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台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学年台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学年台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学年台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学年台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台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2024.04一、基础知识综合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冰山消(róng)(1)________、海平面上升、动植物濒(2)________(A.bīnB.pín)临灭绝等一系列灾难将接zhǒng(3)________而至。那时,或许世界末日就真的要到了,这绝不是(4)________(A.危言耸听

B.骇人听闻)!我们应当牢固践行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快快行动起来吧!1.有同学拟写宣传册卷首语时在用词和读音上有困惑,请你帮他作出正确选择。(填字母)2.设计宣传册封面的同学想从以下两张图片中选用一张,你认为哪一张更合适?请说明理由。(100字左右)《泪》《绿》3.划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建议。二、名句名篇默写4.宣传册内“低碳生活与绿美家乡”一栏,拟引用诗歌名句编写一段话,请你帮助完成。家乡山水美如诗画,处处“芳草鲜美,(1)

”(陶渊明《桃花源记》),处处“(2)

,蒙络摇缀”(柳宗元《小石潭记》)。优美的山水也会引发我们的无限情思,当我们驻足河畔,听到水鸟轻快鸣叫时,会想起《关雎》中的“(3)

,(4)

”,那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日夜思念;当我们眺望湖面,看到水面烟波浩渺时,会想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5)

,(6)

”,那是一种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只能闲居在家的无奈和惭愧;当我们即将远行,与家乡的山水、亲友挥手作别时,会想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7)

,(8)

”,那是一种不因岔路分别而落泪沾巾的豁达乐观……青山绿水哺育着我们成长,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增强环保意识,让家乡的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三、名著阅读5.在《经典常谈》阅读分享会中,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请你据此完成下面的表格。方法提要阅读建议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1)请针对下列同学的兴趣,推荐他优先阅读的篇目。A.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

》B.一位正在开展汉字文化研究的学长《

》C.一位正在学习八上课本中《<孟子>三章》的学弟《

》(2)小文认为阅读序言和目录没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和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帮助小文改变这一想法。

四、文言文阅读【甲】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①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鸢乱啼。【注释】①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旁批一: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呢?【乙】《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④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旁批二: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鱼儿在水中时而纹丝不动,时而轻快敏捷的情态,侧面表现出潭水的清澄纯净,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丙】《黄冈竹楼记》①(节选)王禹偁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②,竹工破之,刳③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子城西北隅,雉堞④圯毁,蓁莽⑤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⑥江濑⑦,幽阒辽夐⑧,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③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④彼齐云、落星⑨,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注释】①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黄州刺史期间。②椽(chuán):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③刳(kū):削剔,挖空。④雉蝶(dié):城上的矮墙。⑤蓁(zhēn)莽:丛生的树木和草。⑥挹:文中指望见。⑦濑:沙滩上的流水。⑧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阔。⑨齐云、落星:与下文的井干、丽谯均为古代楼名。6.理解字词是读懂诗文的基础,请你一起梳理,完成表格。文言词句方法解释技巧小结不可具状课内迁移法: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1)__(4)我发现在疏通文言文时,要_____诗韵清绝课内迁移法: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2)___亦谪居之胜概也查字典法:【胜】

