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1页
《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2页
《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3页
《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4页
《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9.180

K41

备案号:XXXXT/CEC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T/CECXXXXX—XXXX

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eolianvibrationmonitoringdevice

onoverheadtransmissionlines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

T/CECXXXXX—202X

I

T/CECXXXXX—202X

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输电线路微风振动在线监测装置的组成、功能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等。

本文件适用基于弯曲振幅法的交直流输电线路导地线微风振动在线监测装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

GB/T2423.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b和导则:碰撞

GB/T2423.10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

GB/T2423.2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GB/T2423.2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Sa: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及其试验导则

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943.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9969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6422.2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2部分:氙弧灯

GB/T16422.3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

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35697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DL/T1247高压直流绝缘子覆冰闪络试验方法

JJG676工作测振仪检定规程

QJ/T815.2产品公路运输加速模拟试验方法

QX/T1Ⅱ型自动气象站

IEEEStd1368架空导线微风振动现场测量导则(IEEEGuideforAeolianVibrationField

1

T/CECXXXXX—202X

MeasurementsofOverheadConductors)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微风振动监测装置aeolianvibrationmonitoringdevice

实时采集输电线路导地线微风振动参数,并传输到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主站系统的监测装置(以

下简称监测装置)。

3.2

微风振动采集单元aeolianvibrationacquisitionunit

采集输电线路导地线微风振动波形、弯曲振幅等数据,并通过信道将数据传送到数据监测终端

的一种数据采集单元。

3.3

气象采集单元weatheracquisitionunit

对输电线路现场监测点风速、风向、气温、湿度等气象信息进行传感、采集的一种数据采集单元,

并通过信道将数据传送到系统上一级设备(如数据监测终端)。

3.4

数据监测终端datamonitoringterminal

汇集各数据采集单元的信息,并进行现场存储、处理,同时能和主站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装置。

3.5

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主站系统on-linemonitoringmasterstationsystemonoverhead

transmissionlines

接入各类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信息,并进行集中存储、统一处理和应用的一种计算机系统(以下

简称主站系统)。主站系统一般包括信息接入前置机、集中数据库、数据服务、数据加工及各类在

线监测应用功能模块。

3.6

弯曲振幅bendingamplitude

距离导地线线夹(悬垂线夹、防振锤线夹、间隔棒夹头、阻尼线夹头等)最末接触点出口89mm

处的导地线相对振幅(参见附录A)。

3.7

动弯应变dynamicbendingstrain

2

T/CECXXXXX—202X

导地线与线夹的最末接触点等处导地线表面的动态弯曲应变。

3.8

弯曲振幅法bendingamplitudemethod

基于弯曲振幅计算导地线动弯应变,测量导地线微风振动的方法(参见附录A)。

3.9

最小启动电流minimumstartingcurrent

保证采集单元采用导线磁场感应取能方式能启动工作的最小导线电流。

4装置组成

监测装置通常由微风振动采集单元、气象采集单元、数据监测终端和供电电源组成,如图1所示。

每一个现场监测档一般布置若干个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分别安装于导线、地线(含OPGW)上。微风

振动采集单元一般包括微风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现场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数据监测终端一

般包括主控与处理模块、现场通信模块、远程通信模块等。供电电源一般包括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和

充放电控制器等。

图1监测装置组成

5功能要求

5.1数据采集

应具备下列数据采集功能:

a)采集导地线微风振动波形、弯曲振幅、动弯应变、频率,可选监测参数为风速、风向、气温、

湿度等;

b)自动采集功能。微风振动参数采集周期宜在5min~15min之间,默认采集周期为10min;

c)受控采集功能;

