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宇宙的边疆》一课教学与评析当科学精神邂逅“诗情与哲思”——《宇宙的边疆》一课教学与评析《宇宙的边疆》是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目标有三:厘清全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怀疑和想象;引发对课文中呈现的科学精神和好奇心的共鸣。所教班级学生文理兼重,阅读面广,对此篇课文具备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实录、思考与评析如下:一、教学实录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关于宇宙的话题。在你们读过的作品中,有关于宇宙的诗句或文段吗?生我看过对宇宙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师这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宇宙进行解释。提到时间,我们又可以想到很多。闻一多先生说,有一首诗具有“夐绝的宇宙意识”,是哪一首啊?生(齐)《春江花月夜》!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时间的起点。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讲,这就是大爆炸之前的那个奇点,它是开始的地方。刚才,我们是从学过的诗文出发,从文学的角度去描绘、去想象、去阅读宇宙。但是今天,我们可能要换一个角度,即科学,与之相遇。课文的标题叫作“宇宙的边疆”。可以先看一看,卡尔·萨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宇宙》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出示卡尔·萨根及《宇宙》的简介:卡尔·萨根,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任职,美国国家航天局科学专家,1980年自编自导大型科学系列片《宇宙》,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观众达5亿人次。配套科普书籍《宇宙》连续70周入选《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全世界发行500多万册。)师《宇宙》系列包括电视剧、影集和书。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跟随他的介绍,阅读宇宙,阅读卡尔·萨根,与他进行对话。课文《宇宙的边疆》是这本书第一章的节选。我们将从3个任务出发进行研讨。(出示任务1:卡尔·萨根是从什么开始介绍宇宙的?为什么到了课文的最后,才回到“地球”?这个顺序合理吗?说说理由。)生是由“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课文第6小节)开始的,接着是“星系”(课文第7小节)。师你从第6小节讲起,为什么不从第1小节讲起?生前5节是交代背景。师是写作的背景、铺垫和准备。请另一位同学说说。生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写起。师你的回答正好和前一位同学关联起来。第1—4小节,讲的是我们在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的态度。
这样的写法合理吗?生这是一种由大及小的写作顺序,地球放在最后写(作为宇宙一个最小的单位),合情合理。师从大到小有一定的道理,从小到大就不行吗?还有举手的同学,我们从这位同学开始。生我觉得从小到大反而不好。课文中说“宇宙是我们的家园”,宇宙应该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从地球往外看,宇宙这个概念会变得很陌生,从“一粒尘埃”的尺度去看汪洋之滨,会有一种微妙的恐惧感。而反过来,从宇宙回到地球,则天然具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师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从目前已知的最大级别讲起,最后再回到地球,这样会减轻认知的恐惧感,心理落差相对会变得小一点。再请另一位同学说说。生根据我的了解,作者非常不满的一点是人类的自大。我们开始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再后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发现都不是。所以,由大到小的写作顺序,其实是对这种自大心态的一种反拨。师这样的自大情绪,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生从人类诞生之后就开始了。师不一定。我的想法,更有可能是从文艺复兴的时候开始的。古希腊人对自己的命运,对神祇有一种敬畏感;中世纪,则是上帝的形象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用莎士比亚的两句台词———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就可以窥得人类心态的变化,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自信满满的宣言。但在卡尔·萨根看来,我们人不能仅以自我为中心。请其他同学说说。生从星系到本星系群,到太阳系,再到地球,这样从大到小的顺序,暗含了“人类是渺小的”这样的观念。从浩瀚广袤的空间,点里面还有点,逐渐到一个个变小的点,从而让观众(读者)对宇宙形成一种态度,一种对宇宙新的好奇和探索。师这个解释其实也把说明顺序做了简单的梳理。量级由大到小的介绍顺序,更能够激发普通人建立一种直观的感受,不是从自身,而是从我们能观测到的最大、最远的单位———星系出发,从那儿回过头来看人。这个问题我们暂时就讨论到这里。下面,就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和总结。(出示《宇宙的边疆》的结构示意图,图略。)