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_第1页
第10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_第2页
第10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_第3页
第10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_第4页
第10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中职《历史(基础模块)》(中国历史)教材的第10课,本课在世界近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下启十月革命、苏联的成立、二战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渐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广大工人为改善恶劣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它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等一系列的运动都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学情分析中职一年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认知层次,历史学习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中。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人名和专有名词耳熟能详;陌生在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深入了解过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理论内容、历史影响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概念也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他们可能会感觉非常乏味,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手段上,适当的运用影像资料、补充图片和史料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建立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来淡化知识辨度;在教学组织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比如学生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具备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需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增强本节课的通俗性,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四、教学目标1.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及影响,说出第一国际的建立与巴黎公社的实践活动。(时空观念)2.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唯物史观)3.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五、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二)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引出珍妮机的发明新航路开辟之后,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在棉纺织部门,1733年,英国人约翰·凯伊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珍妮纺纱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时代。(二)新课学习一.为何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材料:“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好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教师讲解: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资本家财富暴增,并在政治上逐渐获得统治地位。而工业劳动者的生活却日益恶化。工场手工业者逐渐破产,工厂工人收入降低。1825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造成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级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考点考点1:早期工人运动考点2:早期工人运动组织考点3:早期工人运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考点1:早期工人运动材料1: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英国人纳德·卢德首先发起的,他因为一锤砸毁了新发明使用的织袜机而成为传奇人物。虽然卢德其人其事己无从考察,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卢德运动却有了特定的含义,“卢德运动”成为以捣毁机器、破坏厂房为表现形式的原始工人运动的代名词。材料2:1836年之后,英国工人发起宪章运动,《人民宪章》是1837年由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一份请愿书,它提出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之后1842年、1848年再次请愿都失败。接着示威游行,军队镇压。1842年,宪章运动的领导组织“全国宪章派协会”拥有40个分会和4万多名会员,宪章派每次向国会递交的请愿书都有上百万名工人签字,最多的一次达到330多万人,这表明工人阶级斗争组织性的大大加强根据材料1、2,对比卢德运动和英国县长运动,在目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并分析各自的原因?卢德运动:捣毁机器和破坏厂房的原始工人运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1813年在约克郡绞死和流放破坏机器者多人。英国人纳德·卢德首先发起的,他因为一锤砸毁了新发明使用的织袜机而成为传奇人物。虽然卢德其人其事己无从考察,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卢德运动却有了特定的含义,“卢德运动”成为以捣毁机器、破坏厂房为表现形式的原始工人运动的代名词。在当代,"卢德分子"一词用于描述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或一切新科技的反对者。他们也被称为"新卢德分子"。原始工人运动代表:卢德运动时间:18世纪后期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开启和扩展②大批手工业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特点:①目的:发泄对工业的不满情绪②方式:以破坏机器和厂房为主③组织:分散性④理论: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的里昂是法国的丝绸中心,丝绸畅销王公贵族,但是这里的工人,每天工作15—16小时,工资只能买一磅面包,只能勉强度日。1831年,里昂工人的代表,准备下来与资本家谈判,将工资标准的提案交给资本家,资本家根本不答应他们的要求。然后工人罢工、示威游行,接着政府前来镇压。后期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1848年在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的目的是,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1832年,议会制改革,资产阶级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但是议员的选举依然由严格的财产限制。1836年之后,英国工人发起宪章运动,《人民宪章》是1837年由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一份请愿书,它提出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之后1842年、1848年再次请愿都失败。接着示威游行,军队镇压。1842年,宪章运动的领导组织“全国宪章派协会”拥有40个分会和4万多名会员,宪章派每次向国会递交的请愿书都有上百万名工人签字,最多的一次达到330多万人,这表明工人阶级斗争组织性的大大加强.法国里昂工人也是在进行了有组织的集会游行后开始武装起义的,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工人们成立了互助会,它和共和派团体共同领导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在此之后,有组织的工人团体不断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奥古斯特·布朗基的“四季社.”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的队伍很快便集中了3千人,这表明工人阶级已开始有惫识地团结在反压迫的旗帜下,到60年代,德国出现了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西里西亚纺织是德国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的工人一方面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另一方面还要给地主缴纳职业税,否则就不能进工厂做工。有人统计,西里西亚36000名工人,由上千人死于饥饿,资本家为了通过外国的纺织业竞争,降低成本,降低工人工资。1844年,工人提出增加工资,被继绝,起义。早期工人运动代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时间: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②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级的政治、经济不平等(英国1832年改革后贫民没有获得选举权)特点:①目的:为了争取政治利益——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②方式:以暴力斗争为主③组织:已经有了行业内的组织(有一定的组织性)④理论: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考点2:早期工人运动组织与原始工人运动的分散斗争形式相比,早期工人运动有了较强的组织性。英国工人运动发展水平最高,在斗争中表现出的组织性也最强。英国工人阶级不仅具备了行业内部联合的组织,而且已经初步具备了全国性联合组织,这些工人组织在工人运动中起着组织、团结工人和指导工人斗争的作用。1829年,第一个全国工会联合会—纺织工人联合会成立。继此之后,其它行业的工会联合会也纷纷建立起来。1832年议会改革后,各工会团体于1834年联合成立“全国各行业总工会”,成为与国家议会并存的“产业议院”,表明工人阶级联合的进一步加强和斗争力量的加强,之后便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大规模发动—宪章运动了。象英国一祥,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卢德运动时期后,很快便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工人阶级的联合也大大加强,法德工人都成立了互助会、工会等组织。三、四十年代法国和德国分别出现了里昂工人起义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2年,宪章运动的领导组织“全国宪章派协会”拥有40个分会和4万多名会员,宪章派每次向国会递交的请愿书都有上百万名工人签字,最多的一次达到330多万人,这表明工人阶级斗争组织性的大大加强.法国里昂工人也是在进行了有组织的集会游行后开始武装起义的,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工人们成立了互助会,它和共和派团体共同领导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在此之后,有组织的工人团体不断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奥古斯特·布朗基的“四季社.”