力。土壤缺肥尤其缺钾肥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病重。过度密植或株间通风不良,多雨湿度大时发病重。6月份开始发病,8月进入发病盛期。重病田大豆中上部病叶大量枯死,茎和荚上病斑累累十分醒目。四、防治方法基本方法1.选种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2.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3.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秋翻土地将病株残体深埋。化学方法增施底肥,采用大豆配方施肥技术,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