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1页
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2页
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3页
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4页
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20

Z06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202—2017

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

Specificationforaquaticecologicalmonitoringoflake

2017-05-05发布2017-06-05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2/T3201—2017

前言

本规范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l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排。

本规范附录A~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厅工程管理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省水利科学

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劲松、龚志军、袁连冲、胡晓东、戴小琳、蔡永久、王冬梅、吴苏舒、陈伟

民、吴沛沛、诸晓华、吕玲玲、梁文广、赵勇。

II

DB32/T3201—2017

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湖泊形态、水体理化、沉积物理化及水生生物的监测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湖泊水生态监测。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境内湖泊的水生态监测,水库可参照

执行。湖泊水生态监测除应遵守本规范,还应符合国家及相关行业的有关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6920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T7467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7475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7477水质钙和镁总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GB/T7480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GB/T7493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11892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GB/T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11896水质氯化物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

GB/T11899水质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

GB/T11901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GB/T11904水质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1912水质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3195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13200水质浊度的测定

GB/T17138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9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488水质氟化物的测定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HJ491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501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505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

HJ506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

HJ535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632土壤总磷的测定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HJ636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658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滴定法

HJ680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HJ694水质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1

DB32/T3201—2017

HJ695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法

HJ700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717土壤质量全氮的测定凯氏法

HJ746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电位法

SL78电导率的测定(电导仪法)

SL87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法、圆盘法)

SL88水质叶绿素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SL91.2二氧化硅(可溶性)的测定(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SL167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SL257水道观测规范

LY/T1225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围网(Purseseine)

湖泊范围内以渔网在水域内形成封闭、且围网底埂高程不高于湖泊死水位的区域,用于渔

业水产养殖、水生植物种植等。

3.2

圈圩(Polder)

在湖泊范围内以圩堤构筑相对封闭且圩堤高程高于湖泊死水位的区域。用于渔业水产养殖、

水生植物种植或农作物种植等。

3.3

湖泊范围(Lakescope)

依法依规划定的湖泊保护范围或湖泊管理范围,包括湖泊水体、湖盆、湖洲、湖滩、湖心

岛屿、围网、圈圩、湖水出入口,湖堤及其护堤地,湖水出入的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

3.4

自由水面率(Ratiooffreewatersurface)

湖泊自由流动的水面占湖泊总面积的比例,是衡量湖泊水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

4监测主要内容

湖泊水生态监测主要内容和指标见表1。

2

DB32/T3201—2017

表1湖泊水生态监测主要内容和指标

监测主要指标

监测内容

必做选做

湖泊范围、圈圩面积、围网面积、

湖泊形态岸线长度、水下地形

自由水面率

亚硝态盐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硝酸

水深、水温、透明度、浊度、pH、

盐氮、钙离子、镁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硫酸

水体理化电导率、溶解氧、悬浮物、总氮、总磷、

盐、氯化物,氟化物、碱度、二氧化硅、总有机

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

碳、铜、锌、铅、镉、镍、六价铬、汞、砷

氧化还原电位、粒径、铜、锌、铅、镉、镍、

沉积物理化总氮、总磷

总铬、汞、砷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生物量—

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生物量—

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生物量—

生水生高等

种类组成、盖度、生物量—

物植物

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鱼类年龄、性别、生长、投放量、捕捞量

5湖泊形态监测

5.1监测对象

湖泊范围内所有陆域、水域、圈圩、围网、滩涂及岛屿等。

监测频次一般为每年一次,具体频次根据工作需要而定。

5.2数据源

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米卫星影像或者航空影像,其中监测围网所用影像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

米。

5.3监测方法

5.3.1数据收集与准备

5.3.1.1监测范围内本年度和上一年度的两期卫星影像或者航空影像经过处理成为数字正射影像

(DOM),影像采集时间选择在秋冬季节,晴空无云,大气透明度高,质量满足使用要求。

5.3.1.2其他需要收集的数据还包括监测范围图、周边水系图、水利工程图以及行政区划界线,

所有数据坐标系统一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DB32/T3201—2017

5.3.2比对分析

5.3.2.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两期影像中监测范围内开发利用变

化。

5.3.2.2陆域范围内,变化类型以新建房屋、道路、设施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改变为主;岸线变化

