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主题阅读指导_第1页
建国60周主题阅读指导_第2页
建国60周主题阅读指导_第3页
建国60周主题阅读指导_第4页
建国60周主题阅读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阅读关键词:

建国六十周年奥运盛典“神七”问天(一)建国六十周年读·能力提升间名篇赏读马灯

严阵我把一盏古老的马灯摆在自己的书房里,不是为了怀旧,更不是为了追求一种仿古的装饰效果,而是因为在有些时候,我确确实实能够看到一直到今天它还在亮着。

一个雪夜,我半夜醒来,忽然被书房里的一种光所吸引,那分明是雪的映照,可是我却仿佛看到一种光正在我面前延伸:在大别山千回百折的山道上,身着灰色军装的队伍正在夜色中行进,一个手提马灯的少妇站在路口,默默地,一直送最后一个战士从她身边走过,消失于崇山峻岭的那团浓黑之中。那是油菜花开得一片金黄的江南,西江月正在云中浮沉,一个老渔夫背着一个负伤的战士,在油菜花的掩护下,爬到江边他的小屋。在长江深夜的涛声中,他就是在一盏马灯的光下,为战士裹起流血的伤口。当月明星稀之夜,当杏花春雨之夜,当梧桐叶落之夜,当霜凝板桥,雪压梅林,冰河无声,竹枝萧疏之夜,曾有一盏马灯的光,在其间忽明忽暗,或止或行,或隐或现地穿行于整个的北国,映照过整个的江南。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马蹄声里,喇叭声里,多少漫漫的长夜,多少曲折的道路。残月下面,深宵之中,它照亮过多少伟大胜利的蓝图,它见证过多少伟大诗篇的诞生。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白山黑水,黄土红崖,两湘三晋,五岳三江,那些慈母用泪线缝补的衣衫,那些妻子用挂牵缝制的鞋底,那些独轮车在雪上留下的辙印,那些战士用鲜血书写的决心,有多少是在那盏马灯微弱的不断闪动的光芒之下留下的丰碑,留下的史诗。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我们望着沉入火海的乡园哭泣过,我们扶着硝烟弥漫的壕墙沉思过,当我们在雪里掩埋过自己的战友,当我们重新打起那面弹痕累累的旗帜,深深的夜色里,唯有它永不背叛地与我们相依相伴,在最黑暗的时刻,追随于我们的左右。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一池春雨,一江春水,满林秋霜,满山秋叶,谁曾知道那些夜晚,有人提着太阳,从此隐约闪过,奔向东方的山际?雨水泥泞,雪水泥泞,荷叶上滚动着露水,竹叶上残留着霜痕,谁曾知道那些夜晚,有人提着月亮,从此经过,把密密的足迹,留在历史的一页上。

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它锈蚀了,但它依旧年轻,它干涸了,但它依旧发光。它的光已经融入今天所有的灯光里,所有的灯火里。在大会场,在小会场,在办公室,在会客室,在宾馆,在餐厅,在你的住房,你的居室,你的坐椅,你的卧床的一侧,它都像当年一样默默地跟随着你,守护着你。

现在是不是天下太平了呢?现在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不,不,我们还在四渡赤水,我们还在转战陕北,我们还在横穿草地,我们还在翻越雪山……

因此,我们要把所有的花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彩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车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路灯当成这盏马灯。

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7月19日,有删改)

赏析品味

一盏古老的马灯,虽锈蚀了,但依旧年轻;虽干涸了,但依旧发光。马灯,见证了一段艰难而辉煌的革命历程:夜行的山道上,包扎伤口的小屋里,沉入火海的乡园里,硝烟弥漫的壕墙边,白山黑水,黄土红崖,两湘三晋,五岳三江……马灯,陪伴着革命先辈一路走来。这里,马灯已不再是一种只能发光的物品,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马灯,引领着我们在幸福生活中追忆往昔;马灯,提醒着我们在和平年代里永葆革命精神。诚如文章所言——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

写作借鉴

1.悉心布局,结构清晰而严谨。此文以“马灯”为线索,开篇点题,引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最后回到现实点明题旨,形成了“引入—忆昔—思今”的行文思路,布局严谨,结构清晰,值得我们仿效。

2.精心选材,铺陈自然而得体。回顾往昔的革命岁月,值得作者选取的材料有很多。从全文看,作者也确实选取了很多的材料。这些材料有具体的(如大别山中的夜行军、老渔夫救治负伤战士),有概述的(如三、四、五、六段)。这样选材,有点有面,显得自然而得体,作者的情感表达也因此而水到渠成。这一点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3.用心斟酌,语言流畅而生动。综观全文,此文运用了反问、设问、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将马灯比作太阳和月亮,不仅形象,而且暗含光明,它照亮革命战士前进的方向,象征意味浓厚;其他如设问、反问、排比句(段)的使用,又使文章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极具感染力。遣词造句用心斟酌,应成为我们的写作习惯。阅读练兵一国徽的故事

高多祥宋春元①小时候,父亲常常拿着一枚硬币,指着背面的图案问我:“你知道这钱背后的图案是什么吗?”我回答说:“知道,是国徽。”接着,他又会问:“你知道这国徽是谁造的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②这是我们父女间重复了几十年的故事。其实,我早知道,国徽是父亲和沈阳的工人叔叔造的,他还不止一次遗憾地说,可惜国徽还没有造好,他就奉命调离了那个地方,以后就再也没能回到那座城市。

③父亲走了,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曾一再地恳求我一定要替他看一看国徽,看一看那些五十年前一起铸造国徽的战友们。说这话时,他把他眼中的最后一抹晚霞留给了这个世界。④父亲走了,带着对共和国国徽的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父亲的遗愿,为了那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我曾经去寻找。

