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第八恢元......................1<)7

24少年闰土...................108

25好的故事...................112

26*我的伯父许迅先生..........115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119

习作:有你.真好..........121

语文园,也...................122

24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现力,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士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

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

3.体会文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

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

“我”和闰土是主仆关系。)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1: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月、羞(芳)、窜(2。

⑵正音:掩(chd)、正(zhmng)、弦(jiGng)、弟匕(bT)。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的是这个人的哪

方面呢?(外貌)

2.出示课件2:自学提示。

闰土长什么样子?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有什么特点?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自学交

流)

3.学生汇报画出的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出示课件3、4:

⑴第1自然段:(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猫尽力的刺去。)

(2)第4自然段: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将“紫色的”换成“苍白的”“蜡黄的”等词语,说说有什么体会。

2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

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

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板书:年少健康天真

活泼)

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方法。

⑶出示课件5:看插图,体会瓜地里的闰土的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第1自然段描绘的画面。

同学们,想一想:看瓜刺救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天空是什么样子

的?(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碧绿的西瓜)什么样的银

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

个神奇的美妙世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间有一个少年”,“其”怎么讲?(课文中指西瓜地)

四、拓展。

1.学生拿出手中的照片,依照课后113页小练笔的要求,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2.抽取两三个学生来说一说,课后继续完成。

设计意图:

及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来刻画少年闰

土的形象的)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新课,使学生回顾闰士的特点。

二、深入感悟闰土的形象。

1.出示课件6,思考:

(1)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用小标题表示。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抓住人

物的语言去体会)

2.汇报,出示课件7:

(1)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才查、看跳鱼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拟概括性小标题”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介绍了

哪几件事。

(2)可以看出闰土是个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

3.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掩”,出示课件8:

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预设:看瓜刺才查。(1)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

(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

特别是“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猫在咬瓜了“,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

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我们的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少年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猫

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

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猫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

闰土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

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才查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

敢刺狡的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学生找后回答:捏、走、看、刺)

5.“雪地捕鸟”和“海边拾贝”这两件事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9:

(1)从捕鸟过程中闰土的动作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

(2)此外,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认识好多鸟。

(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经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才查、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

习讨论,同学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都有了自己的体会,一个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

体会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作为少爷的“我”呢?(什

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呢?

师生对答,出示课件10:

闰士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这么有趣的事情。

闰土有在海边捡贝壳的经历,知道那么多种贝壳的名字;而“我”却不知道海边有如

许五色的贝壳。

4

闰士有看瓜刺才查的经历;而“我”却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士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

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

(1)“我往常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2)“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

之蛙,见识很少)

(3)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设计意图: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闰土有无穷无尽的知识。

四、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快乐。可惜,正月很快

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

方可以体会到?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和闰土的分别之情。(急、躲、哭、托、送)

2.出示课件11,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怎样告别的,然后请学生说一说。

五、拓展阅读,赏析名篇(段)。

1.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依依不舍的真情。

2.教师出示后续片段,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过渡: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知识丰富,所以作者把他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他们虽相

处的时间不长,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他们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作者

和闰土再次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现在我只给大

家展示其中的一个小片段,看这场相聚和大家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

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

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

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狡,……但又总觉得被

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

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

出话。

六、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少年闰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想起他,就有一个画面呈现在

脑海里,仿佛一张照片呈现在眼前一样。我们读第1自然段时,仿佛就看到了这样一张照

片。这就是描写的生动性,今天我们也来训练一下,描写一张印象深刻的照片。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挑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

一写。

提示:仿写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细致地描写出照片的背景,景物描写要细腻、生动;二

是生动地描写出照片中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写人物的心

理活动,丰富画面内容,使照片中的人物活起来。

2.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板书设计】

24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机智勇敢

看瓜刺猫

看跳鱼儿.

