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此差异产生的根源是()A.人才选拔地域倾向 B.社会流动性的增强C.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可知,题干所示为唐代737年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士人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北方大州多,南方小州多,说明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人口多于南方,C项正确;科举名额是按人口比例分配的,不体现统治者人才选拔的地域倾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人口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决定的,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发生在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故选C项。2.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宰相贾昌朝与枢密副使吴育争执,御史中丞高若纳言“阴阳不合,责在宰相”,贾昌朝因此罢相;皇佑三年(1051年)十月,宰相文彦博出知许州,起因于殿中侍御史唐介的弹劾。这些事件的发生本质上反映了()A.君相矛盾的激化 B.宰相权力遭到削弱C.君主专制的加强 D.监察机构地位上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宰相文彦博出知许州,起因于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的弹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御史弹劾宰相,并使宰相被罢免,有利于削弱相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君相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宰相权力遭到削弱是现象不体现本质,排除B项;材料只讲到监察机构的职能,不涉及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3.明朝时期一些商人“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文人士子也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出入市井,与商人、名工巧匠、艺人等交游。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B.开明的文化政策C.政府社会控制松弛 D.社会心理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一些商人‘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文人士子也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出入市井,与商人、名工巧匠、艺人等交游”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士农工商的四民秩序,因此商品经济发展是原因,即城市工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政府社会控制的放松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民众社会心理改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为清朝前期针对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据此可知,清政府()危机地区背景措施东南: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黑龙江流域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北部:新疆葛尔丹叛乱平定叛乱,实行盟旗制度西北: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平定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西南:西藏宗教问题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A.逐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C.与明朝地方管理制度一脉相承 D.面临严重的民族与边疆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经略边疆,通过平定叛乱、抵抗侵略、明确边界、设置管理机构等措施,逐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与“签订《尼布楚条约》”“册封达赖和班禅”等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明朝废行省、三司分权和清朝恢复省制等地方管理制度有很大差别,排除C项;据所学,清朝前期成功抵御了沙俄入侵,平定了边疆叛乱,巩固了大一统,严重的民族与边疆危机的出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5.1839年7月,一名英国水手酗酒后打死香港村民林维喜,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设法庭自行处理。林则徐根据《滑达尔各国律例》严正地指出“犯罪若在伊国地方,自听伊国办理,而在天朝地方,岂得不交官宪审办?”要求义律交凶伏法。林则徐此举是()A.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 B.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C.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 D.近代主权意识的萌芽〖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林则徐与英方严正交涉,要求按照国际法原则审判在华犯罪的英国人,是近代主权国家意识萌芽的体现,D项正确;据所学,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是在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林则徐与义律交涉结果,不能得出其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的结论,排除B项;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与“林则徐根据《滑达尔各国律例》”严正抗议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恭祝中華民囻萬歲》,其中“囻”字意在表明()A.以民为本 B.自由平等 C.主权在民 D.国民平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恭祝中華民囻萬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框代表国界,“国”里面是“玉”代表皇帝的玉玺,指代天子坐镇中央,而“囻”里面是“民”,造字的本意是体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体现人民主权,C项正确;以民为本是民本思想,是以承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排除A项;“囻”体现的是主权在民,而非自由平等,排除B项;国民平等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与“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1919年5月底,陈独秀发文,将五四运动视为“国民爱国自卫”的体现,并提议“平民”以“强力发挥民主政治的精神”来“征服政府”。恽代英认为五四运动“可使平民注意政局之腐败,而生不满现在之思想,为革新之动机”。这些评价深刻反映了五四运动()A.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促进了国民意识的觉醒C.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 D.是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陈独秀发文,将五四运动视为‘国民爱国自卫’的体现,恽代英认为五四运动‘可使平民注意政局之腐败,而生不满现在之思想,为革新之动机’。”可知,五四运动中民众的力量得以体现,因此陈独秀和挥代英都认为应当发挥民众的力量,以征服政府或者实现革新,这说明五四运动对民众的觉悟有深刻影响,B项正确;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民众的影响,而非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民众的影响,而不是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年画,其中有文字说明:拖拉机耕地,农业合作办法强,土地连片像海洋,耕地使用拖拉机,又深又快多打粮。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A.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逐步实施C.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至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农业合作办法强”可知,此时在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上的“拖拉机”是工业化的成就,因此背景是在一五计划,B项正确;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是1956-1966年,期间变农业合作社为人民公社,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农业合作社,与土地改革运动无关,排除C项;“大跃进”时间是在1958年,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的报刊头条是一则媒体时评,据此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是()A.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正式颁布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C.