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11文言文_第1页
高考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11文言文_第2页
高考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11文言文_第3页
高考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11文言文_第4页
高考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11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K2013•重庆卷(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译文: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

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

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11.(1)[答案]①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

不同的地方。

②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①句,关

键词“以”“有道者”“所以”“异”;第②句,关键词“闻”“惟”“丈人”,另外还有

反问语气要译出。

(2)[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

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把握句意,在此基础上,

抓住重要的虚词,如“矣”“岂”来辅助判定。

【断句译文】

当年闹饥荒,乞讨者一个接一个,县府没有房子让他们居住,往往严寒的冬天遭受霜雪,

在道路上受冻受饿而死去的人互相践踏,县府如果能给予数个椽子盖起房子让他们居住,难

道比不上创造亭榭苑囿没有益处的景观美吗?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

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

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

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

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

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

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与世俗的

人不同的地方。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

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

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

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

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

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

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

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

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

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

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

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有一个耕地时得了一块宝玉的宋人,把宝玉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接受。这

个献宝玉的人说:“这是我的宝物,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物,我把

不接受当作宝物。”所以宋国年高有德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所当作宝的东西与

别人不一样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

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

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

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一)K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

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

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

材行能攀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

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

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

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

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旦良,

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廉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

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

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

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

至于牛羊仓縻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

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干。予知其令,令日:“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

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

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々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

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串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干平:安定

1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诬:欺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则皆可为材且良

A•

1不者,若属皆耳为所虏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B,1野马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1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也:均为语

气助词,表停顿。A项,且:“并且”的意思、,连词/“将”的意思、,副词。C项,贝I」:“就”;

连词,表顺承/“却”;连词,表转折。D项,之:代词,指代向我求文者/结构助词,取消句

子独立性。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硬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

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

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

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繁。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

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8.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对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文中提

到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时是“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

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并没有说“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

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

19.[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

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以根据“也”“者”“焉”等语气助词断出大部

分文句;其他各处可以根据主谓搭配和句式结构断句。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译文:

(2)奚重而不更也?(3分)

译文

20.[答案](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

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

象(句式、词类活用等)。第一句中“其”“劳”“密”等词是难点,“劳于求”和“密于法”是

由“于”引出的介宾短语,属于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过来。第二句中“奚”“更”是难点。

翻译时应注意,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词语,以便文字翻译得更通顺。

【参考译文】

太守、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

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

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

法令的人,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各个郡守县

令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

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

来考察,推究考察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举荐己经是这个

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

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

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

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法律条文一天天

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

法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被天下

人留意,施教详尽到这样(细致)。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

人,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

官)到管理牛羊仓縻(这些杂务)的小官的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

长官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

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

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

且想施教于乡里和天下,那么就无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

最终由谁来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贤人也少了。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

牛羊仓縻(这些杂务)的小官的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因此对(人

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

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唉!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丁君辅佐我(才

这样太平)。"(我)又了解南城的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现在(丁琰)到淮阴做县令,是

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对于县令(而言),是得到人才了。让丁君像以

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难道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

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勉

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K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

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

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

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

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

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

“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

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

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

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久敬恒对日:“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

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甄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顶勤施,

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缥细。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

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

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

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d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

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无项的一项是()

A.敬恒皇恐,长跪谢谢:感谢

B.还以海上事访:询问

C.闽督肃然趣之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蒂其家落:使……衰败

9.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谢”应为“道

歉”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汝亦为此恶行乎

旦日飨士卒,刃击破沛公军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

n,

1烟光凝巾暮山紫

10.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均是连词,

意思是“于是,就”。A项,连词,表目的,是“来,用来”的意思。/介词,是“因此”的

意思、。B项,动词,意为“做”。/介词,“替,给”的意思。D项,连词,表示转折。/连词,

表并列。

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氐硼的一项是()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1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名声未彰的原因是“其平生