25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6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结构,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称赞,以及对理想的强烈憧憬。

【教学重点】

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

理解“昏沉的夜”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好的故事”是光明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脉络。

3.理解文章的特殊时代背景和难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5课《好的故事》。

2.出示课件1: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极其黑暗,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艰苦。在这

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设计意图:

直接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文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自读提示。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读。

2.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较难懂,还有一

些平常没接触过的概念。学生说说不理解的词语。出示课件3:词语解析。

(1)石油:旧时指煤油。

(2)《初学记》: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等撰,共30卷。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

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⑶膝踝(kE):膝盖。

(4)云锦:像锦缎一样美丽的云。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5)乌格(ji口):落叶乔木,叶子略呈菱形,秋天变红,花黄色,种子外面有白蜡层,用来制

造蜡烛等。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

(6)伽(qi6)蓝:梵语,指寺庙。

⑺参差(cEncT):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8)一丈红:蜀葵的别称,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互生,呈心脏形,花冠有红、紫、黄、

白等颜色。每年初春,早于各种植物最先长出地面。且不用浇水施肥,自生自长,是平民

化的观赏植物。

(9)缕缕:形容一条一条,连续不断。

(10)晕:读yUn,指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11)泼剌(IG)奔迸(b6ng)的红锦带:大红花映在水中,被水的荡漾拉长了,水里好像有

一条红色的锦绣带子,在随着水的奔迸波动发出泼剌的声音。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

3.理清文章脉络,出示课件4—6:

(1)课文的题目是“好的故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个好的故事?(第3~9自然段写了梦境

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那么美丽、幽雅、有趣)

(2)(第1、2自然段)课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一个人在屋子里夜读。

(3)(第10~12自然段)“我”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美丽的梦醒来后的失落和

追念。

4.作者是以开头与结尾相呼应的结构展开构思的。这个结构即现实一梦境一现实。

5.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作准备。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出示课件7,学生读第1、2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梦到文中所描写的内容

的。

2.学生汇报:灯火缩小、石油熏得灯罩昏暗、鞭爆繁响、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3.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寂寞)

4.昏沉的夜象征什么?(联系一开始介绍的时代背景)

昏沉的夜是黑暗现实的象征。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情境。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昏沉的夜,梦到了一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再学习。

8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写的吗?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

下做梦的?他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引入对梦境的学习。

二、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1.出示课件8:自学提示。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

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自学、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出示课件9一12:段落分析。

(1)第4自然段总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的整体形象是“很美丽,幽雅,有

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

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2)第5自然段:作者回忆山阴道两岸的各种美丽景色、美的人和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

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

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

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饱

含着他对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以及对景物所象征的美好世界的憧憬。

(3)第6自然段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

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

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

散黑暗。

(4)第7、8自然段写梦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

动,倒影“忽而碎散”“拉长”,斑斓美丽。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大红花

的倒影交织成“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美的人和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

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总结:这篇散文诗以梦幻的形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

深邃的思想和执着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

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三、梦醒破碎。

1.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理解。

2.醒来却“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但我总记

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表明作者坚信将来一定会见到光明。

3.其实“昏沉的夜”是作者鲁迅做梦时所处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

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与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四、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

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不是故事!那么这个“好

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

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探究,当然,这些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预设:学生可能会画出这些句子:“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

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黑暗

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

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学生找出这

些句子后,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再引导他们讨论在课堂中还不太理解的、

留置的疑难问题。

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

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

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

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

小结: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

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孤

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明确: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

10

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望的表达

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预设:在最开始学习本课时,已经让学生谈了初读本文后的印象,学生可能会认为这

只是一篇描写梦境美景的小散文。但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其实寄托

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可能是思乡之情,可能是孤寂之情,可能是对希望的追

求、对现实的绝望……种种情感都只是我们的推测。教师栗提醒学生,我们看鲁迅先生

的文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同一篇文本,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触动,我们可以

不用深刻地挖掘文本背后的东西。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美好的联想,触发了我们的思考,激

