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诊断学课程讲义提要_第1页
临床医学诊断学课程讲义提要_第2页
临床医学诊断学课程讲义提要_第3页
临床医学诊断学课程讲义提要_第4页
临床医学诊断学课程讲义提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医学诊断学课程讲义提要

1.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血小板

2.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ExaminationofBlood(血常规)

•Erythrocytecount(RBC)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determination(Hb)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count(WBC)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leukocytecount臼细胞分类

•Plateletcount(PLT)血小板计数

3.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

胞增高并左移)

4.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Count

•③参考值

细胞数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4o0〜5。5X1012/L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xl012/L110—150g/L

新生儿6。0〜7。0xl0l2/L170-200g/L

以上系指在生理情况下,无失血,无血容量过多,平原地区。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加)

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

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绡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25%,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

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病理性: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0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

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令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大量溶血,增高更显著,缺铁性贫血则轻度增

高.

令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3)作为病情的观察指标

6.白细胞测定

9

•£参考值:成人4。0〜10。0X10/L;新生儿15。0〜20。0X1097t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术后12〜76h,WBC常>10。

0X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

主。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X109/L。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

血一过性缺氧。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高达20X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体

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

放。

(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X109/L;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

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

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7.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游走、吞噬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致敏反应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释放组织胺、肝素0〜1%

•单核细胞(monocyte):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8%

•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40%

•中性粒细胞生理特性: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8.③核左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

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9.0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

减少。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10.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8>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NAC<0.5X1()9/L,重症.

11.淋巴细胞Lymphocyte

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性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各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移植术后、AIDS

12.单核细胞Monocyte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及粟粒性结核;慢性单核

细胞白血病

1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及淋巴瘤

14.血小板计数platelet

•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生成;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值100〜300XI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增多>400X109/L;见于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血小板减少〈100X109/L;见于血小板减少紫瘢(ITP)、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X射线照射。

15.血红蛋白测定

•方法:氟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原理:除Hbs外,多种血红蛋白(Hb)均可被高铁氨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再与CN-结合生成

稳定的棕红色氧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

16.@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

•定义: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病因:多种因素,以感染、恶性肿瘤最多见。多种类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特点: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毒性颗粒;核左移;NAP积分明显增高。

17.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的速率。

•参考值:魏氏法:成人男性。〜15mHi/I小时末

成年女性0〜20mm/1小时末

18.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参数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参考值:80-94A

•红细胞比容测定(Het):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男性42-49%;女性37-4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乂<^=血红蛋白(g/1)

红细胞百万数加1。

参考值:26-3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值:310-350g/LMCHC=dlL红蛋白(g/L)/红细胞比容(%)X100g/L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RDW=S.D./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

19.0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20.贫血Anemia: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参

考值——即称为贫血

21.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缺陷、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

•红细胞破坏增多:

1)红细胞内在异常: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链生成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性、机械性、化学与物理、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

22.18)贫血发病病因分类

分类MCMCHMCH病因

(80-100A)(27-34pg)(32-36%)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36再障、急性失血、溶贫、臼血病等

大细胞性>100>3432-36巨幼贫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

单纯小细胞<80<2732-36

瘤等

小细胞低色素<80<27<32IDA、珠蛋白生成障碍、铁粒幼

23.贫血的检验诊断

•血红蛋白含量Hb

轻度: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中度:<90g/L;重度:<60g/L

•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X1012/L;(女)3.5〜5.0X10%L;(新生儿)6.0〜7.0XIO^/L

•红细胞比积:HCT成年男性:41-53%;成年女性:36〜46%

•周围血涂片检查: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检查;可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呈多染色性、红细胞发育成熟、中央

淡染区、异型红细胞。

24.®中性粒细胞类白细胞病与慢性白血病的比较

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白血病

明确的病因有原发病无

临床表现原发病症状明显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明显肿大

白细胞数及中度增高,多<100x1()9,以分叶和杆状粒为主,显著增高,常>100,可见各发育阶段粒系细胞与

分类计数原粒少见骨髓象似

EO和BA不增多常增高

中毒性改变明显不明显

RBC和PLT无明显变化早期轻到中度贫血,PLT可增高,晚期均减少

极度增生,粒系细胞常占90%以上,晚幼和中幼

骨髓象一般无明显变化

粒为主,早幼+原粒不超过0。1

NAP积分显著增高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Ph,染色体无可见于90%以上病例

25.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

•是由于体内用来制造Hb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而引起的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此为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育龄期妇女和婴幼儿尤为多见

