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向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绪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決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顿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印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河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西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子“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园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诃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诗宋词体现的都是普通人的价值观,比如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内容一致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D.唐宋词人为了把人生体验凝聚和贮存下来,通过创作不朽的词篇将其“抓住”并固定,然后传递给读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读诗就是读人。B.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能读深读透。D.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知,文中说的是“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而不是“高于”,无中生有。C.“内容一致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可知,四个人的诗词内容是不一致的。D.“唐宋词人为了把人生体验凝聚和贮存下来,通过创作不朽的词篇将其‘抓住’并固定,然后传递给读者”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顿强的生命活力”和“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河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可知,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人生体验”而写作。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D.“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可知,选项丢掉了条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是“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C.“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仅仅是对原作的主旨理解,并没有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所以也就没有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能力。(1)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接着作者指出“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点明了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的价值,而在第三段指出,“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这就点明了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意义。所以材料一侧重于对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论述。(2)而材料二则与材料一有所不同。作者则是重点论述了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作者引用了况周颐的话,指出“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然后提出“首先……”“其次……”,所以,材料二侧重的是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这一问题。(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镜子张海洋二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我主要负责联系和协调。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他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父母公婆都已去世。和伍玉华老人所在的乡政府联系好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吉普车晃晃悠悠,仿佛喝醉了酒。到了乡里,民政所的老韩早已等在大门口。老韩说伍玉华老人居住的村子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我们弃车步行。“伍婆婆精神受过刺激,你们采访的时候注意点.。”路上,老韩叮嘱道。我扭头望望跟在后面的哈里森,犹豫着要不要把老韩的提醒传达给他。哈里森沉醉于山乡野景,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算了,随机应变吧。一行人徒步跋涉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一座低矮篱笆墙小院,安静地蜷伏在小路尽头。老韩上前推开吱吱扭扭的柴门,大声打着招呼:“伍婆婆,在家啊。”率先进去了。小院极素简,二-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东侧一树杏花开得正浓。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杭,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二张原木小方几,几上一只小木匣,漆面斑驳,颜色是古旧的暗红,微风乍起,花雨纷飞,有几点粉白落在小方几上。跟在老韩后而的我们蓦地顿步,一瞬屏息。这一方小世界,已定格成一幅老画,带着未褪尽颜色的时光,让人不忍打扰。“她有些耳背。”老韩解释,凑近又叫了一声“伍婆婆”,回头示意我们进来。几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往里一站,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老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慢慢起身,睁大眼挨个儿认真看我们一遍,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嘴里说着:“来了啊。”想来独居日久,少与人说话,语音有些沙哑含混。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木匣子开合的部位被摩挲得很光滑,泛着光泽。伍婆婆合上镜子,依稀能看见外盒上面雕刻的龙凤呈祥图案。哈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个老物件,他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忽然停下来,对着翻译说了句话,翻译在挎包里翻了翻,摇摇头。原来哈里森一路频频拍照,相机没电了,却忘带备用电池。哈里森一脸遗憾地看着伍婆婆把老镜子收进屋。采访就在院子里进行。老韩跟着伍婆婆一番忙活,院里放了几条长木凳,小方几也收拾干净,摆上了几盏大碗茶,袅袅冒着热气。哈里森提了一大串问题,伍婆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许多事都记不清,再加上耳背严重,间或说上两句话,也带着浓重的方言,还要老韩再转述一遍。说是采访她,还不知说是采访老韩,因为许多问题都是老韩代为回答的。“伍婆婆是童养媳,比李才年还大几岁呢。她思想特别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几年过去,李才年毫无音讯,后来打听到丈夫的消息,她步行近百里到李才年的驻地团聚。