类型主要是非法占用岸线为主;水域变化类型以圈圩、围网以及水域占用为主。

5.3.3变化统一编码、截图

5.3.3.1初步对比发现的变化,利用其所属行政区划、类别等属性对变化点统一编码。

5.3.3.2分别采集变化点的地理坐标、面积等几何信息,截取、制作各处变化点的两期影像对比

图。

5.3.3.3汇总分析、统计各市监测成果形成核查情况统计表、分市变化分布图。

5.3.4现场核查、反馈

5.3.4.1监测初步成果需进行外业现场调查,核实变化是否属实,了解变化具体情况。

5.3.4.2现场核查人员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或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定位设备根据

变化点坐标及周边水系情况确定现场对应位置,调查变化点详细信息。

5.3.4.3核查人员把变化点的项目名称、实施单位、变化性质及情况说明,并附现场照片,反馈

监测单位。

5.3.5变化点信息入库

5.3.5.1监测单位对变化点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入库。

5.3.5.2分市县统计全湖水域变化监测情况,最终形成湖泊年度监测成果,编制监测报告。

5.4自由水面率

自由水面率计算公式为:

自由水面率=[湖泊范围面积-(圈圩面积+围网面积)]/湖泊范围面积×100%。

5.5岸线长度

5.4.1已划定蓄水范围线的湖泊,岸线长度依据蓄水范围线长度量算。

5.4.2没有划定蓄水范围的湖泊,湖岸线有堤防的,确定堤防中心线,依据堤防中心线长度量算。

5.4.3没有堤防的按照正常蓄水位对应的等深线长度量算。

5.4.4无法确定正常蓄水位等高线的湖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5.4.4.1提取遥感影像水体信息,获取水域范围,量算水边线长度作为岸线长度。

5.4.4.2实地采用GPS与北斗双星系统定位测量的方法测定湖泊岸线,量算其长度。

4

DB32/T3201—2017

5.6水下地形

水下地形的测量参照《水道观测规范》SL257-2000要求进行。

6水体理化要素监测

6.1采样点布设

6.1.1采样点布设符合的原则

采样点的布设应综合考虑湖泊的水文条件、湖盆形状、人类活动影响等特征,兼顾湖泊功

能区划和行政区划等因素,覆盖湖泊各个典型区域。

6.1.2采样点数量

湖泊水生态长期监测采样点数量视湖泊大小、自然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器材、

人员和经费而定,监测点控制数量见表2。首次调查的湖泊,采样点数量应增加至2~3倍。

表2不同面积湖泊的水质监测点控制数量

湖泊面积(km2)<1010~5050~200200~500>500

采样点数量(个)≥1≥3≥5≥6≥10

6.1.3采样点的定位

采用GPS与北斗双星系统进行定位,坐标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遇湖泊形态发生变

化、水体污染突发事故等异常事件,应适当增加采样点数量和采样频率。

6.2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6.2.1采样水层要求

湖泊水深小于3m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中表层水在离水面0.5m处,底层水在离湖底

0.5m处;水深大于3m时,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中层为相对深度为0.5的位置。

