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青海省海东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对下面文段表达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他任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职后,所读名画、杰作,数以万计,其爱好更及陶瓷、雕塑,目力洞悉古今中外,发表了不少具独到思考的论文与著作,而他始终未脱离画家生涯,深深体验着作为学者的心路历程。我早就感到他应认真下功夫写部《中国绘画史》,一部史学家、艺评家和画家合作的《中国绘画史》。(吴冠中《苹果颂一感郑为著˂中国绘画史〉出版》)A.吴冠中说“早就感到他应认真下功夫写部《中国绘画史》”,暗含对郑为没有及时、认真写出此书的委婉批评之意。B.吴冠中认为《中国绘画史》不是郑为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由史学家、艺评家和画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C.吴冠中认为《中国绘画史》的写作应以郑为个人为主,同时还要吸收采纳史学、文艺评论等方面专家的意见。D.吴冠中认为郑为凭自己的才情阅历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一部集史学家、艺评家、画家之长于一体的《中国绘画史》。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前些日子,笔者先后陆续参加了几个华语诗词大赛的评委,读了大量的今人尤其是来自基层的诗词作品。体味着诸位参赛者对祖国的赞颂、对家园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明天的美好憧憬,令人很感动。这些大赛主要面向广大基层作者,他们的作品很多都是有感而发,表达自身体会,是以大众的心态反映大众的心声,满腔热情、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美好情愫。中有纯真,平易中见诚挚,别呈一番景象。有的作品典雅周正、雅俗相融,劲道十足、,营造出圆融厚重的境界;有的作品亲切恬淡、莹洁清澈,高古中有温柔,刚健中有常世常情中别有超然之韵。但是也有一些作品,尤其是来自一些大学生的作品,尽管技术纯熟,辞藻优雅,缺点也十分明显,突出表现是个性不足,共性化的题材和词汇较多,面目相类,视角偏窄等等。很多人都爱写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新意,写出诗味。(),究其原因,还是缺少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美学发现,缺少深刻的生活感触和哲学思考。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笔者陆续参加了几个华语诗词大赛的评委工作,读了大量的今人尤其是来自基层的诗词作品。B.笔者陆续参加了几个华语诗词大赛的评委工作,读了大量的今人尤其是来自基层作者的诗词作品。C.笔者先后陆续充当了几个华语诗词大赛的评委,读了大量的今人尤其是来自基层的诗词作品。D.笔者先后参加了几个华语诗词大赛的评委,读了大量的今人尤其是来自基层作者的诗词作品。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淋漓尽致质朴智趣盎然淳厚B.生动形象稚拙意兴盎然敦厚C.淋漓尽致稚拙智趣盎然敦厚D.生动形象质朴意兴盎然淳厚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东拉西扯的呐喊和空洞生硬的辞藻拼凑是我读到的作品的特征B.我读到的作品中不乏东拉西扯的呐喊和空洞生硬的辞藻拼凑C.空洞的生硬呐喊和东拉西扯的辞藻拼凑是我读到的作品的特征D.我读到的作品中不乏空洞生硬的呐喊和东拉西扯的辞藻拼凑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改革开放初期,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留学生很少,国内企业视海归留学生为珍宝,竞相争夺。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许多优秀的学生纷纷选择出国“镀金”,随之出现的现象是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増。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已成为历史,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缩减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优势。国内就业环境的变化是很多海归留学生始料未及的,当他们回到国内,骨感的现实如______________,让他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果我们___________地想一想,也不难理解他们的失望、焦虑与担忧。其实,()。海归留学生的留学__________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方面占有优势。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无疑能_________他们的人生道路。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而近些年来国内高校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也在无形之中阻碍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优势。B.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稀缺已成为历史,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优势。C.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已成为历史,而国内髙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力。D.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呈现出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在无形之中缩减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力。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当头棒喝推己及人经历扩张B.当头一棒推己及人历程扩张C.当头棒喝设身处地历程拓宽D.当头一棒设身处地经历拓宽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海归留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留学经历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B.