【概】①胜利

①景象;状况②能承受,能承担

②大致,大略地③美好的,优美的

③节操,风度(3)___7.请用”/“给【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分三处。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9.联系【甲】诗,回答旁批一提出的问题。10.参考旁批二,赏析【丙】文画波浪线的语句,完成旁批三。11.三篇诗文均创作于作者被贬谪期间,传达的情感是否相同?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五、现代文阅读4月19日,农历三月十一,谷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本月校刊主题是“邂逅最美二十四节气”,请你参加校刊组织的下列活动。专栏目的活动方式科普世界用科普传递中国魅力参加审稿讨论文学天地从节气民俗角度解读文本跟着《阅读指南》赏析《谷雨》【科普世界】本期推荐稿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①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这些诗意的名称,承载了多少中国人难忘的记忆。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文明深邃智慧的黄钟大吕,直到今天,我们的土地仍旧传递出它斑驳钟声的规律回响。那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制约节气②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源于内因的酝酿,还有外因的操纵。众所周知,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需要365日5时48分46秒。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始终存在着66°34'的夹角,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直射和斜射的区别。因此,西周的“天文达人”用圭表测影法,确定了夏至、冬至。农事催生节气③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咱们的老祖宗设立节气的初衷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24个不同的节气。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A】________。二十四节气的出炉,是古代农业社会征服自然的有益尝试。民俗烘托节气④节气在民间相当接地气,加速了它的推广和普及。节气在作用于农业之外,还演变为喜闻乐见的民俗。例如每年清明,是人们踏青祭祖的日子。唐朝诗人杜牧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表现了清明节气的特殊气氛。从商周到汉初,以冬至为岁首。民间仍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节气和我们的生活交融,给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⑤一个人,一群人,数代人,经历阳光雨露,在自己熟悉或陌生的田园山麓、河流村庄,聆听风雨雷电、蛩声虫鸣、花开花落,形成如此详备齐整的季节流变图式。在“二十四节气”形成的背后有多少双远古先祖们观察星空屏息敛气的执着眼睛?有多少颗顺应自然、立足土地、挚爱生活的炽热心灵?审稿记录

建议一:②③两段换一下顺序,更合理。

建议二:【A】处再补充一则资料,让说明中心更突出。

审稿结论:这篇文章比较符合本期【科普世界】“用科普传递中国魅力”的编写目的,因为【B】______________,建议修改后录用。请阅读《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和《审稿记录》,完成以下任务:12.请分析“建议一”第②、③段调换顺序的理由。13.请你帮专栏小编从以下两则资料中选择一则,补充在【A】处,并说明理由。资料一:到了西汉时,《周髀算经》有8节专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探讨四季更替造成的物侯变化,将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资料二:到了西汉时,由邓平等制定《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从此完全明确了“二十四节气”详备的天文位置。14.请联系全文,补写审稿结论中【B】处内容。(提示: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分析填写)谷雨刘伟林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即“雨生百谷”,故此得名。春季的花正逐渐凋零,有些枝头还留有一抹残红,依然闹嚷嚷的模样。春日时节,花性急,亦开得早,架子端得紧,然几日明媚,转眼在枝头暴出了核。这样率然的场景,不拘束,不做作,令我心底无端生出感慨。②夜里,就着那盏灯火,父亲在故乡的院中修理犁耙。谷雨水响,犁耙下田。父亲要就着晴好的天气,把水田翻耕一遍。对于土地,父亲珍惜,总说要把一块土地种熟,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得数年,千万不能撂荒。乡下,人都往城里涌,那些荒芜的土地太多,父亲每每又顾不上,只好摇头叹气。万物周转的秩序正被打破,但天道的节气不会变,不以人的意志发生移位。③谚语言:“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看着这样的天色,父亲说今年又会有好年成。谷雨阴天,立夏就会落雨,立夏落了雨,小满也会落雨。父亲的意思是说,节气都是融会贯通的,它们互相联结得紧,若是立夏不落雨,小满就不会下雨。年景就是早年,那些置在高坡处的田就用不着去种植,即便种了,也会旱死。父亲的话,就像谷雨的光芒照亮我的眼眸,照亮这个节气中最精粹的部分。④天气暖得实在,雨却明显地多了,也大了起来,从屋顶湍急地走过,在屋檐形成瀑布样的水帘。天色昏暗,除了雨声,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斜眼望去,雨水疾驰而至,从对面的山上往下推,如一首自天庭而降的玄妙乐曲,地面溅起的雨点是跳跃的音符。⑤每年的谷雨节,母亲总是雷打不动去茶园摘茶,做“谷雨尖”。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锅只要烧热就行,万不可烧过了,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置热水浸泡,茶叶舒展,纤毫毕现,柔如银针,根根直立杯中,若是玻璃杯,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对于茶道,我不懂,亦不善饮,惹得母亲每每说我“牛饮”,茶不是这样喝的,要细细地尝,你就没尝到别的味道?我答,味道是不同,可还是一个味。母亲说热茶慢喝,不能冷却,可治咳嗽、伤风、感冒。⑥谷雨已起身,节气不饶人,立夏很快就要来了,这是天道的更迭。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再过了几天,就不是春茶了,该称为夏茶。母亲如此费心,像是茶就成了另一种味道。⑦晚上,不远的田野上传来阵阵蛙鸣,蛙鸣成了这个节气的和声,扰乱了这个节气的动与静。这样的夜晚,父亲肯定要失眠,规划着明天的农事。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谷雨的金黄正在广袤的天底呈现,再过三个月,谷子该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蔸、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秕、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⑧天空真的在落雨。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为银杏,一棵为杨梅。银杏的叶子呈绿茶色,雨的光斑滑过,绿色更浓;而杨梅树已挂果,只是还没熟透,得过些时日。⑨我嗅着谷雨的芬芳,静立在那里,就让这些清草丽花永存于记忆,目光所及处,“独吟池塘自碧,细咽枣锢飞燕”,于谷雨的光影中,我保持住——对这个季节最后的沉默。(本文有删改)请跟着《阅读指南》,从民俗的角度赏析《谷雨》阅读指南阅读提示:在民俗中领悟人和自然的关系【任务一】梳理节气民俗15.请阅读本文,补全《阅读指南》中的三处空缺处。①

