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1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2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3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4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eq\b\lc\|\rc\(\a\vs4\al\co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聚落规模空间分布聚居人口北方平原区一般较大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较多南方丘陵、山区相对较小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较少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温馨提示]交通线路选线时,应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要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不同地形区、聚落的分布有何特点?2.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有何影响?3.交通线路选线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有何影响?以考纲为纲eq\b\lc\|\rc\(\a\vs4\al\co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以真题为范eq\b\lc\|\rc\(\a\vs4\al\co1(,,,))eq\a\vs4\al(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2014·广东高考)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550~1700m和坡度10°~15°的区域。第(2)题,根据该聚落主要分布在1250m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是黄土高原。[答案](1)C(2)A[命题出发点]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命题落脚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试题评价](1)以“图”释“文”:本题组选取了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反映出了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的数量差异。通过柱状图巧妙地阐释了文字材料的信息内容。(2)看“数”说“理”:通过图示信息,可以读出聚落数量在海拔1550~1700m时达到最多,结合不同地表形态的海拔特点,可以确定属于高原地形;从坡度上看,坡度在10°~15°时聚落数量最多,说明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方利于聚落选址。(3)顺“理”巧“判”:本题组由两道小题组成,第(1)小题相对简单,仔细读图,可以直观读出信息进行选项正误的判断,然后对所得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图1中海拔多在1200m以上应是高原高山地形,图2中的坡度多在5°~20°之间,说明坡度不大、地势较为平坦,二者综合分析判断为高原地形,这样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很好地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考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eq\a\vs4\al([贯通知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影响表现原因典型案例聚落的形态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团聚型、棋盘式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我国北方的村落丘陵山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我国南方的村落聚落的区位平原地区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eq\a\vs4\al([典题领悟])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完成(1)~(2)题。(1)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A.甲 B.乙C.丙 D.丁(2)四聚落中()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学审题析题](在“____”上填关键点)题号(1)(2)题干解读限制词是“仅从自然条件考虑”。信息词是“泥石流”,可知应在河谷处四聚落条件比较知识迁移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河流地貌与聚落、区域发展的关系思考方向①图中四聚落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②四聚落处等高线疏密状况四聚落的规模大小和相对河流上下游的地理位置信息获取eq\a\vs4\al(丙)位于河谷地区,且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eq\a\vs4\al(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大①甲聚落位于河流上游,规模较小,不是形成最早的。②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eq\a\vs4\al(高),洪涝灾害少;受地形、交通限制,发展缓慢。③丙聚落位于河流中游的干、支流交汇处,发展较上游城市快,但比下游城市慢。④丁聚落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答案](1)C(2)Beq\a\vs4\al([题组冲关])1.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图中海拔最高点为A点。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主要山脉的走向大致是()A.东南—西北 B.东西C.东北—西南 D.南北(2)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 B.地形C.交通 D.气候解析:(1)D(2)A第(1)题,山脉走向可以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图中河流由西向东流,故图中主要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第(2)题,由图可知,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故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2.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③④⑤(2)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B.疏风防寒C.通风散热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解析:(1)B(2)C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3.如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2)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A.避免被风沙掩埋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迎风坡C.避免水灾高地 D.避免水灾远离河流解析:(1)A(2)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4.新疆哈密盆地内有很多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该地的古迹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形成照片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2)说明该区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第(1)题,图中天山及荒漠提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照片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雅丹地貌。第(2)题,图中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的古墓群、古城堡现在地处荒漠区,结合该区域现代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段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作用。(2)变迁:河流干涸或变短,土地荒漠化。影响:河流下游聚落减少,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考点(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eq\a\vs4\al([题点全练])1.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据此完成(1)~(2)题。(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2)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为节省投资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1)C(2)A第(1)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第(2)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2.读规划中的川藏铁路走向示意图,回答(1)~(2)题。(1)川藏铁路沿线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等灾害②穿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形复杂多样,相对高度大③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④属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接合处,多滑坡、泥石流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2)川藏铁路采用了分段建设的方案,拉萨—林芝、成都—雅安段已开工建设,而林芝—雅安段要到2018年开工。