很多海归留学生凭借自己的留学经历找到了高薪水的工作C.留学经历的价值并非只体现在让海归留学生找到高薪水的工作D.留学经历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有助于找到高薪水的工作4、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田园乐(二首)王维其四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2.“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种柳戏题①唐·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召公有惠政,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亲手种的甘棠树,并作诗篇歌咏他,怀念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种柳”也含蓄地暗示了其时间在春季。B.颔联实写人们笑谈诗人种柳的场景,描绘出一幅官民同乐、和睦融融的愉悦情景。C.颈联以"当"会”二字,想象柳树硕大树冠应当能遮蔽大地,高耸树干一定能高入云天。D.尾联运用典故,以议论的口物为全诗画龙点睛,感情真挚深沉,细细读之,意蕴无穷。2.这首诗的诗眼是“戏”,“戏”是对自己的逗趣,请谈谈诗人是如何自我消遣的?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2)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3)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在所谓文学边缘化的时代,韩寒,这个戏谑、调侃的高中辍学青年,这个以赛车手为职业的业余作家,像这个戏剧性时代的一个戏剧性神话:他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4.5亿人次;在2009年,他被多家媒体选为“年度人物”;在2010年,他被《时代周刊》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被《外交政策》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有人据此认为,。②和郭敬明相比,韩寒展示了“80后写作”另一种可能性。在韩寒戏谑、尖刻的追问中,郭敬明营造的“幻城”⑴烟消云散,逐渐展现出冰冷的真相——“80后”一代依然生活在历史之中。如果说,郭敬明的写作是“小时代”写作,那么韩寒的写作则是对抗“小时代”的“大时代”写作,通过对于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反讽式的解读,重新建立历史与个人的关联,自由、公正等一系列“大词”,以及在“90年代”的范畴里被视为妨害“日常生活”的政治言说,在韩寒的杂文中被再次激活。对于“80后”一代,韩寒的写作提醒了一点,个人的体验与命运,终究和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而这是郭敬明高度抽象化的写作所努力抹去的。③韩寒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来回应作为“内容”的当下中国。“80后”是在“80年代”历史终结后开始写作的。韩寒式的“大时代”写作,是“大时代”终结之后的“大时代”写作,以往回应“大时代”的艺术形式,比如充满悲剧意味的“呐喊”,已然被历史所摧毁,我们所面对的不过是伟大的遗骸。韩寒有意或无意地体悟到这一点,“大时代”终结之后的“大时代”写作,是一场文化游击战,不再是“子夜”时分的“呐喊”,而是历史尽头的“故事新编”,在囚笼般的历史内部——这是王小波作品中的核心意象——的戏仿、消解与颠覆。其实又何止韩寒,“90年代”以来的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比如《大史记》系列、《网瘾战争》等等,莫不如此。从“90年代”以来,一种抵抗性的新文艺思潮正在兴起,影响巨大,却长期缺乏必要的研究或命名,笔者在此姑且称其为“戏谑美学”,和我们所熟知的“五四”以来感时忧国、涕泪飘零的悲剧传统相对应。且容笔者下个大胆的断言,在当下中国,真正革命性的艺术形式,不是悲剧,而是喜剧。④在一个确定性可疑的世界里,以不确定的方式游弋,韩寒的杂文写作,正是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游击战。他的每一篇杂文,其精彩之处,都需要与戏谑的对象互文理解,这类似鲁迅曾经设想过的“速朽”的写作,不能也不屑留下“完美”的艺术形式供后世赏鉴。而且,在这场文化游击战中,由于父辈甚或祖辈们的文化乌托邦纷纷溃败,无家可归又不放弃抵抗——拒绝被吸纳到“幻城”⑵之中——的“80后”一代,注定是孤独的抵抗,这是真正历史性的“一个人的战争”。⑤因此,韩寒的文学世界中,主人公只能到处游荡,不断地和世界的碎片相遇,并且对这一切予以讥讽。在《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1988——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中,主角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一个无家可归的远游者。⑥然而,韩寒的致命之处也在这里。众所周知,梁文道等学者赞誉韩寒为“当代鲁迅”,这种说法在多家报刊和网络上很受支持。但是,鲁迅无疑要比韩寒复杂、深刻得多。和鲁迅“横站”的思想立场相比,韩寒信仰的基于“自由主义”立场的“普世价值观”,虽有值得尊重的现实指向,但老实说过于简单。“价值观应该是差不多的”这种结论明显非历史化。无需讳言,包括韩寒对于“东方/西方”的理解在内,不过是一种通俗化的“自由主义”论述。这是另一座需要破却的“幻城”⑶,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但未必是自由主义的。毫无疑问,自由主义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思想启示,但任何一种理论都同样值得警惕将自己视为“常识”与“真理”。⑦如果不正视这一点,不必考虑其他原因,韩寒的写作恐怕也难以持久,他的博客会更新得越来越慢,直到退出历史舞台。鲁迅孤绝彻底、无所依傍的思想态度,让“速朽”的杂文变得不朽,而韩寒所凭借的通俗化的自由主义思想资源,将迅速耗尽他的想象。毕竟,他的想象,就其根本而言,是“历史的终结”的想象,就此自由主义已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因其过于完整反而更像是一个神话。当“在路上”的韩寒停下来的那一刻,韩寒就不再是韩寒,而是另一个郭敬明。——选自2011.3《南方文坛》1.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2.根据第②段内容,指出韩寒和郭敬明在写作上的不同点。3.根据第③段内容,请举一例属于“戏谑美学”的文艺作品并作阐释。4.解释文中②④⑥段三处“幻城”的含义。5.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6.