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_第1页
可燃冰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_第2页
可燃冰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_第3页
可燃冰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_第4页
可燃冰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可燃冰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第一部分可燃冰储层概念及类型 2第二部分可燃冰储层赋存条件 3第三部分可燃冰储层特征概述 6第四部分可燃冰储层赋存规律 9第五部分可燃冰储层分布规律 13第六部分我国可燃冰储层分布特点 15第七部分国际可燃冰储层分布情况 17第八部分可燃冰储层开发展望 20

第一部分可燃冰储层概念及类型关键词关键要点【可燃冰储层概念】:

1.可燃冰储层是指地壳中存在可燃冰的岩石地层或构造单元,是集聚了大量天然气水合物或冰型甲烷的沉积地质体。

2.可燃冰储层具有独特的地质条件,通常形成于低温高压环境中,如深海海底或永久冻土地区。

3.可燃冰储层中的可燃冰主要以固态或半固态形式存在,通常分布在沉积岩的孔隙或裂缝中,可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可燃冰储层类型】:

可燃冰储层概念及类型

一、可燃冰储层概念

可燃冰储层是指富含可燃冰且能够有效地进行开采的储集体。可燃冰储层是一种非常规储层,与传统的油气储层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二、可燃冰储层类型

可燃冰储层按其成因可分为四大类:

1.构造型可燃冰储层

构造型可燃冰储层是指由构造作用形成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包括褶皱带可燃冰储层和断裂带可燃冰储层。其形成机理是构造作用使烃源岩和水热流体聚集到构造部位,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烃源岩中的烃类与水热流体中的水分子结合生成可燃冰,并在构造部位富集形成储层。

2.岩性圈闭型可燃冰储层

岩性圈闭型可燃冰储层是指由岩性变化或沉积相变化形成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包括砂岩岩性圈闭、泥岩岩性圈闭和碳酸盐岩岩性圈闭等类型。其形成机理是烃源岩与盖层之间存在砂岩、泥岩或碳酸盐岩等透水性较差的岩石,阻止了烃类的运移扩散,使烃类在岩性圈闭部位富集并形成可燃冰储层。

3.构造-岩性圈闭型可燃冰储层

构造-岩性圈闭型可燃冰储层是指由构造作用和岩性变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可燃冰储层,是构造型可燃冰储层和岩性圈闭型可燃冰储层的综合类型。其形成机理是构造作用使烃源岩和水热流体聚集到构造部位,并在构造部位形成岩性圈闭,从而使烃类富集并形成可燃冰储层。

4.地层流体圈闭型可燃冰储层

地层流体圈闭型可燃冰储层是指由地层流体运移和聚集形成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包括水动力圈闭、气动力圈闭和重力分异圈闭等类型。其形成机理是地层流体在运移过程中携带烃类,当地层流体遇到阻力或发生分异时,烃类就会在阻力或分异部位富集并形成可燃冰储层。第二部分可燃冰储层赋存条件关键词关键要点【储层压力】:

1.可燃冰储层压力通常高于水力压力,这有利于天然气的解吸和赋存。

2.压力梯度是控制可燃冰储层压力的主要因素,压力梯度越大,可燃冰储层的压力越高。

3.可燃冰储层的压力也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时,可燃冰储层的压力会降低。

【储层渗透性】:

可燃冰储层赋存条件

可燃冰储层的形成和赋存受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

1.有利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温度:可燃冰的稳定存在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一般在0℃至20℃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可燃冰的形成和稳定存在。

*压力:可燃冰的形成和稳定存在需要一定的压力条件,一般在20MPa至100MPa之间。压力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可燃冰的形成和稳定存在。

2.有机质来源和富集

*有机质来源:可燃冰是由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下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产生的。因此,有利的可燃冰储层应具有丰富的有机质来源。

*有机质富集:有利的可燃冰储层应具备有利的沉积环境和地质构造条件,使有机质能够富集和保存。有利的沉积环境包括湖泊、沼泽、三角洲等。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包括断陷盆地、背斜、盐丘等。

3.孔隙度和渗透率

*孔隙度:有利的可燃冰储层应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以便于可燃冰的形成和储存。

*渗透率:有利的可燃冰储层应具有较高的渗透率,以便于可燃冰的流动和开采。

4.水合物稳定条件

*温度:水合物稳定条件下的温度范围一般为0℃至2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水合物不稳定并分解。

