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长江上游成都平原三星堆出土的变形兽面纹铜牌饰,一般认为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同类器为原型仿制而成。在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甘肃天水,也采集到了一件兽面纹铜牌饰,与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饰相类。由此可推知()A.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互动频繁 B.中华文明单源发端多元扩散C.我国古代青铜铸造领先世界 D.早期区域文明存在密切联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甘肃天水、成都平原三星堆都出土了与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饰相似的铜牌饰,印证了当时中原地区同西北、西南地区存在文化交流联系,D项正确;仅从文物的相似性,无法得出“交流频繁”,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特征是多元一体,并不是单源发端,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青铜铸造情况,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2.《公羊传》记载,“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司空谨别田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三年一换土易居”。这一做法()A.促进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B.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体现了土地经营的公平性 D.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司空谨别田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三年一换土易居”可知,井田制下土地按照优劣差别划分了三个等级,规定农民三年换土易居一次,这体现了公平经营土地的理想色彩,C项正确;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有制,该做法并不是公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效率高低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郡县制之下,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如柳宗元所说:“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这表明郡县制的实行()A.减少了吏治腐败的发生 B.彰显了秦律的赏罚分明C.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D.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史。据材料“郡县制之下,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可以看出郡县制之下,官员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说明其有利于集权政治的需要,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郡县制下的腐败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对集权政治的作用,无法彰显秦律的赏罚分明,排除B项;郡县制的实行,与官员的行政能力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4.242年,东吴攻下珠崖和儋耳后,恢复建制,并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当地蛮夷土著成为编户齐民。这一举措()A.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C.消除了区域经济间的差异性 D.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吴(中国)。根据材料“恢复建制,并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当地蛮夷土著成为编户齐民”可知,东吴在新占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并将土著变为编户齐民,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B项正确;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排除A项;“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东吴这一举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并没有奠定多民族国家统一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5.《隋书》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583年,隋朝将从东汉末年以来推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正式改成了州、县二级制。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旨在()A.变革地方机构建制 B.治滥裁冗节省开支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减少国事决策失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可以看出隋朝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成州、县二级制,是因为郡县设置太多,裁撤冗余郡县,优化了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变革地方机构建制”是措施而非目的,排除A项;精简机构、节省开支只是改革的部分目的,而非全部和主要目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地方管理,排除B项;影响国事决策的主要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唐高祖曾下诏书说:“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祇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这一政策()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C.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D.避免了唐朝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与内地不同,应该采取羁縻的政策,与这些地区保持良好的关系。结合所学,唐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设置了羁縻府、州,以各族首领为府州长官,统治当地人民。这种制度适应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项正确;唐朝中央政权与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不是并立政权的关系,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羁縻政策加强了边疆管理,有其积极作用。“削弱了对地方的统治力度”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避免战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7.1080年,宋神宗“始置六察司于御史台”,按察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督察的情况,每个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如果上任后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反映了()A.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激烈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按察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督察的情况,每个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可以看出六察司代表皇帝,对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进行督察,体现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从监察官员的设置,无法得出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状况,排除B项;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如汉代的内朝,也即相权受到削弱并非自宋朝开始,排除C项;宋朝监察官员对宰相的监察加强了,但监察官员的权力仍然不能与宰相相比,排除D项。故选A项。8.朱熹在《家礼》中以“名分”“爱敬”为家礼之本,从冠、婚、丧、祭四个方面对礼进行完善,对家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朱熹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秩序 B.实现儒学的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中“旨在”一词可以判断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中“朱熹”这一人物信息可知,时空为南宋中国。根据所学宋朝史实可知,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对家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凸显“名分”“爱敬”,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项正确;推广儒家礼仪规范不是主要目的,而且冠、婚、丧、祭等礼仪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推广,排除A项;实现儒学的生活化与材料中“名分”不符,也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朱熹是对家礼的完善补充,并不属于“重塑”,排除C项。故选D项。9.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进行元朝时长江南北农业经济的比较。长江以南各行省(如题所述的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粮赋总额相加大于50%,即B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长江南北比较;C项表述错误,如河南江北行省在长江以北,但经济并不落后;D项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在南宋时期完成。10.如图为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生动地描绘了明朝后期苏州的繁盛景象。从画卷中可以看出()A.明代对苏州工商业发展的重视 B.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C.商业的繁荣及市民生活的丰富 D.