师第1—6小节其实都是介绍宇宙前的一个准备。第7小节从星系开始介绍宇宙,在宇宙星系图里,每种颜色代表一个单位,最后才是我们的地球。(出示静态的宇宙星系图,供学生想象。)师卡尔·萨根介绍的“宇宙的边疆”,是从星系这个单位出发的,一下子把人类所能探测到的可能是最大最远的单位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再逐层往里去寻找我们的地球。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我的第一个问题,有一定的“圈套性”,或者说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它只涉及我们这篇课文所选的18个小节的写作顺序,这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呢?要探讨这段文字的写作顺序,我们应该读《宇宙》这本书的第一章。课文只选了一小部分,后面大部分写了什么,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还会继续跟大家讲。下面我们进入到第2个任务。(出示任务2:课文第3小节中写道,“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结合课文的具体文段赏读,展示卡尔·萨根的怀疑和想象,顺带也说一说你对宇宙的怀疑和想象。)师课文第3小节的这句话让我震惊。探索未知宇宙的时候,抱有怀疑态度是很正常的,但“又要富于想象”———难道是屈原的《天问》吗?难道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吗?因为根据我的认知,只有诗歌里才有丰富的想象。卡尔·萨根可是科学家,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看看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段落。请你来说——生第9小节中有怀疑。“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这两个问句,也不能完全称之为“怀疑”,作者心中其实是有答案的,答案就是“并不是”。但这两个问题目前确实没有事实依据作答,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怀疑”。师就是说某种假设。生它是更类似于哲学层面的某种认知,没有科学层面的证实。或者说,这两个问题出自他的宇宙观。师他的宇宙观难道不应该是基于科学层面的观点吗?生当然不是。因为面对未知的时候,我们总是要通过一些哲学上的观点来指导具体的探索行动。它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你的宇宙观其实就是你的宇宙哲学。师你的意思是“指导性的原则”。你说它还专题研究37没有被科学所证明,但是他作出了合理的推测,或者说怀疑。这样的怀疑,如果我用肯定句来表述,效果怎么样?生首先,从表达效果而言,疑问句必然比肯定句好,更能引发读者的关注。其次,作者也不能使用肯定句,用了只能显得作者很自大。因为这两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作为怀疑和猜测放在这里。师这是一种更加理性和严谨的态度,没有证实的观点,我只能用疑问句的方式来表达。感谢这位同学。请你再来说说看———生我们可以看看第13小节的想象。“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它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它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假设。“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说明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这种“与世隔绝”的情况,和刚才第9小节的怀疑形成了一定的呼应。师就想象本身而言,对这一段,你能再说两句吗?有你值得回味的地方吗?生这一段所表达的,是我们人类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对外界文明的期待。人类是世界中心,希望能与外界联系,并积极地探索和有所发现。师你说的这个外界,应该不是我们“地球村”了吧?它应该是指星系之间、星球之间,不同的种族和文明之间,这是一种外星想象,这样的探索和相遇被称之为“第三类接触”。卡尔·萨根在生前就做过一部电影的编剧,这部电影叫作《接触》,一直到他去世以后的1997年才拍摄完毕。他本人对这个话题是非常感兴趣的。或者像刚才同学所说的,促使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这样的想象的,可能是他的“宇宙哲学观”。他愿意相信这一点(外星文明的存在),同时又有理性的依据在做一个支撑。“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而这样的想象,很明显是一种心理上的共情或者说“以己度人”———我们人类是这么做的,所以那些外星生物和文明,可能也会这么做。课文不算很长,但可供回味和咀嚼的段落却不少。请这位同学说说。生第14小节,“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师停一下。卡尔·萨根是电视系列片《宇宙》的主要撰稿者和专任解说者。我回头可以放一集《宇宙》给大家看,他的解说语速缓慢而具有顿挫感,且包含充沛的情感。而你则读得很随意、很快,这是“光速阅读”吗?要慢一点。第14小节的想象非常有价值,要慢慢去读,用心去体会。请你重新读一遍。(学生重读。)师这遍就很好。这一段文字内容可以看作是对第13小节想象的一个补充。外星世界的生物和文明在诞生后也在逐步改造自己,这是作者根据人类在地球上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推及外星文明发展的过程。师由己及人的推想,以及对其他不同形态文明的期待,这是第14小节呈现的内容。这个环节的讨论就到这里。对《宇宙》这本书以及这部电视系列片,我希望大家在今后做一些更具深度的接触和探讨。以上是卡尔·萨根在探索宇宙时的怀疑和想象,以及我们对其的解读。