⑤这是一位已经八十五岁的老人。他每天都在家乡小城的广场上默默地坐着,头向上微微地抬着,似乎在他的前方就是天安门,而城楼的门楣上就悬挂着他亲手铸造的那枚国徽。他就是焦百顺,一位干了一辈子铸造工作的普通工人。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就是经他的手浇铸而成的。

⑥“那年秋天,经霜后的共和国到处是火红火红的。那天下午,厂领导悄悄告诉俺,厂里决定让俺带一些人,为咱们共和国制造一枚国徽。开始俺还有顾虑,怕完成不好这个任务,可后来一想,俺不干,谁干?解放前,俺逃荒要饭来到沈阳,是党把俺从苦海里救了出来……那段日子,俺一辈子也忘不了,直到今天,只要闭上眼睛,那炉火、那铝花还在。”⑦如今,当我真正面对这已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机器,面对这些半个世纪前在这个地方工作过的人们,我才完全理解了父亲的全部情感,读懂了父亲留在世界上的那最后一抹晚霞。

⑧望着眼前这位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仿佛父亲生命中最后的祈盼,又重现在眼前。我不敢想象以后还有几回这样的时刻,我不想让所有的人都留有与父亲同样的遗憾。

⑨今秋,枫叶正红的时候,我不容争辩地带着已步履蹒跚的焦叔叔,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天安门。

⑩这是一位已经八十五岁的老人,他仿佛在这儿已经默默地坐了一辈子,他的目光始终朝着天安门城楼的方向。“瞧,它多么庄严,不管是谁,不管在啥地方,只要看上它一眼都会肃然起敬。五十年了,晨晖夕阴,它还是那么鲜艳,那么神圣。”

11.站在这广场上,想着父辈们曾奋斗过一生的那片热土,那一束束流火曾经融注过共和国长子全部的炽热真情,那迸溅的钢花、铝花曾经浇铸过共和国不屈的灵魂。这些共和国的铸造者们,大部分一生平平淡淡,然而,他们因此而自豪,因此而永恒,他们的历史应该当之无愧地写进共和国的档案中。

(选自CCTV网站“央视国际·电视散文”,有改动)

基础层级演练:1.“这是我们父女间重复了几十年的故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已经不再是它们的本意了,而是在语境中有了新的意义。试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那一束束流火曾经融注过共和国长子全部的炽热真情,那迸溅的钢花、铝花曾经浇铸过共和国不屈的灵魂。

发展层级演练:⑤自然段的开头对焦百顺老人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描写,结合上下文来揣摩,老人此时有着怎样的心理?

4.“最后一抹晚霞”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作用。阅读练兵二无名烈士祭

杨毓洲1948年的秋天,炮声渐渐远去。胶东的秋天,一片和平安宁的景象。哥哥来信说不久就要进行济南战役了,现在正紧张训练,等打完仗再写信报平安。

秋风吹来,秋玉米熟了,高粱穗红遍了山野。中秋节过了,月亮圆了又缺。

济南战役胜利结束了,可是哥哥没有来信。母亲天天在街头等。两个月过去了,仍然没有来信。母亲感到不祥:“但凡平安,你哥绝不会不写信,写封信去问问吧。”

寄去的信退回来了。母亲忧虑、失眠,整日念叨一句话:“哪怕盼来个残人也好啊!”冬天来了,风雪连天。为了解忧,白天母亲套上牲口推磨;夜里,一个人在厢房筛箩。细碎的雪粒打着窗纸,厢屋的灯半明半暗。

三月里,上级捎来一封烈士证明信,但母亲不相信哥哥会牺牲,她坚决拒绝领取那份抚恤金。母亲的刚强是小村内出名的,她从不在人前掉泪。但母亲终于病倒了。

新中国成立了,哥哥仍是没有音讯,但是母亲相信乡下传说的不少奇迹。东乡某某都说牺牲了,但突然来信了;南乡某某追悼会也开了,过了几年,却又回到家来了。母亲也相信奇迹会出现。

过了春天,过了夏天,到了秋天,秋天庄稼收光,视野可以远些,母亲就早早地去等。冬天野地光秃秃的,稀拉拉的雪飘起,母亲依然早早地去等候。石榴三婶说,得领你娘上城里医院看看了。母亲不去。她还是每天干她日常的营生,每天准时去村头坐着,望着……

母亲终于怀着满腹的心事离开了人世。

每年春天,我定要到英雄山烈士陵园,来看那一排排无名碑墓,来看这无数不相识的弟兄。今年我又来到烈士墓前,用心去读每一座矮矮的石碑,读它们右上角部队的番号;还有许多许多石碑,没有番号,没有姓名,他们是无名英雄。这无数的弟兄中,不知道有没有母亲整年思念的她的儿子。他们一个个曾经是年轻的血肉之躯。有人说,死人活在活人的记忆里,当我也只活在人们的记忆里的时候,哥哥他们便真的永远消逝了。我写这篇小文是为了让烈士活得更长远些。

(选自CCTV网站“央视国际·电视散文”,有改动)

基础层级演练:1.文中画线句能否改为“到了秋天庄稼收光,视野可以远些,母亲就早早地去等”?