那么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路线较长 B.地形复杂C.人口稀少 D.资金不足解析:(1)B(2)B第(1)题,川藏铁路要穿越横断山区,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多地质地貌灾害。故①③正确。该线路穿越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所处区域位于我国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接合处,故②④错误。第(2)题,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复杂,路线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多,技术要求高,故B项正确。eq\a\vs4\al([知能全握])1.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影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实例方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线路走向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2.图解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热点关注]以山区工程建设资料为载体,如水库建设、隧道建设等,在充分认知山地形成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因找水找矿而对山地的开发和保护。[热点押题]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处。2015年8月9日,兴山县古夫镇至昭君桥的“水上公路”竣工通车。完成(1)~(3)题。(1)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A.避免侵占耕地 B.保护坡地生态C.连接图中村落 D.缩短线路长度(2)大巴山和巫山的成因分别是()A.火山、褶皱山 B.褶皱山、断块山C.断块山、褶皱山 D.褶皱山、褶皱山(3)山脉往往成为河流分水岭、行政区的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巴山是陕西省与四川省的界线B.巫山是湖北省与四川省的界线C.大巴山是重庆市与陕西省的界线D.巫山是湖北省和陕西省的界线解析:(1)B(2)D(3)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水上公路铺设于河面之上,沿河谷延伸,有助于保护坡地生态。第(2)题,大巴山和巫山都是我国的大型山脉,都是褶皱山。第(3)题,这两条山脉都是省区界线,其中大巴山是四川省和陕西省的界线,巫山是重庆市与湖北省的界线。[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水上公路中国最美的水上公路——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永吴公路连接江西省永修县和吴城镇。其中“最美水上公路”指的是永吴公路经过鄱阳湖风景区的大湖池一段,全长5.05km。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正式开通于2013年11月,它为三级过水公路,“水上公路”的特别景观出现在夏季,而到了平常季节,它就恢复成一条正常的公路。每年到了6、7月份的时候,鄱阳湖水域进入一年一度的汛期,这时,因大湖池公路地势较低,海拔仅为16.5m,当水位暴涨至18m左右时,整个大湖池段就会被淹没在水中。[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A.KLOP线 B.KMOP线C.KMNQ线 D.KRQ线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A.KRQPT线 B.KMNQPT线C.KLOPT线 D.KST线解析:1.B2.D第1题,脊线是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由此可判断甲、乙两河的分水(脊)线是KMOP线。第2题,KST线路合理,尤其在靠近山顶K处的KS段,其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坡度较为平缓。(2018·合肥模拟)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线示意图,回答3~4题。3.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4.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河流 B.气候C.资源 D.地形解析:3.D4.D第3题,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条件不是主要原因。第4题,图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的差异主要与地形因素有关,西部是地势起伏较大的横断山脉,东部是低缓的丘陵和盆地。(2018·揭阳模拟)古诗曰:“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5~7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D.“新住处”多位于乙地6.“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7.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A.① B.②C.③ D.④解析:5.D6.B7.A第5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所以“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适合建设河港,即图中甲地;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第6题,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挟带泥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淤积而形成江心洲,B正确。第7题,图中四条引水线路中,只有线路①可以自流,而且线路①的水源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最好。(2018·合肥模拟)我国L县县城东西长约8km,南北最宽处500m,最窄处不足100m。读L县城区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完成8~9题。8.该县城区形态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因为()A.山脊地带,地形较平坦B.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C.河谷地区,受地形限制D.地势低平,交通较便利9.对图中城区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暴雨 B.泥石流C.滑坡 D.洪涝解析:8.A9.C第8题,注意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城市沿山脊分布,此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第9题,L县城区位于山脊地带,滑坡造成的威胁最大。(2018·河北衡水大联考)如图是我国太行山脉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太行山脉以西城市的分布特点是()A.沿黄河分布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C.沿山麓地带分布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11.太行山脉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中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解析:10.B11.C第10题,由图可知,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主要沿铁路和汾河河谷分布。第11题,太行山以东的两条铁路中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形成城市较早;有大道、公路等其他交通线通过,利于商业网点形成。二、非选择题12.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答案:(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3)绘图略。(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13.(2018·日照一中月考)“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答案:(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2)沿河谷分布。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的衡量指标: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间图示变化特点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有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3.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4.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减少二氧化碳的数量: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破坏或火灾。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2.