中共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一国两制”政治构想提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中的时间显示为1979年7月,这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之后的信息,C项正确;治国安邦总章程一般指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是指1982年宪法,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排除D项。故选C项。10.仔细观察如图中的线路,并结合所学判断,与该图直接相关的史实是()A.张骞出使西域 B.唐朝对外贸易C.郑和七下西洋 D.新航路开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西汉、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到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和阿拉伯帝国的商贸路线,可判断此时的中国应该为唐朝,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最远到达西域诸国,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此时的明朝都城在北京,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两个主要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材料中的路线不符合新航路的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11.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A.基督教会统治严重阻碍欧洲发展 B.阿拉伯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C.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D.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知,材料强调阿拉伯对保存欧洲文化做出的努力,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D项正确;基督教会统治严重阻碍欧洲发展,与材料中描述的主要信息不符,排除A项;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排除B项;题干只强调了阿拉伯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传回欧洲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所以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2.美国学者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因为意大利城市垄断着东方贸易,……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们十分自然地企图寻找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的通往东方的道路。”这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旨在()A.传播天主教 B.掠夺海外财富C.扩张殖民地 D.推动商业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意大利城市垄断着东方贸易,找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的通往东方的道路”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就是为了打破意大利的贸易垄断,获取高额的商业利润,B项正确;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确实有宗教意图,但材料不体现,排除A项;海外殖民扩张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欧洲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后果,而不是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13.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4.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反映了()A.欧美国家对拉美的殖民侵略 B.拉美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C.印第安人保护传统文化意识 D.西方民族主义潮流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拉美)。根据材料“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民族独立意识增强,B项正确;题干所讲述的是要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并未涉及欧美国家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A项;发出这一呼吁的不是印第安人,而是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排除C项;题干要求的是文化的独立性,不体现与西方民族主义潮流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工业化浪潮在全球的扩张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至1985年(世界)。根据材料“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可知,1950年至1985年,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增加、能源消耗增多这些都是工业发展对劳动力和原料、能源需求增加带来的,即工业化浪潮在全球的扩张,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现代科技的进步性不能解释能源消耗的增多,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提出“三和”外交政策,和平曙光显露;随后,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世界茫然;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时,世界紧张到了极点,当危机过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这表明()A.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B.美国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C.美苏斗争促使战争一触即发 D.两极格局中对抗与妥协并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平曙光显露”、“柏林危机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世界局势趋向缓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极格局中既有对抗又有妥协,对抗与妥协并存,D项正确;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并非一直处于优势,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美国是否“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一触即发”,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的100年里,工业化使很多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影响不断增长。从1815年到1914年,官吏、教师、金融家、律师、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在挪威人口中所占比例从6%增至22%,这些人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社会阶级,他们最初通过各种交往形式结成社会群体,比如19世纪的阅读圈子、咖啡馆、社交俱乐部或文化组织。身为中产阶级一员意味着不仅识字,还拥有文凭,最好是高中和大学或职业资格证书都有,参加各种团体、恶善事业或社会开展的活动,有足够的收入在环境宜人的郊区买一栋别墅或一套舒适的公寓房子。赢得社会地位不是靠爵位或世袭,而是凭个人奋斗、品德高尚、生活方式和“体面”的外在表现。19世纪初,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士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诸多方面也是政治中坚力量,但他们越发感到,必须与社会底层成员分享权力。——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材料二186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430万初等教育适龄儿童中,有近200万人处于失学状态,而当时英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使其普及义务教育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这种紧迫感使英国议会在1870年和1876年先后通过了两部教育法,规定实行强制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责令教育官员定期巡察公立学校运作状况,以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学秩序。1870-1880年间,英国建立公立小学近4000所,缓解了普通劳工子女的入学问题。1896年教育法进一步将初等教育改为免费教育,大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原来在工厂、作坊或街头的孩童进入一种专业化的"学习空间",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更加系统和彻底地区隔开来。尤为重要的是,现代学校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看重儿童的经济价值,而是更加重视其身心健康和成长价值。在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英国初等教育就这样得到了普及。——摘编自《光明日报:许志强:十九世纪英国儿童福利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普及初等教育历史背景。