发展层级演练:

2.请根据提示填写母亲内心的情感经历。

(济南战役结束)盼望儿子来信报平安→→伤痛但坚信儿子活着→→怀着满腹的心事(离开人世)

3.文中有多处“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举一语例并简要分析。

语例:

分析:

4.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是“无名烈士祭”,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着墨于母亲和哥哥,而母亲并非烈士,哥哥也是有名字的,所以文章尽管感人,但是写偏题了。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写作拓展延伸:5.生活中有许多的人,像这篇文章中的“哥哥”那样,在另一个人的心中“活”得那样永恒;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事,像文章中母亲对哥哥的思念那样,能时时叩动另一个人的心扉。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或事?请摘取一点,以“永不忘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参考答案:“我”小时候总问“我”(硬币背后的)国徽是谁制造的,而“我”却回答不知道的故事。2.“融注”在这里是融入、注入的意思,“浇铸”在这里是浇灌、铸造的意思。两个词用在这里,表现了铸造国徽的工人灵魂深处与共和国融为一体,他们对共和国有着无限热爱。3.大意是回忆以往那些令人自豪的火热的日子,表达对国徽的热爱和对共和国的热爱。4.结构上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内容上是在强调父亲晚年想看一看他们亲手铸造的国徽和他的战友们的迫切心愿;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父亲的遗憾之情。《无名烈士祭》:1.不能。原句更能表现母亲相信儿子仍然存活着的坚定信念,更能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渴盼和思念。2.牵挂担忧儿子日夜期盼奇迹发生3.语例:为了解忧,白天母亲套上牲口推磨;夜里,一个人在厢房筛箩。细碎的雪粒打着窗纸,厢屋的灯半明半暗。分析: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挂念担忧儿子的生命安危,日夜难眠,只好日夜劳动来消解忧愁。“雪粒”和“灯光”渲染了母亲内心的悲伤和痛苦。4.不正确。因为:①哥哥牺牲后没有留下名字,是许许多多的无名烈士中的一个代表,怀念哥哥和缅怀无名英雄是相一致的。②文章着墨于母亲对儿子的盼归之情和丧子之痛,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无名烈士对国家的奉献。5.略。(二)奥运盛典读·考题点将台主题阐释

2008年,中国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人民在抗击风雪灾害与地震灾难过程中,表现出了空前的凝聚力;奥运盛典,“神七”问天,带给我们民族空前的自豪感。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又将迎来她的60华诞。百年梦想,寄寓了多少炎黄子孙殷殷的期待;奥运盛典,浓缩了多少中华儿女慷慨的激情,英雄的中华民族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她独特的风韵。“神七”问天,漫步太空,让我们的自豪与激动直冲霄汉,我们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的步伐已经跨越了地球,迈进了太空。60年的风风雨雨,一个民族坚强的脊梁已经挺立起来,走过贫困,战胜磨难,实现温饱,迈向小康……

关注热点,了解时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是我们青少年必修的一课,也是我们作为国家公民所应该形成的基本意识。中考命题者一直非常关注这一点,从历年中考题来看,热点话题的考查方式可能是整体感知,可能是主题把握,可能是细节探微,可能是语言品味,可能是拓展迁移……让我们在阅读与思考中获得性情的陶冶,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获得表达的快乐。金题回放梦断雅典

〔俄〕霍尔金娜①世界轰然崩溃了。我手指松开,仿佛进入了失重状态,缓缓地从杠上掉了下来。眼前似乎是一片空白,我失掉了时间感。夺冠的狂热、情绪的波动都不复存在,观众的脸变得模糊,我的耳边突然安静下来。

②动作结束了,我平静地离开了赛场,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掉泪,我挺直身板,如同奥运金牌挂在胸前般,昂首走向出口……③我从一群目瞪口呆的教练员、运动员、记者身边走过,没有看他们一眼,也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我坐上了场外的第一辆班车。我失去了一切。

④全球观众大概都惊呆了,他们看到的,是我停止了动作,不知去向,而且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⑤在今天的高低杠比赛中,我一直有种非常不好的感觉:过一秒钟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故。我突然意识到是赛方给的准备时间不够。按惯例我有充裕的时间仔细回想每个动作、熟悉器械,但比赛开始的绿灯突然间亮了,我不得不中断准备,仓促地开始了比赛。然而,对于高低杠这个项目而言,是容不得急就章的。一个动作不标准,很可能就会落下终身残废。当时,是内心的平静和惯有的谨慎救了我。前半段的动作我很是得心应手,当做到我最拿手的后摆动作时,我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好像我会掉下去,那么我将成为一个谁也不需要、谁都不记得的残废。不,我不能这样!我松开了手指,软绵绵地落地了。

⑥做梦都没想到,我的雅典之旅会这样收场……但我没有绝望,毕竟这只是翻过了人生的一页而已。我知道,今天奥运会一结束,我的运动生涯也将画上句号。回到房间,我喝下一小杯白兰地,庆祝一切已经过去,我仍然活着,并且完全健康。我卸了妆,蒸了桑拿,点上蜡烛,放起音乐,开始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⑦不久后,家人和友人都赶到了,看到我安好的样子,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我们驾车去了一处别墅,风景美得难以形容,桌上摆满我最喜爱的地中海菜肴,大家为我的成绩和经受的考验举杯。朋友们簇拥着我,纵使我再坚强,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直到天明。过去数年间所经受的磨难、承受的压力都得到了宣泄,朋友们都用理解的眼光看着我……我的内心变得非常轻松,如同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从早到晚在喜欢的蹦床上跳来跳去。那天晚上,在充满浪漫的别墅里,我意识到人生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阶段才刚刚开始。

①到⑤段看,这篇叙事散文是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切入的?

3.“我”是怎样看待“梦断雅典”的?用第⑥⑦段中“放声大哭”与第⑥段中“没有绝望”看似矛盾的心理?

5.从全文看,面对失败和挫折,“我”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

6.在奥运会即将召开的时刻读到本文,你如何评价霍尔金娜在比赛中的放弃?

