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_第1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_第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_第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_第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教材第1〜3页(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上课日期

主备人・第1课时

・教材简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

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

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

单位的重要性。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

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曲别针、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

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地量出了衣服的长是

3挂,小裁缝也认真地在布料上挂了3挂,裁出了衣服,并缝

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

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

“告诉你身长3挂,怎么做成了2挂?”小裁缝心里想:“我明

明量的是3挂,怎么变成2挂了呢?”

师:同学们,小裁缝不明白,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两个人的一挂不一样。

师:看来测量长度还是需要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

题一一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感受古人的测量方法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

生1:大石头。

生2:长方形布。

生3:竹竿。

师:古人是怎样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呢?

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挂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师:也就是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事先准备的学具中选取

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课桌的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

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同一边用挂去量,

有同学们的5挂长,老师的3挂长;用一角硬币去量有24个那

么长;用回形针去量有18个那么长;用粉笔去量却有7支粉笔

那么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去测量,所以量

得的结果不同。

3.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铅笔、粉笔、小刀等)去量文

具盒、书本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

(3)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的东西,启发学生提

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

的长,但他们并不一样长?

回答:因为曲别针的长度与橡皮的长度不一样。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测量时,把作

为标准的物体的左端与被测量的物体的左端对齐,并且要一个

接一个密密地放平摆直。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上课日期

主备人•第2课时

・教材简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

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

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

成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一一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直尺、钉子、纸条等。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情境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动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了要测量得准,测

量得公平,就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量较小的物

体的长度,如粉笔、文具盒、铅笔等,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一一认识厘米和用厘米

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1)观察尺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

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应着一根长的刻度线,

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

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

吗?请你们把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放在尺子上,你发现

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长

度。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是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

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长。

互相看一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比划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强记忆。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

生:把纸条放在尺子上就可以量出来。

师:随便放尺子上量吗?

生:不是。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

端,对着几,就是纸条的长度。(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做

法。测量时,直尺上“0”与物体一端对齐,另一端落在直尺上

的位置数字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的“做一做二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1厘米。

生2:我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生3:我还会用尺子来测量。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观察尺子:刻度、数字。

认识厘米:1厘米、几厘米。

用厘米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上课日期

主备人・第2课时

・教材简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

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

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

成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一一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直尺、钉子、纸条等。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情境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动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了要测量得准,测

量得公平,就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量较小的物

体的长度,如粉笔、文具盒、铅笔等,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一一认识厘米和用厘米

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1)观察尺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

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应着一根长的刻度线,

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

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

吗?请你们把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放在尺子上,你发现

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长

度。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是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

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长。

互相看一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比划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强记忆。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

生:把纸条放在尺子上就可以量出来。

师:随便放尺子上量吗?

生:不是。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

端,对着几,就是纸条的长度。(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做

法。测量时,直尺上“0”与物体一端对齐,另一端落在直尺上

的位置数字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1厘米。

生2:我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生3:我还会用尺子来测量。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观察尺子:刻度、数字。

认识厘米:1厘米、几厘米。

用厘米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认识米和用米量上课日期

主备人・第3课时

・教材简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

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

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具准备:

1米长的尺子、软尺。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

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

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

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肯定有。(板书课题一一认识米和用

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师:刚才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去量黑板的长度,我们发现很

不方便。其实,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

也可以用字母“m”表示。

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米可以用“m”

表示)

2.感受米。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

同桌两人,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发现伸直的两

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米尺再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

方是1米吗?

学生用米尺测量。发现从地面到讲台桌面的高度也是1米。

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1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

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先想想1米有多长,

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米,那

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

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

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

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

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

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

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

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

位,分成10等份(如图)。

1米

10厘米

板书:1米=板0厘米(lm=100cm)

用直尺来量米尺,发现I米=100厘米。

4j°

(1)交流:如果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同

桌互相说一说。

(2)讨论: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汇报。

(3)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

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

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

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页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3〜5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尺、卷尺

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和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更

重要的是我们仔细观察,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只有这样,才

会学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1米=100厘米

lm=100cm

・教学反思:

・课题: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线段的认识上课日期

主备人・第4课时

・教材简析:

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线段是直的,是有端

点的,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呈现线段的图形,直观地揭示线段的本质特征,

同时也教学表示线段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构建线段模型。

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

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

的生命财产时总是争分夺秒,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

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从铁管上滑下

来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这个问题。

教师在讲台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线照着操

作,指名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感知什么是线段。

师:同学们知道线段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实际投影展示:

a.线段是直的。

b.线段有两个端点。

C.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师:大家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看:课本第5页上的黑板

边、课桌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吗?还有哪些东西的边也可

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

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

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4)量线段。

师:线段可以度量吗?