但事躬行,不著书”,而并非“他是商贾”。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事硬的一项是()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12.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项,全文主要以叙事来刻画

人物形象,传神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参考译文】

姚敬恒先生事略

《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出身于农工商贾之中的,共编为一卷,

用来勉励后学之人。依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中有叫凌嘉印、

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父亡无所荫庇,成为儒学大师的。凌嘉印、沈文则的名声尤其高,

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写的传记里。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

有了解他的人。

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家,是杭州的大姓。姚敬恒年少时死了

父亲,他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曾经经营小生意收取十分之

一的利息来养家。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到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

好,很生气,说:“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我没什么指望了。”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

上向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

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一言一行,姚敬恒都服从老师的教诲,静默无为,韬光养晦,凡事一

定从厚道出发。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道:“朋友去世,(你)竟然(悲

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应潜斋长叹道:“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姚敬恒说:“请

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沈甸华的)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

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从不义中来的啊。”然而姚敬恒也不是敢出

太多,每次等到应潜斋钱物匮乏时才给他,至死不变。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按照古

代老师弟子的礼仪操办。姚江黄先生教诲别人很少有可意的,唯独看见姚敬恒,答应收他为

徒,说:“他是独行传中那些节操高尚,不随俗沉浮的人物啊

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询问他平定台湾的事情。姚敬

恒回答道:“郑成功没多久就会平定台湾,但是福建兵力枯竭,您应该怎样保护它呢?”福建

总督肃然点头同意。然而因为学习学问的缘故,姚敬恒经营的生意没什么特别增加收益的,

再加上经常施舍,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晚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在牢狱,宪使去牢狱看囚犯,姚敬恒朗诵《大学》,宪使对

他很吃惊,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案上都是程(程颍、程颐)、张(张载)的书籍,喊他跟他

一块坐下说话,很是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贫穷而死。他生平做事,

只在亲为,不写书,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我既把志文附在了《潜斋墓表》之后,又捡拾他

的一些逸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沈文则的传文相配,暂且等待以后有像李二曲这样的人。

可惜的是寻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所得。

K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何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翰,而翰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单。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基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

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

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

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瑁、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

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悴。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

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鬟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

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

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

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耳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

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日: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

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

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2013•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硬的一项是()

A.知何濂洛之学向:崇尚

B.造诣益学邃:精深

C.履祥倾裳营购费:钱财

D.物为一书勒:镌刻

8.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项,“勒”应是“编

纂”的意思。

9.A2013•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基经济之略余嘉年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c.耳举先儒之言耳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9.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代词,指

代“经济之略”。/代词,指代子蟠。B项,连词,表修饰。/介词,意思是“用”。(:项,连

词,表递进。D项,代词,指二人的传授。/助词,意思是“的”。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年幼的时候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讲一些书,便能背诵。

长大以后,越发勤励自勉。成年后,崇尚周敦颐、程颍、程颐的学说。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

又随王柏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翰,而黄翰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

以后,金履祥对学问的钻研愈加精深,造诣也越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事已经无法挽回,金履祥于是决定放弃通过科举做官的愿望。但自负有治

理国家拯救万民的才略,也不忍心立刻舍弃救世之心。正逢襄樊的宋军日益告急,宋朝官兵

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因此奏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

蓟,那么围困襄樊的大军,就可以不攻自退了。而且详尽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

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可依据实

行。宋朝最终也未能采用。等到后来朱瑁、张清向元朝进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过的海道,

与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没有丝毫差异,于是人们才佩服履祥学问的精确。

宋德祐初年,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灭亡,各地盗贼兴

起,履祥隐居在金华境内的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

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不倦,尤其看重情谊。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罪,

母子二人分别发配给他人做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竭尽家产设法营救,终于将

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个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谈此事,见面仅仅问候辛苦而

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通鉴外纪》以记教《通鉴》以

前的史事,然而他不以经书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

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以后的历史用《诗》《礼》《春秋》续补,并采用旧史与

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上自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编成一书,名为《通鉴前编》。