(2008年湖北荆州市中考试题)

解题策略:

第1题是一道概述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主要事件的把握和概述能力。回答这道题,首先应注意题干的提示和限制:“简洁的语言”“主要事件”。通过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前面五个自然段都在写“我”(霍尔金娜)在雅典奥运会高低杠比赛中落杠后的感受、态度及其原因,后面两个自然段写“我”回到寓所后的表现及家人和友人对“我”的安慰。前后一比照,我们很容易看出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我”在比赛中落杠这一核心事件来写的。明确这一点,此题便迎刃而解。

第2题是一道简答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记叙顺序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回答这道题,首先我们要清楚顺序、倒叙、插叙这三种记叙顺序的特点,然后将前面四个自然段的内容和第⑤段的内容一比照,我们就清晰地发现第⑤段叙述的内容应是在前面发生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为倒叙。

第3题是一道信息提取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及主题的敏锐的感知能力。阅读第⑥段,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中的语言标志“但我没有绝望”,其后的“毕竟这只是翻过了人生的一页而已”这句话不仅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而且富含人生哲理,自然符合这个答案要求。

第4题是一道辨析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回答这样的题目,应该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即从“放声大哭”和“没有绝望”两个层面来考虑。关键是要把握好角度,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作验证式回答。如果我们抓住了“宣泄”这个词语,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第5题是一道概括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和概括的能力。回答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抓住关键性语句结合人物的思想品质进行提炼。比如我们可以从第⑥段中的“但我没有绝望,毕竟这只是翻过了人生的一页而已”这句话,提炼出“平静、坦然”;可以从这一段中的“我喝下一小杯白兰地,庆祝一切已经过去,我仍然活着,并且完全健康”这句话,提炼出“自信、乐观”。

第6题是一道拓展迁移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切忌含混模糊。答案相对开放,只要选准价值取向,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我”(霍尔金娜)在雅典奥运会高低杠比赛中落杠。2.倒叙。3.毕竟这只是翻过了人生的一页而已。4.二者其实不矛盾。“放声大哭”是宣泄过去数年间所经受的磨难、承受的压力,并不代表绝望。5.平静,坦然,自信,乐观。(抓住其中2个关键词即可)6.本题开放,根据学生答题实际评改。学生可以赞成霍尔金娜比赛中的放弃,示例:奥运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不能以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也可以反对霍尔金娜在比赛中的放弃,示例:人生应该勇往直前、永不放弃,霍尔金娜由于一时的软弱而梦断雅典,留下了永远的遗憾。(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错答探因:第1题,如果这样答题:“我”(霍尔金娜)在雅典奥运会高低杠比赛中落杠后的感受、态度以及家人和友人对“我”的安慰。此题将被扣分。因为此答案看似非常完整,却忽略了题干中的“主要”和“简洁”的要求。答题时对题干的要求进行审读非常重要。

第5题,如果这样答题:“我”开始表现出一种平静和无所谓的态度,后来表现出一种失望、沮丧、痛苦的态度。此题的赋分将被全部扣除。因为这样答题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考虑,也没有把握住霍尔金娜对待这次挫折的真正态度。读·能力提升间名篇赏读我心中的奥运主题

赵丽宏梦想了一个世纪,期待、准备了千百天,奥运会终于要在北京开幕了。这是人类的大事,更是中国人的大事。全世界都在看,北京将为世界奉献怎样的一个奥运会大舞台。

在和平时代,地球上没有一件事情比体育竞赛更激动人心。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体育赛事中,最盛大的运动会,当然是奥运会。人类几乎所有的体育竞技,世界上几乎所有一流的运动员,从地球的四面八方汇拢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随之而来的,还有世界各国的政治家、记者、体育爱好者。真可谓是万涓成河,百川汇海,星汉灿烂。这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盛大集会和节日。我想,这个节日的主题,应该是和平,是和解,是和谐,是友谊,是健康,是欢乐。而这一切,却要通过紧张激烈的竞赛来呈现。这就是奥运会的魅力和美妙之所在。

中国人最初产生举办奥运的想法,是在一个世纪前,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被人讥为“东亚病夫”,那时想办奥运会,确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回顾中国人参加奥运会的历史,让人感慨不尽。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中国运动员,那位名叫刘长春的运动员,孑然一身出现在运动场上,却代表着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可以想象,当时观众席上如果坐着中国观众,恐怕不会有骄傲,只有辛酸和悲哀。大半个世纪中,中国运动员历尽艰辛远涉重洋去参加奥运会,每次都空手而归。那时奥运会是中国人心里的痛。

1984年,也是在洛杉矶,新中国的奥运团队以强大的阵容出现在世界面前。我们至今仍记得许海峰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时中国人的激动。那年,中国运动员获得15枚金牌,名列世界第四。此后的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表现一届比一届出色,引起全世界惊叹。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夺得28枚金牌,进入世界三强。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赢得32枚金牌,位列世界第二。中国运动员的成绩,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东亚病夫”的耻辱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想,这些年看奥运,看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看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升起,是全世界所有华人的美好记忆。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欢欣和骄傲,使我们对这个伟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充满了期盼。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举国欢腾。那天晚上,我写了一首诗,题为《伟大的选择》,我在诗中这样写道:祖国母亲啊,是因为你的美丽,因为你的健康,因为你的宽厚诚信,因为你的勃勃生机,世界才会有今夜的选择……今夜,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人都能在欢呼中体会,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幸福,人人都会在欢呼中思考,做一个中国人的权利和职责。