〖答案〗(1)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繁荣;造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推动了欧洲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民主和平等意识深入人心;推动了中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但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2)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客观上需要更多有知识、懂技能的新型劳动者;19世纪后期,随着德国、美国的日益崛起,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解析〗(1)影响: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从经济上来说,工业化的进步使欧洲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繁荣;从政治上来说,推动了欧洲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调整;从思想上来说,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民主和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并根据材料一“19世纪的100年里,工业化使很多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影响不断增长。”和材料一“19世纪初,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士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诸多方面也是政治中坚力量,但他们越发感到,必须与社会底层成员分享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造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推动了中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但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2)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1年”“1896年”并结合所学可推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客观上需要更多有知识、懂技能的新型劳动者;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德国、美国的日益崛起,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根据材料二“在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英国初等教育就这样得到了普及。”可推出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18.赋税制度的变革,事关王朝兴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出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推行租庸调制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答案〗(1)使国家有稳定的赋役来源;减轻农民的负担;“为民制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时间。(2)背景:均田制遭破坏,户口不实;安史之乱后,各级政府随意加税;富者逃税,贫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逃户增多,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作用:简化征税项目;扩大征税范围,增加政府收入;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可分析出使国家有稳定的赋役来源;根据材料“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可分析出减轻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可分析出“为民制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时间。【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可分析出均田制遭破坏,户口不实;根据材料“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可分析出安史之乱后,各级政府随意加税;根据材料“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可分析出富者逃税,贫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根据材料“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可分析出官吏盘剥,逃户增多,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作用: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分析出简化征税项目;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可分析出扩大征税范围,增加政府收入;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分析出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9.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修铁路,在中国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血泪史。从1867年之后,朝廷上下就为应不应该修建铁路吵翻了天。福建巡抚李福泰指责电线、铁路都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而且,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巨大灾难。1865年,以英商怡和洋行为主,在上海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计划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以方便上海港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为由,获取了征地权,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清廷委派官员与英国驻沪领事谈判购买吴淞铁路事宜。怡和开价30万两白银,中方官员费尽口舌,最终以28.5万两成交。铁路转手后,清廷当即宣布将之拆毁。——摘编自吴晓波:《跌荡100年》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修建的吴淞铁路被拆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影响。〖答案〗(1)原因:担心修铁路危害统治;受到封建思想影响,担心修铁路破坏风水;英国偷建铁路,未经清政府许可;保守势力对外来新事物的排斥。(2)影响:促进了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进程;促进信息流通、知识的传播;铁路修筑受制于列强,便于列强的侵略。〖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福建巡抚李福泰指责电线、铁路都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可知,担心修铁路危害统治;根据材料“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巨大灾难。”可知,受到封建思想影响,担心修铁路破坏风水;根据材料“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为由,获取了征地权,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可知,英国偷建铁路,未经清政府许可;根据材料“铁路转手后,清廷当即宣布将之拆毁。”可知,保守势力对外来新事物的排斥。【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4——1911年(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可知,促进了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可知,促进信息流通、知识的传播;根据材料“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修筑受制于列强,便于列强的侵略。20.东西方文明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阅读以下史料,完成任务。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生活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希腊志》则提出另一种说法: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法]戈岱司编,耿昪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阅读以上史料,根据自己的解读,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论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是中华文明象征,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建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又派张骞两次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此后,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主要交通道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生活在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生活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在其所撰《希腊志》中都对中国的丝绸的生产有所记载,说明丝绸和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主要纽带。