6.2.2采样时间及频次

6.2.2.1采样时间尽量保持一致,尽可能在12h内完成采样。

6.2.2.2采样频次应充分考虑水文条件、水体的季节分层、换水周期和水生生物的演替等,至少

保证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采样,条件允许可每月一次。

6.2.3采集和保存方法

5

DB32/T3201—2017

6.2.3.1用采水器采集水样,每个采样点采集水样2L。分层采样时,可将各层所采集水样等量

混合后取2L;用于分析垂向变化的样品,各层水样应分别采集。

6.2.3.2事先洗净水样瓶,水样灌瓶前,应用少量水样冲洗水样瓶2~3次。

6.2.3.3测定总氮、氨氮、总有机碳等项目的水样用浓硫酸调节pH至1~2,7天内测定;硝酸盐

氮和亚硝酸盐氮水样24小时内完成测定;测定总磷的水样用浓硫酸调节pH小于1;测定钠、

钾、钙、镁、镍、铜、锌、铅、镉等项目的水样用浓硝酸调节pH至1~2,测定六价铬的水样

用氢氧化钠调节pH至8左右,24小时内完成测定;测定汞和砷的水样,每升水样中分别加入

5mL和2mL盐酸固定,14天内完成测定;测定高锰酸盐指数的水样,每升水样中缓慢加入1mL

1+3硫酸溶液固定,2天内完成测定;测定叶绿素的水样,每升水样中加入1mL1%的碳酸镁悬

浊液,24h内用微孔滤膜过滤水样,过滤后的滤膜在-20℃以下的温度中保存,25天内完成测定。

6.2.3.4固定后的水样,应置于0~4℃避光保存,尽快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

6.3指标测定

水体理化性质测定指标和执行标准见表3。

表3水体理化性质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指标执行标准

水温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GB/T13195

透明度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法、圆盘法)SL87

浊度水质浊度的测定GB/T132001

pH值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T6920

电导率电导率的测定(电导仪法)SL78

悬浮物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1901

碱度碱度总碱度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的测定(酸滴定法)SL83

溶解氧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HJ506

高锰酸盐指数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GB/T11892

五日生化需氧量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505

叶绿素a水质叶绿素的测定分光光度法SL88

总磷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11893

总氮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636

亚硝酸盐氮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分光光度法GB/T7493

硝酸盐氮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GB/T7480

氨氮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5

氯化物水质氯化物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GB/T11896

6

DB32/T3201—2017

氟化物水质氟化物的测定氟试剂分光光度法HJ488

硫酸盐水质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GB/T11899

总有机碳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501

二氧化硅(可溶性)二氧化硅(可溶性)的测定(硅钼蓝分光光度法)SL91.2

水质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1904

钠、钾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00

水质钙和镁总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GB/T7477

钙、镁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00

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7475

铜、锌、铅、镉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00

水质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1912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00

铬(六价)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7467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00

水质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HJ694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00

水质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HJ694

7沉积物理化要素监测

7.1采样点布设

7.1.1沉积物采样点的设置与水体理化要素监测的位点一致。对有特殊需求的,按照监测目的和

沉积物状况进行布点。

7.1.2采样点应具有代表性,沉积条件要稳定。

7.2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7.2.1沉积物采样频次依各采样点的时空变异和所要求的精度而定,通常每年采样一次,与水样

的采集同期进行。

7.2.2选择彼得森采泥器或重力采样器采集样品。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应现场测定,对于其他

指标的测定,则将去除碎石、贝壳及动植物残体的样品密封于干净的聚乙烯袋中尽快运回实验

室进行。样品置于0~4℃避光保存。

7.3指标测定

沉积物理化性质测定指标和执行标准见表4。

7

DB32/T3201—2017

表4沉积物理化性质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指标执行标准

粒径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LY/T1225

氧化还原电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电位法HJ746

有机质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滴定法HJ658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法HJ695

总氮土壤质量全氮的测定凯氏法HJ717

总磷土壤总磷的测定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HJ632

铜、锌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38

铅、镉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

镍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39

总铬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491

汞、砷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HJ680

8水生生物监测

8.1浮游植物

8.1.1试剂与器具。

主要试剂见附录A,器具见附录B.1。

8.1.2采样点选择

根据湖泊的形态、水域面积、水文条件和工作需要而定,应在湖泊的中心区、湖湾区、入

流区、出流区、围网区布设样点。浮游植物的样点一般与水质监测样点一致。

8.1.3采样频次

每月一次,至少每季度一次,对于藻类水华监测,需要在春季、夏季、秋季增加采样频次,

具体频次根据情况增加至每周一次或每周两次。

8.1.4采样深度

8.1.4.1水深小于3m,水团混合良好的样点,采集表层和底层两处的混合水样。

8.1.4.2水深为3~10m的样点,采集表层、中层和底层三处的混合水样。

8.1.4.3水深大于10m的样点可每隔2~5m各采集一水样,各层等体积水样混合为1个样品。

8.1.4.4监测浮游植物垂向分布时,应各层分别采样。

8.1.5采样方法

8

DB32/T3201—2017

8.1.5.1对浮游植物数量与生物量进行定量分析时样品用沉淀法制取。采集指定深度水样或混合

水样1000mL,放入广口瓶内,加入10mL的鲁哥氏液固定,鲁哥氏液配制见附录A.1。

8.1.5.2水样倒入1000mL的筒形分液漏斗静置24~48小时。吸取上层清液,直至沉淀液约为

20mL,转入50mL标本瓶,用上层清液冲洗沉淀分液漏斗1~3次,定容至30~50mL。如水

量超过50mL,静置至次日后吸去多余上清液。样品贴上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点。