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的队伍很快便集中了3千人,这表明工人阶级已开始有惫识地团结在反压迫的旗帜下,到60年代,德国出现了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教师总结:(1)英国成立了行业内部联合组织eg:1829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行业工人联合组合—纺织工人联合会(2)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3)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问题探究:早期工人运动组织与早期工人运动的关系关系:早期工人运动为早期工人运动组织提供同了实践基础;早期工人组织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1)根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2)阶级和实践基础:早期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3)理论基础:考点3: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1、时间:16世纪—19世纪30、40年代2、发展过程:(只作了解)时间背景代表主张特点16、17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者与无产者的矛盾产生和加剧;文艺复兴的影响托马斯·莫尔——乌托邦闵采尔——千载太平天国康帕内拉——太阳城反对私有制;主张公有制;对私有制的批判,多是基于道德;对理想社会的主张普遍带有宗教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18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在部分地区获得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建立与人理性相适应的新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对私有制的批判、对未来理想蓝图的展望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强调理性主义;其理想以手工工厂为原型19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圣西门——实业制度傅里叶——和谐制度(法郎吉)(类似社团)欧文——共产主义公社基层组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已经能够深入到资本主义与经济的联系,比以往的资本主义批判更加深刻;其理想以机器大工厂为原型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为什么是空想?)(1)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不能科学的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8世纪的启蒙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是自然的、合理的、顺乎人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提出了相反的论点,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是不自然的、悖理的、违反人性的。他们认为,资本主义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应该消灭它,走向社会主义,走向更有效的生产方式。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并没有指出资本主义过渡性质的客观依据,即没有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对每一社会形态的过渡并不认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结果,也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因此,他们的理想社会的建立不免流于空想。(2)不主张开展阶级斗争,把社会变革寄希望于人类的理性他们像启蒙学者那样要为人类建立合乎理性或人性的社会。当然他们心目中的“理性社会”是与启蒙学者的资产阶级所理想化的“理性国家”根本不同,在他们看来,合乎理性的是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但他们把社会主义同样看作是理性的表现,看作是思想的产物。因此,他们向理性呼吁,认为理性必须废除旧制度,理性要求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想制度。这个正义的社会制度之所以还没有统治世界,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发现和了解它,一经人们发现和了解后,它就会以自身的力量去征服世界;而发现和了解真正的理性和正义,需要有天才人物。过去缺少这种人物,现在已经出现了。这种天才人物的出现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这些天才人物出现后,他们凭借自己的天才头脑找到了社会主义真理,制订了合乎理性的社会计划。所以,社会主义的实现,就是按照他们的思想去构造和实现。这种把社会主义看作是思想产物的观点,划分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视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空想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没有必然关系,因为真正理性与正义的被发现纯粹是偶然的事情。可见在这个观点上的区别,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3)不主张暴力革命他们既然要在人的理性方面找到改造社会的动力,自然就反对采用革命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由于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自以为是超越于一切阶级和阶级矛盾之上而谋求整个社会利益的人。他们完全不理解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认为无产者只有在外力帮助下才能得到解放。这种思想说明了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是彼此独立地发展着的原因。空想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以为工人运动则是阶级斗争的表现。这个问题直到科学社会主义出现后才得到了解决。科学社会主义把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使工人运动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二、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考点4: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并不是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创的,但是,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由“空想”转变为“科学”必须归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共产主义才有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同时,他们积极致力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攥写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表达,也为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根基。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1)根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2)早期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3)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代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①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的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开展阶级斗争;主张暴力革命②德国的古代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辩证法。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黑格尔认为,逻辑的起点是概念,自然史逻辑观念演化成精神所经过的转化阶段,然后体现或外在化于自然中的观念,复归于自身而变成为精神。精神经历辩证的演化阶段,显示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最根本发展的源头——他的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其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等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费尔巴哈认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哲学的最高对象,新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认识人及其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与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唯物史观的创立:1842年到1843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研究共产主义思想的开端。尽管,那时的马克思还处在用黑格尔思辨哲学思考世界的阶段,但是马克思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逐步开始意识到物质利益与阶级、国家和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开始关注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在对国家政治、物质文化等的研究上,马克思认为不能一味的依据某些人的意志解决一切,而应该从客观事实中挖掘社会现实的存在与发展,并判断它的本质。正当马克思在为自己的哲学而感到困惑之时,费尔巴哈为他指明了新的方向,开启了马克思由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并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引入社会领域。他将黑格尔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进行颠倒,进而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到底谁决定谁的问题有了接近唯物主义的回答,即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认为必须首先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政治国家的本质。沿着这一理论的深化,马克思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等问题,并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力图利用经济学论证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市民社会进行研究,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运动的经济基础必然会在经济中,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发展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否定与消灭私有财产的过程。人类社会历史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私有制的产生也是对先前历史的否定,同样私有制制度必然会被以扬弃私有财产为特征的共产主义所代替。同马克思几乎同时,恩格斯也完成了世界观和革命立场的转变。他们在相遇之后,合作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并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他们创立唯物史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他们将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前提和理论出发点,通过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一现实过程的分析,他们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而对社会历史运动规律进行科学揭示,由此他们也就抓住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对无产阶级革命进行科学论证,并阐发了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问题和共产主义革命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未来发展等问题。