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A.“大时代”与“小时代”B.“大时代”的文化游击战C.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D.80后的“一个人的战争”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⑥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①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使真正的英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敞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C.文章第④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⑤段则侧重于展现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D.文章第⑥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心,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B.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D.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中的普通民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C.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在果实、殽膳方面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D.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裨益。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同滋养。其中,“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其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有多种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并盛,既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才造就了辉煌的敦煌文化,而这一精神与“和而不同”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文化具有特殊的表达形态,是因为敦煌有着特殊的历史环境,它曾是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B.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C.“通而不统”是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与“和而不同”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D.有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我们就可以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各种文明的一切矛盾和冲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背景下阐述“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B.文章通过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的对比,论证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C.作者从敦煌文化的形成切入,论述了其具有“通而不统”特点的原因,并在第3段阐释了敦煌文化“通而不统”的精神内涵。D.文章论述了“通而不统”和“和而不同”的相同点,突出“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的观点是偏狭的。C.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意味着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太可能被外来文明异化。D.相较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兼具独立性和兼容性的敦煌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徕宁果木记昆仑踞西域之胜,世传为仙人出入之所,嘉树珍果,萃于其地。徕宁地近昆仑,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以故果木之盛甲于天下。桃、杏、葡萄、梨、枣、苹婆①、林檎②、樱桃,俱极香美,无论矣。桑椹大可径寸,色白如玉,味甘如蜜。冰苹婆尤为异品,形如内地苹婆,而莹然无滓,表里照彻如水晶,味香烈而极甘,别城无此种。又有所谓瓯桲者③,似山东木梨而大,香如木瓜,以蜜渍之,甘酸如山查而香过之,真异种也。呜呼!以此珍果,如生于中土,移入神京④,必能贡明堂⑤,飨清庙⑥,供上方之馔,擅华林之春⑦。其次亦得为卿士大夫所共尝,文人学士所争赏。乃生于穷荒回纥之地⑧,食之者不知其味,嗅之者不闻其香,甚且珍品与羊胛同烹,名园与马枥为伍⑨,物之不得其地,至此已极,大不可痛惜乎哉!或曰:“八埏之外⑩,人蠢而物灵,山川清淑之气多钟于草木,以补人之不足。”是说也,余姑存而不论云。(选自铁保《惟清斋全集·梅庵文钞》)(注)①苹婆:苹果。②林檎:即沙果。俗称“花红”。③瓯桲:即“榅桲”,又名木李,味甘酸。④神京:京城。⑤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之所。⑥清庙:即太庙,帝王的宗庙。⑦华林:这里泛指帝王宫苑。⑧回纥:古代少教民族。唐以后散居新疆一带。⑨马枥:马棚。⑩八埏:八方的边际。1.徕宁“果木之盛甲于天下”的原因是。2.第一段举“桑椹”、“冰苹婆”与“瓯桲”为例,在文中有何作用?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昆仑山高踞于西域中的胜地之上,世代相传是仙人出没的地方。B.徕宁的桃、杏、葡萄、梨等八种水果,都很香美,就不用说了。C.徕宁珍果生于穷荒回纥之地而未生于中土,那是不值得痛惜的。D.对边地“人蠢而物灵”的说法,姑且放在一旁,不加评论吧。4.文中画线处以喻,表达出作者的不平之慨。5.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都运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但用意却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C.