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试题和答案_第1页
语文-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试题和答案_第2页
语文-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试题和答案_第3页
语文-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试题和答案_第4页
语文-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命题人及校对人:宋亚科莫维高峰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提倡,不少华裔作家渐渐由美国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华裔作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戏剧性的提高,然而这种“戏剧性”的改变其实是多年来华裔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华裔文学由此兴旺,这也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学。在这方面,以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耶鲁校友刘爱美的成就最为显著:她于1994年出版了一部小说《脸》,书中以纽约中国城为背景,追溯至战前上海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所经验的“认同”问题。《脸》一书得到批评界的广泛赞许,被誉为是横跨洲陆、纵跨世代的惊人作品,最近刘爱美的新书《云山》(1997年)以一种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的主题,把复杂的认同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此书尚未正式出版就早已被陈列在各大书店的橱刘爱美的成就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新趋势:所谓“多元”不仅是文化的,也是血统的。就如混血韩裔卡罗尔·卢——史波丁所说,“我觉得描写混血及多种文化交融的主题将在美国文学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下一世纪的人口组合会自然产生一种跨种族文化的需要”。与普通华裔不同,混血华裔在文化认同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他们本来就有自由选择和“非中国”的另一半血统认同,尤其美国学校的教育至今仍以白人文化为主。然而我发现,年轻一代的混血华裔常常与他们的上一代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如果说,过去那些人常有企图掩盖自己身上拥有华人血统的事实,则今日的混血华裔却大多采取一种公开与揭露的态度。在“隐蔽”和“揭露”之间,我们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抉择和认同。以女作家刘爱美为例,她的祖父是中国人,祖母是美国白人,当两人在二十世纪初结婚时,祖母坚持把祖父的姓Liu改成西方文化的Luis,以免遭受其他美国白人的歧视。后来祖父母由于外在的种种压力而分居中美两地。从此以后,祖母就严表)多年来一直不知道他们原来是华人的后代。幸而刘爱美的父亲莫里斯后来毅然决然没有任何华人的痕迹,自幼又在白人郊区格林威治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认同母亲的英美文化。而且她那生性安静的父亲从不主动向子女谈论过去。如果不是后来有机会到中国游览,因而突然萌发寻根的念头,刘爱美绝不可能写出最近这两部以种族文化认同为主题的小说。对刘爱美来说,寻根是一种渐进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酝寻根的欲望使刘爱美更进一步探求家族的历史:她想知道她的祖父母如何由相遇、相爱、结婚而终于分居的过程……这一连串不断涌现的问题终于打破了她父亲多年来的沉默。在准备《云山》一书的过程中,刘爱美发现了不少宝贵的原始材料。她发现她的祖父就是以《洪宪纪事诗三百首》闻名海内外的刘禺生(号成禺);当时孙文先生曾为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写过序词。此外,刘禺生还著有《世载堂杂忆》,在叙述史实和评1960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董必武先生作序。面对许多刚被“挖掘”出来的资料,刘爱美衷心为拥有这样一位卓越的中国祖父感到骄傲。她开始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祖父母婚姻的悲剧结局?是中西的文化差异吗?是祖母个人成见太深、缺乏容忍精神吗?是外这本书既是文化的,也是历史的;既是关于中国的,也是关于美国的。由一对乱世男女的真实故事,我们可以体验到爱情那种超越种族的原始动力,也可以看到婚姻本身的脆弱——发生爱情那么容易,维持婚姻多么困难。尤其在异族通婚的情况下,男女两人只有在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下,才能把潜在的文化冲突化解为文化的融合。婚姻的经验有如多元文化的交相碰撞——相互之间,双方必须尽力去了解对方,去灵活地对待危机,山”总是象征离别与思念,而这也正是该书的主题。