起了我们去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兴趣。

五、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什么了解?(学生汇报自己对鲁迅的进一步的了

解。)

【板书设计】

25好的故事

美的人和美的事

山阴道两岸的各种美丽景色

美丽、幽雅、有趣■水中的青天的底子

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小组内合作探究,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2.深入体会鲁迅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

迅先生深深的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关系;“先生”是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既表达了

作者对亲属的怀念,又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设计意图:

由对题目的分析自然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懂、读通课文。

2.出示课件1:自学提示。

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几件事?(以空行为标志)用笔画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拟个小

标题。(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

3.教师指导学生拟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

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4.学生汇报,出示课件2:层次内容划分及讲解。

第一部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栗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伯父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伯父除夕放花筒。

第五部分:伯父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六部分:阿三对伯父的回忆。

小标题:(1)深受爱戴(2)谈《水浒传》

⑶笑谈“碰壁"(4)燃放花筒

⑸救助车夫(6)女佣回忆

5.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

第一部分是果,后面几个部分是因。

设计意图:

拟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为深入学习作准备。

三、学习第二、五、六部分(重、难点部分)。

1.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中心句。

12

2.出示课件3:自学提示。

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文中写他为

哪些人着想?)找到相关句子并画出来,在旁边用笔批注出来。

设计意图:

找出中心句,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来深入学习。

3.小组交流。

(1)谈《水浒传》部分。

(学生画出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侄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画囹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O

生:“囱囹吞枣”。

师: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0

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伯父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

“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指名再读部分,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对侄女的关心,因为他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

孩子时都替孩子想。

师:伯父不仅仅是婉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

翰》,伯父这个大文学家,居然还能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这不也表明他为孩

子们想得多吗?

设计意图:

体会鲁迅对儿童的关心。

(2)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课件4一6:

①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a.找出父亲和伯父救助车夫的动词:拿、扶、蹲、半跪、夹、洗、敷、扎。

b.哪个动词最能打动你?(半跪)

c.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中的内容。

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d.师述: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像电影特写镜头那样的“半跪”,说明

鲁迅先生有一颗怎样的心?(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②刚才,我们从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了爱,这个故事确实打动了我们。

如果以作者周晔的角度来看,你觉得最触动他的地方是什么?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

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

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a.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看见了什么?(伯父的面庞)

b.鲁迅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

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c.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劳苦的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

人落泪呢?

设计意图:

抓住动作描写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爱。

(3)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

鲁迅先生病得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

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那颗为别人想得多、为

自己想得少的心!

四、学习“谈碰壁”部分。

1.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

有个故事,表面上好像看不出与课文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定然会有所收

获。

2.出示课件7,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教师及时补充资料)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议一议:“四周

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3.师:生活在旧中国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为劳苦大众想得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

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

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设计意图:

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体会鲁迅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人民的品质。

五、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伯父,一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伯父,他就这样离开

了,想到这里,小周晔——(教师读:“我呆呆地望着……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14

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葬礼的图片,学生假设身份,思考下面的问题。

(1)如果你是黄包车车夫,在葬礼上,你会对鲁迅先生说什么呢?

⑵如果你是女佣阿三,在葬礼上,你又会对鲁迅先生说什么呢?

2.拓展阅读。

过渡:传来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许多人去悼念他,那庄重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我们先来看其中的

一些片段,大家可在课后去阅读全文。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

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

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

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

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

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

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思考:说说你读完这个片段后的感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什么?

六、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所以他得到了人们的爱

戴,(板书:深受爱戴)在鲁迅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

生的斗士形象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板书设计】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

谈《水浒传》

和爱护。

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

,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

救护、帮助车夫’切同情和关怀。爱

表现了他关心别人胜过关

关心女佣阿三

心自己。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创作背景。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3.了解作者臧克家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的朗读形式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虽死犹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之

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6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对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了哪些了解?