•血象:实验室检查

1)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Hb含量、红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

3)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或呈环状

4)血涂片中多见椭圆形、靶形红细胞

5)MCV、MCH均降低

6)网织红细胞未治疗前:1-2%;铁剂治疗后7-10天可达“高峰”

•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2)红系增生明显,粒:红降低或倒置

3)各阶段的红细胞都较正常为小

4)中幼与晚幼红细胞显得特别小

5)铁染色细胞外铁消失

6)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无改变

•血液化学检查

1)血清铁的含量明显减少

2)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

3)运铁蛋白饱和度(%)明显减少

•骨髓细胞外铁检查:在酸性环境中,加入20%亚铁氨化钾,而产生的普鲁士蓝反应。此为敏感的可靠的诊

断方法,凡是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均减少

26.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

•是指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DNA生物

合成受累引起细胞核分裂障碍,致骨髓红细胞系发生巨型改变。我国以叶酸缺乏为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理:叶酸、维生素B12在细胞核DNA合成过程中都是重要的辅酶,如缺乏则导致细胞核DNA

合成受抑,细胞向G2期转变障碍,而阻滞在S期,而RNA合成量正常,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内。因此出现

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成熟,胞核幼稚的“老浆幼核”现象

•血象:实验室检查

1)大红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MCV、MCH通常增高

3)红细胞呈大卵圆形、形状不规则

4)可见有核红细胞、巨幼红细胞

5)红细胞内出现Howell-Jolly小体

6)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都减低

7)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达6-8叶

•骨髓象:

1)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2)红系增生明显,粒:红比例1:1

3)巨幼红细胞的出现为特点:染色质排列疏松细致呈“幼核老浆”象

4)粒系巨型变以晚幼粒、杆状核明显

27.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

•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明显减少。其特点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明显

减少。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

•血象:实验室检查

1)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三系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一

3)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4)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8.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

•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有代偿机制,溶血程度超过骨髓增生,产生溶血性贫血。

•表现为三大特征:贫血、黄疸、脾肿大

•溶血性贫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酸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检查温反应性抗体(不完全抗体)敏感的方式,是诊断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试验。

29.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珠蛋白合成不足;地中海性、海洋性

•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一级氨基酸构成异常;碱基突变、基因缺失、重组、融合

30.骨髓象检查是

•定义:用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来观察骨髓中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对疾

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的判断等都具有重大价值。

•适应症

1)确诊某些造血系统疾病

2)协助诊断部分血液系统疾病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

4)患者多次检查外周血异常;有不明原因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8>禁忌症

1)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2)晚期妊娠的孕妇作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局部皮肤有弥漫化脓性炎症或局部骨髓炎

•标本的采集

部位:胸骨、棘突、骸骨等处

方法:多用穿刺法吸取

•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1)穿刺必须严格无菌

2)吸取骨髓液的动作要缓慢:首次吸取量为0.1—0.2ml

3)多部位穿刺:可提高某些疾病诊断率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1)抽取时病人有短暂的疼感

2)骨髓液中可见到淡黄色骨髓小粒或油滴

3)涂片检查有骨髓特有的细胞

4)含大量幼稚细胞,杆状核多于分叶核

•干抽

I)概念:是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

2)原因: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靡极度增生;骨髓增生减低;肿瘤骨髓浸润

•骨髓涂片和染色注意事项

1)载玻片要洁净;推端要光滑

2)推玻片与载玻片呈约30度角

3)骨髓抽取后要立即进行细胞计数和涂片

4)涂片一般不用抗凝剂

5)涂片时要保留片尾和边缘

6)涂片制成后,快速摇动或扇干,不可火烤

7)骨髓涂片固定和染色比血片时间略长

8)推制骨髓片应8—10张以上,且全部送检

9)染色太浅一干燥后重染,若太深一干燥后一滴数滴甲醇一稍停片刻一冲洗

•低倍镜检查

1)确定骨髓标本的取材和涂片是否满意

2)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3)注意巨核细胞的数量:正常人1.5cmx3cm的范围内可见巨核细胞7—35个