在这本小说中,庐山代表着作者心目中的“云山”,因为它既给人无穷的美感,也引发惆怅的情绪。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许多华人的后裔还是渴望与华夏文化认同——不论他们身上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跨文化寻根文学的创作理论的是(3分)一个迷失了自我和没有文化认同的华裔老妇人。”4.下列诗句,最符合刘爱美的作品《云山》取名意图的是(3分)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C.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开市大吉我,老王,和老邱,凑了点钱,开了个小医院。老王的夫人作护士主任,她本是由看护而高升为医生太太的。老邱的岳父是庶务兼会计。我治内科,老王花柳,老邱专门痔漏兼外科,王太太又兼产科,合着我们一共有四科。老老实实的讲,内科收费少,要院”四个字在大小报纸已登了一个半月。名字起的好——不赚大众的钱,赚谁的?把大众招来后,再慢慢收拾他们。门诊施诊一周,人来的不少,还真是“大众”。晚上我们老邱把刀子沾了多少回消毒水,一个割痔疮的也没来!长痔疮门口看护赶紧往里搀,接上三四十趟,四邻第二天我们照计而行。不能不佩服老王,第三天刚一开门,迎来干吗?东生医院那群大夫,简直的不是人!”“老太太,您上过东生医院?”我非常“刚由那里来,那群王八羔子!”乘着她骂东生医院——凭良心说,这是我们这里“两天,两天就差点要了我的命!”老太太坐在小床上。②我直用腿“别提了!——你看,大夫,我害的是胃病,他们不给我东西吃!”老太太的泪直要落下来。“不给您东西吃?”我的眼都瞪圆了。“有胃病不给东西吃?蒙古大夫!就凭您这个年纪?老太太您有八十了吧?”老太太的泪立刻收回去许多,微微的笑着:“还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小呢。刚五十八岁。”一舒服,病就减去几分,是不是,老太太?”们偏叫我喝粥,这不是故意气我吗?”“您的牙口好,正应当吃口硬的呀!”我郑重的“我是一会儿一饿,他们非到时候不准我吃!”“糊涂东西们!”爱吃什么吃什么。我只算您一个人的钱,丫环厨子都白住,就算您五十块钱一天。”只鸭子来。”④我后悔了:怎么才要五十块钱呢?真想抽自己一顿嘴巴!幸而我没说药我们也不客气,老太太的果子随便拿起就尝,鸭吃过午饭,来了!割痔疮的!四十多岁,胖胖的,肚子很大。王太太以为他是来生小孩,后来看清他是男性,才把他让给老邱。老邱的眼睛都红了。三言五麻药哇!用也行,外加十块钱。用不用?快着!”小胖子连头也没敢摇。老邱给他上了下割不割?往下割的话,外加三十块钱。不的话,这就算完了。”我在一旁,真有老邱的!弄了五十块。小说的叙述技巧本身就是作者控制读者的手段,它涉及作者希望读者看到什么和怎述者的身份介入到对人物及事件的带有个性化的主观评价中;叙述语言非常简洁富有弹性,活泼又有韵味,增强事件本身的荒谬性;叙述者表面很客观叙述,但情节和细节的选择与排列明确暗示了小说作者否定的感情,有时即使是赞扬的语句,读者也能体会出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养尊处优的阔老太太愚昧无知,对当地最大最好的医院破口大骂,就是因为在那里她不能为所欲为,愚蠢任性的她本有胃病还要满足口腹之欲,而最终入院。B.老王出主意包车拉人和赁车充场面的欺骗行为,以及老邱的丈人拟写“仁心仁术”牌匾的举动,暗示出他们将继续行骗,作者对此行径嘲中带讽,引人深思。C.老邱给四十多岁的胖子割痔疮,三言两语刀子便下了去,乘人之危敲诈的做法赢得D.作者以忧患的心态作为客观理性思考的基础,以反讽的手段,诙谐幽默的方式,化严肃为轻松,群丑中见亮色,有生产经验的王太太就是群丑中仅存的亮色。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句①选择了一个骗子的“讲述”式叙述腔调,暗含着叙述者的情感判断,与客观展示画面和场景的“显示”式的叙述腔调不同。B.语句②通过动作描写,正面写出了大众医院环境设施的简陋,语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简洁富有弹性,可以看出病床的老旧松散。C.语句③通过语言描写,情节上既照应了上文老太太由于饮食无度害了胃病,又为后文我们不客气地吃果子和鸭子做了合理铺垫。D.语句④运用了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骗子形象,后悔又自我安慰,更见其无赖贪婪与卑鄙无耻。9.谈谈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反讽性的干预”这一观点的。(6分)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以世俗A之所誉者为B贤[C以世俗D之所毁者E为不肖回则多G党者进田少口党者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焉,兼词,从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焉取之”的“焉”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王向太公请教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太公告诫文王要警惕有举荐贤才之名而没B.孔子因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表,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选取他们为弟子,韩非子C.