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丽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丽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丽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丽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丽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丽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全卷两个大题,共27个小题,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1.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答案〗C〖解析〗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不符,A项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与学者的研究角度不符,D项错误。2.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 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制向封建制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部分的法律制度也发⽣了深刻的变⾰。法律由秘密变为公开,体现奴⾪主贵族意志的奴⾪制法逐步被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法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坚决要求将成⽂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种种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C项正确;等级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项;制定成文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率先”一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商朝的王位由“兄终弟及”逐步转变为“父死子继”,由以前的兄弟之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成为父子之间的小家庭,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也出现变化,故B正确;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A错误;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与“优胜劣汰”无关,故D错误。4.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答案〗C〖解析〗材料中孟子的这段话大体意思为“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所以孟子强调的是爱人正己,反躬自省。A选项是陆九渊的思想,强调的是心即是理,理是永恒不变的;B选项强调的是人性的好恶,因此便可以进行治理与赏罚,这是法家的思想。C选项说的是要想别人爱护自己,就必须先爱护别人;要想别人尊敬自己,就必须先尊敬别人。这与孟子的思想相吻合。D选项强调的是自私利己,与材料的思想违背。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点石成金』:回答本题的时候要理解每个选项多传达的思想内涵,翻译这些文言文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我们可以从关键字和关键词来入手。如A选项中的“心同此理”,B选项中的“好恶”等等,这些关键词有助于我们判断说话人的出发点,便能够分清楚他们话语的差别。5.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B项。6.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唐朝后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带来人口聚集,城镇兴起,政府为加强管理、征税等而设置县级行政机构,反映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讲商业发展促进城镇兴起,而不是讲城市的商业发展,经济功能增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7.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可见政府对官员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反映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方式多样,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8.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故A错误;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故B错误;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故D错误。9.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10.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主要反映中国古代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重视法律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儒家思想居于正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是强调古代并非法治而是掺杂着人的因素,即主要反映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统治者重视人治而非法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名师『点石成金』】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11.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 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 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光咸丰年间我国开始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导致腰缠万贯的盐商销声匿迹,故选B;盐商的销声匿迹主要是政府的压榨和各级官吏的盘剥,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12.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所。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且西学书籍也增多,这意味着新学得到了发展,新思想得到了传播,为后来的变革图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层面教育方针的变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标志近代教育起步,排除D项。故选C项。13.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是###建立、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机关,C项正确;参议会是###在抗日根据地的创举,并非移植西方的议会民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民的参政积极性,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与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表是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人员与比例情况。以下各项是对此表的理解,正确的是届数第一届第二届代表总人数12261226中共党员668(占比54.5%)708(占比57.7%)民主党派274(占比22.3%)284(占比23.2%)无党派284(占比23.2%)234(占比19.1%)A.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B.代表包括各党派与无党派代表C.体现了社会主义多党制原则D.反映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代表由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参与,充分体现出民主,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得到巩固,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化,且图表信息体现不出,故排除;C项“多党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人员与比例,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民主,D不符合图表核心主旨,故排除。故选A。15.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答案〗C〖解析〗“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正确。A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错误。16.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答案〗A〖解析〗考查近代欧洲学校教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民族国家力求以世俗政府的权威取代天主教会在大学中的权威,大学逐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民族国家政府培养公职人员,推动了欧洲大学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俗教育突破教权束缚,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大学受教育者身份的变化,排除C项;这一时期英、法、德仍是专制国家,材料体现了封建王权与教权的争斗,无法体现民主思想对教育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7.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经好望角经地中海胡椒100—200万磅300—400万磅丁香、靛蓝、肉豆、药品35—65万磅70—100万磅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7世纪“经好望角”航路商品少于“经地中海”航路的商品,这说明以“经地中海”代表的传统航路在中西方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D项正确;由表中的商品可以看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存在贸易,但无法体现出与美洲的贸易,排除A项;当时世界贸易中心并未在地中海沿岸,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贸易内容的前后对比,无法看出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18.《权利法案》缓解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冲突,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因此得以流传。文件还奠定了英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国王和人民的权力。从那以后,英国几百年未发生过任何革命。这主要反映了《权利法案》A.开启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 B.消除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C.导致国王“临朝不理政” D.