如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考纲为纲eq\b\lc\|\rc\(\a\vs4\al\co1(,,,))eq\a\vs4\al(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真题为范eq\b\lc\|\rc\(\a\vs4\al\co1(,,,))eq\a\vs4\al(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解析]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永冻层顶部在夏季融化,成为活动层,活动层的厚度变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活动层的厚度变大会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在全球变暖初期,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量增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会增加,但随着冰雪蓄积量的减少,补给河流的水源随后会减少;由于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更快,春播提前;由于全球变暖,大部分地区热量更为充足,积温增加,有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答案]D[命题出发点]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命题落脚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试题评价](1)情景新颖:本题选取了高寒地区的冻土现象做为命题背景,并辅以示意图进行命题设计的材料,图文并茂,体现了新颖的特点。(2)切入精巧:题干中点明了冻土现象存在的条件,呈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结构图示,提供了活动层与永冻层的关系信息,由此巧妙切入全球变暖的影响。(3)考查精妙:设问中的选项分别涉及了河流的补给、农业生产活动特点、建筑对地质条件的要求等知识,需要进行综合思维,方能准确判断。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eq\a\vs4\al([题点全练])题点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1.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解析:选B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题点2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2.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在21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如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与全球变暖原因无关的是()A.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B.全球森林被大面积破坏C.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D.极地冰川融化(2)下列关于我国控制CO2排放量,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有()①提高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②大力倡导使用天然气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低的产业④直接回收温室气体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1)D(2)B第(1)题,全球变暖主要是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使得能源的消耗量大增,导致矿物燃料使用量大,最终导致CO2排放增多,加上全球植被破坏严重,使得CO2的吸收减少。极地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选D。第(2)题,控制CO2排放量可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天然气使用时也会排放CO2,②错。直接回收温室气体难度太大,技术上还不能解决,④错。选B。3.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解析:选B植树造林增加了对CO2的吸收,会有效抑制气候变暖,故A项错误。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改变了地面状况,降低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地面又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会使地面对热量的吸收和传递功能增强,加剧气候变暖,故B项正确。植树造林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相对湿度,故C项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气候变暖无关,故D项错误。eq\a\vs4\al([知能全握])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5)对工业的影响(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热点关注]1.以气候变化对工农业产生的影响为命题背景,考查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解决措施,最终落实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2.选取人们的气候研究最新成果资料,考查气候变化的特点,预测某地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影响,探究积极地应对措施,体现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培养。[热点押题]1.某地理研究性小组预计2030年我国的熟制会发生如下表变化。据此回答(1)~(2)题。熟制北界两年三熟制从秦淮地区北移至内蒙古和东北的南部一年两熟制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1)该地理研究性小组的理论依据是()A.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减少 B.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C.南方自然灾害增多 D.全球降水量增多(2)按照该小组的研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我国0℃等温线南移B.内蒙古高原气候生长期延长C.山东半岛大面积种植水稻D.松嫩平原气候生长期缩短解析:(1)B(2)B第(1)题,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使我国的熟制北界北移。选B。第(2)题,由于温度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我国的0℃等温线会北移;气候生长期指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内蒙古高原和松嫩平原气候生长期延长;山东半岛热量资源虽然增加,但是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大面积种植水稻。选B。2.以温度增加和降水变动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自然系统、生物系统、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发生震荡,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领域如农业生产在气候变化下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和易损性。下图表示我国60年来农业水热气候条件的年代变化(图中数值表示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完成(1)~(2)题。(1)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A.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B.气温年较差大致呈递减趋势C.耕作制度发生明显改变D.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的态势(2)1980年后,水热条件变化能使其农业生产明显受益的区域是()A.三江平原 B.塔里木盆地C.海南岛 D.黄土高原解析:(1)D(2)A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年平均气温先下降、后升高,气温年较差先减小、后增大,A、B项错误;0℃积温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不至于使我国的耕作制度发生明显改变,C项错误;年降水量则表现出明显的随时间围绕平均值上下波动的趋势,D正确。第(2)题,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读图可知,1980年后,我国的0℃积温明显增加,将使三江平原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农作物增产,故选A。[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中国温度带范围、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温度带和气候区范围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寒温带大兴安岭北端一年一熟。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中温带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暖温带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棉花等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等热带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一年三熟。水稻等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一年一熟。青稞等[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如图为距今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据此完成1~3题。1.在孢粉带Ⅰ中发现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草原D.落叶阔叶林2.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A.孢粉带Ⅰ B.孢粉带ⅡC.孢粉带Ⅲ D.孢粉带Ⅳ3.在孢粉带Ⅲb中发现了大量的现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云杉(乔木)花粉,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A.温暖干旱 B.温暖湿润C.寒冷干旱 D.