16.结合第①段内容分析段末画线句“令我心底生出无限感慨”的原因。【任务二】体会民俗作用17.“耕作的智慧”这个关键词,是否能帮助你理解父亲的形象?18.阅读第④⑤段,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分析以下两句话中“味道”的不同含义。A我答,味道是不同,可还是一个味。B母亲如此费心,像是茶成就了另一种味道。【任务三】深化理解民俗19.结合内容,借助《阅读指南》,阐述对“在民俗中领悟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六、作文20.学校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三个栏目(见下表)。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栏目内容举例家乡风味鱼皮馄饨、番粉圆、油炸鼓、锡饼……家乡风光临海长城、温岭方山、玉环大鹿岛……家乡风俗除夕守岁、元宵舞龙、清明祭扫……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完成一篇记叙文;(2)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600字;(3)不要出现含有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参考答案:

A

A

2.示例一:选择A。这张图片以“泪”为标题,图片中的地球上耸立着高高的大烟囱,天空浓烟滚滚,底下是各种工业废水,美丽的地球变得丑陋不堪,地球正在流泪。这张图片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警示人们去保护环境。示例二:选择B。这张图片以“绿”为标题,整个地球都充满了代表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地球像一颗饱满的种子,为茁壮成长的新芽输送养料。这张图片告诉我们低碳绿色能源给地球带来了无限生机。保护地球环境就等于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可以正面激发读者保护环境的意识。

3.“践行和树立”应改为“树立和践行”【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1)消融(róng):融化;消失。(2)濒临灭绝(bīn):指一种生物在自然环境突然改变,或受到人类影响后,迅速消失,数量极少的一种状态。故选A。(3)接踵而至(zhǒng):后头的人脚尖接着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比喻来者很多,络绎不绝。(4)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作者警示人们如果不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将会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后果,这些后果是一种预测或警告,而不是已经发生的坏事。因此,使用“危言耸听”更合适;故选A。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题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图片内容转化为语言,规范作答。该题要求为宣传册的封面选择图片,并解释选择的理由。A图片以“泪”为标题,显示了地球被污染的场景,高大的烟囱排放浓烟,污水排入地球,地球表面的蓝色被污染,形成了泪水的形象。这张图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直观地表现出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反思,适合用于强调环保和低碳生活的宣传册封面。B图片以“绿”为标题,展示了一个充满绿色生机的地球,寓意低碳生活方式带给地球的健康和活力。这张图片给人以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感觉,强调了保护环境和采取低碳行动对恢复地球生态的重要性。它能够正面激发读者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从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低碳生活。选择哪一张图片取决于宣传册的主题和希望传达的信息。如果希望强调环境危机和紧迫性,A图更合适;如果希望传递积极的环保信息和对未来的期待,B图可能更适合。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划线句语序不当。一般而言,应先有“树立”理念,然后“践行”这个理念。因此,正确的顺序是“树立和践行”。落英缤纷

青树翠蔓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缤纷、翠蔓、寤寐、楫”等字词容易写错。5.