3

T/CECXXXXX—202X

d)电源电压、工作温度等采集功能。

5.2数据处理

应具备下列数据处理功能:

a)分析功能:数据合理性检查,采集数据预处理,干扰数据自动识别并剔除;

b)计算功能:得出动弯应变、频率等数据。

5.3数据存储

应能循环存储至少90天的采集数据。

5.4数据输出

输出的数据应包括微风振动波形、弯曲振幅、动弯应变、频率、气象参数,以及电源电压、工

作温度等数据。

5.5通信功能

通信功能应满足GB/T35697的相关要求。

5.6远程维护

远程维护功能应满足GB/T35697的相关要求。

6技术要求

6.1工作条件

监测装置的工作条件分为Ⅰ、Ⅱ、Ⅲ三种等级,其工作条件应满足表1的规定。

表1工作条件要求

环境温度工作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

等级抗风等级

℃℃%RHhPa

Ⅰ级-25~+45-25~+70

不低于线路本

Ⅱ级-40~+45-40~+855~100500~1060

体抗风等级

Ⅲ级-55~+45-55~+85

注:对于Ⅱ级和Ⅲ级工作温度,蓄电池工作温度可按-40℃~+70℃考虑。

6.2外观和结构

6.2.1外观应完整、整洁、无损伤。

6.2.2监测装置的金属构件应采用不锈钢等耐腐蚀材料,非金属构件应采用耐老化材料。

6.2.3应满足防腐蚀、防霉菌、防潮湿、防盐雾要求,并具有防止动物影响的措施。

6.2.4各零部件及相应连接线应有防松措施。

6.2.5应具有永久标识,铭牌、文字及符号应简明清晰。

6.2.6监测装置的外壳为单层结构时,防护等级应满足GB/T4208中规定的IP65要求;外壳为双层结

构时,外层防护等级应满足GB/T4208中规定的IP54要求,内层防护等级应满足IP65要求。

4

T/CECXXXXX—202X

6.3主要技术参数

6.3.1弯曲振幅测量范围

0mm(p-p)~1.300mm(p-p)。

6.3.2频率测量范围

0Hz~150.00Hz。

6.3.3准确度

准确度应满足如下要求:

a)幅值非线性度:±10%;

b)频率响应误差:±10%;

c)频率测量误差:50Hz及以内,误差不应大于0.50Hz;50Hz~150Hz,误差不应大于1.00Hz。

6.3.4输出数据的表示

输出数据的表示应满足如下要求:

a)弯曲振幅:单位为毫米(mm),单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

b)动弯应变:单位为微应变(),单峰值,为无符号整数;

c)微风振动频率:单位为赫兹(Hz),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

d)微风振动波形:时域波形,纵坐标单位为微应变(),为整数;横坐标单位为秒(s),保留

到小数点后3位。

6.4基本要求

6.4.1微风振动采集单元

满足下列基本技术要求:

a)应满足GB/T35697和IEEEStd1368相关要求;

b)对750kV以下交直流输电线路,宜采用整体式微风振动采集单元,总体质量应小于1kg;对

750kV及以上交直流输电线路,宜采用分体式微风振动采集单元,传感部分质量应小于1kg,

整体质量应小于2.5kg;

c)单次采样记录时间长度不应小于1s,采样频率不应小于512Hz;

d)在各种条件下传感器的探头应始终与导地线保持连续接触;

e)应可靠刚性固定在线夹或导地线上,并采取防松、防振措施;

f)对于安装在耐热、超/特耐热等特种导线上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应采取隔热措施;

g)应能承受短时大电流(包括短路电流、雷电流)冲击;

h)外引线插头应采取防振、防松措施;

i)应采用内置式封装完好的天线,禁用鞭状天线,并满足相应电压等级的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要求。

j)现场安装布点原则可参见附录B。

6.4.2气象采集单元

测量范围、准确度、技术性能等应满足GB/T35697和QX/T1的相关要求。

6.4.3数据监测终端

5

T/CECXXXXX—202X

满足下列基本技术要求:

a)应满足GB/T35697相关要求。

b)外接数据线应采用屏蔽线,数据线与电源线均应采用金属软管保护,且预留外接线不宜过长;

