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入学检测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健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的工艺。这说明古代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A.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B.促使波斯文明走向顶峰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以学习东方文化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据材料“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健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可知,波斯的征服战争加强波斯与印度等东方民族的交流;据材料“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的工艺。”可知,征服战争加强波斯与希腊等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综合起来,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符合题意,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波斯属于东方世界国家,波斯不断对外扩张说明其实力强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波斯对外战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当然有利于波斯文明的发展,但是波斯文明不一定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断古代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以学习东方文化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2.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首先接受了许多东方神,或把他们与希腊神等同,或赋予其新的功能与特性,作为共同崇拜的对象;天文学是在巴比伦天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叙利亚人用希腊语和希腊文学形式写作;埃及人用希腊语写了本国的历史。这些表明希腊化时代A.希腊文化的中心渐趋东移 B.打破了东西方文明间的隔阂C.推动文明间的交汇与融合 D.对北非文明造成毁灭性打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接受了东方文化,东部的叙利亚人和非洲的埃及人也接受了希腊文化,说明在希腊化时代推动了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C项正确;文化中心东移无法从题干得出,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D项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封建时代的欧洲,虽然处在教会神学的控制之下,但也孕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下列对欧洲封建时代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流行 B.西欧城市重新兴起C.西欧大学纷纷兴起 D.伯利克里建立津贴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建时代的欧洲,虽然处在教会神学的控制之下,但也孕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欧洲的封建时代,而伯利克里建立津贴制度是发生在古雅典时期,符合题意,D项正确;庄园经济、西欧城市兴起、西欧大学兴起都是发生在欧洲的封建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4.中世纪时,各大学的师生常来自欧洲各个国家,拉丁语是他们通用的语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在全欧洲基督教世界得到认可,毕业生具有在欧洲各个大学任教的权利。这表明当时的大学A.受到基督教的支配 B.推动了欧洲文化发展 C.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D.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各大学的师生常来自欧洲各个国家,拉丁语是他们通用的语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在全欧洲基督教世界得到认可,毕业生具有在欧洲各个大学任教的权利”,可知当时的大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各大学的师生常来自欧洲各个国家,而且为知识分子在欧洲各地的流动提供了可能,C正确;题干没有强调当时的大学受到基督教的支配,而且中世纪大学有一定的自治权,A排除;题干并没有强调当时的大学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而是强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B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当时的大学与古希腊传统之间的关系,D排除。故选C。5.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应当承认,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繁荣昙花一现,未能持久,但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国家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16-17世纪,这些国家的崛起是基于A.圈地运动 B.殖民扩张与掠夺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应当承认,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繁荣昙花一现,未能持久,但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国家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可得出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早期的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为其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B项正确;A项与新航路开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C项是在18世纪,D项是在19世纪,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6.16—17世纪的欧洲,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日益贫困,而靠投机经营的工商业者大发横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海外贸易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圈地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涌入西欧,引发通货膨胀,地主的收益下降,促使地主转变传统轻商观念,由此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是由价格革命引起的,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向外殖民扩张,从殖民地掠夺回大量的金银,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所以海外贸易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商品流通种类与数量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形成,故排除B项;圈地运动发生在14、15世纪,故排除D项。7.下图是世界帝国兴衰丛书——《德意志帝国》书影。人们研究德意志帝国初期的历史,获得的正确史实是()A.德国皇帝“临朝不理政”,宰相俾斯麦行使行政实权B.德国政府各部门独立平等、相互制约C.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受皇帝控制,没有立法权D.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专制色彩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德国皇帝掌握实权,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议会受皇帝控制,有立法权,所以在德国整体中,专制色彩浓厚。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8.“当会议桌上发生争执时,德意志帝国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当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A.专制主义色彩浓厚B.与英国的政体极其相似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D.议会代表都是军人【答案】C【解析】【详解】“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体现出德意志代议制特点是军国主义色彩浓厚,C正确。专制主义色彩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德意志属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不同,B错误。议会代表并不都是军人,D错误。