二、探究新知

1.教材例6。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吸管、曲的吸管、

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

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彳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

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

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

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5页例6,拉紧一条线叫线段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

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

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过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

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

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教材例7

(1)画线段(课件出示例7)。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尺子

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

出线段。

(2)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知道了如何量一条线段的

长度以及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怎样正确

地选择长度单位估测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线段的认识

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

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上课日期

主备人•第5课时

・教材简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鼓励学生交流,

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米”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

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

看)宽是1厘米;咱们的课桌长是I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

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页插图)你觉得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厘米还是13米啊?你是怎么想的?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操场上的旗杆,比我还高,我就1米多一点,旗杆肯定

不是13厘米,应该是13米。

生2:我看了看尺子上的13厘米,比两个手掌宽一点儿,旗

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操场上的旗杆比小树都高,所以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旗杆的高度进行

对比,排除了13厘米,选择了旗杆的高度是13米,非常棒!

小结: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

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然后进行区分、判断,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

单位。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

同学,在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

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亲朴叱高.

离度.圣演-4.13小E

•教学反思:

・课题: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上课日期

主备人・共课时

・教材简析: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情境引入:(此处使用手写)

教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内容。

请学生说说图中有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事。

引导学生发现每班的人数和车辆的准乘人数。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乘车问题,教师就提问: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

辆车?

二、合作探索: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发言。

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什么?

预计发生:

生1: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为什么?

生1:这两个班的人数合起来是66。

师:你是怎样算的?说说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算式。由于学生能口算,教师板书得数。

三、教写竖式:

1、请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算的,

说时边摆小棒边讲。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谁会写竖式?

请学生写写看,师生对其写法进行评价。

2、教师教写,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6”,在36的左下方写“+”,再写“30”,写30的时

候要注意与36对齐数位,再写“一一”。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

位下面。

3、请学生自己写竖式,

指名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4、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做一做:

用投影出示题目,

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写在书上。

全班学生看投影片,集体订正。

然后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五、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练习题:

35+2=26+30=45+20=86+3=

请学生任意选两道题,用竖式计算。

同位检查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书写、计算正确的可以画

一颗星。

六、总结:

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板书:36

+30

66

・教学反思:

•课题: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进位加法上课日期

主备人・共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

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

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

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教学重难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此处使用手写)

(-)复习口算

5+34=63+7=9+8

4=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5+43=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

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

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

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

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

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

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100以内的加减法》第3课时

教学内容:不退位减法上课日期

主备人•共课时

・教材简析: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

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共案(此处使用手写)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兔子和萝卜图。

请你帮我算一算,再把这些萝卜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排一排。

2、出示奥运金牌榜。

你都知道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列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

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

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

化。

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

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

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

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

位,十位减十位。

四、随堂练习

课后习题

作业:第20页练习三,第广3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0以内的加减法》第4课时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退位减法上课日

主备人・共课时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共案(此处使用手写)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我最棒

16-8=10-4=15-7=12-5=17-8=

11-6=12-8=10-5=13-7=18-9=

2、算一算,练一练。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

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

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

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

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

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

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

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课后习题

作业:第19页“做一做”.

第21页练习三,第7题、第8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材第23页例4.上课日期

主备人・共课时

・教材简析:、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力。

•教学目标:1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用加、

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共案(此处使用手写)

一、复习导入

师:本周我们班进行了班级之星的评比活动,这是评比活

动统计图,观察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

学问题吗?

二、创设情境:

师:本周鲁磨路小学还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二年

级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从给出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主探究:

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

了多少面?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班有多少面小红旗,需

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借助画图分析。

(2)仔细观察、思考。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二班比一班多3面,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就是求比12多

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说出三班得多少面小

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借助画图进行解决。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求3班得了多少面?就是求比12少4的数是多少,用减

法计算)

3、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来计算?什么时候用减法计算呢?

四、拓展运用:

1、完成i°做一做i±o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要求的鸡蛋和鹅蛋都和谁有关

系?

学生自己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课本26页第7题,独立完成。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看图说题意并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今天你学的开心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四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上课日期

第1—3题。

主备人•共1课时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竖式的简便写法。

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此处使用手写)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二(1)班同学帮农民伯

伯收南瓜,算一算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

第一组收了28个,第二组收了34个,第三组收了22个。

求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该怎样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算式题。(板书:连加、连

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小组讨论:连加算式题怎样算?

交流汇报。

②验证。

写出两种简便竖式。

(2)教学例2。

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例2的情境图。

同学们共收了84个小南瓜,王叔叔运走了26个,李大爷

运走了40个。这时还剩下多少个南瓜?

②小组讨论:自己列式、怎样算?

③学生列式、试算。

三、积累运用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二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1一3题。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

比较简便。计算时要注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

退位,认真计算,遇到口算的要口算。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例128+34+22=84(个)

例284-40-26=18(个)

•教学反思: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上课日期

8题。

主备人・共课时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