分别时,李才年送地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没有人告诉您丈夫牺牲的消息吗?”哈里森继续追问,翻译刚译出这句话,老韩摆手示意,岔开了话题。伍婆婆一脸平静,大概从头至尾她就没有弄清我们的来意。临走,她拄着一根木杖执意送我们出门,浑浊的眼睛里湿润着。回程路上,老韩解释了哈里森最后的提问。他说,“伍婆婆一力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后来有消息说,李才年可能在红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伍婆婆不信,跑遍了红岗,也没有李才年的消息,精神受到刺激,迷糊了一段时间……后来,李才年被确认了烈士,烈士证在民政局放着没敢给她,每年发的抚恤金,也当作是李才年给她寄回来的钱。就是这一份希望,支撑了她这么些年。”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没有澎湃的战事,没有摧心的哀泣,那些经年累月的困苦孤寂怨嗔不甘,都沉寂在岁月流转中。伍婆婆树下平静梳妆的画面,那种将尽未尽之时的落寞和倔强,我不知道来自美国的哈里森,会不会懂。一年后,哈里森和我联系,说他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想要一张伍婆婆那面老镜子的照片,拜托我去照一张,寄给他。我告诉他,伍婆婆去世了。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补充了句感性的话: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我和老韩又来到了那个小山村。那座篱笆墙小院,依然蜷伏在小路尽头,旁边添了一座新坟。伍婆婆果然没有把镜子带走。斑驳的老镜子静静地躺在木匣里,似乎所有照耀过的岁月,都收藏在那一小块狭窄的光影里,等着那个人回来翻阅。(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这句话说明镜子使用的年限久,同时也暗示了伍婆婆可能时常摩望它,用来睹物思人。B.小说写伍婆婆“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这是因为她看到的不是她等待的那个人,而后“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体现了她的有礼好客。C.小说中哈里森对这次采访很是失望,尽管他准备了很多问题,但伍婆婆并没有讲述澎湃的战事,也没有摧心的哀泣,哈里森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D.小说里的伍婆婆虽然出身贫苦,却思想开明,她和李才年新婚没几天就送丈夫投身革命,表现了伍婆婆舍小家为大家的美好品质。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当一行人来到伍婆婆的院子里时,“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B.小说两次提到“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前后照应,孤清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C.小说巧妙设置哈里森因相机没电没能拍成照片这一情节,引出了下文他委托“我”去给老镜子拍照,使得情节推进合情合理。D.小说通过老韩之口叙述伍婆婆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小说中“老镜子”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答案〗5.C6.C7.①表现了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和安静偏僻,从“小院极素简”、房子的色调为冷色调可看出。
②表现了伍婆婆平静、坚强、落寞的人物特点,从老人梳理白发的动作描写可看出。
③通过描写伍婆婆对着木匣子梳头的画面,引出下文老镜子的相关内容,暗示老人仍旧在等待丈夫回家。8.①伍婆婆一直使用的这把老镜子,是伍婆婆一直等待丈夫回家的情感寄托,这把老镜子承载着伍婆婆对丈夫的思念。
②丈夫赠送镜子时叮嘱伍婆婆等着他,这把老镜子是丈夫送给伍婆婆的信物,代表着丈夫对伍婆婆的承诺,象征着伍婆婆对爱情的守候。
③哈里森笃信老镜子还在,是因为他被伍婆婆和她丈夫之间的故事感动,这把老镜子寄寓了他对伍婆婆夫妻二人坚贞爱情、献身革命的崇敬之情。〖解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小说中哈里森对这次采访很是失望”“哈里森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错误。根据后文哈里森说的感性话语,可知这次采访他有收获,他没有对这次采访失望。故选C。【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错误。这句话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是表现出伍婆婆居住的院子小。B.“……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错误,“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表现的是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D.“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错误,这里应是侧面描写。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有环境描写,又有人物描写,还有对“木匣子”这一物的描写,在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时应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小院极素简,一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表现了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和安静偏僻。“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梳,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躬身”“瘦小”“微低”“一下一下梳理”等词语表现了伍婆婆平静、坚强、落寞的人物特点。作者通过描写伍婆婆对着木匣子梳头的画面,引出下文“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等相关内容,暗示老人仍旧在等待丈夫回家的迫切心情。【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文中与“老镜子”关系最紧密的三个人分别是伍婆婆、李才年和哈里森,因此应把这三个人作为答题的切入点,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伍婆婆一直使用的这把老镜子,是伍婆婆一直等待丈夫回家的情感寄托,这把老镜子承载着伍婆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分别时,李才年送她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丈夫赠送镜子时叮嘱伍婆婆等着他,这把老镜子是丈夫送给伍婆婆的信物,代表着丈夫对伍婆婆的承诺,象征着伍婆婆对爱情的守候。“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哈里森笃定相信老镜子还在,是因为他被伍婆婆和她丈夫之间的故事感动,这把老镜子寄寓了他对伍婆婆夫妻二人坚贞爱情、献身革命的崇敬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创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创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节选自部编版教材《鸿门宴》)【乙】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创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9.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B.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C.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D.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既飨军士”中的“飨”有“犒劳”的意思。B.“按剑而跽曰”中的“跽”,指项王握着剑,挺直身子,表示对来者的尊敬。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D.