世界选择了北京,也给了中国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什么?希望中国运动员在主场取得优异成绩,这当然是人心所向。我相信我们的体育健儿不会让中国人失望。奥运会能在一个城市举办,不仅是这个城市的莫大荣耀,也是这个国家的巨大责任。我想,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现责任感,展现真诚,展现和善,展现宽容博大的胸怀和优雅文明的举止。所有这一切,决不是说几句空话,必须通过无数细节来表现。奥运会的硬件设施,全世界都已经看见,我们也听见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赞叹。“鸟巢”“水立方”,还有无数和奥运会有关的建筑,形象地表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艺术想象力。中国人为此付出的心血,有目共睹。但是,要使奥运会成功圆满,更重要的还是人。举办奥运会的北京和中国,正在创作一首让世界惊叹感动的诗篇,而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首诗篇中的“我”和“我们”。奥运会期间,作为东道主,我们的微笑,我们的言语,我们的举止,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度、素养和文明程度。

在我们的家门口举办奥运会,使中国人都站在了面向世界的窗口。此刻,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轻声自问:我,准备好了没有?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7月31日)赏析品味

文章命题为“我心目中的奥运主题”,仿佛是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标题,给人一种粗拙平白的印象。细读文章,我们却能感受到那种质朴而厚重的美感。

作者从中国将要举办奥运会谈起,谈到国际奥运会的大主题,洋溢着热情的赞美之辞,归结到“和平、和解、和谐、友谊、健康、欢乐”这几个关键词上;谈到中国从萌生举办奥运会到参加历届奥运会的历史,既表达了“辛酸和悲哀”,也流露出“骄傲和幸福”;最后,作者的笔触回归到现实,侧重谈的是希望与信心,以“我,准备好了没有”这样一问,启发读者自省,引起国人思考与努力。

作者把心中的奥运情结融汇在语言朴素的回顾、观察与展望中,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其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虽含蓄却意蕴丰厚,让人回味无穷。写作借鉴作品笔触的宽度与情感的深度,对我们的写作不无启发。

在空间上,作者从国际的奥运,逐点切入到中国的奥运;在时间上,从历史谈到现实再谈到未来。这种高瞻远瞩、纵贯古今的眼光,使作品内涵丰厚。作者也在思考:面对世界的期望与历史的机遇,中国人怎样办好一届奥运盛会?作者把所有的关心、担心、信心融入平淡的话语中,自然而贴切,会使你觉得:任何夸饰都是多余而造作的。阅读练兵奥运赛场上的国籍问题

蒋子龙①8月17日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陪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到乒乓球馆看女子团体决赛,对阵双方是中国队与新加坡队。大家都知道,中国乒乓球队的主教练是刘国梁,而新加坡女子乒乓球队的教练是他的哥哥刘国栋,这真是北京奥运赛场上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栋梁哥俩大战”,结果是哥败弟胜。可也有相反的时候,比如让许多人担心的“和平大战”(陈忠和执教的中国女排与郎平挂帅的美国女排之战),就以“和”落败了。

②我用两天时间做了项私人调查,询问了周围的47个人:郎平率领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你真的认为不可忍受吗?众口一词地回答是: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很正常。还有30多人说,感觉比输给古巴队时好受多了。有10来个人说,有点像用自己的左手打右手的感觉。另有5人为郎平感到骄傲,为中国培养出郎平这样的人感到骄傲。要知道美国女排是“草台班子”,大多是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参加奥运才临时集结起来,竟然战胜了世界上的王牌之师,郎平不愧是“铁榔头”。

③中国的“海外兵团”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到北京奥运会可算蔚为大观。男子双人高台跳水决赛的前四名,有三名是中国教练,除大本营中国队外,墨西哥、加拿大的教练也都是从中国跳水队出去的老队员,有的还拿过奥运冠军,高敏不就在加拿大待了好多年又回来的嘛。这届奥运会女子体操的全能银牌得主、16岁的美国女孩肖恩,非常优秀,人见人爱,而美国女子体操队的主教练就是乔良。乒乓球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我们的强项,简直可以用“桃李满世界”来形容。甚至已经50岁的前中国女子击剑奥运冠军栾菊杰,这次是代表加拿大来北京参赛……④对这种到处开花的“海外兵团”现象,国人由最初的担心、不解,到今天已经变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甚至还很高兴,很欣赏。比如我,看男子双人高台跳水决赛,脑子常常走神,就像在看国内的比赛,甚是轻松愉快,看着不同肤色的小家伙们上下翻飞,实际都是咱的哥们姐们调教出来的,谁输谁赢有多大关系?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一体化的时代,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这次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美国代表团中,就有著名的华裔赵小兰和关颖珊。

⑤“海外兵团”现象也不只中国有,凡体育大国,或在某一个项目上格外强大的国家,都会有“海外兵团”。还记得前两天中国击剑运动员仲满,突破性地摘得了男子佩剑金牌,而带领他在决赛中击败法国队的,正是法国教练。其实,中国目前在曲棍球、男篮、女篮以及游泳等项目上有外籍教练28人。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这次中国女足在第一轮小组赛中就战胜了瑞典队,而瑞典队的领队正是以前中国女足的教练多曼斯基,典型的学生打败老师。这次为美国女子体操争得巨大荣誉的柳金,获得了个人全能金牌和团体银牌,其实她是前苏联体操名将瓦莱里的女儿。瓦莱里曾在汉城奥运会上代表前苏联夺得两枚金牌和一银一铜。

⑥说了这么多并不表明在奥运赛场上国籍不重要。恰恰相反,奥运会之所以受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喜欢与重视,就因为它能本着体育最根本的精神,一视同仁地接纳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谁赢了就奏谁的国歌,升谁的国旗。

⑦行文至此,我要特别向一个人表达敬意,他就是华天。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在自己的首都举办奥运会,倘若竟不能参加所有大项目的比赛,总是会有点缺憾吧?

