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_第1页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_第2页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_第3页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_第4页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1.1森林健康森林常常面临着多种威胁,如火灾、病虫害、林木与非木材产品过度开采、不良的采伐和管理方式所导致的地力衰退等等。因此,如何保持健康的森林对可持续森林管理至关重要。1.1.1森林防火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扑救较难的自然灾害,是森林的大敌。林火失控将导致森林火灾的蔓延,会使大片森林毁于一旦,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森林火灾不可一处不防、不可一日不防。1.1.1.1基本情况xx县是贵州省十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据统计,2000-2008年期间共发生火灾128次,过火面积106.8公顷,受害森林面积81.3公顷,损害林木蓄积5648立方米,烧毁幼林125600万株。全县的林火隔离网络总长109公里,其中林区道路54公里,防火线45公里,生物防火林带10公里,用于林火监测的瞭望台5座,扑救森林火灾的机具761件,各类防火用车3辆,有专业半专业的森林消防队8个,队员577人,义务消防队156个,队员3200多人,有专职防火巡查队2支,队员60人,兼职护林防火巡查员328人。多年的森林消防工作,在全县形成了一个良好得森林防火氛围,从县到乡镇、从乡镇到村、从村到户,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救,责有人担。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个别乡镇仍存在着防火重点时段管理松懈、值班不严,巡逻、设卡检查力度不大的现象;二是森林防火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没有真正形成,森林防火社会化程度不高;三是乡镇的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快捷、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和扑救能力;四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离“四网二化”标准有一定的距离。1.1.1.2防控目标本经理期森林防火总目标为:以远程监控、瞭望、通讯、扑火、交通设备建设为基础,以生物防火林带、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为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灾前防范,提高应急能力,科学处置火情,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科学防控水平。力争在本经理期内把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每2万公顷2次以下,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杜绝人员伤亡事故,切实把森林火灾降到最低程度。1.1.1.3建设内容(1)预测监测体系建设现代化的预警监控对于及时掌握森林火灾、科学组织扑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到早发现,才能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因此,本经理期间规划建立1座森林火险气象预测预报站,在南宫、老屯新建3座瞭望塔,在海拔高、偏、远的山头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点20个,在建成后使全县的森林监测覆盖面达到70%左右。(2)预防扑救体系建设护林队伍建设:在现有防火巡查队的基础上,结合公益林建设,整合护林员队伍与防火巡查队,建立一支一职多能的、高效的护林员队伍。建设标准为平均166公顷森林1名护林员。消防队伍建设:组建好2支季节性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南宫、施洞片各一支),由县防火办统一指挥调度。各个乡镇都要建有1支以上的半专职森林消防队,有森林的村都要建立村级义务森林消防队。在本经理期内,扑火工具应改变原来单一落后状况,使全县配备扑火机具达到6500套(2号工具5000套、灭火水枪500支、风力灭火机150台)。组织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县、片、乡三级森林指挥中心,新配备各类防火用车10辆(县局2辆、各乡镇1辆)、指挥地图等设备,逐步推进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使指挥系统达到现代化标准,提高指挥的科学性。(3)林火阻隔网建设在本经理期内,要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区、重点用材林基地、水库库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部位的防火林带和生土隔离带建设。规划营造生物防火林带300公里,新开辟防火线15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造林树种以木荷、山杜英、杨梅、茶叶等耐火烧树种为主,营造方式分三种类型。①新建型:在宜林的无林地上或生土防火隔离带上新造防火树种,与造林更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后建成林带。②改建型:通过分年度伐除非目的树种,补植木荷、杨梅等防火树种进行改造培育而成的林带。③培育提高型:对未达到成带质量要求的原有林带采取抚育、补植、增宽等措施提高其质量,并逐步培育成郁闭度0.7以上的防火林带。1.1.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森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如何维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森林资源,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1.2.1基本情况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xx县设有国家级森林病虫害赤腹松鼠中心测报点一个,县级松褐天牛(含松材线虫病预防)和思茅松毛虫治理项目各一个,乡镇测报点8个,村级测报点156个,松材线虫病常年疫情监测点8个。有专职检疫员2人,兼职检疫员15人,测报员1人,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监测预报体系。2005—2008年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80.4%,防治效果达90%。经过多年的摸索,已成功总结了杉木、马尾松、金秋梨等有害生物防控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仅马尾松、金秋梨病虫害防治就为林农每年挽回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但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是缺乏生态学观点,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森林自身调控功能不足。二是缺乏有效的施药工具,不能快速、彻底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三是公益林经济效益不明显,林农不愿意出钱防治,社会参与森防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1.1.2.2防控目标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控制、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三大体系建设,把林业有害生物始终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实现可持续控制。在本森林经理期内实现“四率”指标“一降三提高”,具体为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1‰以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为9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5%以上。严防松材线虫病传入,控制马尾松危险性病虫害爆发。1.1.2.3建设内容(1)预警监测体系建设①稳定测报队伍,健全测报网络,搞好县、乡(镇)、村三级测报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各级测报员的业务素质。②在本经理期内拟建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大队,加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对县乡二级专、兼职检疫员,全面进行执法业务轮训。③建立和完善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机制,保障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运转。