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一成语与他有关。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项庄舞剑”事件发生,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了高潮,随着项羽盛赞樊哙为“壮士”,又趋向缓和,故事时而紧张,时而缓和,起伏不定,精彩纷呈。B.乙文中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室,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C.乙文中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乙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3.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节选文字从哪些角度描写“樊哙如虎”这一形象。〖答案〗9.A10.B11.B12.(1)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2)这天如果没有樊哙奔走冲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几乎要失败。(3)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13.主要从正面描写“樊哙如虎”这一形象的:(1)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体现了他忠勇、粗犷的性格;(2)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等,体现了他无所畏惧、直率勇猛;(3)外貌、神态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体现了他忠贞不二,粗犷豪放。〖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前黥布谋反时,高祖曾经病得厉害,不喜欢见人,躺在禁宫中,下诏让守卫宫门的侍从官不要让群臣进来。群臣包括绛侯和灌婴都不敢进宫。副词“甚”修饰前边的“病”,表程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禁中”做动词“卧”的宾语,比较独立,后边应断开,排除B。故选A。【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表示对来者的尊敬”说法错误,“跽”正确的理解应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室”分析错误。由乙文最后一段“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可知,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依附他人而成名”,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室”。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备”,防备;“他盗”,其他盗贼;“出入”,偏义复词,指“入”,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2)“是”,代词,这;“微”,如果没有;“诮让”,责备;“殆”,失败。(3)“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13题详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部分刻画樊哙这一人物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可从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角度分析。(1)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2)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3)外貌、神态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性格粗犷而豪放,忠贞不二。参考译文:【甲】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节选自部编版教材《鸿门宴》)【乙】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和高祖刘邦一同寄身在民间。最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沛公,樊哙就做了刘邦的舍人。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扎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令一百余个骑兵跟从自己经由项伯的引荐当面拜见项羽,谢罪称没有关闭关门阻挡项羽的事情。项羽犒赏军士后,酒宴当中,亚父范增谋划要杀沛公,让项庄拔剑在酒宴坐席间起舞,要击杀沛公,项伯常常遮挡沛公。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能入席坐着,樊哙在营帐外,听闻事情紧急,就拿着铁盾冲入到营帐中。守营的卫士让樊哙停止,樊哙直接撞开他进入,站在帐下。项羽看着樊哙,问是谁。张良说:“这是沛公的侍从樊哙。”项羽说:“这是壮士。”赐给他一杯酒和猪腿。樊哙喝了酒之后,拔剑切下肉吃,全都吃完。项羽说:“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会推辞,难道就只怕一杯酒吗?况且沛公先入关平定咸阳,在霸上驻军,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听信小人的话,与沛公有嫌隙,我害怕天下诸侯会从此与大王离心,怀疑大王。”项羽沉默。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天如果没有樊哙奔走冲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几乎要失败。以前黥布谋反时,高祖曾经病得厉害,不喜欢见人,躺在禁宫中,下诏让守卫宫门的侍从官不要让群臣进来。群臣包括绛侯和灌婴都不敢进宫。十多天后,樊哙推门径直闯入,大臣们跟随上殿。发现床榻上只有躺着一个宦官。樊哙等人见到皇帝后流着眼泪说:“当初陛下和我们这些人在丰县沛县起兵,平定天下,这是多么雄壮啊,今天天下已经平定,陛下又是多么疲乏困顿啊!况且陛下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在一起与世隔绝吗?陛下难道没看见赵高的历史事件吗?”刘邦大笑起身处理政务。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备注〗两首诗均创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此时距杜甫去世大约只有两年。14.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岳阳楼》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极其恢宏的气象,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B.《登岳阳楼》中的“昔”今”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C.《泊岳阳城下》首联从大处着眼,写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意境壮阔;颔联转写远景,以外界大而冷,衬托舟内窄小孤寒,意境凄寒。D.《泊岳阳城下》借用典故,诗人以《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自比,把情感推向最高潮并与前面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15.两首诗歌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伤时的家国之忧。《泊岳阳城下》通过“留滞”“艰危”二词得以体现;《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②异:《泊岳阳城下》还直接表现出诗人的临危弥坚,不弃不馁。从“气益增”“鲲鹏图南”可以看出,诗人豪情饱满高涨,仍期待自己可以倾尽才华来实现鲲鹏之志。〖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颔联转写远景”错误,颔联是“近景”,首联是“远景”。