魏国听信孟卯的夸夸其谈,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都导致了兵败,可见不能因喜欢一些人的言论就任用他们。D.如果只看马的外表,伯乐也无法辨别马的优劣;把马套在车上,观察它奔跑的情况,臧获也能分辨马的好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明君选拔人才,但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5~16题。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③。东皇③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风细心地妆点出万重繁花,词人陶醉其间,不知不觉钩月已经斜挂天空。B.词人倚着春花,横吹铁笛,曲声似乎响彻了天上的仙境,心中也激起幽思。C.可惜渺远的清影是词人难以触及的,心中复杂的思绪如飞絮般飘荡在天涯。D.词人想象追求理想落空,与学生乘木筏云游,结果却遭到无情春神的嘲笑。16.词的最后五句,议论中包含着作者的哲理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杜甫与老友久别重逢,老友“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饭菜虽简,淳朴友(2)贾谊《过秦论》中叙述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采取了确立法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是有一种“耽溺”,耽溺在假象中,却又会突然醒来,告诉自己说:那是假的,那都是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19.下列句子中的“游离”与文中加点的“游离”,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语文试卷第10页(共10页)(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西南联大是一所传奇的大学,虽然仅仅只存在了八年,但是却让人感慨不已。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却造就了无数时代英雄,令人动容,那些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这所“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梅贻琦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头顶飞机轰炸,身旁枪声四起,就是在那个()的年代,大师们却云集于此,()。所有人,只要是在社会中活着,他们每天都在接受教育,并且用他自身的灵性和理性在梳理这些外在的教育内容,决定吸收什么。一个不重视和关注人们性格和灵魂的地方,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那种“教规”随时都可能被接受者背离。一个不讲理性追求的地方,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那只能是蒙昧与驯化。要知道,西南联大毕业的三千多名学生之中,就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走出,四位最高国家科学技术西南联大在滇八年,时值物资紧缺,物价飞涨,生活(),但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精诚合作,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影响延续至今,享誉世界。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不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却造就了无数时代英雄,令人动容,书生也有了意志”,内容上和原句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语言文字运用|提到了“游离”一词,它似乎符合当下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凡事不过分沉潜与专注。心理学家认为:游离会让自己置身事外,慢慢失去生活动力。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面对“游离”与“入局”,作为一名时代青年,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2024年大连市高三适应性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同”与原文不符;D项,刘爱美的祖父母的分居说明他们在当时还没有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2.C(“历史史诗”的界定错误,原文只是作者的一种比方。)3.A(B项,可以作为中国乡土寻根文学的论据,缺少跨文化的理论支撑;C项,可以4.D(A项,虽写庐山,但没有离别与思念的意思;B项,只是写景,亦无离别与思念;C项,用典来写词人的人格,笔调轻松,亦无离别与思念。)5.示例:①将介绍置于历史及文化背景之中,以体现作品的深刻性;②着重呈现创作者传奇式的家族史与创作过程,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③书评者的个人情感与价值观渗透其间,更能引发读者共鸣。