4)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体积较大细胞或特殊的病理细胞

31.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1:1Leukemia

增生明显活跃1:10Leukemia增贫

增生活跃1:20正常骨髓各种贫血

增生减低1:50Aplasticanemia

增生明显减低1:200Severeaplasticanemia

32.粒、红比值增高:

•粒系明显增多时(粒细胞白血病、化脓性感染)

•红系严重减少时(纯红再障)

粒、红比值减低:

•红系增多时(各种增生性贫血)

•粒系减少时(粒细胞缺乏症)

33.血细胞生成发育规律

•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2)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细胞核

1)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2)核形:由圆变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成熟红细胞无核)

3)核位置:居中或偏位

4)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粗糙密集,着色由浅变深

5)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6)核仁:从有到无

•细胞浆

1)量:由少到多

2)颜色:由深蓝变浅、变为红色(成熟红细胞)

3)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胞核与胞浆之比一般由大变小

34.Peroxidase(POX)Staining

•结果:POX存在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系中。

1)POX(+)细胞:原粒细胞II型;早幼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幼稚和成熟单核细

2)POX(-)细胞:原粒细胞I型;嗜碱性粒细胞;原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

•临床意义:

1)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令AML原粒细胞阴性或弱阳,阳性反应物为细颗粒或均匀红色.

令急单白血病细胞多阳性反应,呈均匀红色或细颗粒状

令ALL细胞常阳性,呈粗颗粒状或块状

令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呈阳性反应

令急性红白血病中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2)MDS与其他红细胞系统疾病相鉴别

3)其他:腺癌细胞强阳性;Gaucher细胞(+);Nieman-Pick(-)

35.铁染色

•原理

1)细胞外铁(幼红细胞之外的铁):储存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铁为体内储存铁

2)细胞内铁:幼红细胞内的铁。

③正常幼红细胞的胞核周围可见1-5个细小铁颗粒。含铁颗粒的幼红细胞称为铁粒幼细胞。

6环形铁粒幼细胞:如含>10个粗大铁粒并环绕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

•参考值:细胞外铁:1+-2+;细胞内铁:20%―90%

•临床意义

1)IDA与非缺铁性贫血之间的鉴别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环形铁粒幼细胞>15%

3)血色病的诊断

36.0NAP

•临床意义:

1)CML(NAPsk)与Leukemoidreaction之间的鉴别诊断

2)病毒性感染(NAPJ)与细菌性感染鉴别诊断

3)非感染性发热(恶组NAPJ)与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4)恶组(NAPJ)与恶性淋巴瘤、CLL的鉴别

5)PNH(NAPJ)、MDS(NAPJ)与AA的鉴别

37.正常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为2〜4:1

•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的50%〜60%左右,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4%,分叶核<杆状核,

嗜碱性粒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5%

•红细胞系:幼红细胞占有核细胞20%,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3%,中、晚幼红细胞各10%。

•巨核细胞系:在一张骨髓片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主要是颗粒性和产生血小板性巨核细胞,血小板散

在或成簇

•淋巴细胞系:占20%,小儿可占40%。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及其他细胞:单核细胞一般<5%,浆细胞一般<2%。其他细胞可少量。

•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38.正常骨髓象应具备的条件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各系各阶段细胞所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大致在正常参考范围

•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异常

•无特殊病理细胞及血液寄生虫

39.③几种常见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几种常见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急淋急粒急单红白血病

POX—+〜++++〜+++视合并的口细胞类似而定

SB—+〜一同h

ASD、NEC-4■+〜++++〜土同上

a-NAE一一〜/•H-〜+++同上

ut-NAE+NaF-不被NaF抑制能被NaF抑制同h

NAP增加减少正常或增加同上

PAS+,粗-或+,弥漫-或+,弥漫性4-H-

颗粒状性淡红色淡红色或细颗

或块状粒状

40.③急性肾小球肾炎应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蛋白尿,有时有蛋白管型

2)内生肌酊清除率:<80ml/min

3)血清尿酸:>0。4〜0。7mmol/L

4)血浆肌酊:177~354|jmol/L

5)尿浓缩稀释试验:尿量1,比重T

41.18)慢性肾小球肾炎应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蛋白尿;

2)血浆尿素:>6。5mmol/L;

3)血浆肌酉千:>110|imol/L

4)内生肌酊清除率:<80ml/min

5)血清尿酸:>0。4~0«7mmol/L

6)尿浓缩稀释试验:尿量T,比重J,晚期尿比重固定

7)酚红排泌试验:2h<55%,15min<25%

42.③慢性肾功能不全应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蛋白尿,红、白细胞管型等;

