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全册共100页附答案)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咏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梅岭三章

3短诗五首

4海燕

第二单元人物画廊

5孔乙己

6变色龙

7溜索

8蒲柳人家(节选)

第三单元家国之思

9鱼我所欲也

10唐雎不辱使命

11送东阳马生序

12词四首

第四单元读书鉴赏

13短文两篇

14山水画的意境

15无言之美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学习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

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

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莺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

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

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

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

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

1.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

干瘪()驳船()蜗行()胚芽()迷惘()隧洞()

绯红()淤滩()纤绳()

2.词语解释(A级)

疲惫:

簇新:

绯红:

喷薄:

迷惘:

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

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B级)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

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C级)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

一特点?(C级)

【学习反思】(B级)

如何诵读这首诗?

五【作业布置】(C级)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

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禧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

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

和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

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蒋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拓展阅读】

《双桅杆》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

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

“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

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

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

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

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

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

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

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

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

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

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

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

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

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

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

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

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

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

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

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

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

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

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

一、1.注音:干瘪(bi6)驳船(b6)蜗行(wb)胚芽(pOi)迷惘(wG

ng)隧洞(sui)

绯红(fei)淤滩(yu)纤绳(qian)

2.词语解释:

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

的驳船”等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

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

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3.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

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

4.客: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

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

“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

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

1.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

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

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

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

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

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

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

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

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

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3.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

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

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

“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儿行,写的是中

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的赞扬

六、参考答案:

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

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

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

《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

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

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

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

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

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

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

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

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

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乐观、豪迈的情感基调。

2.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

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4.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

斗到底的决心。

5.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6.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

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

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7.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诗(一)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

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

气,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

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

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0.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

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究得到解放。

11.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对诗(一)自问式起句的最终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革命

必胜的坚定信心!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

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

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13.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一一过去

第二首:

第三首:

【细读感悟】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

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

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

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

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

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

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

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

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

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

的某种感情色彩。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

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

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时间内容精神

一、过去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二、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三、未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月夜——沈尹默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

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

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

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

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

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

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

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

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

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

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

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一一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

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

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

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一一戴望舒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

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

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

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

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

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

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

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

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

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

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

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

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

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

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

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

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

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

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断章一一卞之琳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

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

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

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

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

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

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

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

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

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

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

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风雨吟一一芦荻

一.作者简介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

《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内涵。

2.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

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3.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

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

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

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

"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统-,--------聂鲁达

一.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

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哲理。

2.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

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

现统一的思想。

3.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

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

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4.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

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

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

述,言之成理即可)

【艺术特色】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

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中的"来""海""怀"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

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

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海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象征手法的理解。2.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

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

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

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2.背景介绍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

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

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

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

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

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

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

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

《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

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

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出来。

《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

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新课导入】

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

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

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

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勇敢的海燕。(板书文题、作者)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胆怯()翡翠()蜿()蜒深渊()号()叫

2、朗读指导

本文激情磅礴豪迈,非常适合练习朗诵,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选择你喜欢的段

落朗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3、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写出“这是一只……的海燕"。(可以用原文的词句,也可以用自

己的话概括。)

(2)朗读课文。本文以大海为背景,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请注意暴风雨来

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在不同画面中海燕表现是

否相同?

[合作探究】

1.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通读课文,画出并读一读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体味其表达效果。文中

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如何呢?作者在歌颂海燕的同时为

什么要写它们呢?

2.文中多次描写乌云、雷声、狂风有什么用意?

3.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与俄国革命形势之间有什么相似点?这是什么写

作手法?

4.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乌云、闪电、狂风分别象征了什么?

5、主旨探究:本文塑造海燕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标检测】品味下列加点词及句子的表达效果。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