8.1.5.3采集定性样品时,将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中作横“8”字形划动20次,注意采集网的上

下移动,浮游生物网拉起滤去水,将浓缩液放入标本瓶中用1~2%水样体积的甲醛溶液或1%

水样体积的鲁哥氏液固定。样品注明采样地点、日期、点号。

8.1.6种类鉴定和计数要求

8.1.6.1对优势种要求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到属。疑难种类要保存标本以备进一步鉴定。计

数前应对样品作定性观察,一时确定不了种属的,可先计数,需要时再鉴定种类。

8.1.6.2计数采用面积为20mm×20mm、容量为0.1mL的计数框,框内划分横直各10行格,共

100个小方格。

8.1.6.3将计数样品充分摇匀后,迅速吸取0.1mL样品至计数框中,盖上盖玻片。计数框内应无

气泡,也不应有样品溢出。气温高时,为防止在长时间计数过程中水分蒸发而出现气泡,应在

盖玻片四周封以液体石蜡。

8.1.6.4计数时,显微镜的目镜一般用10×,物镜用4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动。

8.1.6.5选取计数框内部分样品计数,根据样品中浮游植物数量计数100个~500个视野,浮游

植物计数值至少在300以上。计数的视野应均匀分布在计算框的全部面积上。

8.1.6.6利用显微镜的目镜视野来选取计数的面积。先用台微尺量得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的视野直

径,然后按圆面积计算公式(πr2)求得视野面积。或者由所用目镜的视场直径值除以物镜放大

率求得视野直径。

8.1.6.7为使选取的视野在计数框上均匀分布,可利用计数框上的方格或显微镜机械移动台上的

标尺刻度。

8.1.6.8计数方法确定后,不可随意改变,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两次计数结果允许相对偏差小

于15%。

8.1.6.9如遇到一个浮游植物个体或细胞的一部分在行格或视野内,另一部分在行格或视野外,

可规定在行格上线或视野上半圈的个体或细胞不加计数,而在下线或下半圈的则计数。

8.1.6.10计数的单位用细胞数量表示。在计数时可采用几种方法:

9

DB32/T3201—2017

a)对丝状、群体种类,可先计算个体数,然后求出该种类的平均细胞数,进行换算;

b)在计数过程中计算细胞数;

c)对形成“水华”的优势种类,应使之散开为单个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群体。

8.1.6.11对于量小而个体大的种类应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全片计数。

8.1.6.12计数所得结果换算为所采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时,用下列计算公式:

AV××n

N=s

AVca×

式中:N-浮游植物数量(单位:cells/L);

A-计数框面积(mm2);

2

Ac-计数面积或视野面积(mm);

Vs-1L原水样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

Va—计数框的容量(mL);

n-计数所得浮游植物的数目(cells)。

8.1.7生物量测算

8.1.7.1生物量一般通过计数和测量体积,按比重为1进行换算。体积的测定见附录C的表C.1

和表C.2。但各物种浮游植物体积因地区、季节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应进行实际的体积测

定。

8.1.7.2体积测定时,先根据浮游植物的体型按最相似的几何形状测量必要的度量,如长度、高

度、直径等,然后按体积公式计算出体积。有的种类形状较特殊,可分解为几部分,分别按相

似形状计算后相加。

8.1.7.3浮游植物的比重接近于1,生物量(湿重)可直接由浮游植物的体积换算。生物量为各

种浮游植物的数量乘以各自的平均体积,单位为mg/L或g/m3。湿重还可通过换算方法转变为

干重或其他表示单位。

8.2浮游动物

8.2.1试剂与器具。

试剂见附录A,器具见附录B.2。

8.2.2采样点

同浮游植物,具体样点布设根据工作需要而定。

8.2.3采样频次

10

DB32/T3201—2017

同浮游植物,采样频次可每月一次或每季度一次,具体的采样频次根据工作需要而定。

8.2.4样品采集

8.2.4.1浮游动物中的原生动物、轮虫的定量水样采集方法和浮游植物定量水样采集方法相同。

8.2.4.2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定量水样采集用25号网和采水器。采集水样体积视水体