*压力:水合物稳定条件下的压力范围一般为20MPa至100MPa。压力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水合物不稳定并分解。

*盐度:水合物稳定条件下的盐度范围一般为0%至35%。盐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水合物不稳定并分解。

5.储层类型

*砂岩储层:砂岩储层是可燃冰储层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砂岩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可燃冰的形成和储存。

*泥岩储层:泥岩储层也是可燃冰储层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泥岩储层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其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可燃冰的形成。

*碳酸盐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也是可燃冰储层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可燃冰的形成和储存。

6.构造条件

*断陷盆地:断陷盆地是可燃冰储层最常见的构造类型之一。断陷盆地具有较大的沉积厚度和有利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沉积和富集。

*背斜:背斜也是可燃冰储层常见的构造类型之一。背斜具有较大的地质构造闭合程度,有利于可燃冰的保存和聚集。

*盐丘:盐丘也是可燃冰储层常见的构造类型之一。盐丘具有较大的地质构造闭合程度和较高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可燃冰的形成和储存。第三部分可燃冰储层特征概述关键词关键要点可燃冰储层概况

1.可燃冰储层是指存在可燃冰的储层。可燃冰,也称为甲烷水合物,是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以一定比例形成的晶体,具有可燃性。

2.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地球海洋的沉积物中,主要分布在大洋深度大于1000米的陆坡、大陆架和深水盆地,以及永久冻土带。

3.可燃冰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砂岩、泥岩、粉砂岩、砾岩等,储层孔隙度一般在10%-30%,渗透率一般在0.1mD-10mD。

可燃冰储层形成条件

1.可燃冰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一般来说,可燃冰的稳定性区域在地表以下约100-1000米的范围内,温度在0-20℃之间,压力在1-10MPa之间。

2.可燃冰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有机质来源。有机质是可燃冰形成的主要成分,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藻类、细菌等海洋生物的残骸,以及陆地植物的遗骸。

3.可燃冰的形成还需要有充沛的水源。水是可燃冰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成分,主要来源于海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可燃冰储层分布规律

1.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大洋盆地、大陆架和深水盆地,以及永久冻土带。

2.可燃冰储层在全球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3.全球可燃冰储量非常巨大,据估计,全球可燃冰储量约为conventionalnaturalgasreserves的两倍,可满足全球能源需求数百年。

可燃冰储层开发技术

1.可燃冰储层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勘探技术、钻井技术、采收技术和储层改造技术。

2.可燃冰储层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钻井勘探。

3.可燃冰储层钻井技术主要包括常规钻井技术、定向钻井技术和水平井技术。

可燃冰储层开发面临的挑战

1.可燃冰储层开发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勘探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环境影响大、技术不成熟等。

2.可燃冰储层勘探难度大,主要是因为可燃冰储层分布深、储层条件复杂、勘探成本高。

3.可燃冰储层开发成本高,主要是因为可燃冰储层开发技术不成熟、开发难度大、环保要求高。

可燃冰储层开发前景

1.可燃冰储层开发前景广阔,主要是因为可燃冰储量巨大、经济价值高、环境影响小。

2.可燃冰储层开发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可燃冰将成为未来重要的能源之一。

3.可燃冰储层开发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可燃冰储层特征概述

1.可燃冰储层类型

可燃冰储层主要分为两类:

-构造型储层:由构造运动或沉积作用形成。

-岩性型储层:由岩性差异形成。

2.可燃冰储层分布规律

2.1地理分布规律

-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可燃冰储层与水深关系密切。

2.2地质分布规律

-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陆架和陆坡地区。

-可燃冰储层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

3.可燃冰储层储层特征

3.1孔隙度

-可燃冰储层孔隙度一般较低。

-可燃冰储层孔隙度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

3.2渗透率

-可燃冰储层渗透率一般较低。

-可燃冰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关系密切。

3.3饱和度

-可燃冰储层饱和度一般较高。

-可燃冰储层饱和度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

3.4有效厚度

-可燃冰储层有效厚度一般较大。

-可燃冰储层有效厚度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

4.可燃冰储层物理性质

4.1密度

-可燃冰储层密度一般较高。

-可燃冰储层密度与孔隙度关系密切。

4.2热导率

-可燃冰储层热导率一般较低。

-可燃冰储层热导率与孔隙度关系密切。

4.3比热容

-可燃冰储层比热容一般较高。

-可燃冰储层比热容与孔隙度关系密切。

5.可燃冰储层力学性质

5.1杨氏模量

-可燃冰储层杨氏模量一般较高。

-可燃冰储层杨氏模量与孔隙度关系密切。

5.2泊松比

-可燃冰储层泊松比一般较低。

-可燃冰储层泊松比与孔隙度关系密切。

5.3剪切模量

-可燃冰储层剪切模量一般较高。

-可燃冰储层剪切模量与孔隙度关系密切。

6.可燃冰储层开发特征

6.1开发难度大

-可燃冰储层开发难度大。

-可燃冰储层开发技术复杂。

6.2开发成本高

-可燃冰储层开发成本高。

-可燃冰储层开发成本与储层条件关系密切。

6.3开发风险大

-可燃冰储层开发风险大。

-可燃冰储层开发风险与储层条件、开发技术关系密切。第四部分可燃冰储层赋存规律关键词关键要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赋存特征

1.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赋存特征主要取决于其稳定区范围和可燃冰储层形成条件,稳定区范围主要由温度、压力和水合物组成决定,可燃冰储层形成条件主要由烃类气体的存在、水合物稳定条件和储层孔隙度等因素决定。

2.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赋存主要集中在大陆坡、大陆隆升带和洋盆等区域,其中大陆坡和大陆隆升带是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最主要的赋存区域,而洋盆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赋存相对较少。

3.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赋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规模差异,其中,大陆坡和大陆隆升带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而洋盆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规模较小,分布范围也较窄。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分布规律

1.在全球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南极圈、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在这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赋存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布规律,即随着纬度的升高,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分布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

2.在区域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坡、大陆隆升带和洋盆等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构造背景差异,即在大洋深海和边缘海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坡和大陆隆升带,而在浅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主要分布在洋盆区域。

3.在微观尺度上,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主要分布在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的砂岩和泥岩中,在这些岩石中,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于孔隙和裂缝中,并且随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加,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量也随之增加。#《可燃冰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中介绍'可燃冰储层赋存规律'的内容

可燃冰储层赋存规律

#1.地质构造控制

可燃冰储层赋存受地质构造控制,主要分布于洋盆、大陆架和大陆坡等构造环境。

-洋盆:可燃冰主要赋存于洋盆底部的沉积物中,储层厚度可达数百米,储量巨大。

-大陆架:可燃冰主要赋存于大陆架边缘的沉积物中,储层厚度一般为数十米,储量较小。

-大陆坡:可燃冰主要赋存于大陆坡下部的沉积物中,储层厚度可达数百米,储量巨大。

#2.沉积环境控制

可燃冰储层赋存受沉积环境控制,主要分布于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中。

-海洋沉积: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海洋沉积物中,包括海相黏土岩、粉砂岩、砂岩和碳酸盐岩等。

-陆相沉积:可燃冰主要分布于陆相沉积物中,包括泥岩、砂岩、砾岩和煤层等。

#3.地温梯度控制

可燃冰储层赋存受地温梯度控制,主要分布于地温梯度较高的地区。

-高地温梯度地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高地温梯度地区,如洋盆、大陆架边缘和大陆坡等。

-低地温梯度地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低地温梯度地区,如大陆架中部和大陆坡上部等。

#4.压力控制

可燃冰储层赋存受压力控制,主要分布于压力较高的地区。

-高压地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高压地区,如洋盆、大陆架边缘和大陆坡等。

-低压地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低压地区,如大陆架中部和大陆坡上部等。

#5.水深控制

可燃冰储层赋存受水深控制,主要分布于水深较深的地方。

-深水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水区,如洋盆、大陆架边缘和大陆坡等。

-浅水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浅水区,如大陆架中部和大陆坡上部等。

#6.地形控制

可燃冰储层赋存受地形控制,主要分布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

-山地地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山地地区,如洋盆、大陆架边缘和大陆坡等。

-平原地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如大陆架中部和大陆坡上部等。

#7.构造活动控制

可燃冰储层赋存受构造活动控制,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

-构造活动频繁地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如洋盆、大陆架边缘和大陆坡等。

-构造活动不频繁地区: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不频繁的地区,如大陆架中部和大陆坡上部等。

