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_第1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_第2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_第3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_第4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总论

一、发展史

1.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膜,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②外疡实从内出论。

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

部位:乳痈、子痈、对口痈穴位:人中疔、委中疔、膻中痈

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

形态:蛇头疔、鹅掌风颜色:白驳风、丹毒

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

病程长短:千日疮传染性:疫疔

2.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分为外痈(体表皮肉)和内痈(脏腑)。

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

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跟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收束者多为阳证,平榻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

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

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

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包括痿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和窦道,指深

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

痰:是指发于皮里皮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结聚成核、结如果核的肿块。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三、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情志内伤病位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

(3)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

(4)外来伤害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冷冻。

(5)劳伤虚损

(6)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

(7)痰饮瘀血

2.发病机理:总的发病机理一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I)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

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2)当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

行恢复正常,则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果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

腐,血肉腐败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

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

合(3)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

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

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面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

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4)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四、疾病辨证

★1.疮疡局部症状的阴阳辨证要点:

阳证阴证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热凉或不热

肿形形势高肿突起下塌下陷

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剧烈、拒按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

2.部位辨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卜.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火属湿,水性下趋故也;在中

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3.辨肿的性质:

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

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

风肿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

湿肿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

气肿肿势皮宽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疼痛,按之应指

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脓

有脓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

无脓按之微热,病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不仅可以辨脓的有无,确定深度,还可以采集脓液标

本)、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定义适应证

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

疡初起的治法总则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外疡中期

的一种治疗大法(包括补托法和透托法)

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种治溃疡后期

疗大法

2.内治法的具体运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3.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

适应证代表方

清热解毒红肿热痛的阳证五味消毒饮

清热泻火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掀红灼热、黄连解毒汤

脓疱、糜烂等

清热凉血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养阴清热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知柏八味丸

后阴伤有热者

清骨蒸潮热瘵疡、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清骨散

4.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5.箍围药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金黄散、玉露散清热消肿、散瘀化痰阳证疮疡

回阳玉龙膏温经活血、散寒化痰阴证疮疡

冲和膏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半阴半阳证疮疡

6.提脓去腐药

定义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用法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提脓去腐

8.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役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

硬镰法:【适应症】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下肢丹毒、红丝疔。

挂线法:【适应症】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屡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

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

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

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

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

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II、普外

一、疮疡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感一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

分期内治外治

阳证:金黄散、长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

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

初期消法(清热解毒最常用)箍围消肿阴证: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

消、桂麝散、丁桂散;

半阴半阳证:冲和散、冲和膏、油膏

中期托法(透托和补托)切开排脓

补法(益气、养血、滋阴、提脓去腐,

后期阳证:八二丹、九一丹

助阳)生肌收口

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第一节疳

定义: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肿势局限(直径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化脓、易溃、易敛。

第二节疔

定义:•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相当于甲沟炎托盘疔相当于掌中间隙感染

蛇头疔相当于化脓性指甲炎足底疔相当于足底皮下脓肿

蛇肚疔相当于化脓性腱鞘炎

(3)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1: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

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4)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城热

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腐化,患处皮肤很快大片腐烂脱落,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流

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5)疫疔

5.颜面部疔疮的预防与调护: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房事和愤怒。

第三节痈

定义: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②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③伴

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④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第四节发

定义: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②有的3—5天后中

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第五节有头疽

定义: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锹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②溃后

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③好发丁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⑷多

见于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容易发生内陷。

【病因病机】

①外感风温、湿热之毒,毒邪凝聚肌表,以致气血运行失常而成;②或由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房室不

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或平时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加

之外感风温湿热,凝聚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而成。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1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

收口期在第4周。

初期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发热恶

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1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

口渴、便秘、演赤等。

收口期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辨证治疗】

(1)内治法

①火毒凝结症证

症候: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

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湿热壅滞证

症候: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症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③阴虚火炽证

症候:多见于消渴病患者。肿势平庸,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

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芭汤加减

④气虚毒滞证

症候: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

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

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法

①初期火毒凝结症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锤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②酿脓期脓成在患部作“+”字或“++”字形切开引流术。或掺七三丹、八二丹,脓少时改掺九一丹,

外敷药物与初期同。

③收口期脓尽肌生,用生肌散撒布其上,加盖生肌玉红膏或拔毒膏。若创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

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手术扩创。

第八节丹毒

定义: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病起突然,恶寒发热;②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锹热肿胀,边界清除,迅速扩

大,数日内可渐愈,但易复发。

根据其发病的部位分为: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

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第十节走黄与内陷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声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

病。

临床特点: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燥、神识昏愦等症。

内陷: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

候。

三陷症区别

1.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

内犯脏腑而成。

2.下陷由于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从而形成内闭外脱。

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入

营。

第十二节爆病

定义:一种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属阴证疮疡。

临床特点:多见了体弱儿童或青年:②好发了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二、乳房疾病

1.乳房肿块的检查

【望诊】比较是否两侧形状、大小对称;有无表面突起凹陷;有无乳头位置内缩或抬高;有无皮肤

红、水肿、橘皮、湿疹;有无静脉扩张。

【触诊】根据需要选择坐位与卧位,先健侧后患侧。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上触摸。顺序是先整