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也用来指沃土。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5.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为题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概括文段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选择要求,如本题“对下面文段表达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最后分析四个选项。语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吴冠中对郑为的介绍,“他任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职后,所读名画、杰作,数以万计,其爱好更及陶瓷、雕塑,目力洞悉古今中外,发表了不少具独到思考的论文与著作,而他始终未脱离画家生涯,深深体验着作为学者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以看出郑为爱好广泛,才华多样;第二句话是吴冠中对郑为的认可,“我早就感到他应认真下功夫写部《中国绘画史》,一部史学家、艺评家和画家合作的《中国绘画史》”,结合前面郑为多样的才华,可以看出吴冠中认为郑为凭自己的才情阅历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一部集史学家、艺评家、画家之长于一体的《中国绘画史》。A项,“……暗含对郑为没有及时、认真写出此书的委婉批评之意”错误,没有“批评”,这是认可、肯定。B项,“吴冠中认为《中国绘画史》不是郑为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由史学家、艺评家和画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错误,因为语段第一句话已经对郑为各方面才华做了介绍,所以第二句话中“一部史学家、艺评家和画家合作的《中国绘画史》”是说郑为凭自己的才情阅历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一部集史学家、艺评家、画家之长于一体的《中国绘画史》。C项,“……同时还要吸收采纳史学、文艺评论等方面专家的意见”错误,应是郑为凭自己的才华完全可以集这些才华于一身来完成这部作品。故选D。2、1.B2.C3.D【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原句有以下语病:一是“先后陆续”语意重复;二是“参加”与“评委”搭配不当;三是“基层”缺少中心词“作者”。A项,没有补上“基层”的中心词。C项,“先后陆续”语意重复没修改,也没有补上“基层”的中心词。D项,“参加”与“评委”搭配不当。故选B。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生动形象:一般用于讲述或描写得逼真。根据语境“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美好情愫”,填入“生动形象”。第二组,质朴:朴实淳厚。一般用来形容人或文字。稚拙:幼稚笨拙;幼稚质朴。根据语境“中有纯真,平易中见诚挚,别呈一番景象”,填入“稚拙”。第三组,智趣盎然:充满智慧之趣。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根据语境“有的作品典雅周正、雅俗相融,劲道十足”,填入“意兴盎然”。第四组,敦厚:诗文等的风格浑厚。淳厚:淳朴敦厚,形容人十分诚实,脾气温和性情憨厚,忠厚。根据语境“刚健中有”,填入“敦厚”。故选C。3.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东拉西扯”不能修饰“呐喊”,排除AB;“空洞的生硬呐喊和东拉西扯的辞藻拼凑是我读到的作品的特”的表述与下文“究其原因,还是缺少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美学发现,缺少深刻的生活感触和哲学思考”衔接不密,排除C。故选D。【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3、1.B2.D3.C【解析】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已成为历史”不合逻辑,改为“海归留学生稀缺已成为历史”;第二处,“缩减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优势”搭配不当,改为“削弱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优势”。A项,“阻碍”与“优势”搭配不当。C项,“不再稀缺已成为历史”不合逻辑,应改为“稀缺已成为历史”。D项,“呈现出突飞猛进地发展”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且“缩减”与“竞争力”搭配不当。故选B。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①当头一棒: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或给人以突然打击。当头棒喝: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前来求学的人时,常常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语境表达“骨感的现实”给人以打击,所以选填“当头一棒”恰当。②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语境强调处在海归的境遇替海归想一想,所以选择“设身处地”恰当。③经历:亲身见过、做过或遇到过的事,一般用于个人。历程:经历的过程,往往用作名词,一般用于集体、团体等。根据语境是说海归留学生个人,选填“经历”更恰当。④拓宽:开拓使宽广。扩张:扩大(势力、疆土等)。根据对象,选填“拓宽”恰当。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注意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其实”含转折意,A与上文内容没有明显的转折关系,故排除A。依据后文内容,“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无疑能拓宽他们的人生道路”,是说海归留学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高薪水的工作,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C比B、D更恰当。故选C。4、1.D2.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孤寂冷清”的意境说法有误,结合全诗来看,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并无孤寂冷清之感。