9.19世纪中期,欧洲妇女的服装发生变化,女式的短裙和女式长裤出现,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A.机器生产使妇女进入工厂B.民主运动的推动C.女权主义者要求政治地位D.社会审美的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欧洲进行工业革命,女性服饰简化正是适应工厂工作需要,选项A正确;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女权运动属于政治因素,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C;社会审美的改变不是女装简化的社会根源,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题干时间,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期间,女性参加社会生产,服装的简化正是为了适应工业化时代妇女参加工作的社会需要。10.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后即宣布:“巴黎公社为现今唯一的政权”,“凡尔赛政府及其附庸发出的命令或通告,今后……一概无效。”这说明,巴黎公社A.意图建立全国性的政权 B.已将革命势力推向全国C.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 D.注重分化敌对反动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巴黎公社为现今唯一的政权”可知,巴黎公社是以革命暴力粉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政权,其意图建立全国性的政权,A项正确;巴黎公社紧局限于巴黎地区,没有将革命势力推向全国,排除B;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与材料强调其意图建立全国性的政权不符,排除C;D项是斗争策略,但材料强调巴黎公社意图建立全国性的政权,排除。11.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于北平后,段祺瑞决定举行国葬,唐绍仪、章炳麟联名致电主张暂缓。后《申报》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中山先生国葬由未来之正式政府举行,现由国民党举行‘党葬’。如国民皆愿为中山举行‘国民葬’,则党葬即与国民葬之仪式,同时并举。”这主要反映出()A.训政体制下的个人崇拜 B.国民政府最终达成共识C.葬礼有崇德报功的考虑 D.社会凝聚程度还很不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孙中山病逝后,是否进行国葬产生了分歧,《申报》提出意见“如国民皆愿为中山举行‘国民葬’,则党葬即与国民葬之仪式,同时并举”说明社会凝聚程度不够,D项正确;训政时期是1928-1948年,题干给到的时间是1925年,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出现国民政府是否达成共识,排除B项;葬礼有崇德报功的考虑这一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2.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经验教训,正确的是:①建立有效保障全球稳定和安全的机制②应该用妥协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③建立合理的、民主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加强国际联合,打击恐怖势力和极权政治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二战的教训告诉我们,世界和平要靠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因此要建立有效保障全球稳定和安全的机制;二战是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因此建立合理的、民主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战是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少数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因此要加强国际联合,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势力和极权政治。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二战爆发前由于少数国家推行绥靖政策,未能阻止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侵略战争,因此“应该用妥协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的A、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B项。13.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1921年,苏俄经济政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立足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适度退却,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充分,恢复生产,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A项正确;B选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不选;这一政策不是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适度退却,C项错误;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是斯大林时期,D项错误。点睛:材料“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为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做了准备。14.“柏林墙”是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领土分割开来。民主德国柏林墙的修建是()A.美苏热战的表现 B.冷战开始的符号和象征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德国称修建柏林墙是为了“反法西斯”,西方国家则认为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人民西逃,双方各执一词,这反映了双方的严重对立,因此柏林墙的修建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C项正确;根据时间“19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5.社会学者薛涌认为:“当一个社会支持你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时,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而不是扛着.懒人’的恶名时,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己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材料说明A.社会保障会导致贫富悬殊 B.福利国家使人失去竞争意识C.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D.高福利制度会降低工作效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关键信息“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己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可知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故C项正确;社会保障会缩小贫富差距,A项表述错误,排除;B、D两项与题干意思相反,故排除。【点睛】16.2002年,俄美两国签署《美俄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已成为“伙伴和朋友”以及全球反恐斗争中的“盟友”。中俄2001年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条约》,进一步提升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欧、俄欧关系也都有了很大的进展。这可以印证哪一观点A.多极化趋势加强 B.结伴而不结盟成为当前所有大国的共识C.多极化格局下大国合作意识增强 D.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因此材料中各国关系的发展及条约的签订,反映的是当时多极化趋势加强,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不是所有大国的共识,排除;今天是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没有形成多极化格局,排除C项;今天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依然不断,所以还没有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大漆文明史既是一部中华工匠精神史,也是一部世界文明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神奇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国度。从河姆渡与跨湖桥出土的漆物遗存看,早在8000年前中国人就已开始用大漆髹涂器物。除了史前、商周等漆器文明外,汉代与明代的漆器最为显赫与多彩,是中华漆器艺术的两座丰碑。相比青铜浇铸的繁缛笨重的器物,对于汉代人来说,漆器的轻盈飘曳满足了时代需求和审美向度。汉代漆器张扬的红与成熟的黑,为汉代人个性的展示提供了载体,也成就了汉代人的美学气场和精神世界。在明代,伴随皇家对漆器的喜爱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漆器再度成为中国人展示财富的物件。