2.1936年10月19日凌晨,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

的会忘记他吗?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出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划分诗歌朗读节奏。

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蕴含的情感。

3.出示课件:诗歌段落大意。

第1节写出两种人的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

第2~4节写出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5~7节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4.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出示课件:朗读要求。

(1)4等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⑵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⑶分男女声读,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完说说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抓住关键词在旁边标注)(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并找出相关句子。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出示课件。(可以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体会)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把一切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

③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写出了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几篇课文,本课《有的人——纪念鲁

迅有感》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

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继续走近鲁

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

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诗歌,就是要在反

反复复的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

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今天,它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大家的课堂交

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

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⑵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拓展总结。

1.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

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2.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3.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

4.总结: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在学习、工作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

人。

【板书设计】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习作:有你,真好

18

【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

2.能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选材及作文立意的能力。

2.把事件写具体,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多媒体课件,如音乐、文章选段等。

学生:回忆生活中令自己感动的人或瞬间,储备习作素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审清题目,确认要写的人和事。

2.与同学交流,丰富习作内容。

3.确定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播放歌曲《有你真好》,导入写作主题。

导语:这是一首老歌,但今天听来依旧动听。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大家觉得这是一

首关于什么的歌呢?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一首

歌唱友情的歌。是呀,这首歌是两个女生的对唱,因为有了对方,她们觉得心灵有了依靠,

世界也变得格外美好。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有你,真好”,在歌声的陪伴下,大家想

一想,你想对谁说“有你,真好”呢?

2.出示课件(习作题目),引导审题。

(1)习作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好”,提示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温暖的。“好”应在

文中明确地反映出来,读者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好”,体会出情感。)

(2)从习作题目来看,用怎样的人称来写比较合适?(第二人称“你”,全文要与“你”相

符)

(3)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陪伴我们的人都有哪些?(同学、父母、老师、朋友等)

二、研究立意,交流素材。

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交流课本上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2.拓展思路,指导选材。

(1)学生阅读、思考课本上提出的后两个问题。

•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2)交流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过渡:如何体现“有你,真好”中的“你”带给自己的种种感动和温暖,这当然离不

开典型事例,写人主要是通过写事来展现的。通过一件件事,我们能看出人的性格、品质

等特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在这几篇文章中都用了哪

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板书:典型事例)

(3)学生在稿纸上写下与“你”之间令人感动、感触比较深的几件事,比较一番,最后确

定要写的素材。注意典型事例不可过多。先用几句话写一写,再拟一个小标题。

(4)在小组内互评你所选的事例是否典型、有代表性,是否能打动其他人。

3.教师小结选材注意事项。

•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能“以小见大”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具震撼力的材料来写。

预设:选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训练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管中窥豹”“以小

见大”。选择材料时要反复比较,既要考虑是否有意义,又要考虑是否容易表述。

三、指导布局,完成初稿。

1.学生讨论交流:根据习作主题,采用怎样的结构比较合适?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分小组指导。)

2.多媒体出示几种相关结构,启迪学生思考和运用。

(1)美句领段。美句是通过一句紧扣文题,经过精心打造的具有概括性、全面性和富有文

采的一句话。

(2)排比构段。排比构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一种整齐美。段落内容可以各有侧重,角度不同,

篇幅大体相当,形式上很有美感。

(3)一唱三叹。一唱三叹就是在文中反复使用相同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抒情写志,强化表

达效果,使文章具有层次之美。

明确:“有你,真好”这个题目很有抒情性,读来十分亲切,上面这三种结构都适合这

个题目。比如“美句领段”,可以先用一句优美的话说说“你”带来的感动。“排比构

段”则可以用相同的句式,说说“你”为“我”做的一些事或有了“你”之后的“好”。

“一唱三叹”更适用于本文,“有你,真好”这句话可以在文中反复出现,以表达强烈的

情感。

20

3.学生静心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习作:有你,真好

'开头:引出要写的人。

中间通过一两件事,写一个人。(抓住人物的动

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刻画人物)