2)血浆尿素:7.14~14.28111«101/1代偿期

14.28-21.4mmol/L失代偿期

>21.4mmol/L尿毒症期;

3)血浆肌酉千:>442pmol/L

4)内生肌酊清除率:早期<11〜20ml/min,

晚期<6〜10ml/min

5)血清尿酸:>0。4〜0。7mmol/L

6)尿浓缩稀释试验:异常

7)酚红排泌试验:2h<55%,15min<25%

43.0如何鉴别漏出液和渗出液?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

原因非炎症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浓性、乳靡性等

透明度透明或浑浊多浑浊

比重低于lo018rWj于1o018

凝固不自凝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阴性阳性

蛋白定量<25>30

葡萄糖定量与血糖相近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常<100x1()6%常>500xl()6/L

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根据不同病因,分别以中粒或淋巴为主

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

积液/血清总蛋白<0o5>0o5

积液/血清LDH比值<0o6>0o6

LDH<2001U>200IU

44.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由脑室系统内脉络丛产生,经脑内静脉系统而入体循环。

•适应症:

1)有脑膜刺激症状

2)疑有颅内出血

3)疑有脑膜白血病

4)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瘫痪等体征而怀疑神经系统疾病脑肿瘤,有明显颅高压表现,则慎穿,

否则发生脑疝,要穿必须要做好相应准备。

•颜色:

1)红色:蜘蛛网下腔出血:均匀一致,不凝,离心后,红细胞沉至管底。

损伤:先全血性,渐转清,有凝血块。

2)黄色:多因含有变性血红蛋白或蛋白量异常增高。

变性血红蛋白f蜘蛛膜下出血。

蛋白量异常增高一脊髓肿瘤或蜘蛛膜下腔粘膜梗阻等。

3)乳白色:多用白细胞增高所致,见于化脑。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感染所致脑膜炎。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如含较多细胞或细菌则可变为混浊。

结核性脑膜炎一毛玻璃样。

化脓性脑膜炎一白细胞有明显增多,呈混浊。

•凝固物:正常CSF不含纤维蛋白原,静置24小时不会凝固。有炎症时,CSF有纤维蛋白原存在,常有CSF

形成凝块或薄膜,TB时,静置12〜24小时后,可在液面形成纤细的薄膜。

•蛋白质检查:正常CSF蛋白含量极微,其中绝大部分为白蛋白,病理情况下CSF蛋白质不同程度增加,且

多为球蛋白。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球蛋白+石碳酸-不溶性蛋白盐沉淀,反应(一)〜(++++)

2)蛋白定量:参考值:

儿童0.20〜0.40g/L(20-40mg/dL)

成人0.15〜0.45g/L(15〜45mg/dL)

•葡萄糖检查::

1)CSF中葡萄糖来自血糖,其含量约为血糖的60%,它受血糖浓度血脑屏障通透性及CSF中糖酵解速度

的影响。

2)【参考值】儿童2.8〜4.5mmol/L;成人2.5〜4.5mmol/L:CSF/血浆葡萄糖比率0.3〜0.9

3)【临床意义】

令化脓性脑膜炎:CSF中含糖量减少或缺如,但其敏感性的为55%,糖含量正常不能排除中枢N

系统感染。

令结脑糖减少不如化脓显著。

令其它:累及脑膜的肿瘤(脑白)、结节病、梅毒性脑膜炎、风湿性脑膜炎、症状性低血糖等都有

不同程度糖减少。

•氯化物检查:

1)正常CSF中氯化物的含量较血浆高20%左右,疾病时可发生改变。

2)【参考值】120〜130mmol/L

3)【临床意义】

令TB脑时,氯化物明显减少,可在102mmol/L以下;

令化脑时,减少但不如TB脑明显;

令其它CNS感染,则多属正常。

•细胞计数:

1)正常CSF中无红细胞,仅有少量的白细胞,穿刺外伤后CSF经校正后才有价值,也可以以红细胞与白

细胞之比为700:1的关系粗略估计白细胞数。

2)【参考值】成人(0-8)X106/L;儿童(0〜15)X106/L

•【细胞分类】

1)正常CSF中主要为淋巴和单核细胞,病理情况下出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肿瘤细胞

等。

2)【参考值】正常CSF中多为淋巴细胞及单核L:M=7:3。

3)【临床意义】

令CNS感染性疾病:

①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着增加,常为数千X1()6/L以上,N为主.