使英国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了《权利法案》的作用,一方面延续了限制王权的传统,另一方面奠定了英国的法律基础,使得英国在后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避免了革命的出现,说明《权利法案》使得英国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D正确;限制王权是英国的历史传统,而非《权利法案》开启,排除A;B表述绝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国王依然掌握一定的权力,排除C。19.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是美国推行A.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B.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原则C.人民民主的选举原则D.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原则〖答案〗C〖解析〗A项是美国的政权组织运行机制,强调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并非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排除;B项是美国的国家组织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宪法颁布时并未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排除D项;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应该是政府机构由人民选举而产生,故C项正确。20.1876年3月8日,法国新选出参议院正式集会。按照议会制惯例,众议院或下院中多数派领袖是内阁总理的当然人选。但麦克马洪却无视这一点,拒不授命作为共和派领袖的甘必大组阁,反而从奥尔良派左翼中挑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翁社福尔当内阁总理。据此可知()A.法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B.麦克马洪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C.共和派和君主派两大势力斗争依旧存在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意义不大〖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但麦克马洪却无视这一点,拒不授命作为共和派领袖的甘必大组阁,反而从奥尔良派左翼中挑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翁社福尔当内阁总理”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内阁由总统任命,根据这一规定可知,麦克马洪解职总理的行为没有违宪,但反映两派斗争依旧存在,C项正确;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最终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故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说法错误,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内阁由总统任命,其做法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排除B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意义重大,排除D项。故选C项。21.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B.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D.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修补资本主义是指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修正民族国家是指西欧国家建立欧洲共同体,增强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命力,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22.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根据题干中“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没有形成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B项错误。23.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A.扩大了政府行政开支 B.有利于增强居民的责任感C.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可得出这种治理方式要求社区与民众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B项正确;这样可以减少开支,排除A项;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是增加社会资源的投入,排除C项;这样做有利于社会共同参与,维护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24.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材料中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英国人,在英国对外扩张中来到上海,他们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演变成“全球族”。同时,中国人正在续写着全球迁移史,因此可知,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意识,带来人的身份认知的变化,故D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全球移民是互相推动的,A项说法太片面,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故B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走向世界,还有英国,C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第Ⅱ卷(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朝代春秋战国秦汉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粮食单产(kg/hm2)712.5825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人口/万人32006000人均占粮/kg320.5492.9——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材料二“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答案〗(1)趋势:长足发展原因:农业工具:铁犁牛耕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劳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盛行。政策:重农(轻徭薄赋)、屯戍政策。水利灌溉:秦都江堰、汉龙首渠,东汉翻车,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技术体系:精耕细作。(2)政策支持: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法律法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科技:大中小型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解析〗【小问1详析】趋势:通过材料表格可以看出,我国春秋战国到秦汉,耕地面断增加,粮食单产、总产提高,人均占粮也在增加,概括为长足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业工具、劳作方式、政策、水利灌溉、技术体系等方面来分析。农业工具: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劳作方式:井田制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盛行。政策:战国以来,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获胜,重视农业的发展,汉朝统治者也很重视农业发展,提出了重农(轻徭薄赋)、屯戍政策。水利灌溉:根据所学可知,秦国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龙首渠,东汉出现了较为新进的灌溉工具翻车,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技术体系: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注重精耕细作。【小问2详析】举措:政策支持:根据材料“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可分析得出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制定法律法规;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了粮食产量。农业科技:根据所学可知,大中小型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根据所学可知,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提升了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与英国的文官文化水准不高的情况不同,德国(普鲁士)早在18世纪就形成了把有才能的人征募为政府官员的传统,而且把学历当作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重要标准。在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时期,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考核谋求公职者。应征者必须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要通过2~3次考试。在德国统一后,受普鲁士传统影响,帝国形成了偏重接受那些受过法学教育和训练的人为高级文官的传统。据统计,1895年,113名枢密顾问中有30人是法学博士。当时,帝国司法部中约一半官员,外交部和内政部约1/3官员,财政部、海军部和铁路部约1/4官员是法学博士。材料二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社会民主党人及其子女被绝对排斥在高级文官阶层之外。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子女也很少能争取到高级文官职位。高额的受教育费用剥夺了下层阶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887~1890年,在普鲁士大学生中,工人的儿子不到千分之一。许多有关文官问题的文件都强调,应征者在整个四年试用期间,既不领取任何报酬,也不会被许诺最终获得任命。1899年,一大臣职位出现空缺,霍亨洛熙宰相写道:“当看到只有很少人适合担任这一职位时真令人害怕。”——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高级文官状况试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德国高级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德国高级文官制度的影响。〖答案〗(1)特点:考核机制形成较早;强调学历和才能;深受普鲁士政治传统的影响;偏重法学人才;具有阶级歧视性;选材范围小。(答出三点即可)社会基础: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阶级分化严重;德意志帝国封建残余深厚;近代德国大学教育入学门槛较高。(答出两点即可)(2)影响:保障了高级文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维护了贵族和资产阶级对政权的垄断;容易导致职位空缺,行政效率降低。(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德国(普鲁士)早在18世纪就形成了把有才能的人征募为政府官员的传统,而且把学历当作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重要标准”可知考核机制形成较早;强调学历和才能;根据材料“在德国统一后,受普鲁士传统影响,帝国形成了偏重接受那些受过法学教育和训练的人为高级文官的传统”可知深受普鲁士政治传统的影响;偏重法学人才;根据材料“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社会民主党人及其子女被绝对排斥在高级文官阶层之外”可知具有阶级歧视性;根据材料“负责考核谋求公职者。