中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多寡而定,一般为10~50L。水样经25号网过滤后放入标本瓶中加入

样品体积4%的甲醛溶液固定。样品注明采样地点、日期、点号。

8.2.4.3定性样品用13号网采集。采集方法与浮游植物定性样品采集方法相同,此外应注意水平

和垂直两个方向采集。

8.2.5鉴定和计数

8.2.5.1在获得的浓缩样品中取部分子样品,并通过显微镜计数获得其中浮游动物数后换算至单

位体积的浮游动物数量。

8.2.5.2原生动物和轮虫计数分别用0.1mL和1mL计数框,枝角类和桡足类一般全部过数。优

势种类鉴定到种,一般种类鉴定到属,一些疑难种类应保存好标本,以待进一步鉴定。

8.2.5.3原生动物计数时,沉淀样品要充分摇匀,然后用定量吸管吸0.1mL样品注入0.1mL计

数框中,在10×20的放大倍数下计数。

8.2.5.4轮虫计数时,吸取充分摇匀的1mL浓缩样注入1mL计数框中,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

计数轮虫。

8.2.5.5原生动物和轮虫计数两片,如两片的结果与其均数的差异不超过10%,可取其平均值作

为计数结果。

8.2.5.6枝角类和桡足类计数时,根据样品中数量的多少分若干次全部过数。如果在样品中有过

多的浮游植物,则可加伊红(Eosin-Y)染色。

8.2.5.7在样品中如果无节幼体数量不多,可和枝角类、桡足类一样全部计数,如果无节幼体数

量很多,可分小样计数。

8.2.6生物量测算

8.2.6.1枝角类和桡足类用体长—体重回归方程法换算。枝角类测量从头部顶端(不含头盔)至

壳剌基部长度,桡足类则测量从头部顶端至尾叉末端的长度。回归方程可参照附录C的表C.4。

8.2.6.2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测算用体积法。体积法是把生物体视为一个近似几何图形,按求

积公式获得生物体积,并定比重为1,即可得到体重。

8.2.6.2.1原生动物体积近似计算公式:

11

DB32/T3201—2017

V=0.52ab2,

式中:V─原生动物体积,µm3;

a─体长,µm;

b─体宽,µm。

8.2.6.2.2轮虫的体形有圆形、椭圆形、球形、矩形、锥形等,在活体情况下,用显微镜测量体

长就可直接计算出轮虫的近似体积,并假定比重为1,则可求得轮虫的体重。也可参照附录C

的表C.3中的体积直接计算。

8.3底栖动物

8.3.1试剂和器具。

试剂见附录A,器具见附录B.3。

8.3.2采样点设置

尽可能与水质理化分析采样点一致,同时考虑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各样点的布设应具有