⑧就为了补上这点缺憾,中英混血儿华天,于2006年放弃英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在北京奥运的中国军团中,是唯一一位参加马术比赛的选手。虽然他因中途坠马无缘奖牌,我想在国人的心里,早已经给他准备了一块分量很重的奖牌。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8月19日)

基础层级演练:1.解释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

①蔚为大观:

②一视同仁: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写的“‘海外兵团’现象”。

文中的“海外兵团”是对的总称。

3.结合自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依照例子,解说短语内容。

第①段中“相反的时候”是指:国内兵团战胜海外兵团与海外兵团战胜国内兵团相反。

第⑤段中“相反的例子”是指:

发展层级演练:⑤段的段首句包含有两个基本信息,请你解说出来。

①②“分量很重的奖牌”,有何内涵?

写作拓展延伸:

6.奥运情结是2008年度回荡神州的旋律之一。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之情,也许你也可以选一个角度,表达你对奥运精神、民族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请从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文题一:奥运场上的

文题二:一块厚重的奖牌

参考答案:1.①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②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曾是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或教练,现执教于另一个国家或代表另一个国家参加运动会的人群3.外国教练带领中国队战胜其本国参赛队与中国队战胜过去的外国教练所带领的外国队相反。4.①“海外兵团”在世界体坛上具有普遍性;②中国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列。(提示:其中第②点需要综合整句话的内容稍作推理。答题时不能粗糙地把原句分为两句。)5.指对华天的爱国精神、民族责任感的高度赞誉。6.略。(三)“神七”问天读·能力提升间1名篇赏读神七飞天记

余建斌蒋建科廖文根北京,天高云淡,清风徐徐。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再次成为关注的中心。这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神经中枢,担负着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组织指挥、轨道计算、分析决策、信息交换、事后处理、飞行器长期管理的重任。

进入飞控大厅,正前方,四块大屏幕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屏幕上方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准备时间,它们与百余个显示工作站,构成了整个飞行控制工作的核心平台。

最右侧的大屏幕,壮观画面映入眼帘:大漠戈壁,灯火如昼,巍峨的发射塔架拥抱着挺拔的巨型运载火箭,神舟七号紧紧依偎其中,只待冲天一啸!

中间的两块大屏幕上,显示着色彩斑斓、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曲线和数据。全球陆地和海洋版图分布其中,遍布全球的测控站闪烁着亮光。最左侧的大屏幕上,显示着飞船内的图像信息。

此刻,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已经坐到了飞船返回舱的座椅上,正在舱内做着一系列起飞前的准备工作。

各测控站(船)洪亮有力的报告声,在飞控大厅里此起彼伏,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悄悄滑过。“十分钟准备!”“五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

零号指挥员洪亮的声音响彻大厅。人们屏住了呼吸,静待一个新的历史性时刻。

21时10分,神七准时起飞!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像一条巨龙,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顷刻间,托举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来自四面八方的地面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测量船上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现目标!”“跟踪正常!”

好消息不断传来:

第120秒,“逃逸塔分离”——这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

第138秒,“助推器分离”——火箭进入52公里高空,捆绑在箭体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芯一级自动脱离,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第198秒,“整流罩分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神舟七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21时26分许,停泊在太平洋的远望五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三位航天员表情沉稳。翟志刚报告:“神舟七号感觉良好!”

21时3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这一刻,举国欢腾!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赏析品味“神七”的成功发射,激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作者将一腔激情倾注于笔端,读后令人不忍释卷。清丽宁静的自然环境,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的航天人,“神七”发射前潜龙般的静谧、发射后巨龙般的潇洒,人物对话的简洁……作者均有条不紊,一一道来。扣人心弦的节奏,精练有力的结尾,不假雕饰,一挥而就,浑然天成。在这篇文字的背后,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怀——激动!骄傲!写作借鉴

描绘情景,富有画面感。文章开头诗一般的自然环境,“神七”依偎于发射塔的状态,“神七”发射后的英姿,这些画面均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可见,抓住事物的典型细节进行刻画,能够有力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叙述事件,体现节奏感。文章将时间精确到秒,每一次汇报的情况都独立成段,节奏感极强,体现出发射过程的井井有条。成功一步步到来,读来令人紧张、激动,有较强的感染力。

锤炼语言,突出形象感。此文的用词准确生动,如“拥抱”“依偎”“托举”等拟人化的词语,似信手拈来而又极具形象感,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阅读练兵一浩瀚太空首次留下中国人足迹

孙承斌邹声文9月27日16时41分00秒,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16时29分,飞船进入测控区。航天员翟志刚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刘伯明穿着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两人在轨道舱里为即将开始的出舱活动作最后的准备,景海鹏则继续留在返回舱里值守。

16时41分00秒,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航天员翟志刚按照地面控制中心指挥人员下达的出舱命令,缓缓开启轨道舱舱门后出舱。当到达出舱扶手最上端时,他转过身来,面向摄像机挥动右手致意,并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出舱后的翟志刚挥动鲜艳的五星红旗。随后,他取下飞船轨道舱外事先安装好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交给留在轨道舱里的刘伯明。接着,翟志刚在浩瀚的太空里缓缓行走。

17时00分35秒,翟志刚返回轨道舱,关闭轨道舱舱门。在地面控制中心对舱门关闭及复压等情况进行确认后,两名航天员脱下舱外航天服,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返回舱。我国首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早就守候在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胡锦涛主席健步走到麦克风前,亲切地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同志,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对你们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谢谢胡主席!谢谢全国人民!”翟志刚回答。“我最想知道的是,你们现在的身体状况如何?也想了解你们的工作情况怎么样。”“我们的身体状况非常好,空间科学实验正按计划进行,出舱活动顺利完成,请胡主席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

胡锦涛关切地询问翟志刚:“你出舱后在太空行走的感觉怎么样?”