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两首诗中的“巷”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各不相同,其四中的“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中的“巷”,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5、1.B2.①首联连用四个“柳”字,以柳州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诙谐开朗,照应“戏题”。②颔联诗人想像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许会成为人们谈笑的话题,随着时间推移,也许还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呢。笔调轻松活泼,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③尾联借用思人树典故,表达了诗人要造福于民,努力给柳州人民留下惠政的为官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颔联实写……”错误,颔联“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是想象自己今天的种柳会成为将来人们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梳理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的诗眼是‘戏’,‘戏’是对自己的逗趣,请谈谈诗人是如何自我消遣的?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然后结合“戏”的意思梳理诗歌内容,分析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戏”字,最后分析尾联的情感。从诗歌标题来看,“种柳戏题”既交代了诗歌的内容,也流露出诗人的情感态度;从诗歌首联来看,首联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诗人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极度新颖,极度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人感到妙不可言;从诗歌颔联来看,“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诗人先想像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两联柳宗元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再看第二个问题,尾联“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让人不禁感同身受。6、亦余心之所善兮九死其犹未悔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解析】
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阑干”“锱铢”“苇”“凌”,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7、1.韩寒可能是目前在世的最受关注的作家(意近即可)2.韩寒的写作是“大时代”的写作,通过对于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反讽式的解读,重新建立历史与个人的关联(或“注重个人的体验与历史情境的结合”);郭敬明的写作是“小时代”的写作,个人体验与历史是分离的。3.周星驰电影、王小波小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等4.利用郭敬明《幻城》这一作品名,借指与现实社会完全脱离、一切依托个人体验和幻想而构建出的一个虚幻的世界。与以鲁迅为代表的、祖父辈们的文化乌托邦相对立的一种思想观念。以韩寒自身的通俗化的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个人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5.如果韩寒不正视自己思想价值观中的致命缺陷,继续这场“一个人的战争”,他的通俗化的自由主义思想资源就会耗尽他的想象,他的写作也会如郭敬明一样脱离历史情境,他的作品就和“幻城”没有区别,韩寒会彻底失去自己的个性,成为另一个郭敬明。6.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时还可关注该句子在稳重的位置。前文说到“这个以赛车手为职业的业余作家,像这个戏剧性时代的一个戏剧性神话:他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4.5亿人次;在2009年,他被多家媒体选为‘年度人物’;在2010年,他被《时代周刊》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被《外交政策》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可知,表明韩寒作为一个作家受到大家的关注,具备最受关注作家的潜质。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结合“韩寒的写作则是对抗‘时代’的‘大时代’写作,通过对于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反讽式的解读,重新建立历史与个人的关联,”“韩寒的写作提醒了一点,个人的体验与命运,终究和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郭敬明的写作是‘小时代’写作”“个人的体验与命运,终究和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而这是郭敬明高度抽象化的写作所努力抹去的”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把握文本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结合文本重要内容以及生活实际进行具体分析作答。作答本题时首先理解所渭的“戏谑美学”是通过喜剧的形式进行表达。对“戏谑美学”的举例说明,可以结合不同作家或是电影艺术的特点进行说明,比如余华作品,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周星驰的影视作品,都是通过戏谑性的表达,突显出时代的声音。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学生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中的概念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最后概括总结。第②段处的“幻城”是郭敬明展现出的一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而虚构的一个艺术境界,呈现出的是一种虚假的个人内心生活。