④发挥基层护林队伍在林业有害生监测工作的作用,引导公众参与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⑤应用先进测报技术,开展信息监测松毛虫、天牛等技术试验和推广应用,准确预报病虫情动态。⑥结合省、县固定样地调查等,定期对有害生物蔓延和林木受害情况进行监测。(2)检疫御灾体系建设①合理调整道路检疫检查布局。按照不动(站)点,动人员为原则,改善各(站)点办公条件,添置通讯设备,全面搞好边境关口检疫检查工作。②充分发挥现有的木材检查站的作用,抓好疫木源头管理,通过内控外堵,严防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危害。③加强花卉苗圃的检疫检查,每年要增加产地检疫次数,从原来的1次增加到2次,突出定时性,坚持长期性。(3)防治减灾体系建设①培育良种壮苗,加强对抗病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大力推广优良抗性品系。②根据分类经营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林种制定相应的营造混交林标准,生态工程造林混交林比例不得低于30%。③加强公益林的动态管理,适时更新改造,及时伐除轻度受害木,加强枯死木的采伐清理。④加大对生物防治的政策扶植力度。1.1.3林地生产力维护林地生产力是反映林业生产的能力,是衡量林业科技进步、林业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林地的生产力可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类。如何维护提高林地生产力将直接关系到林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1.3.1林地生产力现状2008年调查统计,乔木林分单位面积蓄积49.01立方米/公顷,虽然比全省的43.8立方米/公顷略大一点,但只有全国林分平均水平的46.7%。1.1.3.2经营目标到本经理期末,全县乔木林分单位面积蓄积达到55立方米/公顷以上,林种结构、龄组结构、树种结构更趋合理。累计改造低产抵效林1800公顷;积极培育阔叶林,使其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5%。1.1.3.3经营措施采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方式,从传统粗放经营林业向现代林业的集约经营转化,维护提高林地生产力,积极实施抚育管理、低产低效林改造,大力推广林业复合立体经营,调整优化林种、树种及龄组结构,废弃不合理营林措施,提倡轮作休闲制度,实施生态系统管理等经营措施。(1)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低产低效林改造是维护提高林地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经理期内建立各类低产低效林改造示范园区(杉木低产林改造、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板栗低产林改造等),树立样板,带动当地及周边乡镇林农跟着学、跟着做,大幅度提高各类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推广林业复合立体经营积极引导林农采用在金秋梨林、板栗林中套种茶叶、小竹等矮杆植物;在茶叶、板栗等套种山苍籽等立体经经营模式,实现林地空间高效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3)调整优化林种、树种及龄组结构本着适地适树原则,适当增加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大力营造阔叶树和针阔混交林,以充分利用林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保护天然阔叶林资源,恢复和提高林地的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综合生产力。(4)采取科学营林措施①造林尽量不炼山,提倡带状整地及块状抚育,尽可能保留不妨碍幼林生长的草本、灌木,增加地表覆盖度,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②改大面积皆伐为小面积块状皆伐或进行择伐、抚育伐等,同时尽量保存林地上的采伐剩余物。③推广合理施肥与除草,以维持林地土壤的肥力,提高林地生产力。④在杉木连栽2~3代后,应考虑轮作、休歇或进行间作生产,待肥力恢复后再营造杉木林。1.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遗传、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甚至改造整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危机。因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1.2.1基本情况xx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域,境内多丘陵山地,地形复杂,水热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份多样,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65455公顷,森林蓄积量373.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81%。全县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共记录有1062种,仅种子植物有447种;列为国家保护的种子植物14种。野生动物中,共记录有脊椎动物266种,其中,兽类48种、鸟类130种、爬行类26种、两栖类20种、鱼类4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8种。据初步调查,xx县有古树、大树4771株。主要树种为南方红豆杉、秃杉、翠柏、杉木、柏木、侧柏、银杏、马尾松、长苞铁杉、柔毛油杉、榉木、木荷、朴树、灯台树、皂角树、香樟、枫香、山核桃、白栎、水青冈、槐树、红麻栎、香果树、化香、泡桐、厚朴、板栗、锥栗、楠木、甜储栲和丝栗栲等,分属红豆杉科、杉科、柏科、银杏科、松科、木兰科、樟科、山茱萸科、金缕梅科、壳斗科、胡桃科、榆科和茜草科等。为了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截止2009年,xx县共建立自然保护小区2个,总面积为22266.7公顷,其中州级自然保护小区1个,面积为22139公顷,xx县级自然保护小区1个,面积127.7公顷。1.2.2保护目标完善或升级现有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加强对全县古树名木就地、迁地保护工作,积极复壮生长势较差和濒死的古树;对现实的非林地进行植被恢复。到经理期末,建立以南宫州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保护小区、湿地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网络,实现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1.2.3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生态系统的保护为中心,注重对生态系统、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种质基因等不同层次多样性的保护,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网络体系。1.2.3.1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可以使有代表性的物种及生境都得到应有的保护,确保全县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在本经理期内,应加强对已建的2个自然保护区的防火林带、防护林道建设,并做好管理、引导、扶持等工作,促进这些自然保护小区环境优化,为野生动植物生长提供条件。同时,要积极规划新的保护小区,重点放在湿地的保护上。1.2.3.2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按照《贵州省森林管理条例》,贯彻其中有关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条款,指定专人管护,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积极开展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县财政应落实一定的专项资金对生长势较差和濒死的古树进行复壮,并在现有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境、生长势、保护现状等项目进行定期动态监测,跟踪管理评价。同时要重视因修建基础设施而遭受危害的古树名木,应尽力实施迁地保护,将它们就近迁移于公园、保护区、植物园等处进行保护。有条件的乡镇、企业或个人,鼓励以履行义务植树的方式,认管认养古树名木。1.2.3.3种质资源保护工程种质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良种繁育的原始材料,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因此,在2009年基本查清xx县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居群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