②TB脑时,细胞数总数t,但多不超过500x106/L,中性、淋巴及浆细胞同时存在为本

病特点。

③病毒脑、脑膜炎:细胞数仅轻度t,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数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令⑵CNS肿瘤性疾病: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为主,若CSF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可确诊

为白血病。

令⑶脑寄生虫病:CSF中,细胞数可升高,为嗜酸粒为主,CSF中可见血吸虫卵,阿米巴原形,可

形体施虫的幼虫。

令⑷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均匀血性CSF,除红细胞明显增高外,还可见各种白细胞,但仍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出血时间超过2〜3天,可发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

•细菌检查:

1)可用直接涂片法或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粉制成薄涂片。

2)疑为:

化脑一G染色,镜检

TB脑一CSF下静置24小时,形出薄膜、涂片抗酸杆菌染色。

隐脑-CSF涂片加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未染色的荚膜。

蛋白质

压力糖氯化物细胞计数

外观细菌

(mmH20)定量(mmol/L)(mmol/L)与分类

定性

(g/L)

0-8,L为

正常人90-180透明(一)0.2-0.42.5-4.5120-130无

化脓性混浊、脓性、明显减少数千,N为致病

显著增高(+++)显著增加稍低

脑膜炎凝块或消失主菌

结核性微混,毛玻璃(+-数十到数抗酸

增高增加减少明显减少

脑膜炎样,静置薄膜+++)百L为主杆菌

病毒性正常或稍数十到数

稍增高清晰或微混(+-++)轻度增加正常无

脑膜炎高百L为主

流行性

正常或稍数十到数

乙型脑稍增高清晰或微混(+)增加正常无

高百,N-L

正常或稍

脑肿瘤增高无色或黄色(+-++)轻度增加正常正常无

增加L

增加,RBC

稍增高血性(+-++)轻度增加多增高正常无

为主

45.尿量

•正常成人正h为1000〜2000ml,平均为1500ml,昼夜之比为2:1或3:2

•O多尿:24小时>3000ml为多尿。

1)摄入水过多与大量饮水或输液有关的暂时性多尿。

2)ADH性多尿垂体分泌ADH不足或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低比重)。

3)溶质性利尿高比重或正常比重性多尿。

•@少尿:24h尿<400ml或<17ml/h为少尿

1)肾前性少尿见于:休克、严重脱水、水肿、心衰等肾小球滤过不足

2)肾性少尿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衰等

3)肾后性少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梗阻,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

•0无尿:24h尿<100ml或12h内无尿

46.颜色:

•正常新鲜尿液呈清晰的淡黄色至黄褐色,颜色深浅可受食物、药物影响。

•血尿

1)@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使尿液呈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2)@如尿液外观正常,离心沉淀镜检时,红细胞平均>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3)见于某些肾小球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尿:尿色呈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溶血性贫血、恶性疟疾和阵发性睡眠性

血红蛋白尿。

•胆红素尿:尿液颜色呈深黄色或黄褐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乳糜尿:呈乳白色,有时可带少量红细胞。见于丝虫病或肾周围淋巴管阻塞,腹腔肿瘤、肾盂肾炎等。

•脓尿(pyuria)菌尿(bacteriuria)

1)尿内含有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渗出物,新鲜尿液即可混浊

2)脓尿放置后可有白色云絮状沉淀,菌尿呈云雾状,静置后不下沉

3)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47.外观及透明度

•常温下正常新鲜尿液清晰透明,放置后可出现微量絮状沉淀物。新鲜尿液出现混浊见于:

1)尿酸盐沉淀尿内尿酸盐较多时,在低温条件下可有淡红色或白色沉淀,遇碱或加热可溶解。

2)磷酸盐和碳酸盐白色晶体状,加热加酸溶解,碳酸盐加热加酸溶解时,可产生气泡。

3)脓尿: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细菌、炎性渗出液,呈白色絮状混浊,加热加酸后,混浊不变或加重。

48.酸碱反应

•正常新鲜尿呈弱酸性或中性,pH6o0〜6。5,可在pH4o5〜8。0波动;