所有引线均应采用专用金具固定在线路本体上,并采取适当的防松措施。

c)应采用满足输电线路户外运行环境的封装完好的天线,禁用塑料吸盘天线,天线安装应牢固可

靠。

6.5数据通信

数据输出格式和应用层数据传输规约应符合GB/T35697相关条款要求,见附录C。

6.6安全性能

6.6.1监测装置的机械、电击、能量等安全要求应符合GB4943.1的相关规定。

6.6.2安装在杆塔上的监测装置应采取防振、防松措施,而且不应降低杆塔的机械强度。

6.6.3监测装置与主站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应满足信息安全要求。

6.7供电电源

6.7.1应满足GB/T35697中供电电源性能相关要求。

6.7.2在输电线路导地线上,宜采用感应取能、太阳能或高能电池等供电方式,供电电源应满足监

测装置在当地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要求,并满足如下要求:

a)对采用感应取能供电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其供电电源应根据所安装线路的历史负荷统计值进

行设计,其最小启动电流不应大于30A;

b)对采用太阳能供电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其电池单独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d;

c)对采用高能电池供电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其电池单独供电时间不应少于5年。

6.7.3在输电线路杆塔上,宜采用太阳能板加蓄电池等供电方式,供电电源应满足监测装置在当

地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要求。

6.8环境适应性能

6.8.1低温性能

Ⅰ级应满足GB/T2423.1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温度-25℃、持续时间72h的低温试验要求;Ⅱ级应

满足温度-40℃、持续时间72h的低温试验要求;Ⅲ级应满足温度-55℃、持续时间72h的低温试验要

求。

6.8.2高温性能

Ⅰ级应满足GB/T2423.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温度+70℃、持续时间72h的高温试验要求;Ⅱ级和

Ⅲ级应满足温度+85℃、持续时间72h的高温试验要求。

6.8.3交变湿热性能

应满足GB/T2423.4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高温温度为+55℃,试验周期48h(2个循环)的交

变湿热试验要求。

6.8.4温度变化(冲击)性能

应满足GB/T2423.2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低温为-40℃、高温为+70℃,暴露时间为3h,循环

6

T/CECXXXXX—202X

次数为5次的温度变化(冲击)试验要求。

6.8.5覆冰性能

应满足DL/T1247中规定的在环境温度为-7℃~-3℃,表面覆冰厚度为20mm,保持时间48h的

覆冰试验要求。

6.8.6盐雾腐蚀性能

应满足GB/T10125中规定的乙酸盐雾试验(AASS试验)或铜加速乙酸盐雾试验(CASS试验)

要求。

6.8.7老化性能

应满足GB/T16422.3、GB/T16422.2、GB/T2423.24、GB/T3512中规定的荧光紫外老化、氙灯老

化、热老化试验要求。

6.9电磁兼容性能

6.9.1静电放电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2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要求。

6.9.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3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要求。

6.9.3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4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要求。

6.9.4浪涌(冲击)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5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

6.9.5工频磁场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8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5级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要求。

6.9.6脉冲磁场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9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5级的脉冲磁场抗扰度要求。

6.10电气性能

6.10.1电晕和无线电干扰

对安装在导线上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其电晕熄灭电压和无线电干扰水平应满足相应电压等级

的架空输电线路金具的要求。

6.10.2电流耐受性能

对于安装在导线上及采用感应取能供电方式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应能承受导线最大允许工作

电流,而无干扰、无损坏,并能正常工作。

7

T/CECXXXXX—202X

6.10.3温升性能

对安装在导线上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其夹具及表面的温升不应超过导线的温升。

6.10.4雷击性能

对安装在导地线上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距离被检监测装置5m(对特高压等级电压,该距离为8m),

对导线施加相应电压等级绝缘子串耐受水平的标准雷电波各3次,试验期间及试验结束后监测装置应能

正常工作。

对于安装在杆塔上的监测装置,在电源机箱任一电源进线与地之间施加波形为1.2/50µs、峰值为6kV

的冲击电压全波,在相同极性下,试验10次,每次间隔5s,应无飞弧或击穿现象。试验结束后,监测

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6.11机械性能

6.11.1振动性能

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包装状态的监测装置应能承受GB/T2423.10中规定的如下试验等级的正弦

