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1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2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4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

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

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

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

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

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

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

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

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

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

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

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

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

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

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

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

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

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

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

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2)、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

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

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

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

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

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

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

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

诗涵盖面高,意蕴深远,本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

吟诵、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

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

中批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

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

情厚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

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与朋友间的情意如

何?你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

答。)

师:是啊,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让人难过的事

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让我们一

起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好朋友之间的深情

厚谊。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

了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二、揭示诗题,读通诗意。

1、板书诗题。师生共同书写。

2、齐读诗题,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诗题的意

思,教师适当点拨。)适当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它与

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

3、那你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吗?(生自由回答。)

师补充简介: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

是,写诗送别诗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

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

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

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

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

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

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

我们进入第二步:“读通诗句”

4、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5、指名读。

指导环节:指名读,试读,师范读,生评价。指导读出情感、

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个别读,齐读。

师:经过我们的反复练习,我们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了。这才是真正的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深悟诗情奠定基

础。

三、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同桌交流自学所得。

③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全诗围绕一个“送”字记述了

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么李白是怎样送别孟浩然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提

炼语言,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多媒体出示)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出示长江简图,明确黄鹤楼和扬州位置。)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

而下,所以诗人说一一(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图文对照,理

解“西辞”。

2、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间分别的呢?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可

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预设:娓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细雨如烟、鸟语花

香……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

化理解。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边

出示图片师边叙述:三月是最美的时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

花团锦簇,姐紫嫣红,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雾

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

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

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整个时代都如烟花

三月般美好。

师: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谁愿意读一读前两句?(出示前

两句。)

板书:景美

(4)指名朗读前两句,适时指导评价。

3、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板画

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

“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

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烟花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

节,想像一下,往年的这时,诗人和朋友在一起会干些什么?

预设:他们会一起游览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赏月,谈天说

地,说生活见闻,谈心中理想……

2、师:是啊!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吟诗作画,可是今天老朋

友却要离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描绘一下吗?

(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适当评价。

3、那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呢?大声读出来吧!(出示

后两句诗句。)

4、自由读这两句诗,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吗?(生

答。)

5、师:引导学生随着李白的目光反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6、师问: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

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李白望着望着,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通道上,就

只剩下了“孤帆”,这可能吗?是人为什么说是“孤帆”?你从

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配乐)是啊!让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

白,你就站在江边:

老朋友的小船缓缓起航了,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

吟诵一一(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已经到江心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遥望,你

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一一(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你只能看到滚滚的长江水

流向天边,你还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

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你不仅吟诵一一(生读)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自由说。)

板书:情深

师小结:回顾全诗,诗人对好朋友浓浓的情都包含在了这短

短的诗句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师

叙述: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孤帆远去,仍然驻足遥望,那是孤独寂寞。

滚滚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并进

行了情感迁移,给了学生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情境中朗读:

(1)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谁能读这

首诗?

(指名读,适当评价。)

(2)人生多离别,多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分别时,我

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这首诗。(男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记住两个

人一一李白和孟浩然,一定会想起这首诗。(女生齐读。)

(4)相信此时,这美好的情感,这千古佳句已经深深留在了

你的脑海中,让我们试着背出这首诗。

2、当堂检测。

3、回顾学习古诗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六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

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

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多媒体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体验诗情。)

让学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体会诗中浓浓的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高度。歌曲的播放将学生的情感体

验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送孟浩然

景美情深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洋溢着真情与深情的课。古诗是中华文

化的精粹,可以说诗中情浓,课中亦情浓。我整堂课的设计都力

求围绕一个“情”字。首先是理解诗题整体把握。开头轻松的谈

话,地理位置的板画,李、孟关系的了解都使学生对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悟诗情奠定基础。其次

是赏析词句体验情。这一环节以“送”展开教学,将体验情感的

过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复诵读,最终悟诗情。这一环节“读”

占鳌头。激情的叙述,个性化练读,充满鼓励的范读,教师的送

诗,《烟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将

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高潮。

专家建议:

1、告诉不等于发现。要让学生主动碰触知识,引导他们在发

现中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2、抓词句要增加深度、厚度、灵动度。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

解读。

3、虽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识,但还未达到最大值,最后环节

的送别诗应再次引导学生做简单感悟,让离别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我的思考:

教育就是要听到花开的声音,要在课堂上时刻感受学生的成

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努力把

孩子们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这次讲课,我经历了又一次历

练,我也在成长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

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

(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

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

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

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

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

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

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

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

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

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

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

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

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一一读诗文一一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

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

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

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

“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

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一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

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

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

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

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

《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

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

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

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

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

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

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

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一一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

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L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

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一一1多读看图,用心思

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

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

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

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

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

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

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

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

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

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

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

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

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

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

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

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一一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

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

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一一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一一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

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一一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

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

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

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

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

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

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

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

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

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

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

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

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

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

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

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

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

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

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

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

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

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

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

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首。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

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

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

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

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

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

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

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

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

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

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

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

“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

境。)深情朗诵全诗。

(师生同读)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

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

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一一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

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一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

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

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

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依依惜别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

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

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

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

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

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

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

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

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

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

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

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一我的好朋

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

去。

故人一一老朋友。

西辞一一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一我站在江

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

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一一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一一天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

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

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

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

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

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

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

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

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

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

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

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

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1)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

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

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

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

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

这两句诗呢?

(4)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1)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

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孤帆、尽:

①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

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

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

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3)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4)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5)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6)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

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

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

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

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

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

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

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

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

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

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

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

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

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手段】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

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一

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

古诗的重点

4、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

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

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

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

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平时就要多读诗、

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平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

(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

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

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

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

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

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

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

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

老师吗?

(3)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

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

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

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

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

幽的花香之中。)

⑷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

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

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

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

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一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

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

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

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

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

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

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

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一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一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

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

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

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

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

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

生;不

师;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一一朋友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

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

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

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

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

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

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

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

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

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

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一一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一一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

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

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一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

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

传世佳作一一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一一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

却字字珠见,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

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

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

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

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

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

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

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

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

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

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

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

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

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

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

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

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

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

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

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

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

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

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

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

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

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

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

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

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

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

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

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