寒冷湿润解析:1.C2.B3.D第1题,读图可知,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以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花粉为主,其含量分别超过50%和40%,同时,该孢粉带中还有大量的松属类花粉,而松属于针叶林植被,故说明此时期该地区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和草类植物,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草原。第2题,乔木多为生长在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生植物,蕨类多属湿生或水生植物。读图可知,距今240万年以来该地区在孢粉带Ⅱ中草本植物孢粉含量比其他孢粉带高,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较其他孢粉带偏低,说明该孢粉带所在的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第3题,云杉是湿冷气候环境下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林带(指示气温低而湿度大的环境)。读图可知,孢粉带Ⅲb地层中的乔木类、灌木类花粉含量都偏高,蕨类花粉含量也相对增多,说明此时期大气湿度较大,适宜于乔灌木、蕨类的生长;同时,该地层中发现大量的云杉花粉,进一步说明孢粉带Ⅲb沉积地层时期气候寒冷湿润。(2016·上海高考)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据此回答4~5题。4.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A.日本 B.泰国C.智利 D.秘鲁解析:4.A5.B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流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第5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干旱严重。图Ⅰ、图Ⅱ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答6~7题。6.1960~2010年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7.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解析:6.C7.A第6题,读图Ⅰ和图Ⅱ可以发现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第7题,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2018·云南模拟)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8~9题。温室气体浓度/(mg/m3)年增长率/%生存期/年温室效应强度(CO2=1)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1750年1990年CO22803530.550~200155CFC00.000852.250~1023400~1500024CH40.81.720.912~171115NO0.000290.000310.2512027068.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9.下列有利于我国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D.禁止砍伐森林,积极植树造林解析:8.D9.B第8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第9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会产生大量CO2气体,因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是有利于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某地理研究性小组预计2030年我国的耕作制度会发生如下表变化。读表回答10~11题。耕作制度北界两年三熟制从秦淮地区北移至内蒙古和东北的南部一年两熟制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10.该地理研究性小组的理论依据是()A.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减少B.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C.南方自然灾害增多D.全球降水量增大11.按照该小组的研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我国1月0℃等温线南移B.内蒙古高原适宜作物生长季延长C.山东半岛大面积种植水稻D.松嫩平原适宜作物生长季缩短解析:10.B11.B第10题,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使我国的熟制北界北移。第11题,由于温度升高,热量资源改善,我国1月0℃等温线北移;内蒙古高原和松嫩平原适宜作物生长季延长;山东半岛热量资源虽然增加,但是可能会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大面积种植水稻。二、非选择题12.(2018·盐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材料二如图为近150年气候变化资料图。(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________,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2)简述当前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3)从能源利用角度考虑,说明我们应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波动上升,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面积破坏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第(2)题,主要从气温变暖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进行分析回答。答案:(1)波动上升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面积破坏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加剧。(3)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能减排意识。13.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原因。(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5)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解析:从图中显示的我国近3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变化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显上升;同时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尤为明显,说明气候变暖明显,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影响明显,有些地区的降水会增加,热量条件改善,促进粮食生产,但对沿海地区则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3)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第三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__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我再生性质按自然属性关系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是相对的,当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时间主要能源煤炭利用程度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18世纪中期以前木柴、水力很低煤炭时期(煤炭时代)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以煤炭为主,煤炭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煤炭对当时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能源发展方向从长远看,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的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地形、气候、水文等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等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自然灾害概述(1)概念: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2)类型: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潜在性、多因性、群发性、突发性。(4)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2.中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类型:含义关系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二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洪涝灾害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①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地貌流域地貌特征水文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植被分布人为原因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②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时间雨带位置春夏之交华南一带6、7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8、9月份东南沿海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自然资源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如何全面分析?