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毫针刺法_第1页
针灸学-毫针刺法_第2页
针灸学-毫针刺法_第3页
针灸学-毫针刺法_第4页
针灸学-毫针刺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毫针刺法

1.下列月俞穴中,不适宜俯卧位针刺的月俞穴是()

A.天柱

B.天枢

C.天宗

D.风门

E.风市

2.属于行针基本手法的是()

A.循法

B.弹法

C.刮法

D.提插法

E.震颤法

3.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月俞穴的进针方法是()

A,单手进针法

B.舒张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夹持进针法

E.指切进针法

B1型题

A.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

B.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

C.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D.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E.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

4.属于捻转补法操作的是()

5属于迎随泻法操作的是()

答案:BDBAC

知识点

一、体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腌穴和上下肢部分月俞

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腌穴和上、下肢部分腌

穴。

3.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背、腰骨氏部腌穴和下肢背侧及上

肢部分月俞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腌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腌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腌

穴。

二、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腌穴,如天枢穴。

4.提捏进针法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如印堂穴。

三、针刺角度和深度:

1.角度:

①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

分腌穴。

②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

少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胸穴。

③平刺也称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沿

皮以更小的角。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胸穴,如头部的

〃俞穴等。

2.深度:

病情属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四、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五、针刺补泻:

1.捻转补泻:

①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

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

法。

②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

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

法。

2.提插补泻

①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②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

①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②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

①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②泻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

①补法: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②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合补泻

①补法: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