(教师出示任务3:以“一粒尘埃”的身份,给你认识的宇宙写一首不少于三行的小诗。)师读一读你们的诗。刚才有同学说得很好,卡尔·萨根有很多高于科学认知的哲学层面的玄想。而我读卡尔·萨根则觉得,他很像一位诗人。你看他是怎么描写星系和恒星的,他的思维非常具有形象性和感性的色彩。所以,我想,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来向今天学习的文本、探讨的话题致敬。请你来说。生君之见,日升东隅,月落霜天。曾几闻,群星若沸,银浦水声。君不见,黯者深,君不闻……师这还不是白话诗,属于古风,用了相当多的古典意象,意味深长。略“文”,不适合读,更适合看。再请你来说。生我是一粒/知道宇宙不知道我知道他不知道我知道他不知道我的/尘埃。(全班大笑。)师无法复述,但是我懂他的意思。跟刚才一位同学所说的“点里面的点”有点相似,很机智。我喜欢这样的诗,喜欢这样的写作。为什么要布置这么一个作业,我得再做一个说明。这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关于本文的写作顺序,大家都说从星系去讲更好。但这个质疑对于卡尔·萨根的写作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一章的后半部分,就是从地球开始,来讲我们人类探索地球、探索天体、探索宇宙的历程;讲人类怎么用几何的方法发现了地球其实是一个球体;讲人类怎么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航海旅行;讲人类怎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天体的奥秘。他还讲了公元前的亚历山大城,讲了这里面的图书馆,讲了人类求知的旅程。《宇宙》第一章的结构是沙漏状的,从最边际、最浩大的星系开始,层层缩进讲到地球,再从地球的历史开始,层层推进拓展到宇宙。地球,是这个“沙漏”的连接点。这个结构告诉我们,无论宇宙有多么的浩大,无论我们人类有多么的渺小,我们都是认识的主体。尽管渺小,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颗蓝色的星球出发,向这个蓝色的、深邃的汪洋大海进行探索。谢谢前面两位同学分享你们的诗。我也写了一首,送给我们今天的认知对象———宇宙。今年5月,我在某地看到了城市里很久没有看到的星空,又一次看到了北斗星和北极星。我给北极星写了一条短信,就是这首诗。(教师出示《写给北极星的短信》:那一夜,北极星在苍穹/闪耀着四百多年前的光芒/我写给它的短信,四百年后/才能在某个时空回响。)师北极星距离我们433光年。如果它有手机,将会在四百多年后收到这条信息。届时我已不在,但是信息在,北极星在,宇宙仍在。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二、教学思考(一)从兴趣出发,体会科学精神科普类文本的学习,“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的领悟是题中应有之义。这节课要以什么样的路径贯彻这样的重点,是我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传统的科普文教学,教师在课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所关注的无非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学性的结合等。这些当然重要,但课堂上只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把一篇整一而具有独特风格的科普文拆散开,以静态的、知专题研究39识化的方式呈现解读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会感到厌倦,对科普类文本的解读思维也会变得程式化。对此,我设计了两个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文本。第一个任务在质疑文本的同时,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人类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或者说姿态来探索、解读宇宙?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涉及人类认知心理的层次,涉及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也涉及人类探索宇宙应有的态度,虽然囿于时间点到辄止,但这样的思考和讨论让我感到欣慰。第二个任务的关键词是怀疑和想象。面对宇宙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解说对象,卡尔·萨根的语调和表述有太多不确定处,但这恰恰是一个科普作家应有的素养。让学生体验这样的怀疑和想象,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和作者一起怀疑和想象,才能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体会到科普文的魅力。科学精神的体悟,理应在这样充满探索性的思维的文本阅读过程中获得。(二)邂逅科普文本中的诗情与哲思除此之外,“宇宙”这个浩大的话题,还带来了科学之外的文学、哲学的遐思。卡尔·萨根本人充满了诗人的情怀和哲人的深邃,这两者和他科学家的身份奇妙融合,使《宇宙的边疆》的文本充满了启迪意味,引发我们对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终极思考,进而在浩渺的时空中确认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这个机会多么难得!因此,我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有意识地凸显这一点,如通过莎翁台词“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人类自我中心意识的回顾,对课文中“宇宙的想象”与诗歌的相通处的点拨,对学生所提出的“宇宙哲学”做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等。