③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剩余价值的发现:剩余价值的发现,恩格斯评价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是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找到了现实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得以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离不开他们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将剩余价值视为地租,也就是农产品的价值扣除了工资和生产资料价值之后的余额,这一点恰好说明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亚当·斯密发展了配第的这一学说,他认为一切生产部门都会创造剩余价值。他还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看到了利润这一概念,他把利润看作是经过工人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在扣除工人工资之后的余额,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无偿劳动创造的,斯密看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大卫·李嘉图进一步看到了利润源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在除去工资之后被资本家占有的那一部分,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以工资及利润的形式,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二者此消彼长,互相对立,这样就揭露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阶级利益对抗的事实。剩余价值赤裸裸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是由于这些政治经济学家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他们是不可能去积极创建与资产阶级利益相对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关键在于他们看到了商品价值的二重性和工人劳动的二重性问题,从而在新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剩余价值的问题。马克思将劳动区分为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马克思指出工人在劳动过程,工人的活动促使资本增值,工人的劳动是价值的活的源泉,马克思进一步看到在必要的劳动时间内,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等值于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起源即工人的剩余劳动。由此,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工人的劳动过程也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想方设法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正是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资产阶级统治下,工人没有任何资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是创造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力量,然而工人却无法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劳动所得仅仅足够维持自身生存,而其余的大部分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工人不可能得到公平对待。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进行共产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改变无产阶级被剥削被奴役的生存状态,用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再被看做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一切社会变革的和政治变革的发生也并非是简单粗陋地抛弃社会弊端。我们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矛盾关系的变革中,到特定时代的经济事实中寻找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的真正原因,而不应当从人的头脑中、从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推崇中去寻找这一原因。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做出科学的预测。马克思在吸收了这些思想之后,发表过很多著作。1843年10月定居巴黎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密切联系工人阶级。马克思的一生研究的哲学成果很多,包括:1844年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5年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7年7月,作《哲学的贫困》;1847年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这些著作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社会有机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而不是静止不变;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否定之否定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表现形式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4、商品价值二重性。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5、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6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宣传革命理论,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在“正义者同盟”总部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问题是:是否全盘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而改组“正义者同盟”。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正义者同盟的盟员,最后正义者同盟,以多数赞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方案,并立刻全权委托同盟代表,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随后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组。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通过了恩格斯起草的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了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消灭资产阶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型社会。大会废除了同盟原来的口号“人人皆兄弟”,代之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的口号。这样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了,此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1)时间:1948年2月(2)内容:《共产党宣言》包括序言和正文,序言一共有七篇,这七篇序言是对《共产党宣言》中思想的发展补充;正文又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第三章《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文献》,主要是对当时工人运动时产生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评析和批判;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表明了共产党人主张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政权。《共产党宣言》由引言和四个章节组成。引言阐述了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和目的背景:认为当时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共产党宣言》引言第一段。同时,在欧洲很多的政党,将自己的政敌都骂为共产党,共产党称为了政客门用来反对自己政敌的一种罪名。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党人需要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①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会永远存在、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取而代之的必然结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宣告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对这一科学结论的解答,可以用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精辟概括来说明,“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即: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这一科学概括无处不在地渗透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的科学判断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指出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相互作用的变革中产生的。封建社会孕育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因素,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封建社会旧的封建所有制关系就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旧的封建关系就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关系就成为必然。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统治,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就变成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与这种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资产阶级用新的资本主义关系取代了封建社会一切封建的、以家族为中心封建关系,也打破了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关系,进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发生变革。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在资本主义空前繁荣的表象下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封建社会灭亡的“类似的运动”在悄无声息的进行,资产阶级的的“法术”也会失去它呼唤“魔鬼”的效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逐渐增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显现,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其他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社会危机和社会发展困境也相伴而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改变现有的占有方式,即废除私有制,用公有制取而代之。