首联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颔联写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一远一近,一大一冷衬托出别样的悲怆。故选C。【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登岳阳楼》表达的情感,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再看《泊岳阳楼下》的情感,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入境,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枯草等意象之中。(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冉有谦虚敦厚的性格特点。(5)扁舟,是古诗常见的意象,请根据所学的古诗文,写出用到扁舟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4)如其礼乐以俟君子(5)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_________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另辟蹊径耸人听闻数见不鲜良莠不齐B.剑走偏锋混淆视听层出不穷参差不齐C.另辟蹊径混淆视听数见不鲜参差不齐D.剑走偏锋耸人听闻层出不穷良莠不齐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D.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B.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答案〗17.B18.C19.A〖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和方法。“剑走偏锋”,为出奇制胜,不采用正面攻防为主的常规剑法,而采取闪避游斗等非常规的剑法,比喻不按常规,常理来思维或行动。根据后面的“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可知,这里是说不按常规方式来做,应选“剑走偏锋”。第二处,“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混淆视听”,用假象或假言迷惑别人,使之很难辨别是非,以引起思想混乱。根据后面的“扰乱思想”可知,这里应选“混淆视听”。第三处,“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事件”,所以应选“层出不穷”。第四处,“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这句话的主语是“短视频作品”,所以应选“参差不齐”。故选B。【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括号前的“其实不然”以及括号后的“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可知,括号内应填与“不好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据此排除B、D两项。从选项来看,A.“扩散与点赞”的顺序不当,应该是先“点赞”后“扩散”,“必定带来不良影响”说法有些绝对化。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第一个问题“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搭配不当,应该是“拥有……的心态……的思想”;第二个问题“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主客倒置,应是“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B.“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多元”和“心态”也不能搭配。C.主客颠倒,应去掉“而言”。D.“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想办法种点儿菜。”如今“种菜情结”,已不是长辈的专属,①。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洒满阳光的阳台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年轻人转型为“城市农夫”,开始在自家阳台种菜。“今天,你种菜了吗?”成了都市流行寒暄语。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小阳台成为“桃花源”。阳台虽小,但在方寸之间,与泥土、种子相处,②,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在住宅小区的阳台种菜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毕竟城市空间人口密集,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③,是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家和邻居共享瓜果之乐。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B.妙玉笑道:“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C.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D.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D21.①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②能让人缓解压力;③不影响邻里关系(邻居和他人)〖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代词的用法的能力。题干中的“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或某物;A.“你”是特指,指窦娥。B.“你”是特指,指湘云和黛玉。C.“你”是特指,指周萍。D.“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指代某人。故选D。【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如今‘种菜情结’,已不是长辈的专属”和后面“年轻人转型为‘城市农夫’,开始在自家阳台种菜”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年轻人也有了“种菜情结”,成为年轻人愿意去做的事,故补写内容“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第二空,根据前句“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和后句“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年轻人在阳台种菜能缓解压力,所以补写内容是“能让人缓解压力”。第三空,由第三段首句可知,这段讲的是在阳台种菜要注意的问题。根据“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可知,此处是说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就是不影响邻居和他人,故补写内容应是“不影响邻里关系”。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最感谢的,是那些曾经看轻我的人,如果没有那些嘲讽和轻视,我会一直以天才自居。阿根廷从来不缺乏天才,但最后真正成功的却寥寥无几。——梅西(阿根廷)我始终坚信自己就是历史上最好的球员,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我都是最棒的!——C罗(葡萄牙)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自己颇有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向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绪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決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顿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印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河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西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子“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园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诃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诗宋词体现的都是普通人的价值观,比如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内容一致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D.