明朝时期对外贸易的繁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苏州)。据材料“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生动地描绘了明朝后期苏州的繁盛景象”,以及画卷内容可以看出,苏州城内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生活丰富,体现的是商业繁荣和市民生活状况,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政府管理和支持工商业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题干信息仅能反映商业和市民生活状况,无法得出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B项;苏州城内的繁盛景象反映国内商业,无法得出外贸易的繁盛,排除D项。故选C项。11.黄宗羲提出“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郡县上之于朝,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材料“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政府要选用具有发明的人,能够服务现实需要,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并未提及个性自由,工商皆本思想,排除AC项;有教无类反映的是教育理念,从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2.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该措施旨在()A.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B.开拓中国疆域版图C.强化对边疆地区治理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可以看出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代之以中央派遣的流官,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改土归流属于地方行政管理,主要目的是强化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加财政收入属于改土归流的影响,但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D项;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并未扩大疆域版图,排除B项。故选C项。13.如图是中国古代时期一条重要商路。对此描述正确的是()A.是欧亚间直接交流的重要通道 B.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联系C.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 D.成为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根据图片信息“宜宾、昆明、大理、腾冲、缅甸、印度”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西南商道的信息,该商道涉及西南地区、缅甸(东南亚国家)、印度(南亚地区)等地区,说明改商道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地区的信息,无法得出欧亚间直接交流的结论,排除A项;西南商道属于陆上的商业通道,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分支,排除C项;草原丝绸之路是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14.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其意在说明()A.一战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意识觉醒 B.和平解决殖民地问题是历史趋势C.一战动摇了欧洲世界中心地位 D.一战增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力量〖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非洲地区。根据材料“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推动非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A项正确;殖民地人民是通过武力斗争的方式最终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平解决殖民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一战对欧洲地位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客观上增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力量,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表是新加坡主要节日。由此可知新加坡()节日所属族群节日所属族群元旦全民新加坡国庆节全民春节华人哈芝节马来—穆斯林国际劳动节全民屠妖节印度族卫塞节佛教徒圣诞节基督徒/欧亚人A.多元文化并存共处 B.以欧洲文化为主流C.最具移民社会特征 D.宗教矛盾十分突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世界现代史(新加坡)。据材料“元旦……国际劳动节……卫塞节……圣诞节……”,可以看出新加坡有着多种文化节日,适应不同的族群,说明多元文化并存并处,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加坡存在多种文化,并不是以欧洲文化为主,排除B项;仅从文化节日,无法得出“最具”,排除C项;文化的并存相处,不能说明宗教矛盾突出,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白寿彝《中国通史》结合秦汉时期相关史实,论证白寿彝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秦汉是大一统国家的奠定和初步发展时期。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等,汉武帝时顺应时代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颁布推恩令,在全国划州设刺史,实行盐铁官营,尊崇儒术统一思想等。秦汉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期分别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度和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官僚政治体系形成,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秦汉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采取因俗而治的方法稳固边疆,秦灵活地加强岭南三郡的治理,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边疆管理机构,陆续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秦汉时期中国。首先,根据材料“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可以提出观点:秦汉是大一统国家的奠定和初步发展时期。其次:根据材料中提供的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和所学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史实,展开论证:如在大一统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边疆治理方面秦汉政府采取的举措,具体比如: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等,汉武帝时顺应时代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颁布推恩令,在全国划州设刺史,实行盐铁官营,尊崇儒术统一思想等。秦汉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采取因俗而治的方法稳固边疆,秦灵活地加强岭南三郡的治理,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边疆管理机构,陆续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等。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为后续王朝奠定了基础,是大一统国家的奠定和初步发展时期。17.下图为根据史书记载绘制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部分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说明当时货币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答案〗北方地区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该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落后,货币经济受到冲击,绢帛价值稳定,实物交换成为主要形式。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使用铜币作为货币。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相对稳定,随着人口南迁得到开发,商品经济发达,主要使用铜币作为货币。西北地区和岭南地区等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南北朝时期,西北边疆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和边境贸易繁荣,而岭南地区海外贸易逐步兴起,因此金银成为两地主要货币。〖解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货币使用情况:根据图示中铜币、金银以及绢帛等使用的空间区域可以得出,北方地区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经济落后,货币经济受到冲击,绢帛价值稳定,实物交换成为主要形式,再加上这是传统的农业区,因此绢帛使用较多;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使用铜币作为货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相比北方,南方政权相对稳定,北方大量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这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使用铜币作为货币;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和岭南地区等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南北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发展,西北边疆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和边境贸易繁荣,而岭南地区海外贸易逐步兴起,影响到这些地区的货币使用,因此金银成为两地的主要货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苏湖熟,天下足”说明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只是随着经济发展,地狭人稠的人地矛盾显现出来。大规模生产粮食作物显然不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于是粮食产区开始向水土便利的长江中游地区转移。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因其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但是“湖广熟,天下足”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江南农业生产的衰退。相反,江南地区始终维系着“鱼米之乡”的美誉。从明清赋税额度来看,在明清的多数年份,江浙地区承担的赋税额度是全国最高的。——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现象。〖答案〗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人口增加,江浙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型为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的模式。