1)尿呈酸性:痛风,肾结核,白血病,酸中毒,酮症酸中毒,4型肾小管酸中毒。

2)尿呈碱性:碱中毒,严重呕吐,变形杆菌感染,1、2、3型肾小管碱中毒。

49.气味

•尿液气味来自尿中的挥发性物质,受食物、饮料等的影响。

1)尿素分解——氨臭味

2)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

3)苯丙酮酸尿——鼠臭味

50.比重

•尿比重:在4℃条件下,尿液与相同容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正常成人普通膳食下,尿比重约为1.015〜1.025

•临床上用于估计尿的渗透压及病人的水化状态,可粗略判断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尿比重测定的临床意义

1)尿比重增高:见于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清蛋白尿、放射性照影剂。

2)尿比重降低:反映尿渗透压降低<220mOsm/kgH2。。见于AGN、ARF少尿期和多尿期、CRF、肾小管

间质病以及尿崩症。

51.尿蛋白

•正常人尿蛋白一般小于40mg/24h尿

•成人(非糖尿病者)上限为150〜200mg/24h尿,定性试验为阴性;尿清蛋白上限为30mg/24h。超过以上标

准称为蛋白尿(proteinuria)

52.0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

•是一种最常见的蛋白尿

•由于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了肾小球滤过膜,使其静电屏障作用减弱和(或)滤过膜孔径增大甚至

断裂,致血浆蛋白特别是清蛋白滤过,又称清蛋白尿

•根据滤过膜病变损伤程度及尿蛋白组成,又可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53.@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proteinuria

•尿蛋白以清蛋白为主,伴有少量小分子蛋白,如。2-M;尿中无大分子蛋白,如IgG、IgA、IgM、C3

•尿免疫球蛋白与清蛋白清除率之比<0.1

•尿蛋白半定量多为3+〜4+

•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54.<8)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tiveproteinuria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严重,甚至断裂,尿中大、中、小分子蛋白均可出现,如IgG、IgA、IgM、C3、清蛋白、

02-M

•尿免疫球蛋白与清蛋白清除率之比>0.5

•尿蛋白半定量+〜4+,定量在0.2〜3g/24h

•见于各种原发性、继发性及遗传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多为持续性,对治疗的反应常较差,预后不良

55.<8>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proteinuria

•因感染、中毒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所致的肾小管损害时,肾近曲小管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所产生的蛋白

尿

•尿蛋白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尿%-M、溶菌酶增高,尿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尿蛋白定性+~2+,定量多为

l~2g/24h

•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中毒性肾间质损害(又称中毒性肾病)、中草药肾病

56.(3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proteinuria

•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但由于血中某种小分子蛋白质产生异常增多,可经肾小球滤过,超过

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在尿中出现产生蛋白尿

•见于:

1)急性溶血(血红蛋白尿)

2)急性肌肉损伤(肌红蛋白尿)

3)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时,1g轻链产生增多

57.组织性蛋白尿

•正常人尿液中可含有少量可溶性的组织分解代谢产物和尿路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主要为小分子量的蛋白或

肽,一般方法无法检出。

•当泌尿系统受炎症、中毒或药物刺激后,组织分解代谢产物增加或分泌蛋白质增多,导致蛋白尿,24h尿蛋

白排泄量可达0。5-1。0g»

58.假性蛋白尿

肾脏各种泌尿道疾病而产生大量脓液、血液、粘液等含蛋白成分的物质,混入尿中。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59.尿糖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尿中糖量增高,此时的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

•葡萄糖尿(glucosuria)的产生原因:

1)糖代谢异常使血糖T,超过了肾糖阈

2)血糖正常但肾糖阈1,致肾性糖尿

•正常人尿糖0.56〜5.0mmol/24h,定性实验阴性。糖尿:定性方法测尿糖阳性(常达50mg/dl)

•血糖增高性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多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

叶功能亢进、嗜铭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类固醇性糖尿病)等。

•®血糖正常性糖尿:即肾性糖尿renalglucosuria,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所致。

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妊娠。,与糖尿病的鉴别要点是血糖耐量试验正常。

60.尿酮体

•酮体是供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酮尿(ketonuria):某些生理病理情况下,如剧烈运动、饥饿、妊娠呕吐、应激状态、糖尿病时,由于脂肪

动员加速,肝脏对脂肪酸氧化不全,酮体生成增加,引起血酮体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