翟志刚表示:“太空漫步的感觉很好,‘飞天’舱外服穿着舒适。置身茫茫太空,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胡锦涛对航天员们说:“你们空间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你们作为担负这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圆满完成后续任务。祖国和人民期盼着你们凯旋!”“感谢胡主席,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我们一定圆满完成任务!”(选自《文汇报》2008年9月28日,有删改)

基础层级演练:1.请用横线画出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2.如果请你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你所提取的关键词是“

”“我国首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发展层级演练:

4.这则新闻为什么将时间精确到了秒?

5.文中详细记述胡锦涛主席与翟志刚的对话有何用意?

写作拓展延伸:6.祖国的“神舟七号”在腾飞,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腾飞,祖国的尖端科技在腾飞,我们的心也在随之腾飞……请以“心之腾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阅读练兵二中国“飞天三杰”驾驶“神舟”踏云归

唐振宇李超军9月28日,内蒙古四子王旗,风和日丽,祥和恬静。

约17时17分,环绕地球飞行68个小时46圈的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载着巡天归来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向着中国大地飘然而降。

茫茫草原上,6架直升机盘旋布阵,搜救车辆整装待发,阵地上各种测控设备全部启动,全体搜救人员全神贯注,严阵以待,一张立体搜救大网在天地间已全面铺开。

“飞船调姿”“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进入大气层”,主着陆场前置雷达站的调度指挥车里,可以清晰地听到各测控站、测量船发出的指令。神舟七号飞船按照预定设计的轨迹,经过一系列的太空动作,向着内蒙古主着陆场区飞来。

返回舱距地面约80公里,开始进入“黑障区”。紧张的空气顿时弥漫在整个着陆场上空。各专业操作手紧盯着各类仪表,凝神静气,力求及时捕获返回舱返回信标信号。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前置雷达站的报告声,迅速激起连锁反应,指挥室里一片沸腾,他们在飞船刚出黑障区时就准确捕捉到了目标。一道道控制指令准确发出,一个个太空动作顺利完成。飞船返回就像一场太空接力赛,关键的最后一棒,交到了主着陆场搜救队员手中,全力冲刺,冲刺……“回收四号发现目标!”光测设备在飞船出“黑障”不久之后也准确捕获了目标。振奋人心的报告,激起阵阵热烈的掌声。两分钟后,两台测控雷达在飞船刚进入测控弧段时也稳稳地盯上了目标,并准确发出了“回收主电源通”指令,回收着陆程序随即启动。

“空中搜索开始。”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一声令下,着陆场上空,4架搜救直升机如鹰隼般紧盯住目标,向着陆区域飞驰;地面搜救车队快速集结,在落区形成的空地立体搜救网开始越收越紧。搜救直升机和地面搜救车辆准确接收返回舱信号后,迅速向返回舱着陆点机动搜索。

17时37分,神舟七号返回舱反推发动机在距地面约1米时顺利点火,返回舱成功着陆。舱内航天员将降落伞绳切断,返回舱平躺在大草原上,舱上的信号灯开始闪烁不停,向迎接她回家的人们急切呼唤。

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这里。

这一刻,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都牵绊在巡天遨游的三名航天员身上。

“目视返回舱。”第一架直升机报告,其他3架搜救直升机都朝目标方位飞来。“我是神舟七号,我已成功着陆。”搜救直升机内接收到航天员翟志刚沉稳的报告声。

4架直升机缓慢下降,稳稳地停落在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开阔地上。搜救分队的官兵跳下直升机,箭一般冲向返回舱。与此同时,在天空盘旋的另2架医疗救护直升机迅速向落点集结。

“成功了,成功了!”欢呼声震动了草原。主着陆场总指挥隋起胜向北京总指挥部报告:“航天员安全着陆,身体状况良好,准备出舱。”

约18时23分,身着白色宇航服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从返回舱中依次出来,微笑着挥手向众人致意。

(选自《昆明日报》2008年9月29日,有删改)

基础层级演练: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短语,以“神七”返回的经过为线索梳理文章的情节。

两舱分离→→进入“黑障区”→→→航天员出舱

2.请指出下列两个句子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紧张的空气顿时弥漫在整个着陆场上空。(读出的语气)

②“成功了,成功了!”欢呼声震动了草原。(读出的语气)

3.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何作用?

发展层级演练: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黑体字部分?

5.根据提示分析下面的句子。

舱上的信号灯开始闪烁不停,向迎接她回家的人们急切呼唤。(提示:用“她”有何深意?)参考答案:

《浩瀚太空首次留下中国人足迹》:1.9月27日16时41分00秒,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2.空间出舱活动3.因为我国航天员翟志刚不仅顺利地出舱进行了太空漫步,而且顺利地回归返回舱。4.这样能体现出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也说明航天事业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来不得丝毫的差错。5.表明了“神七”问天意义重大,国家领导人对这一事件很重视。6.略。

《中国“飞天三杰”驾驶“神舟”踏云归》:1.飞向地球发现目标成功着陆2.①沉静紧张②喜悦激动3.交代了天气状况,同时也渲染出一种恬静、喜悦的气氛,表现了航天英雄即将凯旋时人们的激动之情。4.不能。这句话不仅表明了“神七”环绕地球飞行的时间之长、圈数之多,也表现了人们对“神七”“她”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载着三位航天英雄的返回舱的喜爱之情。读·能力提升间2阅读练兵一防护耳塞让航天员远离“隐形杀手”