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土地肥沃,明清时期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引进,人口的大量流入以及便利的交通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湖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和长途贩运的繁荣。〖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设问要求,阐释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可以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首先,描述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人口增加,江浙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型为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的模式。其次,对“湖广熟,天下足”的详细内容和信息进行阐述,根据材料“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只是随着经济发展,地狭人稠的人地矛盾显现出来。大规模生产粮食作物显然不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于是粮食产区开始向水土便利的长江中游地区转移。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因其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可知,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土地肥沃,明清时期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引进,人口的大量流入以及便利的交通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最后,阐述对社会和历史所带来的影响,根据材料“但是‘湖广熟,天下足’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江南农业生产的衰退。相反,江南地区始终维系着‘鱼米之乡’的美誉。从明清赋税额度来看,在明清的多数年份,江浙地区承担的赋税额度是全国最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和长途贩运的繁荣。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术与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织物的传输和流通,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材料二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都在大踏步前进,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装也应运而生。保罗·波烈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受关注的变革者。他设计了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又借鉴了东方剪裁手法推出“自由”装,还设计了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设计不再刻意去强调女性的曲线美,而是将服装设计为直线,以人为本,将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烈服装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又使得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加的深入。——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答案〗论题:服饰的变化是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的体现。阐释: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中国的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被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丝路沿线国家丝绸服饰的变化,如吐蕃“撒答剌欺锦”,吐蕃贵族袍,织金锦质孙服等是不同文化交流创新的集中表现,推动了技术传播和社会进步,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深度融合。20世纪,伴随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贸易扩大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的世界流动性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保罗·波烈抓住时代机遇,融合东西方服装文化,创新设计,如“孔子”大袍,“自由”套装等,推动了女装革命,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妇女解放。当前,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推动文明交融互鉴。〖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今中外的服饰文化。设问是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首先,根据主题结合材料得出论题。由材料一“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可得出论题:服饰的变化是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的体现。其次,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分别从古代服饰文化的变化,现代服饰文化的变化等角度论证说明。由材料“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术与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中国的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被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丝路沿线国家丝绸服饰的变化,如吐蕃“撒答剌欺锦”,吐蕃贵族袍,织金锦质孙服等是不同文化交流创新的集中表现,推动了技术传播和社会进步,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深度融合。由材料二“他设计了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又借鉴了东方剪裁手法推出‘自由’装,还设计了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设计不再刻意去强调女性的曲线美,而是将服装设计为直线,以人为本,将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烈服装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又使得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加的深入。”及所学可知,20世纪,伴随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贸易扩大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的世界流动性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保罗·波烈抓住时代机遇,融合东西方服装文化,创新设计,如“孔子”大袍,“自由”套装等,推动了女装革命,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妇女解放。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题,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推动文明交融互鉴。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长江上游成都平原三星堆出土的变形兽面纹铜牌饰,一般认为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同类器为原型仿制而成。在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甘肃天水,也采集到了一件兽面纹铜牌饰,与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饰相类。由此可推知()A.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互动频繁 B.中华文明单源发端多元扩散C.我国古代青铜铸造领先世界 D.早期区域文明存在密切联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甘肃天水、成都平原三星堆都出土了与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饰相似的铜牌饰,印证了当时中原地区同西北、西南地区存在文化交流联系,D项正确;仅从文物的相似性,无法得出“交流频繁”,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特征是多元一体,并不是单源发端,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青铜铸造情况,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2.《公羊传》记载,“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司空谨别田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三年一换土易居”。这一做法()A.促进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B.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体现了土地经营的公平性 D.