代表性,在湖泊的湖心区、湖湾区、沿岸带、水草区、围网区、入流区、出流区、深水区、浅

水区、污染区、相对清洁区布设采样点。

8.3.3采样频率

可每季度一次或每月一次,至少需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各进行一次采样。

8.3.4采样与分拣

8.3.4.1定量采样用开口面积固定的抓斗式采泥器、箱式采泥器等,蚌类等大型底栖动物采集需

使用三角拖网。

8.3.4.2将采集的沉积物用分样筛初步筛洗,剩余物装入塑料袋中,置于阴凉处或低温保温箱中,

带回实验室挑出动物标本。

8.3.4.3在挑样工作中,应在标本活体状态中进行,并且在1-2天内完成挑样,气温较高时需要

低温保存样品。

8.3.5标本固定

8.3.5.1寡毛类在固定前先麻醉,将标本置于玻皿中,加少量水,加75%乙醇1~2滴,然后每隔

5~10min再加1~2滴直至个体完全麻醉,然后加7%甲醛溶液固定24h,再移入75%的乙醇溶

液中保存。作单纯的定量分析,可直接投入7%甲醛溶液固定。

8.3.5.2软体动物中大型蚌固定前先在50℃左右热水中将其闷死,然后向内脏团中注射7%甲醛

溶液并投入该溶液中固定24h,再移入75%乙醇中保存。对小型螺蚌可直接放入7%甲醛溶液

保存。

12

DB32/T3201—2017

8.3.5.3水生昆虫一般直接投入7%甲醛溶液中固定24h,再移入75%的乙醇中保存。固定液须

为动物体积的10倍以上。

8.3.6标本鉴定

8.3.6.1软体动物和水栖寡毛类的优势种应鉴定到种,摇蚊科幼虫鉴定到属或种水平,水生昆虫

等至少鉴定到科。对于疑难种类应有固定标本,以便进一步分析鉴定。

8.3.6.2水栖寡毛类和摇蚊幼虫等鉴定时需制片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一般用甘油做透明剂。

如需保留制片,可用加拿大树胶或普氏胶等封片。

8.3.7计数和生物量测算

8.3.7.1按不同种类准确地统计个体数,包括每种的数量和总数量。

8.3.7.2小型种类如寡毛类、摇蚊幼虫等,将它们从保存剂中取出,放在吸水纸吸去附着水分,

然后置于电子天平上称重,其数据代表固定后的湿重。

8.3.7.3大型种类如螺、蚌等,分拣后用电子天平或托盘天平称重即可。其数值为带壳湿重,记

录时应加以说明。

8.3.7.4把计数和称重获得的结果根据采样面积换算为1m2内的数量(ind./m2)或生物量(g/m2)。

8.4水生高等植物

8.4.1试剂和器具。

试剂见附录A,器具见附录B.4。

8.4.2监测断面

8.4.2.1在全湖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湖泊形态及水生植物的分布特征,选择数条具有代表性

的断面。采样断面应平行排列,亦可为“之”字形。

8.4.2.2采样断面的间距一般为50~100m。采样断面上采样点的间距一般为100~200m。没有大

型水生植物分布的区域不设采样点。样点的布设一般均匀分布在所设断面上。

8.4.3采样频次

每年至少需要采集两次,时间上为3~4月和8~10月,具体采集的月份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状

况确定,选择植物生长盛期进行采样。具体采样频次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8.4.4采样方法

8.4.4.1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使用水草采集耙、采草器或带网铁铗采集,漂浮植物直接用带柄手

抄网采集。

8.4.4.2采集的水生植物,去除枯死的枝、叶及杂质,用吸水纸去除植物体表的水分,放入编有

13

DB32/T3201—2017

号码的样品袋内。

8.4.4.3挺水植物可选取合适面积正方形样方采集,植株稀疏群落(<100株/m2)可采用10m×10m

或5m×5m样方,植株密度大(>1000株/m2)可采用1m×1m或0.5m×0.5m样方。将样方内的

植物全株采集,地下茎的也要采集,洗净后称重,装入编号的样品袋。

8.4.4.4定性样品应在开花和(或)果实发育的生长高峰季节采集,采集的样品需植株完整,应

含根、茎、叶、花、果。

8.4.4.5采到的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用标本夹制成腊叶标本或直接制成浸制标本,每号标本至少制

成两份,经鉴定后保存。每采集一种植物,必须立即做好采集记录,贴上采集标签。

8.4.5盖度和生物量测算

8.4.5.1水生植物现存量的测定。选择在多数水生植物的最高生长期,对各种生活型或代表性群

落,采集尽可能多的样方,求出单位面积内现存量,由全湖的植被面积推算出湖内所有水生植

物的总现存量。根据样方内各类植物的现存量和分布面积,推算出水体中它们各占的比例。

8.4.5.2各样点获得样品后,对植物进行鉴定并分种类称得湿重。取部分鲜样(不得少于10%)

作为子样品,在60∼80°C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即为子样品的干重,由子样品干重换算为样品干