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思,有许多先儒没有阐发过的内容。

当初,履祥见到王柏,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确立学习圣贤的志向,

并且援引前辈儒家的话:涵养持敬来保守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涵养自己的本性,志立于

应事接物,敬行于涵养内心,这就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王

柏)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区别了天理与人欲,你应当自今日就开始实行。”会之,

是王柏的字。当时的评论者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淳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

正直像谢良佐,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履祥的同

乡吴师道为国子监博士,将履祥著作移于学官,在乡学中供奉他的牌位。到正中年间,履

祥被赐谥“文安”。

四、K2013•四川卷(31分)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怪。(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0.[答案](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

过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句意通顺,译出得分点。(1)

句意通顺,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一个1分:平居、物接、怪。(2)句意通顺,译出大意1分;

关键词一个1分:引、训、发。

11.第I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L[答案]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

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涉及“为学”与“为人”两个方面。答

题时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答。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

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12.[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

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文言断句的方法。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K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用号

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

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期。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

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

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

地上如葬,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彩献

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嶷顾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蟹衣,支九节耸巴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

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

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

相娱。君喈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

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

之羿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

气者,唯松为独多。尝味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菱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

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

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养之志,盖亦若斯而己。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

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

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筑(qi6ng):一种竹杖。②嗜(jiG):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茹:吃

B.皆竞季献状秀:开花

C.彼鹤攀衣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羿耶狎:接近

9.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处“秀”为名词,指

山峰之秀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人因号之为“匡山”

.[不如国善遇之

1蛟龙潜于其中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可挈尊嶷而饮

,[与嬴画不助五国也

(今乃以“看松”名庵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表因果关系,

“因此”/副词,“趁机”。B.介词,“在”/介词,“比”。C.表承接关系,可不译/表转折

关系,“但"。D.两个“乃”字都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竟”或“却”。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弗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④⑥D.②⑤⑥

1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句描写的是松上的薜萝;③句描写的

是几百里外的闽中嘉树;⑤句描写的是章君的行为。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

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

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

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

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中

写得很清楚,因为看松庵正南方可看到其他三个方向的美景,又因为此处开阔、明洁、净爽,

可以在此处弹琴、下棋、饮酒,于是盖了环中亭,并未提及其他二亭。

13.K2013•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

自见者。(5分)

译文: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

斯而已。(5分)

译文:

13.(1)[答案]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

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实词是

“负”“当”“帅”“植”“见”,其中,“帅”“见”为通假字,“帅”通“率”,“见”

通“现”;关键虚词为“盖”,表原因。

(2)[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

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实词是“凌”“易”“托”“厉”;

关键虚词是“其”,译为“那”,意思是“大概”。另外,“托之以自厉”为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龙泉有很多大山,在它西南方向一百多里的诸山更为幽深。有些大山四面奋然而高耸起

来,中间凹下,形状像箕筐的,人们因此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枝叶像虬髯一样的松

树,满眼望去高入云天,新鲜的翠针映照着人如同被洗过一样。松树上攀附的薜萝纷披蔓延,

横向衍生有数十寻,叶子嫩绿可以吃。松根上寄生的茯苓,有的大得如同斗器,其中杂生着

黄精、前胡及牡鞠等植物,采下可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刚刚在山里盖起了一座庵庐。庵庐西南方若干步远,

有两个深潭,蛟龙潜藏在水里。水面上云气精华向上腾涌而起,顷刻间就覆盖了山谷,它的

颜色是那种纯白色,就像大海一样苍茫而无边无际,大风从东面吹来,云气就会消散,章君

因此建起了一座烟云万顷亭。庵庐的东北方向若干步远,山更加高峻,峰峦更加峭拔尖耸,

那种气势如同想与霄汉连在一起。向南可看到闽中几百里远,嘉树帖服在地上如同葬菜,于

是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庵庐的正南方又是若干步远,地面明净阔远清爽干净,东西北