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司空谨别田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三年一换土易居”可知,井田制下土地按照优劣差别划分了三个等级,规定农民三年换土易居一次,这体现了公平经营土地的理想色彩,C项正确;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有制,该做法并不是公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效率高低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郡县制之下,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如柳宗元所说:“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这表明郡县制的实行()A.减少了吏治腐败的发生 B.彰显了秦律的赏罚分明C.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D.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史。据材料“郡县制之下,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可以看出郡县制之下,官员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说明其有利于集权政治的需要,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郡县制下的腐败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对集权政治的作用,无法彰显秦律的赏罚分明,排除B项;郡县制的实行,与官员的行政能力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4.242年,东吴攻下珠崖和儋耳后,恢复建制,并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当地蛮夷土著成为编户齐民。这一举措()A.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C.消除了区域经济间的差异性 D.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吴(中国)。根据材料“恢复建制,并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当地蛮夷土著成为编户齐民”可知,东吴在新占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并将土著变为编户齐民,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B项正确;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排除A项;“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东吴这一举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并没有奠定多民族国家统一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5.《隋书》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583年,隋朝将从东汉末年以来推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正式改成了州、县二级制。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旨在()A.变革地方机构建制 B.治滥裁冗节省开支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减少国事决策失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可以看出隋朝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成州、县二级制,是因为郡县设置太多,裁撤冗余郡县,优化了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变革地方机构建制”是措施而非目的,排除A项;精简机构、节省开支只是改革的部分目的,而非全部和主要目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地方管理,排除B项;影响国事决策的主要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唐高祖曾下诏书说:“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祇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这一政策()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C.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D.避免了唐朝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与内地不同,应该采取羁縻的政策,与这些地区保持良好的关系。结合所学,唐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设置了羁縻府、州,以各族首领为府州长官,统治当地人民。这种制度适应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项正确;唐朝中央政权与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不是并立政权的关系,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羁縻政策加强了边疆管理,有其积极作用。“削弱了对地方的统治力度”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避免战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7.1080年,宋神宗“始置六察司于御史台”,按察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督察的情况,每个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如果上任后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反映了()A.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激烈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按察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督察的情况,每个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可以看出六察司代表皇帝,对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进行督察,体现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从监察官员的设置,无法得出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状况,排除B项;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如汉代的内朝,也即相权受到削弱并非自宋朝开始,排除C项;宋朝监察官员对宰相的监察加强了,但监察官员的权力仍然不能与宰相相比,排除D项。故选A项。8.朱熹在《家礼》中以“名分”“爱敬”为家礼之本,从冠、婚、丧、祭四个方面对礼进行完善,对家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朱熹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秩序 B.实现儒学的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中“旨在”一词可以判断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中“朱熹”这一人物信息可知,时空为南宋中国。根据所学宋朝史实可知,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对家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凸显“名分”“爱敬”,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项正确;推广儒家礼仪规范不是主要目的,而且冠、婚、丧、祭等礼仪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推广,排除A项;实现儒学的生活化与材料中“名分”不符,也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朱熹是对家礼的完善补充,并不属于“重塑”,排除C项。故选D项。9.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进行元朝时长江南北农业经济的比较。长江以南各行省(如题所述的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粮赋总额相加大于50%,即B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长江南北比较;C项表述错误,如河南江北行省在长江以北,但经济并不落后;D项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在南宋时期完成。10.如图为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生动地描绘了明朝后期苏州的繁盛景象。从画卷中可以看出()A.明代对苏州工商业发展的重视 B.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C.商业的繁荣及市民生活的丰富 D.明朝时期对外贸易的繁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苏州)。据材料“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生动地描绘了明朝后期苏州的繁盛景象”,以及画卷内容可以看出,苏州城内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生活丰富,体现的是商业繁荣和市民生活状况,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政府管理和支持工商业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题干信息仅能反映商业和市民生活状况,无法得出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B项;苏州城内的繁盛景象反映国内商业,无法得出外贸易的繁盛,排除D项。故选C项。11.黄宗羲提出“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郡县上之于朝,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材料“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政府要选用具有发明的人,能够服务现实需要,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并未提及个性自由,工商皆本思想,排除AC项;有教无类反映的是教育理念,从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2.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该措施旨在()A.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B.开拓中国疆域版图C.强化对边疆地区治理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可以看出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代之以中央派遣的流官,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改土归流属于地方行政管理,主要目的是强化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加财政收入属于改土归流的影响,但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D项;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并未扩大疆域版图,排除B项。