李宣良在人们的想象当中,太空远离尘世间的喧嚣,航天员生活在太空中应该是安详宁静的。其实不然,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神舟七号飞船内还会受到噪音的困扰。为此,三名航天员特地配备了防护耳塞。

在神舟五号飞行任务中,这种防噪音耳塞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使得杨利伟远离噪音的伤害。2005年秋天,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又一次戴着这种防护耳塞圆满完成了神舟六号为期5天的飞行任务。

长久以来,噪音被称为航天员的“隐形杀手”。噪音导致俄罗斯航天员比尔·麦克阿瑟和瓦勒里·托卡瑞夫结束6个月的空间站工作返回地球后出现部分听力丧失的症状。如何解决噪音的干扰、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建造了世界顶尖的噪声实验室,监测出飞船舱内噪音谱,从数百种原材料中遴选出贴近人体组织结构的特殊材料,经过严格的压力和使用效果测试,根据人体耳朵的形状设计出三凸缘结构的专用防护耳塞。

这种防护耳塞能自动调节耳内气压变化,有效消除、缓解航天飞行噪音引起的耳朵疼痛与不适。航天员戴上这种耳塞,能与耳道自动吻合,没有压迫感,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噪音,而且不影响航天员通过通讯帽与地面进行通话,成功地实现了降低噪音且保持正常语音信息传递的效果。

(选自《南宁晚报》2008年9月27日)

基础层级演练:1.这是一篇介绍的说明文,从语言上来看,显得非常“为此,三名航天员特地配备了防护耳塞”一句中的“此”指。

3.文章第二段列举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第三段列举俄罗斯航天员比尔·麦克阿瑟和瓦勒里·托卡瑞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发展层级演练:4.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分析下列各句。

①噪音导致俄罗斯航天员比尔·麦克阿瑟和瓦勒里·托卡瑞夫结束6个月的空间站工作返回地球后出现部分听力丧失的症状。(“部分”一词能否删去?)

②如何解决噪音的干扰、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用“世界性”充当“难题”的定语有何深意?)

5.请认真阅读全文,给“防护耳塞”下一个定义。

写作拓展延伸:6.请将下面给出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叙事流畅,文字清新,抒情自然,感情真挚。

题目:,我为你骄傲阅读练兵二三大空间病考验神七航天员

白瑞雪孙彦新对于载人航天工程的航天医学专家们来说,神舟七号飞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三大医学防护难题考验着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研究室。

其一是空间运动病。受太空环境因素的影响,航天员可能出现失去方位感、头晕、呕吐、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将无法出舱。出舱过程中如果发病,呕吐物一旦堵塞舱外航天服的管道,可能导致非常危险的后果。航天飞行前3天是空间运动病高发期,发病率达到50%。而神七航天员飞行总天数预计为3天,出舱预计在第2天末,因此空间运动病是神七航天员防护的重中之重。

首先,神七航天员的训练中,加强了前庭功能的选拔训练。比如,对转椅训练中航天员的生理指标和身体反应进行量化评分,从而判断航天员对刺激的承受能力。国外航天员通常是不进行这种训练的,他们一旦发病就吃药、打针,休息几天后继续工作。但我们目前在太空中的工作时间短,因此必须通过地面训练来提高对空间环境的耐受能力。第二是药物方法。除了国际上通用的防治空间运动病的西药,我国还特别研发了提高心血管能力和空间适应能力的中药,并第一次带上了太空。航天员从飞行之前8小时开始服药,按照一日3次的剂量进行预防,在出舱阶段还将使用针剂注射。与神六飞行相比,神七的抗运动病药物进行了改进:口服片剂更新为口腔速崩片,不用水就能吃。注射针剂则采用预充式,药液事先已经装好,航天员可以自己注射,也可以互相注射。

其二是减压病。从发射升空到穿上舱外航天服执行出舱任务,航天员所处的大气环境将在短时间内从1个大气压减到40千帕——相当于7000多米高山上的气压值。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严重时可能引起头疼、呼吸紊乱甚至意识丧失。这不是航天飞行特有的。在潜艇或其他高压环境中作业,也可能发生减压病。

减压病最有效的防治办法是吸氧排氮。人体在一个大气压的普通空气中生活时,体内氧气占21%,氮气约占79%。航天员在进入舱外服之前,需要把体内多余的氮气排出,用氧气代替它。这样,当体内的气体因外界压力低而向外溢出时,人体就不会因为氮气的溢出而产生皮肤发痒、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同时,这个病与年龄、体重也有关系。因此,在训练期间对航天员的体重有严格的控制。实际上,航天员训练的这10年间,他们的体重只有一两斤的浮动。

其三是体力耐力下降。神七出舱活动对体力要求很高——虽然太空行走只有约20分钟,但出舱前航天服的调试、组装、训练等很复杂,航天员得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此外,航天器加速上升和减速返回时,从地面上的1个重力到上升时的超重、太空中的失重,继而到返回时的超重,重力的变化对航天员的耐力构成了极大的考验。体力耐力如果严重下降,可能导致返回地面时无法站立。费俊龙在神六刚落地时就有过这种体验:“腿使不上劲,好像不知道该怎么使劲了。过了一个多月,才完全适应。”

为提高航天员体力和立位耐力,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研究室采用了三重措施:地面上加强体质训练,上天前服用提高体能和心血管调节功能的中医药,飞行期间喝具有电解质补充功能的饮料以缓解疲劳。这些措施一方面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从而提高心血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