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就显现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在《共产党宣言》正文开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肯定了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必然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些阶级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上的对立使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时而隐蔽时而公开的斗争,这些斗争会推动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参与斗争的各个阶级也因此会同归于尽。正是这些社会矛盾激化的斗争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问题探究: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中的发展马克思用彻底的辩证法辩证地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并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局面仍将长期存在。尤其是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发生,有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科学预测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我们必须对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并存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推进中,必须辩证地看待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对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在研究资本主义的同时,更要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批判性地看待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求、利于我国社会进步的优势,在对资本主义的学习、借鉴与超越中发展自身。同时,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和灾难,我们要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既要这些弊端和灾难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联系,又要着眼于全球视野看到他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延展性,对这些弊端和灾难做出的准确预测和防范。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我们要充分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总而言之,共产主义社会伟大历史图景,只有在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即将生成的时候才会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现实,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致力于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在现实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和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认识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历程,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动力:强调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③任务:消灭私有制,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尽管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历史的进步,但是它只是用一种新的私有制代替了旧的私有制,用一种新的剥削形式和压迫代替旧的剥削和压迫,阶级斗争的火焰欲燃愈烈。共产主义革命必须彻底消灭传统所有制,达到永远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阶级、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赋予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知道,共产党人所提出的消灭传统所有制并不是仅仅针对眼前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传统的一切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所有制关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共产主义革命还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就是需要同反映和维护私有制观念及其他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树立共产主义的科学观念。一定的观念是由一定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观念”并不是超阶级的,阶级社会中的观念必然带有与生俱来的阶级性。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观念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的阶级意志通过这些观念得以表达,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辩护。在此,有必要指出同传统观念的决裂,并非指同一切传统观念进行决裂,而是要摒弃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意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体现。私有制必然会随着旧的社会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但是,私有制的消灭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会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因而资本主义的灭亡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共产主义社会制度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条件仍然需要漫长的发展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④前途: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宣言》问题探究: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比较?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规律的判断不能科学的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科学的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动力不主张开展阶级斗争主张开展阶级斗争手段不主张暴力革命主张暴力革命(3)地位: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4)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问题探究】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分析,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预示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指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并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会永远存在、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取而代之的必然结论。《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是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要力量,并制定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纲领,找到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现实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进行批判,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自觉抵制其他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干扰,从而引导无产阶级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2)《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而《共产党宣言》在正文四个章节里,第一章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则是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共产党宣言》中还提到了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这就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雏形。《共产党宣言》不仅科学分析了唯物史观和经济学中的理论,对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而且表明了对于社会主义先驱者的思想的态度应当是批判的继承,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完整的阐述,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共产党宣言》正文中的第一句话“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明确提出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但如果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或者经济基础发生了改变,则原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两个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共产党宣言》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雏形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作用下,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过了历史上的兴衰更替,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用一种所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党人自己的理论: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打破过去传承下来的所有制形式,从而找到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资本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共产党宣言》表明了共产党人虽然以消灭私有制为目标,但实现过程应该是一个长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