唐宋词人为了把人生体验凝聚和贮存下来,通过创作不朽的词篇将其“抓住”并固定,然后传递给读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读诗就是读人。B.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能读深读透。D.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知,文中说的是“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而不是“高于”,无中生有。C.“内容一致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可知,四个人的诗词内容是不一致的。D.“唐宋词人为了把人生体验凝聚和贮存下来,通过创作不朽的词篇将其‘抓住’并固定,然后传递给读者”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顿强的生命活力”和“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河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可知,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人生体验”而写作。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D.“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可知,选项丢掉了条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是“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C.“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仅仅是对原作的主旨理解,并没有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所以也就没有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能力。(1)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接着作者指出“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点明了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的价值,而在第三段指出,“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这就点明了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意义。所以材料一侧重于对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论述。(2)而材料二则与材料一有所不同。作者则是重点论述了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作者引用了况周颐的话,指出“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然后提出“首先……”“其次……”,所以,材料二侧重的是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这一问题。(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镜子张海洋二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我主要负责联系和协调。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他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父母公婆都已去世。和伍玉华老人所在的乡政府联系好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吉普车晃晃悠悠,仿佛喝醉了酒。到了乡里,民政所的老韩早已等在大门口。老韩说伍玉华老人居住的村子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我们弃车步行。“伍婆婆精神受过刺激,你们采访的时候注意点.。”路上,老韩叮嘱道。我扭头望望跟在后面的哈里森,犹豫着要不要把老韩的提醒传达给他。哈里森沉醉于山乡野景,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算了,随机应变吧。一行人徒步跋涉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一座低矮篱笆墙小院,安静地蜷伏在小路尽头。老韩上前推开吱吱扭扭的柴门,大声打着招呼:“伍婆婆,在家啊。”率先进去了。小院极素简,二-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东侧一树杏花开得正浓。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杭,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二张原木小方几,几上一只小木匣,漆面斑驳,颜色是古旧的暗红,微风乍起,花雨纷飞,有几点粉白落在小方几上。跟在老韩后而的我们蓦地顿步,一瞬屏息。这一方小世界,已定格成一幅老画,带着未褪尽颜色的时光,让人不忍打扰。“她有些耳背。”老韩解释,凑近又叫了一声“伍婆婆”,回头示意我们进来。几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往里一站,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老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慢慢起身,睁大眼挨个儿认真看我们一遍,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嘴里说着:“来了啊。”想来独居日久,少与人说话,语音有些沙哑含混。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木匣子开合的部位被摩挲得很光滑,泛着光泽。伍婆婆合上镜子,依稀能看见外盒上面雕刻的龙凤呈祥图案。哈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个老物件,他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忽然停下来,对着翻译说了句话,翻译在挎包里翻了翻,摇摇头。原来哈里森一路频频拍照,相机没电了,却忘带备用电池。哈里森一脸遗憾地看着伍婆婆把老镜子收进屋。采访就在院子里进行。老韩跟着伍婆婆一番忙活,院里放了几条长木凳,小方几也收拾干净,摆上了几盏大碗茶,袅袅冒着热气。哈里森提了一大串问题,伍婆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许多事都记不清,再加上耳背严重,间或说上两句话,也带着浓重的方言,还要老韩再转述一遍。说是采访她,还不知说是采访老韩,因为许多问题都是老韩代为回答的。“伍婆婆是童养媳,比李才年还大几岁呢。她思想特别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几年过去,李才年毫无音讯,后来打听到丈夫的消息,她步行近百里到李才年的驻地团聚。分别时,李才年送地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没有人告诉您丈夫牺牲的消息吗?”哈里森继续追问,翻译刚译出这句话,老韩摆手示意,岔开了话题。伍婆婆一脸平静,大概从头至尾她就没有弄清我们的来意。临走,她拄着一根木杖执意送我们出门,浑浊的眼睛里湿润着。回程路上,老韩解释了哈里森最后的提问。他说,“伍婆婆一力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后来有消息说,李才年可能在红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伍婆婆不信,跑遍了红岗,也没有李才年的消息,精神受到刺激,迷糊了一段时间……后来,李才年被确认了烈士,烈士证在民政局放着没敢给她,每年发的抚恤金,也当作是李才年给她寄回来的钱。