故选C项。13.如图是中国古代时期一条重要商路。对此描述正确的是()A.是欧亚间直接交流的重要通道 B.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联系C.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 D.成为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根据图片信息“宜宾、昆明、大理、腾冲、缅甸、印度”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西南商道的信息,该商道涉及西南地区、缅甸(东南亚国家)、印度(南亚地区)等地区,说明改商道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地区的信息,无法得出欧亚间直接交流的结论,排除A项;西南商道属于陆上的商业通道,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分支,排除C项;草原丝绸之路是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14.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其意在说明()A.一战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意识觉醒 B.和平解决殖民地问题是历史趋势C.一战动摇了欧洲世界中心地位 D.一战增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力量〖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非洲地区。根据材料“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推动非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A项正确;殖民地人民是通过武力斗争的方式最终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平解决殖民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一战对欧洲地位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客观上增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力量,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表是新加坡主要节日。由此可知新加坡()节日所属族群节日所属族群元旦全民新加坡国庆节全民春节华人哈芝节马来—穆斯林国际劳动节全民屠妖节印度族卫塞节佛教徒圣诞节基督徒/欧亚人A.多元文化并存共处 B.以欧洲文化为主流C.最具移民社会特征 D.宗教矛盾十分突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世界现代史(新加坡)。据材料“元旦……国际劳动节……卫塞节……圣诞节……”,可以看出新加坡有着多种文化节日,适应不同的族群,说明多元文化并存并处,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加坡存在多种文化,并不是以欧洲文化为主,排除B项;仅从文化节日,无法得出“最具”,排除C项;文化的并存相处,不能说明宗教矛盾突出,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白寿彝《中国通史》结合秦汉时期相关史实,论证白寿彝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秦汉是大一统国家的奠定和初步发展时期。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等,汉武帝时顺应时代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颁布推恩令,在全国划州设刺史,实行盐铁官营,尊崇儒术统一思想等。秦汉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期分别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度和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官僚政治体系形成,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秦汉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采取因俗而治的方法稳固边疆,秦灵活地加强岭南三郡的治理,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边疆管理机构,陆续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秦汉时期中国。首先,根据材料“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可以提出观点:秦汉是大一统国家的奠定和初步发展时期。其次:根据材料中提供的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和所学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史实,展开论证:如在大一统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边疆治理方面秦汉政府采取的举措,具体比如: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等,汉武帝时顺应时代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颁布推恩令,在全国划州设刺史,实行盐铁官营,尊崇儒术统一思想等。秦汉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采取因俗而治的方法稳固边疆,秦灵活地加强岭南三郡的治理,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边疆管理机构,陆续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等。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为后续王朝奠定了基础,是大一统国家的奠定和初步发展时期。17.下图为根据史书记载绘制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部分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说明当时货币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答案〗北方地区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该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落后,货币经济受到冲击,绢帛价值稳定,实物交换成为主要形式。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使用铜币作为货币。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相对稳定,随着人口南迁得到开发,商品经济发达,主要使用铜币作为货币。西北地区和岭南地区等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南北朝时期,西北边疆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和边境贸易繁荣,而岭南地区海外贸易逐步兴起,因此金银成为两地主要货币。〖解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货币使用情况:根据图示中铜币、金银以及绢帛等使用的空间区域可以得出,北方地区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经济落后,货币经济受到冲击,绢帛价值稳定,实物交换成为主要形式,再加上这是传统的农业区,因此绢帛使用较多;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使用铜币作为货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相比北方,南方政权相对稳定,北方大量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这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使用铜币作为货币;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和岭南地区等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南北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发展,西北边疆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和边境贸易繁荣,而岭南地区海外贸易逐步兴起,影响到这些地区的货币使用,因此金银成为两地的主要货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苏湖熟,天下足”说明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只是随着经济发展,地狭人稠的人地矛盾显现出来。大规模生产粮食作物显然不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于是粮食产区开始向水土便利的长江中游地区转移。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因其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但是“湖广熟,天下足”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江南农业生产的衰退。相反,江南地区始终维系着“鱼米之乡”的美誉。从明清赋税额度来看,在明清的多数年份,江浙地区承担的赋税额度是全国最高的。——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现象。〖答案〗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人口增加,江浙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型为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的模式。

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土地肥沃,明清时期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引进,人口的大量流入以及便利的交通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湖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和长途贩运的繁荣。〖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设问要求,阐释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可以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首先,描述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人口增加,江浙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型为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的模式。其次,对“湖广熟,天下足”的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