、结尾:照应开头,升华感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对照要求,检查习作。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习作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

3.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评述这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老师评述这次习作的情况:哪些同学的作文选材选得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

神态等,情节感人;哪些同学写得内容空洞,缺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还需栗努力练习。

二、点评习作,修改善写。

1,自我修改,组内交流。

(1)默读自己的习作,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

⑵小组内互相交流,修改习作;推荐一篇好文参加班级交流。

2.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1)选择佳作,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习作的亮点。引导学生借

鉴别人习作的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评议重点:①选材是否典型;②开头、结尾是否精彩;③文中是否融入了真情实感,能

否打动人;④语言是否优美,细节是否生动等。

⑵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尽可能多表扬)

⑶学生根据评价对照自己的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

3.佳作展览,评选最佳。

优秀习作:

有你,真好

风,从湖面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穿

过,留下圈圈年轮。①我,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留下的是无限的回忆。这些回忆充满爱、

关怀、友谊,一直伴随我走到今天。然而,给予我最多爱的人是我的母亲。②我想说,有你,

真好。

印象中,你不像从前那样年轻。虽然才四十出头,看起来却苍老了许多。③那天我疲

惫地睁开眼睛,感觉浑身无力,头好像还是烫的。昨天不是已经吃了药吗?怎么还会这样?

这时,你端着碗进来了,你小心地把碗放在床头的柜子上,然后坐在床边,用手摸了摸我

的额头,又摸了摸自己的,轻声细语地说:“烧还没有退,来,把这碗药喝了吧!"④你把碗

轻轻地端给我。我接过碗时碰到了你的手,那双手不再像以前那样光滑细嫩,而是有些粗

糙。我抬起头,仔细看了看你,你的头发中有很多白发,眼角的皱纹多了很多,黑眼圈也十

分明显。⑤看着你,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口中的药也越发显得苦涩。我强忍着泪水把

药喝完,把碗放在了柜子上。一缕缕阳光从窗户照了进来,房间里顿时充满了温暖。⑥你

轻声问:“还难受吗?”眼中流露出无限的疼爱与怜惜。我说:“没事了,妈,谢谢您。”

“傻孩子,你是我的女儿,还说什么谢谢呢!"你摸着我的头说。⑦我们者卜笑了,笑声并不

爽朗,却饱含甜蜜。我把身子缩进你的怀中,像个婴儿。“妈妈,有你真好!”我说出了许

久以来最想说的话。⑧你没有说话,但我感觉到你哭了。

你是我最亲的人,也是我最爱的人,给予我最多的爱的人,我爱你!⑨

句段赏析:

①运用排比句开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②层层深入,引出主要内容:深深的母爱。

③总写对母亲的印象,语言中充满爱意。

④通过对母亲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⑤细腻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⑥环境描写渲染了温馨的气氛。

⑦语言描写平实而生动,感人至深。

⑧点明题目。

⑨结尾深化中心。

总评: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通过记叙母亲在“我”生病时悉心照料

这件事,反映了母爱的细腻与伟大,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和感激之情。文章的开头富有诗

意,引人入胜;结尾直抒胸臆,深化主题。作者恰当地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

人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出示有问题的习作。

教师指导修改问题习作。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身边人。

过渡:同学们,我想这次习作是一次重温感动的过程。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一位或

几位令我们不禁感叹“有你,真好”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更温暖。如果

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是否也可以成为别人信赖的人,成为给别人带去欢乐和幸福

的人?“有你,真好”是相对的,我们接受关爱,也付出关爱。所以,这次习作引发我们去

关注身边事、身边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爱,更多美好。

2.拓展延伸:再议“你”。

22

预设:引导学生探讨习作题目中的“你”除了是人,还可以是什么。因为不仅仅是人

能带给我们感动,一处风景、一本书、一种精神、一种品质都能带给我们感动。而这些,

都可以是我们笔下的“你”。当然,本次习作主要是写人、写事,但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

选取不同的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