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6.D(“群丑中见亮色,有生产经验的王太太就是群丑中仅存的亮色”的表述错误,王太太也是骗子集团中的一员。)7.B(“正面”错误,应该是“侧面”。)8.①人物形象的塑造:第一个“搀”字能够体现出老太太家境优渥,平日养尊处优的形象;第二个“搀”字能够看出“我”的圆滑老练,有心机懂世故。②情节的安排:第一个“搀”字能够使后文老太太大骂东生医院,态度粗暴傲慢无理的表现顺理成章,第二个“搀”字为后文我逢迎老太太,继续证骗老太太的情节提供合理依据。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若有其它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9.①叙事者介入对作品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如:“我在一旁,暗伸大指,真有老邱的!”“有胃病不给东西吃?蒙古大夫!”“您的牙口好,正应当吃口硬的呀!”②叙述语言的荒谬性,如:生过两个孩子,就说明对生产有经验,就可以开产科;“大众医院”名字起的好——不赚大众的钱,赚谁的?③表面赞扬实则批评的嘲讽,如:老王包车赁车的主意赢得了我们的夸赞,老邱老丈人拟的仁心仁术的牌匾还够恰当,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每一点包括观点提炼1分,结合材料一的语句分析1分。11.C(焉,本文是疑问代词,指“怎么”。)12.B(“义正词严地批评”理解有误,韩非子仅以孔子为例,来证明如此智慧之人,也会被外表迷惑,不能理解成“义正词严地批评”。)(2)让他在官位上一试,考察他的办事的成效,那么平常人也不能对愚蠢与智慧产14.材料一认为要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材料二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材料一答成“认为官员的能力与官位要相符”也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推举人才,却不能取得功效,世局越来越混乱,以致国家陷入危亡,为什么呢?”太公说:“推举贤人而不任用,这只是有举贤的虚名,而君主喜好用世俗所称誉的人,而得不到真正的贤人。”文王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集结朋党多的人就被进用,集结朋党少的人就被降低职务。这样,结群的奸邪之人就会勾结为奸来遮蔽贤人,忠臣枉死,奸臣以虚名骗取爵禄高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就不免于灭亡之难了。”文王问:“那该怎么举贤呢?”太公说:“使将相各守其职,依据官名选举人才。按照不同官名确定选拔条件,选用人才,考核他的能力,使选拔条件与官职相符合,使官职名称与实际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是选用贤才的方法。”澹台子羽,有君子风度,孔子差不多也被蒙蔽,便收他为徒,但相处久了才发现他的品行与仪表不相称。宰予说话文雅流利,孔子差不多也被蒙蔽,便收他为徒,长久相处后才发现他的智力不如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在子羽身上我出了差错;以言取人,在宰予身上我出了差错。”所以像孔子这样明智,还在看人用人上感慨失误。现在出现的辩说之辞,胜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的判断力比不上孔子,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这怎能不出差错呢?所以魏国听信孟卯的辩辞,导致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马服君赵括纸上谈兵,酿成了长平之战的灭顶之灾。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言善辩之徒的失误呀。铸剑只看掺锡的多少和炉火的颜色,就是区冶也不能断定宝剑的质量;用它在水中砍杀鹄雁,在陆地上斩杀马匹,就是奴婢也不会对它的利钝判断错误。只是看马的牙齿和外形,就算是伯乐也无法判断它的好坏;要是驾车上路,看马跑到终点的远近距离就是臧获对马的优劣也会看得清清楚楚。只看人的相貌、衣着,只听他说话议论,孔子也难以断定任职才能;让他在官位上一试,考察他的办事的成效,那么平常人语文答案第2页(共4页)语文答案第3页(共4页)猛将必定从士兵中提拔。有功的人一定要赏赐,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丰厚,他们就越受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位越高,办事就越有治理成效。爵位俸禄越高,官员就会越依照职权治理好,这是称王天下的正确道路。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17.(1)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2)务耕织修守战之具(3)示例: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半夜军行戈相拨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⑤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