怎样有效防御自然灾害?以考纲为纲eq\b\lc\|\rc\(\a\vs4\al\co1(,,,))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2.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以真题为范eq\b\lc\|\rc\(\a\vs4\al\co1(,,,))eq\a\vs4\al(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2015·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2)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成本过高B.破坏环境C.资源量不足D.市场需求不足[解析]第(1)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第(2)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答案](1)A(2)A[命题出发点]渤海及附近区域的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图。[命题落脚点]考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影响。[试题评价](1)命题背景“理性化”:该题组先是介绍了海冰与淡水资源间转化的原理,又用等值线图反映了气温分布与海冰分布之间的关系原理,以对上述原理的理解串起对相关知识的考查。(2)知识运用“综合化”:题中要综合等值线图的判读,考虑距海远近、纬度位置、河流对海水盐度及海冰分布的影响,分析出不同海域的海冰厚度差异,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学科素养培养的集中体现。(3)图像设置“简约化”:该题的图像尽管选用的是渤海地区的区域图,但将该区域图中无关的地理要素舍弃,只保留了做题分析必用的经纬度信息、地名信息及相关的等值线分布信息,减少了干扰元素,瞄准了考查方向。

考点(一)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eq\a\vs4\al([贯通知识])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2)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自然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我国分布世界分布合理利用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土地资源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地区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森林资源东北、西南、东南地区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矿产资源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4.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对于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掌握和分析,应着眼于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1)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④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2)产生的原因①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②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③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④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3)解决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②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③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④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⑤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eq\a\vs4\al([典题领悟])(2014·北京高考)读图,回答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学审题析题]题干解读点明了问题“水资源匮乏”;限定了分析方向“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明确了答题方式“简述”知识迁移水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成因、解决对策信息获取图中信息信息1:海河流域的范围、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地区、面积广大。信息2:海河流域的水系状况:扇状水系特征明显,中上游山区修建了多座水库。信息3:海河流域内的主要城市分布及调水线路走向等文字信息海河流域旱涝频发;解决措施是修建了大量水库并开挖了入海河道,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答案]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eq\a\vs4\al([题组冲关])题点1以资源开发利用影响为背景的题型1.资源诅咒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指数越大,资源遭受诅咒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程度越高。据此并读图回答(1)~(3)题。(1)广东省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资源利用率高 B.资源丰富C.人口过多 D.气候湿润(2)为改变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下列措施可行的是()①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②提高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促进经济发展④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推测下列省区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是()A.贵州 B.上海C.内蒙古 D.青海解析:(1)A(2)B(3)B第(1)题,广东省资源分布量小,利用率高,经济发达,故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第(2)题,单纯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不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第(3)题,上海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发展程度,在几个省区中资源诅咒系数最低。题点2以能源问题为背景的题型2.(2018·枣庄九中期末)下图示意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中“MBtu”为百万英热单位,1MBtu=1.055×103MJ)。读图完成(1)~(2)题。(1)美国与日本相比()A.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B.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C.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D.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2)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C.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D.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解析:(1)B(2)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第(2)题,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低,能源利用率低造成的。题点3以水资源问题为背景的题型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开发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引发社会和环境问题。据此并结合下表,回答(1)~(2)题。世界平均中国平均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0%20%92%79%80%95%(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世界平均值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2)现阶段,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的措施中较合理的是()A.农业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B.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C.修建水库,储存夏季降水D.大水漫灌,提高农业灌溉面积解析:(1)C(2)B第(1)题,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值;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海河流域;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就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水只能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第(2)题,农业全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不现实;该地水库主要是拦截上游冰雪融水,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考点(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eq\a\vs4\al([题点全练])题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与防御1.