也因此,我还特意设置了第三个任务,用最纯粹的文学体裁———诗歌的写作,向本课的文本特性致敬。这么做,是因为这节课讲授的虽然是一篇科普类文本,但首先是一节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读懂文本、领略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课文文本因其诗性气质和哲学意味而具备的独特价值。我本人也写了一首小诗,其作用不在于写作技法层面的示范,而在于和学生分享对宇宙这个话题的真切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话题的人文性思考———卡尔·萨根对宇宙的科普行为,本身就秉承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展望跨媒介学习的可能性最后要说的是,《宇宙》这本书和《宇宙》系列片的解说词,是同构而又互相补充的关系,前者借助文本、图片,潜在的接受对象是静默的读者;后者重视频特效、音效,默认的接受对象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指出,学生应该“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在学习《宇宙的边疆》这篇课文时,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如应用网络上已有的动态的、可缩放的星系图,或者按照备课的最初设想播放《宇宙》系列片第一集的部分并围绕其展开活动。而这节课是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的科普阅读观摩课,我在备课时为了保持内容的完整,考虑到时间的局限,在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层面显得有些保守———只使用了一幅静态的星系图帮助学生想象宇宙图景,殊为可惜。因为疫情的影响,本课不是在课堂现场,而是以视频的形式通过网络供大家在线观看。意外地,我发现这种传播方式本身契合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求,课堂展示的效果具备更广的传播性(几千观众)和更充足的互动性(弹幕),这样的收获,很值得回味。三、教学评析本节课,王老师在简单介绍课文作者后,设计了三个任务,带领学生阅读和探究。第一个任务,我的理解是,从写作顺序和层次的角度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第二个任务,实际上是通过“想象和推测”的不确定感,反映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严谨和求实,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赏析课文的精华文段;第三个任务,是让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用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这一课学习的体验、收获。长文短教,逐层深入,显示了教师的功力。高中科普文怎么上?应该上成“语文课上的科学故事”。一是“科学”。科普文把科学界的新知识、新发现和新探索,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给读者。内行人说内行话,这就是科普文和科普论著的特点。不过,现在的科普文和以往的传统科普文(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不太一样,现在国际科普的潮流,更强调“公众理解科学”,强调公众参与。还有就是“科学传播”。现在,我们在微信上看到的很多科普文,不仅是在讲知识,还在呈现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讲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王老师的课,先帮学生梳理结构,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课文中的段落———卡尔·萨根是怎样在对宇宙的介绍中,把想象和怀疑结合起来的?这样的想象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兽药经营管理规范培训
- 商场活动营销策划方案
- 《江苏联通市场推广》课件
- 《除冰风险管理R》课件
- 四年级数学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单元测试口算题大全附答案
- 输液的部位周围静脉输液部位周围静脉常用肘部浅静脉贵要
- 言语治疗技术失语症阅读理解评出声读评估
- 企业培训部竞聘
- 第6讲化学反应与能量-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习题
- 社会问题第十一讲
- 2023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 冠心病中医护理查房的课件
- 新版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 聂荣臻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奠基人之一
- 间质性肺炎护理查房
- 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教材课件
- 产业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偏三甲苯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投资前景分析
- 科技英语表达常用句型速查
- 202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招聘考试真题
- 园区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总结
- 小批量试产报告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