振动:

a)频率范围:塔上监测装置5Hz~55Hz,线上监测装置10Hz~150Hz;

b)峰值加速度:10m/s2;

c)扫频循环次数:5次;

d)危险频率持续时间:10min±0.5min。

6.11.2垂直振动疲劳性能

安装在导地线上的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应能承受振幅A=±0.5mm、频率f=25Hz~50Hz、振动次数

N=1×107次的垂直正弦振动。

6.11.3碰撞性能

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包装状态的监测装置应能承受GB/T2423.6中规定的如下试验等级的碰撞:

a)脉冲持续时间:16ms;

b)每方向的碰撞次数:1000次;

c)峰值加速度:98m/s2。

6.11.4包装运输性能

包装后的监测装置应能承受如下试验要求:

a)GB/T6587中规定的等级为2级的自由跌落和翻滚;

b)QJ/T815.2中规定的等级为三级公路中级路面或四级公路低级路面、连续2h的运输。

6.12可靠性

6.12.1监测装置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应低于25000h。

6.12.2监测装置的使用寿命不应少于8年,其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不应低于4年,太阳能板的使用寿

命不应低于20年。

6.12.3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

7试验方法

8

T/CECXXXXX—202X

7.1试验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各项检验宜在如下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

a)环境温度:+15℃~+35℃;

b)相对湿度:25%RH~75%RH;

c)大气压力:860hPa~1060hPa。

7.2试验项目及方法

7.2.1外观和结构检查

外观、结构检查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7.2.2质量和尺寸检查

质量、尺寸检查的试验方法应按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判定准则应满足本标准6.4.1和GB/T

35697有关条款要求。

7.2.3防护等级

防护等级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7.2.4准确度检测

测量范围、准确度等技术指标的检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JJG676和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7.2.5功能检验

功能检验(数据传输规约测试)、连续运行试验(168h)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GB/T35697

相关规定执行。

7.2.6供电电源性能试验

额定容量/能量试验、30d持续供电试验、荷电保持及能量恢复能力试验、高温能量保持率试验、低

温能量保持率试验、过充电保护试验、过放电保护试验、过电流保护试验和电源供电时间等效试验的试

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7.2.7环境试验

低温试验、高温试验、交变湿热试验、温度变化(冲击)试验、覆冰试验、盐雾试验、老化试验的

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7.2.8电磁兼容试验

静电放电抗扰度、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浪涌(冲击)抗扰度、工频磁

场抗扰度、脉冲磁场抗扰度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7.2.9电气性能试验

可见电晕和无线电干扰水平试验、电流耐受试验、温升试验、雷击试验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

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7.2.10机械性能试验

9

T/CECXXXXX—202X

振动试验、垂直振动疲劳性能试验、碰撞试验、运输(包括自由跌落、翻滚、运输)试验的试验方

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7.2.11可靠性试验

可靠性试验和寿命试验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按照GB/T35697相关规定执行。

8检验规则

8.1型式试验

8.1.1试验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

a)新产品定型前;

b)正常生产时,每4年进行一次;

c)停产1年后又恢复生产时;

d)生产设备重大改变时;

e)正式生产后,因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监测装置性能时;

f)国家技术监督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技术检验部门提出型式试验要求时。

8.1.2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见表2。

8.1.3样品

型式试验的样品应不少于3台。

表2检验项目

序号检验项目分类检验项目型式试验出厂试验抽样试验

1外观和结构检查外观和结构检查●●●

2质量和尺寸检查质量和尺寸检查●●●

3防护等级试验防护等级试验●-●

4准确度准确度●●●

5功能检验(数据传输规约测试)●●●

功能检验

6连续运行试验(168h)—●○

7额定容量/能量试验●○●

供电电源性能试验

830d持续供电试验●○○

10

T/CECXXXXX—202X

9荷电保持及能量恢复能力试验●——

10高温能量保持率试验●——

11低温能量保持率试验●——

12过充电保护试验●——

13过放电电保护试验●——

14过电流保护试验●○●

15电源供电时间等效试验—○●

16低温试验●○●

17高温试验●——

18交变湿热试验●○●

环境试验

19温度变化(冲击)试验●——

20覆冰试验○○○

21盐雾腐蚀试验●○○

表2(第2页/共2页)