应征者必须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要通过2~3次考试”可知选材范围小。(答出三点即可)社会基础:结合19世纪后半期德国社会特征可知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阶级分化严重;结合德国君主立宪的局限可知德意志帝国封建残余深厚;根据材料“高额的受教育费用剥夺了下层阶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知近代德国大学教育入学门槛较高。(答出两点即可)【小问2详析】影响:根据材料“1895年,113名枢密顾问中有30人是法学博士”可知保障了高级文官的文化素养;根据材料“高额的受教育费用剥夺了下层阶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可知有利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社会民主党人及其子女被绝对排斥在高级文官阶层之外”可知维护了贵族和资产阶级对政权的垄断;根据材料“当看到只有很少人适合担任这一职位时真令人害怕。”可知容易导致职位空缺,行政效率降低。(答出两点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0世纪见证了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巨变。历史大流,变幻莫测,惊涛拍岸,叫人寒心。中华民族猛然醒觉,愤而寻找重生的道途。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道路,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西方已经将这个新的世界强行推到了中国的面前。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内部的腐败和外来帝国主义的羞辱性掠夺,如同一对李生恶魔,给它带来了长时期的衰落。中国为了克服这对李生恶魔,推动社会进步,历经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1989年的百日维新、1912年的共和革命、1919年的思想革命和1949年的***革命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是艰难的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它们加到一起,对中国重现青春活力做出了贡献。——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论题:近代以来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坚持不懈共同奋斗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论述: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1921年,###诞生后,中国人民在###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多种政治力量进行了艰难探索,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民族振兴做出来贡献。〖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依据材料信息“中华民族猛然醒觉,愤而寻找重生的道途。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道路,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可拟定论题:近代以来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坚持不懈共同奋斗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然后,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云南省丽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全卷两个大题,共27个小题,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1.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答案〗C〖解析〗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不符,A项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与学者的研究角度不符,D项错误。2.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 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制向封建制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部分的法律制度也发⽣了深刻的变⾰。法律由秘密变为公开,体现奴⾪主贵族意志的奴⾪制法逐步被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法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坚决要求将成⽂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种种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C项正确;等级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项;制定成文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率先”一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商朝的王位由“兄终弟及”逐步转变为“父死子继”,由以前的兄弟之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成为父子之间的小家庭,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也出现变化,故B正确;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A错误;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与“优胜劣汰”无关,故D错误。4.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答案〗C〖解析〗材料中孟子的这段话大体意思为“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所以孟子强调的是爱人正己,反躬自省。A选项是陆九渊的思想,强调的是心即是理,理是永恒不变的;B选项强调的是人性的好恶,因此便可以进行治理与赏罚,这是法家的思想。C选项说的是要想别人爱护自己,就必须先爱护别人;要想别人尊敬自己,就必须先尊敬别人。这与孟子的思想相吻合。D选项强调的是自私利己,与材料的思想违背。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点石成金』:回答本题的时候要理解每个选项多传达的思想内涵,翻译这些文言文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我们可以从关键字和关键词来入手。如A选项中的“心同此理”,B选项中的“好恶”等等,这些关键词有助于我们判断说话人的出发点,便能够分清楚他们话语的差别。5.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B项。6.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唐朝后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带来人口聚集,城镇兴起,政府为加强管理、征税等而设置县级行政机构,反映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讲商业发展促进城镇兴起,而不是讲城市的商业发展,经济功能增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7.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可见政府对官员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反映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方式多样,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8.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故A错误;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故B错误;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故D错误。9.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10.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主要反映中国古代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重视法律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儒家思想居于正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是强调古代并非法治而是掺杂着人的因素,即主要反映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统治者重视人治而非法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名师『点石成金』】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11.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 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 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光咸丰年间我国开始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导致腰缠万贯的盐商销声匿迹,故选B;盐商的销声匿迹主要是政府的压榨和各级官吏的盘剥,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12.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所。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且西学书籍也增多,这意味着新学得到了发展,新思想得到了传播,为后来的变革图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层面教育方针的变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标志近代教育起步,排除D项。故选C项。13.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是###建立、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机关,C项正确;参议会是###在抗日根据地的创举,并非移植西方的议会民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民的参政积极性,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与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表是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人员与比例情况。以下各项是对此表的理解,正确的是届数第一届第二届代表总人数12261226中共党员668(占比54.5%)708(占比57.7%)民主党派274(占比22.3%)284(占比23.2%)无党派284(占比23.2%)234(占比19.1%)A.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B.代表包括各党派与无党派代表C.体现了社会主义多党制原则D.