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1)~(3)题。(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A.干旱 B.洪涝C.台风 D.冰雹(2)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①春季多阴雨②冷空气势力强大③农事活动较早④梅雨提前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3)为减轻图中各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解析:(1)A(2)A(3)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干旱发生。第(2)题,华南地区的春季多阴雨天气,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冷空气势力强大,都会使华南地区遭受低温冷害。第(3)题,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2.(2015·广东高考)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解析:选C城区内涝是因为暴雨而出现的积水成灾现象。优化城区雨污管网、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加快城市内部积水的排泄;扩大城区湖泊面积可以滞纳城市内部洪水,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现象;加高城区防洪大堤不会排放城区积水,故对减轻城市内涝基本不起作用。题点2我国的洪涝成因与防御3.如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1)~(2)题。(1)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A.1年 B.3年C.5年 D.7年(2)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①疏通河道②退耕还牧③城市化④林地转牧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1)B(2)C第(1)题,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第(2)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eq\a\vs4\al([知能全握])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的答题方法1.自然灾害的分布分析角度答题方法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2.自然灾害成因分析角度答题方法自然原因地形复杂,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3.防灾措施分析角度答题方法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热点关注]1.关注我国目前面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能源问题及水资源问题,借助能源调配工程和调水工程建设,重点考查我国的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影响等知识。2.借助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联系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文运动等相关知识,综合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探究其防治措施。[热点押题]1.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争取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为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河西走廊近年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读图回答(1)~(2)题。(1)玉门地区被称为“世界风口”。从该地卫星图可推知,玉门地区成为“世界风口”的重要原因是()A.位于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B.处于干旱地区,多大风天气C.地形狭长,形成峡谷效应D.沙漠广布,风受阻力小(2)玉门是我国最老的石油产区,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玉门市转型的支柱产业。当前新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利用技术不成熟 B.产业转型起步晚C.生态环境限制大 D.远离市场输电难解析:(1)C(2)D第(1)题,结合玉门市地区卫星图可知,玉门市两侧地势高,中间地势低,地处狭长的谷地;玉门市距冬季风的源地较近,地处冬季风的通道,峡谷效应使该地的风速增大,风力强劲,成为“世界风口”。第(2)题,玉门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距玉门较远,输电成本高。2.最大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的条件下,水分保持充足供应的蒸发量。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降水量、最大可能蒸发量逐月变化。读图完成(1)~(3)题。(1)只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该地河流水位最低的月份是()A.12月 B.2月C.6月 D.10月(2)5~6月,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是()A.地形雨较多 B.台风雨较多C.对流雨较多 D.锋面雨较多(3)7月,对该地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是()A.伏旱 B.洪涝C.台风 D.梅雨解析:(1)B(2)D(3)A第(1)题,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河流水量增加,水位升高;反之,水位降低。由图可知该地10月份至次年2月份,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说明河流水位持续下降,到2月份水位达到最低。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5~6月降水较多,7月份降水较少;由于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结合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可知,该地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处于梅雨期,降水多,7月份该区域为伏旱天气,降水少),5~6月受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多,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第(3)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区域7月份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温高、降水少,形成伏旱,对该地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如果有台风,可以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业生产。[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1.我国的能源问题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加快建立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国家制定并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近些年,随着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能源安全面临威胁。2016年中国进口石油达3.8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5%;2016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721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超过35%。2.茂密林区降雹少森林覆盖率大的地区雹灾较少。冰雹常见于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积雨云中孕育形成的。形成积雨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夏季有强烈的空气对流作用。林区下垫面的构造特性不同于无林地区。林区的下垫面是茂密的森林,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地调节着林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在炎热的夏季,森林可以帮助降低气温。同时,林地含水量大,比较潮湿,比热容大,地面的增温幅度比裸地要小。夏季又是林木蒸腾作用最旺盛的季节,森林本身的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量。受林地热状况和树木消耗热量的影响,林区夏季气温总比附近裸地要低。夏季林区日平均气温比附近裸地低2~3℃。林区空气热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强对流天气,也就不易形成冰雹。[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能源生产类型 B.能源消费结构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①天然气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核能资源丰富④太阳能资源丰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1.A2.C3.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2题,能源保障水平主要取决于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对比关系,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越高。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