《史记》(或《战国策》《汉书》《春秋》)《说文解字》

《四书》(或《诸子》《战国策》)示例:小文,阅读序言和目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这本书的序言,你可以了解它的大致内容和编排体例:本书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按照文字学、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编排。把握了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后,你可以通过目录,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有需要的章节来读,可以大大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A.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推荐他优先阅读《史记》。《史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史书,由司马迁编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包括了各种人物传记、历史事件,是历史爱好者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良好选择。此外,也可以推荐《战国策》《汉书》或《春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策士智谋和外交策略的集锦,主要记载了战国七雄之间的谋略、辩论和事件。这部书以对话和故事形式呈现,语言生动活泼,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外交、思想的重要文献。《汉书》由东汉时期的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录了西汉时期的历史。《汉书》在体例上继承了《史记》,但在内容上更为详尽,特别是在制度、地理、天文、历法等方面有着深入的记载,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由孔子修订,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春秋》简练含蓄,以年代为线索,记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过程,体现了儒家的历史观。B.对于开展汉字文化研究的同学,推荐他阅读《说文解字》。这是东汉时期许慎编撰的一部汉字字典,是研究汉字源流和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书,对于理解汉字的形、音、义有极大的帮助。C.对于正在学习八上课本中《<孟子>三章》的学弟,推荐他阅读《四书》。《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其中《孟子》是孟子的言论集,学习《孟子》三章,阅读原著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言论集,主要阐述了他的道德哲学、政治见解和教育理念,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有深入论述,适合深入理解孟子思想。此外,《诸子》或《战国策》中也有关于孟子的记载,可以帮助扩展对孟子思想的了解。《诸子》通常指的是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作,如道家的《道德经》《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景象,其中也包含有关孟子的记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孟子与当时其他思想家的对话和辩论,进一步理解孟子思想的背景和影响。《战国策》主要关注的是战国时期的谋略和外交,但其中也有一些关于孟子的记载。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的言论和活动很可能会被《战国策》所记载,通过阅读这部书,可以了解孟子在实际政治环境中的应用和影响。(2)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中的“选择性阅读”方法。序言通常由作者或编者撰写,用来介绍书籍的写作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时还会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对读者的建议。通过阅读序言,读者可以快速掌握书的基本信息,为选择性阅读提供方向。例如,了解《经典常谈》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介绍,可以帮助小文理解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对经典分类的逻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目录是书的导航,列出了书中的各个章节和主题。对于选择性阅读来说,目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找到与自己兴趣或需求相符的章节,避免了盲目阅读和时间浪费。例如,小文如果对诗词感兴趣,可以通过目录直接找到与诗词相关的章节,跳过不感兴趣或不需要的部分。因此,阅读序言和目录不仅有助于理解书籍的整体架构,还可以帮助读者更高效地进行选择性阅读,确保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信息,小文可以更有目标地挑选和深入阅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详细地

美好的景象

根据语境,联想课内学过的字词释义加以确定;另外还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惑并积累字词

7.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8.向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10.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角度罗列了六种声音,形象地写出了在竹楼中可以领略到的种种清韵雅趣(或生活之乐),表达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的竹楼生活的喜爱之情。