三个方向的各座山峰,都摆出秀丽的情形争相竞斗,让人喜爱玩赏忘记了疲倦,再加上在这

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着酒具来喝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于是章君又因此盖了一座

环中亭。

章君读书的闲暇,经常披着鹤翅一样的大衣,拄着竹杖,先后游历三座亭子,回来就坐

在庵庐里,回望虬松,看到它们如同善士、巨人一样在左右作揖。章君注视很久,精神凝定

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仿佛同古代的豪杰在千年之前互相交谈。章君心情大好,起

身穿起谢灵运当年一样的木鞋,每天在万棵松树间歌啸行吟,木屐的声音铿锵有力合中节拍,

同歌声互相应和。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

章君赞叹道:“这就是我观赏松树的乐趣啊!”于是他用“看松”二字来命名他的庵庐。

龙泉当地的士人,听闻此事质疑道:“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

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如今竟然

用‘看松'来命名自己的庵庐,就如同隐居者做的那样,他是打算鄙弃世俗的扰攘而不想去

亲近呢,还是认为那些世俗之人不值得交往,而只能从松树那里取得他期待的品质呢?”金

华的宋濂私下认为不是这样。在所有植物之中,秉承坚贞刚直的气度的,只有松树是最多的。

我曾经深深地思考过:一种生气正兴盛的时候,无论是蕴藏在树根里的,还是聚敛在草根中

的,没有哪一个不舒展着枝叶来表现一时的妍丽。等到那秋高气清的时节,霜露己经降下,

那么树叶都会枯黄陨落而没有什么可留下的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

不正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

的吧。章君处世,与松树为伍,就是卓然屹立来自立品格;等到他在恰当的时候挺身而出,

刚直坚贞自然会把持好,不被他人的议论所改变,最终能够建立功勋并能给百姓恩泽,但当

初的想法也不曾同松树的品格相背离。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硬说章君忘记尘世,就质疑

他隐居山林之间,可不可以呢?

K2013•新课标全国卷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展文。开元末,

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

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豚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

务得才,经籍在此,请粉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

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

疏日:“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

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

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

竟不引进。同列吕年,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

重入,遂密令直省至遗管内构求避过失。谡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

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

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

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

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

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

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尽文属:撰写。

C.深年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滔寻检恣:任意。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采用代入法与排除法解答,结

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C.味: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5.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题要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回答。首

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原文找到所给的六个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六个句子中

不符合人物品质的句子,运用排除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把六句话代入到原文后我们发现③

的主语是皇帝,⑤的主语是元载,由此可以排除BCD三个选项,从而得出答案A。另外,④说

的是李揆被赦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

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

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

他嫉妒吕湮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鄱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

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漂泊十多年。

6.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

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

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等。C项有效信息

为“遂密令直省至湮管内构求湮过失”。选项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错,“最后反而自食其

果”无中生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译文: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译文

7.[答案](1)(5分)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

推荐。(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译

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

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

“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

“意”(意译)等翻译方法。(1)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

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而定居在郑州,世代是头等贵族。年少时聪明好学,善于

作文章。开元末年,中进士,上书朝廷,皇上下诏让他到中书省考试文章,升任右拾遗。乾

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因主管部门录取人士时.,大多不考查实际能力,只是在考试

时严厉加以防范,搜索士子们携带的书册,大大违背求贤的本意。他在审阅进士的文章时说:

“大国选士,只求得才,经书典籍在此,请随便检寻。”因此几个月之内,美名传到皇帝那

里,从此很受皇帝的恩宠礼遇,于是受重用。当时京城盗贼很多,有人在交通要道上杀人将

尸体扔入沟中,当时李辅国正专横跋扈,上书奏请选派五百羽林骑士作为巡逻之用。李揆上

奏章说:“从前西汉用南北军相互统领,所以周勃派南军进入北军,终于安定了刘氏天下。皇

朝设置了南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