序号检验项目分类检验项目型式试验出厂检验抽样检验

22环境试验老化试验●——

23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24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25电磁兼容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26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27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28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29可见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电气性能试验

30导线电流耐受试验●○●

11

T/CECXXXXX—202X

31温升试验●○●

32雷电冲击试验●○○

33振动试验●○○

垂直振动疲劳●--

34机械性能试验

35碰撞试验●--

36运输试验●○○

37可靠性试验●--

可靠性试验

38使用寿命试验○--

注:●表示应做的项目,○表示可选做的项目,-表示不做的项目。

8.1.4判定规则

样品全部通过试验为合格。

8.2出厂试验

8.2.1试验规则

应对监测装置进行逐台出厂检验。

8.2.2试验项目

出厂试验项目见表2。

8.2.3判定规则

试验中出现任一检验项目不合格,均判该监测装置为不合格。

8.3抽样检验

8.3.1试验规则

根据供货监测装置的类型、数量,应在到货的监测装置中随机抽样。如单机供货数量在3台及以下,

则按实际台数全部抽取;超过3台的,按实际台数的10%抽取,但单机样品不应少于3台;如单类型、

单批次供货数量在100台及以上时,应抽取至少3台,进行型式试验。

8.3.2试验项目

抽样试验项目见表2。

8.3.3判定规则

对抽检样品进行逐台检验,检验中有1台以上(包括1台)单机不合格时,应加倍抽取该监测装置

按照抽样实验相关项目进行检验。若仍有不合格时,则判该批监测装置不合格;若全部检验合格,则除

去第一批抽样不合格的单机监测装置,该批监测装置应判为合格。

12

T/CECXXXXX—202X

应在抽样试验合格后进行现场安装与调试。抽样试验报告仅对当次工程项目有效。

9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9.1标志

9.1.1设备标志

在监测装置的显著位置应有不锈钢铭牌,内容包括:

a)监测装置名称、型号;

b)生产厂名、商标、产地;

c)出厂编号;

d)出厂年月等。

9.1.2包装标志

在包装箱的适当位置,应标有显著、牢固的包装标志,内容包括:

a)生产企业名称、地址;

b)监测装置名称、型号;

c)设备数量;

d)包装箱外形尺寸(mm);

e)净重或毛重(kg);

f)运输作业安全标志;

g)到站(港)及收货单位;

h)发站(港)及发货单位;

i)工程项目名称。

9.1.3储运图示和收发货标志

包装储运图示和收发货标志应根据被包装监测装置的特点,按GB/T191和GB6388的有关规

定选用。

9.2包装

9.2.1基本要求

监测装置的包装应满足GB/T13384,符合牢固、美观和经济的要求,做到结构合理、紧凑、防护可

靠,在正常储运、装卸条件下,保证监测装置不致因包装不善而引起设备损坏、散失、锈蚀、长霉和降

低准确度等。

9.2.2包装环境要求

监测装置包装时,周围环境及包装箱内应清洁、干燥,无有害气体、无异物。

9.2.3装箱要求

监测装置包装后,其包装件中心应尽量靠下且居中,监测装置装在箱内应予以支撑、垫平、卡紧,

监测装置可移动的部分应移至使监测装置具有最小外形尺寸,并加以固定。

13

T/CECXXXXX—202X

9.2.4分体包装

监测装置如有突出部分,在不影响其性能的条件下,应拆卸包装,以缩小包装件体积。

9.2.5产品防护

监测装置的防振、防潮、防尘等防护包装按GB/T13384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9.2.6随机文件清单