综上所述,西汉王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交流的纽带。示例二:中西文明交流历史悠久。论述: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公元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生活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在其所撰《希腊志》中都对中国的丝绸的生产有所记载,说明中西文明交流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文献也记载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大量西域物种,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也使中原地区了解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同时,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到西域。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把它命名为“丝绸之路”。综上所述,东西方文献记载和东方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证,都证实了中国丝绸西传的历史,这说明东西方文明交流历史悠久。示例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西交流增加,相互的了解更加接近真实。论述:中西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然而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地理阻隔,中西间的交流并不多,以致古代希腊、罗马人虽然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但对丝的生产过程的描述却多凭想象和猜测,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记录。如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东西方交流逐渐增多,对相互的了解逐渐加深,错误的知识传播也相应减少,对对方的描述逐渐接近真实。如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希腊志》对中国丝的生产的描述。综上所述,随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增多,相互之间的了解更接近真实。示例四:公元前后,东西方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略)〖解析〗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2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丝绸传到了古希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联系起来,促进了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这个角度提出论题: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论述可以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开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史实。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此差异产生的根源是()A.人才选拔地域倾向 B.社会流动性的增强C.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可知,题干所示为唐代737年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士人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北方大州多,南方小州多,说明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人口多于南方,C项正确;科举名额是按人口比例分配的,不体现统治者人才选拔的地域倾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人口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决定的,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发生在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故选C项。2.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宰相贾昌朝与枢密副使吴育争执,御史中丞高若纳言“阴阳不合,责在宰相”,贾昌朝因此罢相;皇佑三年(1051年)十月,宰相文彦博出知许州,起因于殿中侍御史唐介的弹劾。这些事件的发生本质上反映了()A.君相矛盾的激化 B.宰相权力遭到削弱C.君主专制的加强 D.监察机构地位上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宰相文彦博出知许州,起因于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的弹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御史弹劾宰相,并使宰相被罢免,有利于削弱相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君相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宰相权力遭到削弱是现象不体现本质,排除B项;材料只讲到监察机构的职能,不涉及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3.明朝时期一些商人“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文人士子也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出入市井,与商人、名工巧匠、艺人等交游。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B.开明的文化政策C.政府社会控制松弛 D.社会心理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一些商人‘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文人士子也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出入市井,与商人、名工巧匠、艺人等交游”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士农工商的四民秩序,因此商品经济发展是原因,即城市工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政府社会控制的放松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民众社会心理改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为清朝前期针对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据此可知,清政府()危机地区背景措施东南: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黑龙江流域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北部:新疆葛尔丹叛乱平定叛乱,实行盟旗制度西北: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平定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西南:西藏宗教问题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A.逐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C.与明朝地方管理制度一脉相承 D.面临严重的民族与边疆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经略边疆,通过平定叛乱、抵抗侵略、明确边界、设置管理机构等措施,逐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与“签订《尼布楚条约》”“册封达赖和班禅”等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明朝废行省、三司分权和清朝恢复省制等地方管理制度有很大差别,排除C项;据所学,清朝前期成功抵御了沙俄入侵,平定了边疆叛乱,巩固了大一统,严重的民族与边疆危机的出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5.1839年7月,一名英国水手酗酒后打死香港村民林维喜,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设法庭自行处理。林则徐根据《滑达尔各国律例》严正地指出“犯罪若在伊国地方,自听伊国办理,而在天朝地方,岂得不交官宪审办?”要求义律交凶伏法。林则徐此举是()A.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 B.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C.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 D.近代主权意识的萌芽〖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林则徐与英方严正交涉,要求按照国际法原则审判在华犯罪的英国人,是近代主权国家意识萌芽的体现,D项正确;据所学,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是在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林则徐与义律交涉结果,不能得出其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的结论,排除B项;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与“林则徐根据《滑达尔各国律例》”严正抗议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恭祝中華民囻萬歲》,其中“囻”字意在表明()A.以民为本 B.自由平等 C.主权在民 D.