就是这一份希望,支撑了她这么些年。”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没有澎湃的战事,没有摧心的哀泣,那些经年累月的困苦孤寂怨嗔不甘,都沉寂在岁月流转中。伍婆婆树下平静梳妆的画面,那种将尽未尽之时的落寞和倔强,我不知道来自美国的哈里森,会不会懂。一年后,哈里森和我联系,说他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想要一张伍婆婆那面老镜子的照片,拜托我去照一张,寄给他。我告诉他,伍婆婆去世了。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补充了句感性的话: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我和老韩又来到了那个小山村。那座篱笆墙小院,依然蜷伏在小路尽头,旁边添了一座新坟。伍婆婆果然没有把镜子带走。斑驳的老镜子静静地躺在木匣里,似乎所有照耀过的岁月,都收藏在那一小块狭窄的光影里,等着那个人回来翻阅。(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这句话说明镜子使用的年限久,同时也暗示了伍婆婆可能时常摩望它,用来睹物思人。B.小说写伍婆婆“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这是因为她看到的不是她等待的那个人,而后“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体现了她的有礼好客。C.小说中哈里森对这次采访很是失望,尽管他准备了很多问题,但伍婆婆并没有讲述澎湃的战事,也没有摧心的哀泣,哈里森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D.小说里的伍婆婆虽然出身贫苦,却思想开明,她和李才年新婚没几天就送丈夫投身革命,表现了伍婆婆舍小家为大家的美好品质。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当一行人来到伍婆婆的院子里时,“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B.小说两次提到“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前后照应,孤清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C.小说巧妙设置哈里森因相机没电没能拍成照片这一情节,引出了下文他委托“我”去给老镜子拍照,使得情节推进合情合理。D.小说通过老韩之口叙述伍婆婆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小说中“老镜子”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答案〗5.C6.C7.①表现了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和安静偏僻,从“小院极素简”、房子的色调为冷色调可看出。
②表现了伍婆婆平静、坚强、落寞的人物特点,从老人梳理白发的动作描写可看出。
③通过描写伍婆婆对着木匣子梳头的画面,引出下文老镜子的相关内容,暗示老人仍旧在等待丈夫回家。8.①伍婆婆一直使用的这把老镜子,是伍婆婆一直等待丈夫回家的情感寄托,这把老镜子承载着伍婆婆对丈夫的思念。
②丈夫赠送镜子时叮嘱伍婆婆等着他,这把老镜子是丈夫送给伍婆婆的信物,代表着丈夫对伍婆婆的承诺,象征着伍婆婆对爱情的守候。
③哈里森笃信老镜子还在,是因为他被伍婆婆和她丈夫之间的故事感动,这把老镜子寄寓了他对伍婆婆夫妻二人坚贞爱情、献身革命的崇敬之情。〖解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小说中哈里森对这次采访很是失望”“哈里森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错误。根据后文哈里森说的感性话语,可知这次采访他有收获,他没有对这次采访失望。故选C。【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错误。这句话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是表现出伍婆婆居住的院子小。B.“……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错误,“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表现的是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D.“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错误,这里应是侧面描写。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有环境描写,又有人物描写,还有对“木匣子”这一物的描写,在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时应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小院极素简,一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表现了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和安静偏僻。“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梳,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躬身”“瘦小”“微低”“一下一下梳理”等词语表现了伍婆婆平静、坚强、落寞的人物特点。作者通过描写伍婆婆对着木匣子梳头的画面,引出下文“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等相关内容,暗示老人仍旧在等待丈夫回家的迫切心情。【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文中与“老镜子”关系最紧密的三个人分别是伍婆婆、李才年和哈里森,因此应把这三个人作为答题的切入点,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伍婆婆一直使用的这把老镜子,是伍婆婆一直等待丈夫回家的情感寄托,这把老镜子承载着伍婆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分别时,李才年送她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丈夫赠送镜子时叮嘱伍婆婆等着他,这把老镜子是丈夫送给伍婆婆的信物,代表着丈夫对伍婆婆的承诺,象征着伍婆婆对爱情的守候。“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哈里森笃定相信老镜子还在,是因为他被伍婆婆和她丈夫之间的故事感动,这把老镜子寄寓了他对伍婆婆夫妻二人坚贞爱情、献身革命的崇敬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创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创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节选自部编版教材《鸿门宴》)【乙】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最后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2024至2030年公路跳动路面用环氧树脂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惊变教学篇》课件
- 2024至2030年I形导电接电头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中国镀镍锌合金球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初中英语教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 2024初中班级班务工作计划
-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件第6章 近世代数基础-3
- 2024年中小企业融资借款协议模板一
- 2024年工程履行担保协议精简版一
- 污水项目V型滤池
- 《11~20各数的认识》--完整版PPT课件
- SAP-PM模块培训
- 固定资产贷款授信业务讲解
- 沸石分子筛课件
- 贵州省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 常用钢号热处理淬火回火温度对照表
- 甲醇制氢装置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
- 110kV总降压变电站初步设计说明书(0207)
- 《9加几》评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