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_第1页
《短诗五首》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_第2页
《短诗五首》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_第3页
《短诗五首》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_第4页
《短诗五首》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5《短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分析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3.准确、有技巧、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4.通过诗歌的比较阅读,提炼出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教学重点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分析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教学难点分析诗中意象的特征和象征意义;发挥想象,尝试多维度地理解诗歌,培养思辨能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2.学生:熟读这两首诗歌,搜索有相关卞之琳、芦荻、聂鲁达的资料。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首现代短诗,总结了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今天要根据这些经验来研究三首新的诗歌。二、学习《断章》(一)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二)诗歌背景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三)赏析诗歌播放《断章》情境课文(诵读版),让学生先感知诗歌。1.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明确】“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2.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4.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二、学习《风雨吟》(一)作者简介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民盟成员。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36年在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诗歌组,与陈残云等人创办《今日诗歌》《诗场》,合编《中国诗坛》《抗战诗画》,1939年任广西日报社副刊《漓水》主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1946年在香港与他人合编《学生文丛》,并任香港文协候补理事。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军管会文艺辅导组组长,华南文联文学部副部长,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教授,《作品》编辑部主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广东分会副主席。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桑野》、《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专著《刘禹锡及其作品》,等等。(二)创作背景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三)赏析诗歌播放《风雨吟》情境课文(诵读版),让学生先感知诗歌。1.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地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2.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明确】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3.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明确】“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三、学习《统一》(一)作者简介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巴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二)与中国的渊源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三)赏析诗歌播放《统一》情境课文(诵读版),让学生先感知诗歌。1.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四、布置作业《断章》一诗,由于意象设置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人称视角的自由转换,形成诗歌多种解读的可能。请自己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