安徽漆工黄大成放弃科举功名,著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存世的漆工图书——《髹饰录》。在中国,音乐、建筑、书法、绘画、家具等诸多领域无不受到大漆的惠爱,大漆甚至影响了哲学与诗学的发展。在海外,中国传统漆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走向。从汉唐起,日本人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漆器制作工艺。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中国的漆器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法国宫廷。在英国,诗人普赖尔对中国漆橱柜之美十分神往,家具设计师汤姆·齐平特采用中国福建漆仿髹漆家具,开创了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齐平特时代”。——摘编自胡玉康《中华大漆文明之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漆器大流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大漆文明发展的特点,简述其影响。【答案】(1)原因:漆器制造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漆器生产行业兴盛,生产技术发达;统治者的喜爱和政府的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点:历史悠久;发展经历了兴衰变化,汉代与明代最为繁荣;影响广泛,内涵丰富;反映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审美情趣、精神追求,是时代风貌的折射;由中国传播到外国,影响世界。

影响:展现中国人的高超技艺、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促进了中外交流,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走向。【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神奇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国度”得出漆器制造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据材料“著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存世的漆工图书——《髹饰录》”得出漆器生产行业兴盛,生产技术发达;据材料“伴随皇家对漆器的喜爱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统治者的喜爱和政府的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神奇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国度”得出历史悠久;据材料“除了史前、商周等漆器文明外,汉代与明代的漆器最为显赫与多彩,是中华漆器艺术的两座丰碑”得出发展经历了兴衰变化,汉代与明代最为繁荣;据材料“音乐、建筑、书法、绘画、家具等诸多领域无不受到大漆的惠爱,大漆甚至影响了哲学与诗学的发展”得出影响广泛,内涵丰富;据材料“为汉代人个性的展示提供了载体,也成就了汉代人的美学气场和精神世界”“成为中国人展示财富的物件”得出反映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审美情趣、精神追求,是时代风貌的折射;据材料“日本人……向中国学习漆器制作工艺。……中国的漆器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法国宫廷”得出由中国传播到外国,影响世界。影响:据材料“为汉代人个性的展示提供了载体,也成就了汉代人的美学气场和精神世界”“成为中国人展示财富的物件”“在中国,音乐、建筑、书法、绘画、家具等诸多领域无不受到大漆的惠爱”结合所学得出展现中国人的高超技艺、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据材料“在海外,中国传统漆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走向”得出促进了中外交流,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走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朝时蒙古人是统治民众,但到中原来的主要是一部分宗室贵族和军队,连带军人家属在内,不过几十万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大量的色目人迁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所谓“色目”,泛指此时在华的西北、西域以至欧洲民族,并非某种单一民族,这些人据学者推测,应该不少于100多万;此外,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被蒙古人强迫迁居的高丽人,与原居北方的汉族共同构成元朝的北方“汉人”。因此,元朝的胡化影响不仅来自于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来自于更遥远的西方半农半牧民族或商业民族。也许可以说,这时的“胡化”实际上乃是一种文化多元化。——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移民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二战后国际移民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特点:受战争影响较大;涉及民族多、范围广、数量大。影响: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的加快。(2)原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与冲突;发达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元朝时蒙古人是统治民众,但到中原来的主要是一部分宗室贵族和军队,连带军人家属在内,不过几十万人”可知,受战争影响较大;根据材料“除他们之外,还有大量的色目人迁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此外,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被蒙古人强迫迁居的高丽人”“元朝的胡化影响不仅来自于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来自于更遥远的西方半农半牧民族或商业民族”可知,涉及民族多、范围广、数量大。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也许可以说,这时的‘胡化’实际上乃是一种文化多元化”可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元朝的移民涉及东西方,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与交流;少数民族迁移至中原地区,有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的加快。小问2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二战后(世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移民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根据材料“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可知,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与冲突、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根据材料“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可知,发达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材料二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答案】(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2)特点: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3)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一“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根据材料一“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根据材料一“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根据材料一“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知,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可知,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根据材料二“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服装店在各地出现;根据材料二“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知,人民态度两极分化;根据材料二“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展开即可,如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早期旅游主要是宗教朝圣之旅。16世纪,伊拉斯谟、蒙田等学者转而热衷于参观罗马、米兰等城市的古迹。17、18世纪,法国凭借“在知识与文艺上的统治地位”,成为另一个欧洲旅游胜地。同时,英国上流社会开创了“壮游”传统,这种游学型旅游以补充学校教育为目的,成为英国贵族子弟“获取智慧、提升品德”的新方式,其旅游范围遍及欧洲的主要城市。19世纪,登山探险活动成为旅游时尚,“通过大山,热爱祖国”成为1874年法兰西阿尔卑斯山登山俱乐部诞生时的座右铭。同时,《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