国民平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恭祝中華民囻萬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框代表国界,“国”里面是“玉”代表皇帝的玉玺,指代天子坐镇中央,而“囻”里面是“民”,造字的本意是体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体现人民主权,C项正确;以民为本是民本思想,是以承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排除A项;“囻”体现的是主权在民,而非自由平等,排除B项;国民平等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与“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1919年5月底,陈独秀发文,将五四运动视为“国民爱国自卫”的体现,并提议“平民”以“强力发挥民主政治的精神”来“征服政府”。恽代英认为五四运动“可使平民注意政局之腐败,而生不满现在之思想,为革新之动机”。这些评价深刻反映了五四运动()A.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促进了国民意识的觉醒C.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 D.是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陈独秀发文,将五四运动视为‘国民爱国自卫’的体现,恽代英认为五四运动‘可使平民注意政局之腐败,而生不满现在之思想,为革新之动机’。”可知,五四运动中民众的力量得以体现,因此陈独秀和挥代英都认为应当发挥民众的力量,以征服政府或者实现革新,这说明五四运动对民众的觉悟有深刻影响,B项正确;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民众的影响,而非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民众的影响,而不是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年画,其中有文字说明:拖拉机耕地,农业合作办法强,土地连片像海洋,耕地使用拖拉机,又深又快多打粮。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A.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逐步实施C.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至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农业合作办法强”可知,此时在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上的“拖拉机”是工业化的成就,因此背景是在一五计划,B项正确;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是1956-1966年,期间变农业合作社为人民公社,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农业合作社,与土地改革运动无关,排除C项;“大跃进”时间是在1958年,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的报刊头条是一则媒体时评,据此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是()A.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正式颁布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C.中共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一国两制”政治构想提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中的时间显示为1979年7月,这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之后的信息,C项正确;治国安邦总章程一般指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是指1982年宪法,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排除D项。故选C项。10.仔细观察如图中的线路,并结合所学判断,与该图直接相关的史实是()A.张骞出使西域 B.唐朝对外贸易C.郑和七下西洋 D.新航路开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西汉、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到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和阿拉伯帝国的商贸路线,可判断此时的中国应该为唐朝,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最远到达西域诸国,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此时的明朝都城在北京,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两个主要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材料中的路线不符合新航路的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11.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A.基督教会统治严重阻碍欧洲发展 B.阿拉伯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C.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D.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知,材料强调阿拉伯对保存欧洲文化做出的努力,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D项正确;基督教会统治严重阻碍欧洲发展,与材料中描述的主要信息不符,排除A项;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排除B项;题干只强调了阿拉伯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传回欧洲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所以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2.美国学者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因为意大利城市垄断着东方贸易,……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们十分自然地企图寻找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的通往东方的道路。”这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旨在()A.传播天主教 B.掠夺海外财富C.扩张殖民地 D.推动商业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意大利城市垄断着东方贸易,找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的通往东方的道路”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就是为了打破意大利的贸易垄断,获取高额的商业利润,B项正确;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确实有宗教意图,但材料不体现,排除A项;海外殖民扩张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欧洲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后果,而不是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13.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4.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反映了()A.欧美国家对拉美的殖民侵略 B.拉美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C.印第安人保护传统文化意识 D.西方民族主义潮流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拉美)。根据材料“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民族独立意识增强,B项正确;题干所讲述的是要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并未涉及欧美国家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A项;发出这一呼吁的不是印第安人,而是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排除C项;题干要求的是文化的独立性,不体现与西方民族主义潮流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工业化浪潮在全球的扩张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至1985年(世界)。根据材料“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可知,1950年至1985年,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增加、能源消耗增多这些都是工业发展对劳动力和原料、能源需求增加带来的,即工业化浪潮在全球的扩张,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现代科技的进步性不能解释能源消耗的增多,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提出“三和”外交政策,和平曙光显露;随后,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世界茫然;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时,世界紧张到了极点,当危机过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这表明()A.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B.美国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C.美苏斗争促使战争一触即发 D.