11.不同。甲诗通过描绘柳州雨后百花凋零、莺鸟乱啼的景象,寄寓了诗人贬谪期间客居他乡的凄苦;乙文的情感是有所转变的,作者初见小石潭“心乐之”,后因小石潭清冷幽清环境的触发,被贬谪的凄苦孤寂之感再次弥散开来。丙文在贬谪期间,作者自建竹楼,在竹楼上赏景、咏诗、下棋、读书,排遣世俗的杂念,不慕高楼华屋的奢靡生活,可见他恬淡自如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解析】6.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对于“不可具状”中的“具”,我们采用了课内迁移法。我们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问所从来,具答之(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其中的“具”意为“详细地”。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可具状(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中的“具”也应该是“详细地”的意思。因此,这里的“不可具状”可以理解为无法详细地描述或表达。(2)对于“诗韵清绝”中的“绝”,我们同样采用了课内迁移法。在《核舟记》中,“佛印绝类弥勒(佛印极像弥勒佛)”的“绝”表示程度很深,可以理解为“非常”或“极”。因此,在“诗韵清绝(诗的韵味清雅绝妙)”中,“绝”也应该是“极”的意思,表示诗韵极为清新。(3)对于“亦谪居之胜概也(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中的“胜概”,我们采用了查字典法。通过查阅字典,我们了解到“胜”有美好之意,“概”是景象之意。因此,“胜概”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景象。所以,“亦谪居之胜概也”可以理解为这也是被贬谪居住在这里的美好景象。(4)在解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理解疑难字词。首先,可以采用课内迁移法,利用已知的文言文词句来推断新词句的含义,如在“不可具状”中,“具”可借鉴《桃花源记》中的用法,理解为“详细地”。其次,查字典法也是一个有效工具,如“胜概”一词,通过查阅字典,我们知道“胜”意为美好,“概”为景象,因此“胜概”即指美好的景象。综上所述,课内迁移和查阅字典等方法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疑难字词,进而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整体意义。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那些华丽的楼阁)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重点字词:止:仅限于,仅仅。贮:蓄养。妓女:古代指以歌舞或卖身来娱乐他人的女子。藏:藏匿。吾:我。所不取:不采取,不接受。句子结构:“止于贮妓女”是说那些高楼华屋的用途;“藏歌舞”是作者的态度;“非骚人之事”是作者对这两种用途的否定;“吾所不取”则是作者的立场。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光线明暗变化。可见:能看见。9.本题考查甲诗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根据甲诗“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鸢乱啼”可知,诗人所见的景象是雨后春城中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这种景象通常与秋天落叶的景色相似,因此诗人产生了“春半如秋”的错觉。同时,根据注释“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和“宦情”(官场的情感),可以推测诗人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被贬柳州,内心充满了凄凉和迷茫。因此,春日的美好并未给诗人带来愉悦,反而因为个人的遭遇让他感觉到了如同秋天般的萧瑟和凄凉。整体上,诗人的感受是外在自然景象与内心的苦闷情感相互映照的结果。10.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丙文第②段“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可知,作者通过列举一年四季在竹楼中可以听到的各种声音,如夏雨的瀑布声、冬雪的碎玉声、琴声、诗韵、围棋声、投壶声,这些声音都富有节奏和韵律,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展现了竹楼环境的宁静和雅致,也体现出其生活的闲适与惬意。这些声音的描述,从听觉角度丰富了对竹楼生活的描绘,侧面反映出作者在贬谪期间,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和内心的宁静。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竹楼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对比分析。根据甲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可知,柳宗元在柳州的贬谪生活充满了哀愁,对官场的失落和客居他乡的思念使他的心情如同秋天般萧瑟。根据乙文第①段“似与游者相乐”到第③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柳宗元在小石潭的体验经历了从短暂的快乐到深沉的忧郁转变。在发现小石潭之初,他感到快乐,但随着环境的寂静和清冷,他的贬谪孤独感又浮现出来。根据丙文第③段“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可知,王禹偁在贬谪期间,通过竹楼生活和各种雅致的活动来排遣世俗忧虑,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态。根据以上分析,三篇诗文虽然都是在贬谪期间创作,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甲诗传递的是贬谪生活的凄苦,乙文的情感经历了从短暂的喜悦到忧郁的转变,而丙文则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追求心灵平静和高雅生活的情趣。【点睛】参考译文【甲】贬官异乡两种凄凄之情交织,仲春景象如秋令人意象迷惘。山城一阵雨后百花纷纷凋零,榕树落叶满庭黄莺纵情啼唱。【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丙】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