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助推教师“研修共同体”同向同行_第1页
研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助推教师“研修共同体”同向同行_第2页
研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助推教师“研修共同体”同向同行_第3页
研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助推教师“研修共同体”同向同行_第4页
研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助推教师“研修共同体”同向同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出台,“互联网+教育”的逐步深入,泛在教育成为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无处不在的研修越来越重要,教师与外界研修的桥梁也越来越多元化,构建区域教师研修实践共同体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以课程为基础,以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为研修范畴,立足区域层面,以研究类别(项目+课程)、研修形式(线上与线下)、研修评价(四个维度)、研修模式(三个层面)为抓手,形成“一二四三”教师研修共同体范式,构建“科”与“技”并行、“科”与“技”并重的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关键词】项目式学习;研修实践共同体;共同体范式教师研修的现状传统的教师研修常规活动有三种形式,即个人研修、校级集备研修和区域集体研修。这里谈到的区域集体研修大部分是由区域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发起,更加依赖于区域学科教研员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如果教研员主动性强、工作积极认真、善于组织规划,就能够带动区域的教研活跃开展;反之,则教研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或者废弛。这种自上而下的研修模式,削弱了教师主动探索、分析思考和自我规划的能力,个人潜能和资源被忽视,难以得到应有的开发和重视,教师的研修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内涵价值与实践策略1.教师研修实践共同体的内涵价值一是顺应。教师及教研组作为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学习者团队,针对在教育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開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反思、经验分享及实践改进活动,并借此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二是发展。教师研修的价值在于追求“能力发展”。为此,有意义的教师研修就需要创建全员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和连贯接续的“能力发展连续体”。三是共创。教师研修是团队合作“众筹—共创”的学习过程,为此,就需要依据“脚手架预设+体验式学习”理念,创设全员全程参与并注重成效的学习过程。2.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策略首先,研修主题及活动过程设计需要具有对象群体的适切性。各共同体应综合考虑成员的已有经验、面临问题与发展需求,深入了解教学实践或学生活动,基于共同的经验、共同的愿景,设计相关的研修主题、实施过程与预期成效。其次,共同体教师研修团队应充分发挥每一名成员(教师)的主动参与性。团队成员重新确立各自的角色,从先前的“接受者”变成参与问题解决、互为资源、合作共建、实践改进的“自主学习者”,而研修组织者则变成学习主题及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互动研修过程的“引导者”、帮助参与者获得高质量学习体验的“促进者”。最后,教师研修应始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开展有序、长效的研修活动。出于问题解决与能力发展的价值追求,依据成员既有经验及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研修共同体设计研修主题,确定研修流程,确保预期成效及后续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做好随堂笔记及过程性反思[1]。新课标背景下,基于“项目+课程”案例研修点分析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为深入探究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价值,笔者以“项目+课程”的典型案例,通过四个维度进行研修点的深入分析,为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范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1.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智慧社区·物物互联”项目式系列课程,以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南开“云动”课程资源平台为载体,对应新课标的八年级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模块。本课程围绕“智慧社区”这一主题,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以微项目为依托,通过微项目式的跨学科融合体验,探讨“物联网+”这一核心概念。2.课程团队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是天津市南开区初中信息科技团队,教研员牵头,以南开“云动”课程资源平台为支持,以南开区两个学科实验校为基地,N个教育发展共同体的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全区21所学校划分为4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形成了“1+1+2+N”的团队机制,充分发挥了区域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共同体实验校经验的推广应用与分享。3.课程设计思路团队基于南开“云动”课程资源平台环境,科学建构纵向中小幼学段衔接,横向学科知识贯通,“线上+线下”融合式互动,探讨“物联网+”这一核心概念,力求采用多元化策略推进智慧教育新常态下的学习革命。在线上,团队依托南开“云动”课程资源平台,考虑网络课程的特点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课程平台所提供的讨论区、习题自测等模块的最大功能,采用交互式、混合式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克服线上“隔空”教学存在的不足。在线下,团队发挥信息科技学科实验校的优势,立足信息科技新课标,采用微项目初体验的切入方式,降低所涉及学科专业知识的难度,以小而精的项目,结合实物器材,让学生感受“物联网+”丰富应用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2]。4.课程实施团队以培养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STEM跨学科学习的研究模式,聚焦“感知物联网、体验智能社区和6个微项目(智能客厅、智能社区交通、超级灯光秀、远程烟雾报警器、智能防盗报警器和基于物联网下的智能巡逻车)”,涵盖“智慧社区”的多个领域,如智慧社区交通、智能安防、公共环境管理、智能家居等内容,将创新教育活动、人工智能教育、创客教育等渗透到信息科技学科学习中。团队以“智慧社区”微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学科知识及生活常识,从生活真实情境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项目+课程”研修点分析(1)项目对应的目标考查点:以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导向,理解“物联网+”的核心概念。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内容的层级递进,确定每次的研修主题;以教研员、骨干教师团队为引领,根据项目实际要求,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共同体基地(学科实验校)的实践效能,提升团队成员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反思项目的实践意义。(2)项目对应的能力考查点:符合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学习习惯,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问题引导等学习必要的“脚手架”,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团队协作能力。(3)项目对应的拓展思考点:课程的教学内容、讲义、教案等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如课程内容是否层次分明、启发性强,是否包含新媒体、新技术、新观点、新教学理念等;学生评价及学习成果评价是否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4)项目对应的跨学科、跨单元融合点:采用微项目初体验的切入方式,降低所涉及学科专业知识的难度,跨学科融合,兼顾科技、数学、物理、人文等多学科领域。教师以小而精的项目,结合实物器材,让学生感受“物联网+”丰富应用的同时,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特点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尤其是线上教学采用交互式、混合式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克服“隔空”教学存在的不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研修点分析,构建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范式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基于项目式学习,笔者及团队以课程为基础,以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为研修范畴,开展教师研修的现状调研、核心概念解读、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内涵价值及实践策略分析,构建了“一二四三”教师研修共同体范式(图1)。1.研修类别:项目+课程以課程为项目主线,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通过课程中丰富多彩的微项目,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亲历“项目+课程”,在已有知识体系中不断探索,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研修形式:线上研修和线下研修线上研修:教师加入共同体开展实践研修,基于项目式学习采用交互式、混合式的研修方式,依托学习通班级群、微信、腾讯会议、UMU互动等平台,最大限度地克服“隔空”研修存在的不足,让研修可以随时随地讨论、分享与交流[3]。线下研修:基于项目式学习,教师按组划分,构建区域研修实践共同体,作为共同体成员,教师们针对教学重难点,聚焦项目式学习的关键问题,对应的单元章节,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点,涉及的概念、方法、能力,涉及的信息技术工具等,探讨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确定问题解决的策略(情景、任务、活动)。3.研修评价:四个维度目标考查点考查教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成效,有效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点考查教师通过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活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进一步提升计算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拓展思考点考查项目式学习的科学性,要求内容层次分明,启发性强,包含新媒体、新技术、新观点、新教学理念等,学生评价及学习成果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跨学科、跨单元融合点考查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设计的真实情境问题,融合多学科、单元间的联系点,实现知识的迁移与互通,教学过程轻结果、重体验,善于捕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性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4.研修模式:三个层面研究性学习模式,一般分为确定项目主题、组织分工、搜集信息、分解项目、形成可行性方案、评价与展示等。主题探究模式是基于项目式学习,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师对某个问题或者某类问题自主地进行构建、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模式。STEM学习模式提倡跨学科教育,使用多学科的思维和知识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