随机文件应齐全,文件清单如下:

a)装箱清单;

b)安装使用说明书;

d)出厂合格证;

e)出厂检验报告。

9.2.7随机文件包装

随机文件应装入塑料袋中,并放置在包装箱内;若整套监测装置分装数箱,则随机文件应放在主机

箱内。安装使用说明书应给出如何安全和正确地使用本监测装置的全部信息,并符合GB/T9969要求。

9.3运输

包装完整的监测装置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雨、雪的直接淋袭,并防止受到剧烈的撞击和振动。

9.4贮存

9.4.1包装好的监测装置应贮存在环境温度-25℃~+45℃、相对湿度小于80%RH的室内,且周围无腐

蚀性挥发物,无强电磁场作用。

9.4.2从设备出厂之日起,贮存时间超过2个月,使用前应按照制造厂家方法对蓄电池补充电。

14

T/CECXXXXX—202X

附录A

(资料性)

弯曲振幅法

A.1微风振动机理

微风振动是由于风的激励而引起的导地线振动(参见图A.1)。发生微风振动的风速一般范围为

0.5m/s~10m/s,但近年来发现,当地形平坦及外界干扰很少的情况下,风速达到10m/s及以上时也观

察到强烈振动。一般微风振动最大双振幅不超过导地线直径的2倍,振动频率范围为3Hz~120Hz,振

动的半波长约为1.5m~20m。振动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为数小时,有时可达数天。

架空输电线路尤其大跨越经常发生超过允许幅值的微风振动,往往导致某些线路部件的疲劳损坏,

如导地线的疲劳断股,金具、间隔棒及杆塔构件的疲劳损坏或磨损等,其中导地线疲劳断股是架空输电

线路普遍发生的问题,严重时需要将全线路更换为新导地线。目前几乎所有的架空输电线路都受到微风

振动的影响,尤其在线路大跨越上,因具有档距大、悬挂点高和水域开阔等特点,使风输给导地线的振

动能量大大增加,导地线振动强度远较普通档距严重。一旦发生疲劳断股,将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严重

危害,通常仅换线工程本身的直接损失可高达数百万元。

图A.1风吹过圆柱体产生卡门涡流

A.2微风振动测量原理与弯曲振幅法

A.2.1微风振动测量原理

1966年IEEE在总结加拿大安大略水电局长达20余年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

《Standardizationofconductorvibrationmeasurements》导则,提出了弯曲振幅法,这个标准规定了采用

相对振幅的测量方法来衡量导地线受微风振动的危害程度。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纳了该标准,并

按该标准研制开发了一些现场测振仪器装置,例如加拿大HILDA无线电遥测装置、美国的SCOLARIII

测振仪、瑞士的VIBREC测振仪、澳大利亚的DULMISON测振仪等。我国在70年代末也研制了LY

-9型测振仪。上述测振装置大体上属于同类,即采用正常安装方法使用(简称“正装法”),这一方法

的特点是仪器本体采用连接夹具固定在悬垂线夹下部,测振仪传感器探头在距导地线与线夹分离点

15

T/CECXXXXX—202X

89mm处与导地线接触或连接,定时抽样记录该处相对振幅等数据。

ELECTRA在1995年《GuidetoVibrationMeasurementsonOverheadLines》中,基于IEEE弯

曲振幅法原理,提出了“反装法”的现场测量方法,ROCTEST公司研发了TVM-90、PAVICA等现场振动

测量仪器。“反装法”特点是将测振仪直接安装于导地线上,测振仪的夹具距离导地线与线夹分离点

89mm,测振仪传感器探头与该分离点接触,自动抽样记录相对振幅等数据。

A.2.2弯曲振幅法

弯曲振幅是基于两点的相对振幅(如图A.2),一点为导地线与线夹的最末接触点3,另一点为距3

点89mm处的点4,4点与3点的相对横向振幅Yb即为弯曲振幅。

说明:

1——线夹或夹头;

2——导地线;

3——导地线与线夹或夹头的最末接触点;

4——弯曲振幅Yb(相对于线夹)。

图A.2弯曲振幅法示意图

A.3动弯应变与弯曲振幅的关系

在小振幅条件下,监测点处动弯应变与89mm处弯曲振幅之间的关系,以Poffemberger-Swart计算

公式如A.1表示:

p2dY

b(A.1)

b2(epa1pa)