重。

8.4.5.3根据每平方米中的各类植物的现存量和它们的分布面积,由样品推算出总体即可求出该

水体中各类大型水生植物的总现存量和各类植物所占的比例。

8.5鱼类

参照HJ710.7-2014和SL167-2014要求开展监测。

9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9.1质量保证和控制贯穿着整个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采样点的位置确定、样品采集、样品储

存运输、实验室分析、数据整理与保存等一系列过程。

9.2应对监测人员进行监测方法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使其了解湖泊水生态监测的内

容、采样方法、样品保存与运输、水化学测定、标本处理、保存、物种鉴定等方面的要求,以

及数据统计和分析等技术。

9.3采样前,在湖泊图中标出采样点,使用GPS或北斗导航系统定位仪确定采样区域或采样点

的位置,并记录采样区域、采样点经纬度或范围。对于湖泊形态、沉积物理化、藻类水华、水

生高等植物等监测时,必要时需用数码相机采集采样区域照片。

14

DB32/T3201—2017

9.4监测人员应掌握野外监测标准及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样品

采集。在不同样点和不同时期应使用统一的采样器具和采样方法,避免因仪器和人为误差导致

结果偏离真实情况,保证各采样点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获得的样品需贴好标签,包括样品

编号、采样日期、采样人员等信息。

9.5采集的样品,从采集到分析的这段时间,样品的某些理化性质、水生生物等会发生不同程度

的变化,根据监测指标需要,必须按照规范要求立即加入固定剂或低温保存,防止样品发生变

化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9.6样品运输过程中,装有样品的容器必须妥善保护和密封,防止运输过程中破损。在运输中还

需防震、避免日光照射和低温运输。运输前需根据采样记录或登记表对样品进行清点核对,避

免样品丢失或遗漏。

9.7样品运回实验室时,实验室负责人应核对样品,验明标签,确认无误后签字验收样品。并填

写实验室样品登记表,将样品瓶上的所有信息抄写在样品登记表上,按照采样区域或样点对样

品登记表进行统一编号。如不能立即进行分析,应尽快采取保存措施,防止样品发生变化。

9.8水体理化和沉积物理化分析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分析。精密、大型仪器设备需由专

人负责管理使用,定期对仪器进行检定。化学试剂的质量规格一般分为容量基准、高纯试剂、

优级纯、分析纯和化学纯,应根据实验方法要求,选择和配制适当级别的试剂。

9.9对获得的水生生物样品,准确鉴定种类,按不同种类准确地统计个体数,测算生物量。必要

时,水生生物鉴定需有相关分类学专家对物种鉴定予以指导。

9.10规范填写各项监测数据。记录表格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内容齐全,填写翔实,字迹

工整、清晰。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

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

9.11所有原始数据记录表、图片、样品和分类凭证标本应及时保存归档,并及时填写和归档电

子数据(包括数据记录表、数码图片和航迹等),数据录入计算机后由输入者自行复查一次。每

半年检查并更新、备份数据一次,防止由于储存介质问题引起数据丢失。监测负责人不定期地

对数据进行检查,年度总结前对全年数据再次复查,保证数据源的准确性。

9.12对监测人员进行野外工作常识、安全常识和野外安全技能培训。水上作业必须穿戴救生衣,

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用品和应急药品。避免单人作业,至少二人以上,

其中至少一人会游泳。

15

DB32/T3201—2017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试剂及配制

A.1鲁哥氏液:称取碘化钾,溶于200mL含20mL冰醋酸的蒸馏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10g