可燃冰储层分布规律

可燃冰储层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区:

-环太平洋地区:环太平洋地区是可燃冰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日本、美国、加拿大、智利、秘鲁等国。

-北极地区:北极地区是可燃冰储量第二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等国。

-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可燃冰储量第三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智利等国。

-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可燃冰储量相对较少,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第五部分可燃冰储层分布规律关键词关键要点【可燃冰储层分布规律】:

1.可燃冰储层分布广泛,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和陆地冻土层。

2.可燃冰儲层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沉积相和构造环境等因素。

3.可燃冰儲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位于水深100~1000米的大陆架或大陸斜坡以及冻土层中。

4.可燃冰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陆棚、陆坡和陆隆等沉积环境。

【可燃冰储层分布特征】:

#可燃冰储层分布规律

可燃冰储层分布受地质因素、成藏条件、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地域分布广泛,潜在资源量巨大,但受制于开采技术和成本,目前尚处于勘探开发早期阶段。

1.地质因素

*地质构造:可燃冰储层常分布于褶皱带、断裂带、坳陷盆地等地质构造区域,这些构造部位有利于天然气聚集和可燃冰形成。

*沉积环境:可燃冰储层常见于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中,如碳质页岩、煤层、油页岩等。这些沉积物可为可燃冰提供充足的有机质来源,有利于可燃冰的生成。

*岩石类型:可燃冰储层常分布于砂岩、泥岩、页岩等地层中,其中砂岩是可燃冰储层的主要类型。砂岩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有利于天然气聚集和可燃冰形成。

2.成藏条件

*温度:可燃冰形成的温度条件一般为0℃至10℃,即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存在的温度范围。当温度低于0℃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出天然气;当温度高于10℃时,天然气水合物也会分解,释放出天然气。

*压力:可燃冰形成的压力条件一般为1MPa至10MPa,即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存在的压力范围。当压力低于1MPa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出天然气;当压力高于10MPa时,天然气水合物也会分解,释放出天然气。

*有机质含量:可燃冰形成需要足够的有机质来源,一般要求有机质含量大于1%。有机质含量越高,可燃冰形成的可能性越大。

3.温度和压力

*温度分布:可燃冰储层的温度分布受地层埋深、地热梯度、地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地层埋深越大,地热梯度越高,地表温度越高,可燃冰储层的温度也就越高。

*压力分布:可燃冰储层的压力分布受地层埋深、地层流体压力、断裂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地层埋深越大,地层流体压力越高,断裂发育程度越高,可燃冰储层的压力也就越高。

4.地域分布

*全球分布:可燃冰储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海域,其中以北极地区、南极地区、亚太地区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中国分布:中国可燃冰储层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南海海域、东海海域、渤海海域、黄海海域等海域。其中,南海海域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约占全国可燃冰储量的70%以上。

总体而言,可燃冰储层分布受地质因素、成藏条件、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具有较大的地域分布范围,但受制于开采技术和成本,目前尚处于勘探开发早期阶段。第六部分我国可燃冰储层分布特点关键词关键要点【我国可燃冰储层分布特点】:

1.海域分布特征:我国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南中国海、东海和南海。南中国海是可燃冰储量最丰富的海域,东海和南海的储量较少。

2.地质背景特征:我国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陆架、陆坡和海盆等不同地质背景中。陆架区和陆坡区的储层分布较为广泛,而海盆区储层分布相对较少。

3.水深特征:我国可燃冰储层的水深分布范围较广,从浅海到深海均有分布。浅海区储层分布主要集中在水深200-1000米之间,深海区储层分布主要集中在水深1000米以下。

【不同海域分布特点】:

我国可燃冰储层分布特点

#1.分布区域

我国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渤海和北部湾等海域,其中南海海域储量最大,约占全国可燃冰总储量的70%。东海海域储量次之,约占20%。渤海和北部湾海域储量较少,约占10%。