两极格局中对抗与妥协并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平曙光显露”、“柏林危机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世界局势趋向缓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极格局中既有对抗又有妥协,对抗与妥协并存,D项正确;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并非一直处于优势,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美国是否“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一触即发”,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的100年里,工业化使很多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影响不断增长。从1815年到1914年,官吏、教师、金融家、律师、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在挪威人口中所占比例从6%增至22%,这些人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社会阶级,他们最初通过各种交往形式结成社会群体,比如19世纪的阅读圈子、咖啡馆、社交俱乐部或文化组织。身为中产阶级一员意味着不仅识字,还拥有文凭,最好是高中和大学或职业资格证书都有,参加各种团体、恶善事业或社会开展的活动,有足够的收入在环境宜人的郊区买一栋别墅或一套舒适的公寓房子。赢得社会地位不是靠爵位或世袭,而是凭个人奋斗、品德高尚、生活方式和“体面”的外在表现。19世纪初,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士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诸多方面也是政治中坚力量,但他们越发感到,必须与社会底层成员分享权力。——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材料二186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430万初等教育适龄儿童中,有近200万人处于失学状态,而当时英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使其普及义务教育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这种紧迫感使英国议会在1870年和1876年先后通过了两部教育法,规定实行强制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责令教育官员定期巡察公立学校运作状况,以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学秩序。1870-1880年间,英国建立公立小学近4000所,缓解了普通劳工子女的入学问题。1896年教育法进一步将初等教育改为免费教育,大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原来在工厂、作坊或街头的孩童进入一种专业化的"学习空间",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更加系统和彻底地区隔开来。尤为重要的是,现代学校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看重儿童的经济价值,而是更加重视其身心健康和成长价值。在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英国初等教育就这样得到了普及。——摘编自《光明日报:许志强:十九世纪英国儿童福利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普及初等教育历史背景。〖答案〗(1)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繁荣;造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推动了欧洲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民主和平等意识深入人心;推动了中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但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2)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客观上需要更多有知识、懂技能的新型劳动者;19世纪后期,随着德国、美国的日益崛起,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解析〗(1)影响: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从经济上来说,工业化的进步使欧洲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繁荣;从政治上来说,推动了欧洲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调整;从思想上来说,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民主和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并根据材料一“19世纪的100年里,工业化使很多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影响不断增长。”和材料一“19世纪初,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士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诸多方面也是政治中坚力量,但他们越发感到,必须与社会底层成员分享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造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推动了中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但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2)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1年”“1896年”并结合所学可推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客观上需要更多有知识、懂技能的新型劳动者;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德国、美国的日益崛起,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根据材料二“在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英国初等教育就这样得到了普及。”可推出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18.赋税制度的变革,事关王朝兴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出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推行租庸调制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答案〗(1)使国家有稳定的赋役来源;减轻农民的负担;“为民制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时间。(2)背景:均田制遭破坏,户口不实;安史之乱后,各级政府随意加税;富者逃税,贫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逃户增多,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作用:简化征税项目;扩大征税范围,增加政府收入;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可分析出使国家有稳定的赋役来源;根据材料“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可分析出减轻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可分析出“为民制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时间。【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可分析出均田制遭破坏,户口不实;根据材料“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可分析出安史之乱后,各级政府随意加税;根据材料“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可分析出富者逃税,贫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根据材料“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可分析出官吏盘剥,逃户增多,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作用: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分析出简化征税项目;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可分析出扩大征税范围,增加政府收入;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分析出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9.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修铁路,在中国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血泪史。从1867年之后,朝廷上下就为应不应该修建铁路吵翻了天。福建巡抚李福泰指责电线、铁路都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而且,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巨大灾难。1865年,以英商怡和洋行为主,在上海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计划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以方便上海港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为由,获取了征地权,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清廷委派官员与英国驻沪领事谈判购买吴淞铁路事宜。怡和开价30万两白银,中方官员费尽口舌,最终以28.5万两成交。铁路转手后,清廷当即宣布将之拆毁。——摘编自吴晓波:《跌荡100年》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修建的吴淞铁路被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