第④段处的“幻城”是以鲁迅为代表的老一辈文学艺术家通过乌托邦相对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呈现出的文学思想观念。第⑥段处的“幻城”是以韩寒为代表的通俗化的文学代表作家,创作出的以个人为核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文学艺术形式的呈现。考生可据此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当‘在路上’的韩寒停下来的那一刻”指的是前文所说的如果韩寒不正视自己作品中的一种缺陷的话,他的这种通俗的文学作品形式将会耗尽自己的艺术想象。“韩寒就不再是韩寒,而是另一个郭敬明”,是说创作就会像郭敬明一样呈现出一种虚构的幻城,没有真实的艺术境界,如若如此,韩寒就会走向郭敬明一样的歧途,失去自我个性。考生可据上述分析作答。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概括文章题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时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侧重点。这篇文本主要论述的是“大时代”与“小时代”之间的一种具体关联,这是一种文化战争的具体体现,是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进行的一个人的孤独战争,根据这一点,“大时代”的文化游击战可以很好的作为本文的标题。故选B。8、1.D2.A3.C【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使真正的英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错;B项,“城市布局”“揭示了宋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错;C项,“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错。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的第②段“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为笼络民心”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依据。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如本题A项对应原文的第②段,“为笼络民心”,原文中没有依据,为无中生有。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不拘参与者的长幼”错。原文第⑤节“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所以“耆老者”指六七十岁的老人。9、1.A2.B3.A【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B项,“这是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并未提及他们不认同的原因。C项,“‘通而不统’是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错误,原文“‘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说明二者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一体。D项,“一切矛盾”说法绝对。依据“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可知,中国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并不认为中国智慧可以解决一切矛盾和冲突。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通过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的对比”没有进行全部对比,只有敦煌文化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对比。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但并未提及原因,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10、1.地近昆仑而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2.通过着力描写其色、香、味,突出徕宁异品珍果甲于天下。3.C4.物人5.(1)本文借为徕宁的果木生非其地鸣不平,旨在为有才能而未处于适当地位的人抱不平。(2)《病》文借反病梅,旨在批判社会束缚个性、摧残人才的陋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干指向第一段第二句“徕宁地近昆仑,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以故果木之盛甲于天下。”由“以故”可知,“地近昆仑,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交代了“盛甲天下”的原因。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与之相关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筛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在“无论矣”之后,列举“桑椹”、“冰苹婆”与“瓯樟”为例,并着力描写三种水果的色、香、味,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它们的奇异之处,突出了徕宁异品珍果甲于天下。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本题中,C项,“未生于中土”无中生有,原文是“乃生于穷荒回纥之地”。故选C。4.本题考查鉴赏文言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再结合文句,分析作用。划线句虽是写物,但结合全文可以体会到,珍品即为人才,作者采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以物喻人,表达了作者不平之慨。5.本题考查鉴赏文言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涉及到了古典作品托物言志的写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本题抓住所托之物的特征进行辨析,即可分析出两篇文章的不同。本文所写之物为“珍果”,强调的是地域不同,其价值也不同,比之于人才的地位不同,其价值也不同;《病》文所写之物为“病梅”,旨在批判对人才的束缚、摧残的陋习。