碘,摇动至完全溶解后,贮存于密闭的棕色试剂瓶中。

A.2甲醛溶液:含(HCHO)37%~40%(V/V)。

A.3乙醇溶液:95%(V/V)。

A.4丙三醇。

A.5加拿大树胶等。

A.6Puris胶:用8g阿拉伯胶,10mL蒸馏水,80mL水合氯醛,7mL甘油,3mL冰醋酸配制而

成。配制时,在烧杯中加入阿拉伯胶和蒸馏水,置80℃恒温水浴,用玻璃棒搅动。胶溶后,依

次加入其他试剂,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以薄棉过滤即成。

16

DB32/T3201—2017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监测器具

B.1浮游植物监测器具

B.1.1有机玻璃采水器。

B.1.225号浮游生物网(孔径:64µm),圆锥形。

B.1.3水样瓶:1000mL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试剂瓶。

B.1.4沉淀器:1000mL筒形分液漏斗。

B.1.5样品瓶:30mL或5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和玻璃瓶。

B.1.6虹吸管:内径2~3mm的硅胶管或玻璃管,浓缩水样用。

B.1.7吸耳球

B.1.8计数框:0.1mL(10行×10行,共100格)。

B.1.90.1刻度吸管或100µL微量移液器。

B.1.10载玻片、盖玻片、镊子。

B.1.11显微镜:要求配备目测微尺、10×、15×目镜2对;5×、10×、20×、40×物镜各1个以及

100×油镜一个。

B.2浮游动物监测器具

B.2.113号(孔径:112µm)和25号(孔径:64µm)浮游生物网,圆锥形。

B.2.2有机玻璃采水器(1000mL,5000mL)。

B.2.3样品瓶:50mL或1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和玻璃瓶。

B.2.4沉淀器:1000mL筒形分液漏斗。

B.2.5虹吸管:内径2~3mm的硅胶管或玻璃管,浓缩水样用。

B.2.6吸耳球。

B.2.7计数框:0.1mL、1mL、5mL。

B.2.8刻度吸管:0.1mL、1mL、5mL。

B.2.9载玻片、盖玻片、镊子。

B.2.10显微镜:要求配备目测微尺、10×、15×目镜2对;5×、10×、20×、40×物镜。

17

DB32/T3201—2017

B.2.11体视显微镜。

B.3底栖动物监测器具

B.3.1彼得森采泥器、箱式采泥器等。

B.3.2带网夹泥器(1/6m2)。

B.3.3三角拖网。

B.3.460目分样筛。

B.3.5白瓷盘、解剖针、尖嘴镊。

B.3.6样品瓶:50mL或1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和玻璃瓶。

B.3.6电子天平(精度:0.1mg)。

B.3.7体视显微镜。

B.3.8显微镜。

B.3.9载玻片、盖玻片。

B.4水生高等植物监测器具

B.4.1带网水草夹。

B.4.2带柄抄网。

B.4.3水草耙。

B.4.4标本夹、吸水纸。

B.4.5镰刀。

B.4.6电子天平。

18

DB32/T3201—2017

C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水生生物生物量测算依据

33

表C.1常见浮游植物细胞体积(1×10µm)

蓝藻门(Cyanophyta)体积四尾栅藻S.quadricauda0.26

水华鱼腥藻Anabaenaflos-aquae(群体)5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tetrapedia0.15

螺旋鱼腥藻Anabaenaspiroides(群体)60浮球藻Planktosphaeriagelatinosa3.7

巨颤藻Oscillatoriaprinceps(群体)139空球藻Eudorinaelegans4.0

美丽颤藻O.Formosa(群体)20韦斯藻Westellabotryoides0.7

浮游颤藻O.planctonica(群体)0.4美丽胶网藻Dictyosphaeriumpulchellum0.8

具缘微囊藻Microcystismarginata(群体)360德巴衣藻Chlamydomonasdebaryana0.17

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群体)120球衣藻C.globosa0.06

水华微囊藻M.flos-aquae300突变衣藻C.mutabilis2.4

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glauca0.08顶棘藻Chodatellagenevensis0.14

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flos-aquae2.8肾形藻Nephrocytiumagardhianum5.8

小型色球藻Chroococcusminor0.3线形拟韦斯藻Westellopsislinearis0.003

针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rhaphidioide0.010小空星藻Coelastrummicroporum3.7

弯形尖头藻Raphidiopsiscuruata4.9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0.2

不定腔球藻Coelosphaeriumdubium24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0.15

席藻Phormidiummucicola0.4螺旋弓形藻Schroederiaspiralis0.15

湖生束球藻Gomphosphaerialacustris2.5硬弓形藻S.robusta0.7

绿藻门(Chlorophyta)孟氏藻Mougeotiasp.13.6

单生卵囊藻Oo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