个,然后由内上-外上-外下-内下,继而触摸乳晕(注意有无血液溢出),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上,锁骨下。

【触诊注意的问题】

①发现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大小等②是否与皮肤有粘连;③检杳时间:月经来潮第7T0

天④确定肿块性质

2.乳痈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1)初起:常有乳头破裂,哺乳时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排泄不畅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

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或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

(2)成脓: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鸡啄样疼痛,皮肤烦红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

痛:病情进一步发展,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抽吸出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

出。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溃后: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医学教育I网搜集整理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

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

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者。

若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常可见肿块消散缓慢,或形成僵硬肿块,迁延难愈。

3.乳痈的辨证论治(了解)

(1)治疗原则:以消为贵。

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彻底排脓;脓毒血症---中西医结合。

(2)内治法

证型症状治法代表方

气滞热壅证乳汁郁积成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苔薄,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篓牛劳汤

脉数

热毒炽盛证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清热解毒,托毒透脓透脓散加味

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

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晰,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舌淡,苔薄,脉无力

(3)外治法:①初起:热敷按摩,外敷金黄散、玉露散等,50%芒硝溶液湿敷。

②成脓:切开排脓。

③溃后:八二丹、九一丹提脓拔毒,生肌散收口。

4.乳癖

定义: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特点:①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②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

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③好发25-45岁中青年妇女。

病因病机:(1)由于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血凝结乳络;思虑伤脾,痰滋内生,气滞痰凝瘀

血结聚形成乳房肿块。

(2)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法湿内结,经脉阻塞,导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治疗:止痛,消块是要点。

辨证论治:内治法

①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

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篓贝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

证候:多见F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疲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

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外治法阳和解凝膏,桂麝散

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6.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乳腺纤维腺瘤(乳核)乳腺大导管内乳头状乳腺癌(乳岩)乳腺增生病(乳辟)

瘤(乳蒯)

好发年龄20-30岁多见40-50岁多见40-60岁多见30-45岁多见

肿块特点大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多在乳头附近,单个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

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绿豆大小,圆形肿块,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分布,形状多样,可为片

光滑,质地坚实,生长比较缓边缘清楚,质地软或均匀,生长速度较快。状、结节、条索,边缘清

慢。中等。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

囊性感。

疼痛无可有压痛少数病例有疼痛明显胀痛,多有周围性或

与情绪变化有关

与皮肤及周无粘连无粘连极易粘连,皮肤呈“酒窝”无粘连

围组织粘连征或“橘皮样变”

情况

活动度好,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可活动早期活动度可,中期及晚可活动

期肿块固定

三、瘦

1.气段的病因病机

外因:平素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

内因:为情志不畅,忧怒无节,气化失调,升降障碍,营运阻塞。

此外,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入,亦能引起本病。

2.肉瘦临床特点

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青年女性及

中年人。

四、周围血管疾病

1.疼痛

(1)间歇性跛行: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卜.肢的某个部位

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

(2)静息痛:肢体在禁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时间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

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

2.几种常用的血管功能检验

(1)皮肤指压试验正常人压迫时呈苍白色,松开后广2秒充盈,迅速恢复粉红色;如充盈缓慢,延长至

4~5秒恢复,或皮色苍白或紫绡,表示肢端动脉供血不足。

(2)肢体位置试验

3.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临床特点】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好发于下肢熊股静脉和胴静脉,可并发肺栓

【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疼痛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早期以小腿部疼痛为其特征。肢体肿胀

•股较局限,以踝及小腿部为主,行走时加重,休息或平卧后减轻,腓肠肌压痛,霍曼征阳性。•般无全

身表现。临床上常称为周围型。

(2)骼股静脉血栓形成:突然性、广泛性的单侧下肢粗肿是本病的临床特征。•般患肢的周径可较健侧增

粗5〜8cM.疼痛性质为胀痛,部位可为全下肢,以患肢的骼窝、股三角区疼痛明显,甚至可连及同侧腰背

部或会阴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全身反应并不十分严重,体温可在37。〜38。左右。疾病初期主要是表浅

静脉的网状扩张,后期可在患肢侧的下腹部、傲部、会阴部都见到曲张的静脉。临床上常称为中央型。

(3)继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内的腓肠静脉丛,顺行性生长、蔓延扩展至整个下

肢静脉主干,或由原发性骼股鄢脉血栓形成逆行扩展到整个下肢静脉者。临床上此被称为混合型。以前者

较为多见,常发于手术后。临床表现兼具小腿深静脉和骼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4)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是指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由于血液回流障碍或血栓机化再通后,静脉瓣膜

被破坏,血液倒流,回流不畅,引起肢体远端静脉高压、淤血而产生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溃疡形成等临床表现。