反映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代表由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参与,充分体现出民主,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得到巩固,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化,且图表信息体现不出,故排除;C项“多党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人员与比例,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民主,D不符合图表核心主旨,故排除。故选A。15.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答案〗C〖解析〗“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正确。A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错误。16.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答案〗A〖解析〗考查近代欧洲学校教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民族国家力求以世俗政府的权威取代天主教会在大学中的权威,大学逐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民族国家政府培养公职人员,推动了欧洲大学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俗教育突破教权束缚,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大学受教育者身份的变化,排除C项;这一时期英、法、德仍是专制国家,材料体现了封建王权与教权的争斗,无法体现民主思想对教育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7.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经好望角经地中海胡椒100—200万磅300—400万磅丁香、靛蓝、肉豆、药品35—65万磅70—100万磅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7世纪“经好望角”航路商品少于“经地中海”航路的商品,这说明以“经地中海”代表的传统航路在中西方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D项正确;由表中的商品可以看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存在贸易,但无法体现出与美洲的贸易,排除A项;当时世界贸易中心并未在地中海沿岸,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贸易内容的前后对比,无法看出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18.《权利法案》缓解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冲突,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因此得以流传。文件还奠定了英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国王和人民的权力。从那以后,英国几百年未发生过任何革命。这主要反映了《权利法案》A.开启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 B.消除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C.导致国王“临朝不理政” D.使英国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了《权利法案》的作用,一方面延续了限制王权的传统,另一方面奠定了英国的法律基础,使得英国在后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避免了革命的出现,说明《权利法案》使得英国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D正确;限制王权是英国的历史传统,而非《权利法案》开启,排除A;B表述绝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国王依然掌握一定的权力,排除C。19.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是美国推行A.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B.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原则C.人民民主的选举原则D.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原则〖答案〗C〖解析〗A项是美国的政权组织运行机制,强调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并非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排除;B项是美国的国家组织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宪法颁布时并未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排除D项;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应该是政府机构由人民选举而产生,故C项正确。20.1876年3月8日,法国新选出参议院正式集会。按照议会制惯例,众议院或下院中多数派领袖是内阁总理的当然人选。但麦克马洪却无视这一点,拒不授命作为共和派领袖的甘必大组阁,反而从奥尔良派左翼中挑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翁社福尔当内阁总理。据此可知()A.法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B.麦克马洪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C.共和派和君主派两大势力斗争依旧存在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意义不大〖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但麦克马洪却无视这一点,拒不授命作为共和派领袖的甘必大组阁,反而从奥尔良派左翼中挑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翁社福尔当内阁总理”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内阁由总统任命,根据这一规定可知,麦克马洪解职总理的行为没有违宪,但反映两派斗争依旧存在,C项正确;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最终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故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说法错误,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内阁由总统任命,其做法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排除B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意义重大,排除D项。故选C项。21.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B.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D.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修补资本主义是指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修正民族国家是指西欧国家建立欧洲共同体,增强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命力,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22.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根据题干中“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没有形成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B项错误。23.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A.扩大了政府行政开支 B.有利于增强居民的责任感C.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可得出这种治理方式要求社区与民众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B项正确;这样可以减少开支,排除A项;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是增加社会资源的投入,排除C项;这样做有利于社会共同参与,维护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24.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材料中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英国人,在英国对外扩张中来到上海,他们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演变成“全球族”。同时,中国人正在续写着全球迁移史,因此可知,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意识,带来人的身份认知的变化,故D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全球移民是互相推动的,A项说法太片面,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故B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走向世界,还有英国,C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第Ⅱ卷(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朝代春秋战国秦汉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粮食单产(kg/hm2)712.5825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人口/万人32006000人均占粮/kg320.5492.9——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材料二“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答案〗(1)趋势:长足发展原因:农业工具:铁犁牛耕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劳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盛行。政策:重农(轻徭薄赋)、屯戍政策。水利灌溉:秦都江堰、汉龙首渠,东汉翻车,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技术体系:精耕细作。(2)政策支持: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法律法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科技:大中小型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解析〗【小问1详析】趋势:通过材料表格可以看出,我国春秋战国到秦汉,耕地面断增加,粮食单产、总产提高,人均占粮也在增加,概括为长足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业工具、劳作方式、政策、水利灌溉、技术体系等方面来分析。农业工具: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劳作方式:井田制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盛行。政策:战国以来,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获胜,重视农业的发展,汉朝统治者也很重视农业发展,提出了重农(轻徭薄赋)、屯戍政策。水利灌溉:根据所学可知,秦国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龙首渠,东汉出现了较为新进的灌溉工具翻车,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技术体系: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注重精耕细作。【小问2详析】举措:政策支持: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