式中:

——线夹或夹头出口处的动弯应变,单位为微应变();

b

d——导地线最外层的单线直径,单位为毫米(mm);

——线夹出口处的弯曲振幅,单位为毫米();

Yb89mmmm

2,单位为-2;

pT/EIminm

T——监测期间观测档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单位为牛顿(N);

——导地线最小弯曲刚度,单位为牛顿平方米(2);

EIminN·m

a——传感器测量臂长,a=0.089,单位为米(m)。

A.4微风振动判断标准

输电线路导地线防振标准参见表A.1所示。

16

T/CECXXXXX—202X

表A.1导地线微风振动许用动弯应变单位:

序号导地线类型大跨越普通档

1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100≤150

2铝包钢绞线(导线)≤100≤150

3铝包钢绞线(地线)≤150≤200

4钢芯铝合金绞线≤120≤150

5铝合金绞线≤120≤150

6镀锌钢绞线≤200≤300

7OPGW(全铝合金线)≤120≤150

8OPGW(铝合金和铝包钢混绞)≤120≤150

9OPGW(全铝包钢线)≤150≤200

17

T/CECXXXXX—202X

附录B

(资料性)

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安装布点原则

B.1监测档的选择

监测档的选择原则如下:

a)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海峡等处的大跨越;

b)可观测到较大振动或发生过振动断股的档距;

c)位于开阔平坦地形的大档距;

d)其它需要监测的重要跨越。

B.2测点位置的选择

测量点位置选择原则如下:

a)一般选择迎风侧的导地线,对多分裂导线选择迎风侧的上侧子导线;

b)测量点宜选择在导地线(含OPGW)的疲劳危险点,普通档、大跨越线路一般选择在悬垂线夹

出口、阻尼线夹头、防振锤夹头、间隔棒夹头、接续金具端部、护线条端部等部位,具体测量

点宜参考实验室内防振试验结果或现场运行经验确定。

B.3普通档测量点数量及布置方案

B.3.1.1普通档的测量点和方案

普通档至少选择4个测量点,一般选择在一相导线、一根地线或一根OPGW上:

a)对普通档导线,一般选择2个测量点,典型测量点为防振锤夹头、悬垂线夹出口、间隔棒夹头

等部位;

b)对普通档地线,一般选择2个测量点,典型测量点为防振锤夹头、悬垂线夹出口等部位;

c)对普通档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一般选择2个测量点,典型测量点为外侧1号防振锤

夹头、2号防振锤夹头等部位。

B.3.1.2典型布置方案

普通档测量点的典型布置方案参见图B.1、图B.2和图B.3。

图B.1普通档导线测量点典型布置方案示意图

图B.2普通档地线测量点典型布置方案示意图

18

T/CECXXXXX—202X

图B.3普通档OPGW测量点典型布置方案示意图

B.3.2大跨越的测量点数量及布置方案

B.3.2.1大跨越的测量点数量和方案

大跨越至少选择7个测量点,一般选在一相导线、一根地线或一根OPGW上:

a)对大跨越导线,一般选择4个测量点,典型测量点为外侧1号阻尼线夹头和内侧某处阻尼线夹头、

防振锤夹头、间隔棒夹头、悬垂线夹出口等部位;

b)对大跨越地线,一般选择3个测量点,典型测量点为外侧1号阻尼线夹头和内侧某处阻尼线夹

头、防振锤夹头、悬垂线夹出口等部位;

c)对大跨越OPGW,一般选择3个测量点,典型测量点为外侧1号阻尼线夹头和内侧某处阻尼线

夹头、防振锤夹头等部位。

B.3.2.2典型布置方案

大跨越测量点的典型布置方案参见图B.4、图B.5和图B.6。

图B.4大跨越导线测量点典型布置方案示意图

图B.5大跨越地线测量点典型布置方案示意图

图B.6大跨越OPGW测量点典型布置方案示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