#2.地质特征

我国可燃冰储层主要位于海域的陆架和陆坡地区,水深一般在1000-3000米之间。储层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粉砂岩组成,孔隙度和渗透率一般较低。储层温度一般在0-10℃之间,压力一般在10-20MPa之间。

#3.成因

我国可燃冰储层主要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期。当时,海平面下降,海水温度降低,导致海洋中甲烷气体大量释放。这些甲烷气体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发生反应,生成可燃冰。

#4.储层规模

我国可燃冰储层规模巨大,已探明的储量约为1000亿吨油当量,如果全部开采利用,可满足我国数百年的天然气需求。

#5.开采潜力

我国可燃冰开采潜力巨大,但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可燃冰开采成本较高。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我国可燃冰开采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6.环境影响

可燃冰开采可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释放甲烷气体、改变海底地质结构等。因此,在开发可燃冰时,需要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第七部分国际可燃冰储层分布情况关键词关键要点全球可燃冰储量分布

1.全球可燃冰储量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以及一些大陆架边缘和深海盆地。

2.北极地区是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中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和挪威等国拥有较大的可燃冰储量。

3.南极地区的可燃冰储量也相对丰富,主要分布在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豪森海等海域。

亚洲可燃冰储量分布

1.亚洲地区的可燃冰储量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

2.中国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和北部湾等海域,其中南海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3.日本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东海和日本海等海域,其中东海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北美可燃冰储量分布

1.北美地区的可燃冰储量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

2.美国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墨西哥湾和加利福尼亚沿海等海域,其中阿拉斯加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3.加拿大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海和西部太平洋沿海等海域,其中北冰洋沿海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南美可燃冰储量分布

1.南美地区的可燃冰储量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智利、秘鲁和阿根廷等国。

2.智利和秘鲁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海,其中智利北部沿海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3.阿根廷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海,其中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欧洲可燃冰储量分布

1.欧洲地区的可燃冰储量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挪威、俄罗斯和英国等国。

2.挪威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巴伦支海和挪威海等海域,其中巴伦支海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3.俄罗斯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等海域,其中喀拉海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大洋洲可燃冰储量分布

1.大洋洲地区的可燃冰储量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

2.澳大利亚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其中西部沿海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3.新西兰的可燃冰储量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沿海,其中北岛东北部沿海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国际可燃冰储层分布情况

可燃冰储层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大陆架、陆坡和深海平原等地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18年的评估,全球可燃冰储量约为2000万亿立方米,其中美国储量最大(944万亿立方米),其次是俄罗斯(850万亿立方米)、加拿大(560万亿立方米)、中国(100万亿立方米)和日本(100万亿立方米)。

1.美国

在阿拉斯加北坡和博福特海地区,有大量的可燃冰资源,储量约为944万亿立方米。阿拉斯加北坡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普拉德霍湾和库帕鲁克河地区,储量约为300万亿立方米。博福特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马肯齐三角洲和博福特海盆地,储量约为644万亿立方米。

2.俄罗斯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储量约为850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等地区。东西伯利亚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拉普捷夫海盆地和东西伯利亚盆地,储量约为300万亿立方米。拉普捷夫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拉普捷夫海盆地和哈坦加湾,储量约为250万亿立方米。喀拉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喀拉海盆地和新地岛附近,储量约为300万亿立方米。

3.加拿大

加拿大拥有大量的可燃冰资源,储量约为560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博福特海、巴芬湾和圣劳伦斯湾等地区。博福特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马肯齐三角洲和博福特海盆地,储量约为200万亿立方米。巴芬湾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巴芬湾盆地和戴维斯海峡,储量约为150万亿立方米。圣劳伦斯湾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圣劳伦斯湾盆地和加斯佩半岛,储量约为210万亿立方米。

4.中国

中国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储量约为100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和渤海等海域。南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盆地,储量约为40万亿立方米。东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杭州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储量约为30万亿立方米。渤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和辽东湾盆地,储量约为30万亿立方米。

5.日本

日本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储量约为100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日本海、太平洋和东海等海域。日本海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日本海盆地和佐渡海槽,储量约为40万亿立方米。太平洋地区的可燃冰储层主要分布在千岛海沟和日本海沟,储量约为30万亿立方米。东海地区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