(2)治疗:内治

证型症状治法方剂

湿热下注证发病急,下肢粗肿,局部发热、发红,疼痛,活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血脉瘀阻证下肢肿胀,皮色紫暗,固定性压痛,肢体青筋怒张,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通脉汤

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

气虚湿阻证下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苦白术汤

下肢后减轻,皮色略暗,青筋迂曲,倦怠乏力,舌

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

外治:①急性期:芒硝、冰片外敷(芒硝500g、冰片5g研末混合装入沙袋中敷于小腿肚及小腿内侧)。

②慢性期:活血止痛散煎汤外洗,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

4.脱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病因】①脾气不健,气血化生不足,四肢失养。②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末,温养不足。③外受寒冻,

寒邪侵及血脉,寒凝筋脉。

【病机】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

【临床表现】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

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

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

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

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

间痛甚,难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

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下性

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

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局限。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

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内治法】

①寒湿阻络证

症候: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

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②血脉瘀阻证

症候: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人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5垂更甚,

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③湿热毒盛证

症候: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

便秘谡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赤小豆、丹参、川萼、赤芍、牛膝等。

④热毒伤阴证

症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

便秘澳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方药:顾步汤加减。

⑤气血两虚证

症候: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不欲饮食,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外治法】

(-)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亦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

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亦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

换药1次,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亦可用红灵酒少许揉擦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二)已溃溃疡面积较小者,可用上述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红膏;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

难以脱落者,可先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结痂皮,按疏松程度,依次

清除坏死痂皮,先除软组织,后除腐骨,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

五、其他外科疾病

1.烧伤面积的计算。

(1)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机

(2)中国九分法(包括儿童)。

成人头面颈9%双上肢2*9%躯干前后外阴3*9%下肢臀部5*9%+1%

儿童头面颈[9+(12-年龄)]%双下肢[46-(12-年龄)]%

2.I、II、III度烧伤的创面鉴别。

分度深度创面表面创面无感觉时愈合过程

I度(红斑)达表皮浅层红肿热痛,感觉过敏,表面干燥2-3天后脱屑痊愈,无疤痕

II度(水浅H度达真皮浅层剧痛,感觉过敏,水疱饱满,基底10T4天愈合,无疤痕,有

泡)均匀红色,潮湿,局部肿胀。色素沉着

深II度达真皮深层有皮肤附件残留感觉迟钝,微痛,3-4周痊愈,可有疤痕

水疱扁,基底红白相间,潮湿

III度(焦痂)达皮肤全层,甚痛觉消失,无弹性,紧硬如皮革,2-4周焦痂液化脱落,须植

至达皮下、肌蜡黄或焦黑,干燥,湿度降低。皮方能愈合,有疤痕形成

肉、骨

3.破伤风的特点

①潜伏期:一般为4-14天。

②前驱期:1-2天。头痛、头晕、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呵欠、咀嚼无力。

③发作期: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延及躯干四肢的全部肌肉痊挛,发作间隙也不能松弛。

阵发性抽搐: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面色苍白、口唇紫绢、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

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表情非常痛苦。

④后期:长期痉挛和抽搐,大量体力消耗,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4.肠痈

【特点】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临床表现】

①初期: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伴轻度发热,恶心纳减,苔白腻,脉弦滑。

②酿脓期:腹痛加剧,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局限性腹皮挛急;伴壮热不退,恶心呕吐,口渴便秘,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③溃脓期: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伴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壮热自汗,舌红绛,

苔黄燥,脉洪数。

④变证:慢性肠痈、腹部包块、湿热黄疸、内外屡形成。

in、皮肤病

i.皮肤病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包括风、湿、热、虫、毒、血;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肝肾亏损。

(2)病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

(3)风具有发生迅速,骤起骤消,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头面,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特点。

2.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1)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灼热感、蚊走感、麻木感。

(2)他觉症状: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

斑疹: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

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

3.皮肤病外用药中溶液的剂型:溶液、粉刺、洗剂、酊剂、汕剂、软膏。

4.湿敷法的方法及适应证。

(1)方法:用消毒纱布4-8层(或用小毛巾),浸在10-2CTC的药液中,浸透后稍加挤拧,以不滴水为度,

然后覆盖患处,每隔数分钟更换一次。如此连续30-60分钟,每日1-2次。

(2)适应证: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皮炎,皮损红肿渗出多。

5.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一周后疫愈,易于复发。

6.蛇串疮是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成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红色斑丘疹,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

7.疣在临床上有哪几种?

(1)疣目(千日疮、枯筋箭、猴子)——寻常疣——发于手指、手背、头皮;

(2)扁猴一扁平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

(3)鼠乳一传染性软疣——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

(4)跖疣——学跖疣——发于足跖部;

(5)丝状疣一发于颈周围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

8.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特点:皮损主要表现在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

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9.癣有哪几种?各种癣的临床特点?

病名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