【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昆仑山在西域,是风光胜地,世代相传是仙人出入的所在,好的树木珍贵的水果,荟萃于那里。徕宁县界靠近昆仑山,得到他余下的仙气,此地温暖不冷,因此果木繁盛天下第一。桃、杏、葡萄、梨、枣、苹果、沙果、樱桃,都非常香美,这是不用说的了。桑椹大的可到直径一寸,颜色像玉一样白,味道甘像蜜一样甜。冰苹果尤其是绝品,形状像内地的苹果,果肉却莹洁无比没有渣滓,里外透彻像水晶,味道香浓而且非常甘甜,别的城市没有这种品种。又有所说的榅桲,像山东的木梨却更大,香甜像木瓜,就像用蜜泡过的一样,酸酸甜甜像山查香味却超过山楂,真是特异的品种。唉!凭这种珍贵的水果,如果生于中原地区,移种到京城,一定能成为朝廷的贡品,成为太庙的祭品,供给帝王的饮食,专占帝王宫苑的春色,退一步的话,(起码)也能成为朝廷重臣们所共同品尝的佳果,文人学士们所争相品赏的佳果。但是它却生于荒僻的回纥之地,吃的人不知道它的味道,闻它的人闻不到它的香味,甚至珍品与羊前腿肉一同烹制。著名园林与马槽安排在一起,事物没呆在它应该呆的地方,到这种境地已经到极点了,真是太让人痛惜了!有人说:“天地四方之外,人最愚蠢而物最灵秀,山川清美之气多集中在草木身上,来弥补人的不足。”这种说法,我姑且存而不论。11、1.A2.C3.D4.(1)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2)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5.①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②楚怀王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从而排挤掉甘茂,使自己受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按照“……,……也”判断句的结构,排除BD;按照句意“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知“久”前不可断,排除BD;“名称叫县”知“曰”后不能断,排除C;“难”的内容是“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而不是“攻之”,在“难”前断。故选A。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错,文中的息壤是地名。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错,由文中“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知楚怀王是想要送甘茂回秦国担任秦国丞相。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译文为: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卒,终于;伐,攻打;拔,攻破。第二句的译文为: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计,考虑;所以,表原因;诸,之于;臣以王为钜过,重大的过失。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找寻题目对应的地方,筛选并整合关键信息。本题中,题干要求“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文中“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说明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说明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想送甘茂去秦国,范蜎说:“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说明楚怀王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从而排挤掉甘茂,使自己受益。【点睛】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惠王死后,武王即位。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武王对甘茂说:“本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拿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最后死在那里。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常在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热得很。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到秦,后来死在魏国。12、例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我方认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新材料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合同3篇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Unit3AtasteofEnglishhumourSectionⅤGuidedWriting如何写幽默类故事性的记叙文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合同范本集3篇
- 2025年度码头货物装卸机械租赁合同范本3篇
- 2024碎石原料生产设备采购合同
- 2025年度铝型材电商平台合作服务合同4篇
- 建设工程劳务合同清包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仓储设施采购合同规范3篇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劳务派遣人员创意设计服务合同
- 派遣合同就业协议书模板
- 钉钉OA办公系统操作流程培训
- 新生儿科年度护理质控总结
- GB/T 15934-2024电器附件电线组件和互连电线组件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知识培训
- 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发言稿
- 垃圾清运公司管理制度(人员、车辆、质量监督、会计管理制度)
-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年版)
- 营销人员薪酬考核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it外包服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工程项目计价结算付款情况统计表
- GB/T 20554-2024海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