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在1989年发起的“可视人计划”中,首次提出了“虚拟数字人”一说法。国内与之相关的说法首次出现在第174届香山科学会议“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科技问题”讨论中。从时间上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虚拟数字人”这一名称的首次提,都发生在医学领域。随着我国对“虚拟数字人”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布的《20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中所阐述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虚拟数字人”成为各行业关注的新对象。白皮书中对“虚拟数字人”的定义虽没有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建设性的指出“虚拟数字人”是指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与具备实体的机器人不同,“虚拟数字/依赖显示设备而存在。”“虚拟数字人”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拥有人的外观,有特定的相貌、性别和性格等人物特征;二是拥有人的行为,具有用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作表达的能力;三是拥有人的思想,具有识别外界环境并能与之交流互动的能力。从目前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白皮书中所提出的前两点特征已是“当下虚拟数字人”所普遍具备的而第三点特征却只是“强AI”(人工智能)才具有的,文创行业内并未将其作为是否属于“拟数字人”的硬性划定标准。有关虚拟数字人的分类,行业内普遍认可以技术为导向的分类方法。在产业实践中,将虚拟数字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非交互型虚拟数字人,第二类是智能驱动型虚拟数人,第三类是真人驱动型虚拟数字人。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在于终端对语音动画生成和处方式上的差异。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虚拟数字人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服务型虚拟数字人,另一类是身份型虚拟数字人。近些年身份型虚拟数字人越来越成为行业内的发展热点,人们所熟知的“洛天依”就是身份型虚拟数字人。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以虚拟数字人与现实的对照状态为参照的分类方法。第一类为在世类虚拟数字人,例如百度APP联合演员龚俊发布的数字人“俊俊”。第二类为创造类虚拟数字人,例如天猫品牌日的数字主理人“AYAYI”(超写实虚拟数字人)。第三类为传奇类虚拟数字人,例如数字王国发布的“虚拟邓丽君”。(摘编自袁梦泽《拟像视角下虚拟数字人审美研究》)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部署,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如此密集的信息发布,传递出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的决心。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转型是由内而外、脱胎换骨地蜕变。这正是我国博物馆在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2年7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虚拟数字人“艾雯雯”通过短视频正式和观众见面。“艾雯雯”名字寓意以AI(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展示对文明、文化、文物的喜爱,对文博工作的热爱。艾雯雯身穿的“新青年”T恤,字样来源于国博馆藏的《新青年》封面,展示了新时代新青年的精神信仰。不难发现,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相对简单。以视频展示为主,尚未真正做到与观众自由交流互动;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后续发展乏力,亟待资金、技术、内容策划等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人应用集中在“宣传展示型”代言人和“观众服务型”引导员的虚拟人应用场景上,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数字人给博物馆带来的新型服务功能,以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作为博物馆数字人,既需要美观的皮囊,又需要有趣的灵魂。现实案例中,博物馆数字人外形趋同,依旧没有脱离“美女主播”“美女讲解员”的传统形象,真正实用的数字人应该是“智慧”的。博物馆在数字人应用探索中应关注美丽外表背后AI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对话中的意图、槽位、语料等设计,专业语料库的建设等。数字人的“智慧”问答体现在对每个意图设计和问法语料的丰富程度上。专业语料越充沛,人机对话效果越好。然而,市面上没有一款专门为博物馆或文博单位定制的成熟产品。配套的基础数据不足,导致博物馆数字人只有“颜值”,缺乏“内涵”。技术公司的探索固然重要,但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知识的研究与积累、解读更重要。在内容构建中,博物馆要开展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给智慧模型进行“信息投喂”。所谓“博物馆知识”信息目前分为两类。一是交通信息、开放信息、服务设施等服务型信息;二是展览信息、展品信息、历史等知识型信息。这其中既有通识,又有专业知识。这些信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收集、整理、解读等处理,并对非结构化的自然语言进行结构化处理。整个数字人智慧模型构建的过程,需要专业的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和智能对话管理平台等技术支撑。虚拟数字人的制作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还需要结合大众审美,融合多门学科知识,如心理学、艺术学等,是跨学科的挑战。博物馆数字人组织建设是系统性建设工作,需要博物馆多个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不仅是技术部门,还需要展览策划部门、社会教育部门、开放服务部门、文创开发部门等相互配合。例如,文博专业知识语料库建设,需要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解读得通俗易懂,需要研究员的基础性研究,讲解员的讲解词撰写,还需要非结构化到结构化的自然语言转化。基于博物馆真正业务的底层需求,打造专属的数字人服务模式,才能使应用场景创新落地。(摘编自孙芮英《文博数字人创作与应用探索》)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虚拟数字人”因医学科技发展需求而提出,随着研究的深入,“虚拟数字人”可使用的领域已逐渐向外拓展。B.

拥有人的外观、人的行为、人的思想,这些特征是“虚拟数字人”必须具备的,尽管第三点并不是硬性划定标准。C.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博物馆将实现高质量发展。D.

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内容策划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无法完全满足宣传展示和服务观众的需求。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对“虚拟数字人”做出界定,发布的白皮书中指出“虚拟数字人”是指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B.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体、理念等发生巨大改变的必然结果,身份型虚拟数字人“艾雯雯”应运而生。C.

开展大量基础性工作,建设充足的专业语料库,完善配套的基础数据,博物馆就能推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虚拟数字人。D.

虚拟数字人的“智慧”与AI技术在智能对话设计和专业语料库建设中的应用程度密切相关,专业语料越充沛,人机对话效果越好。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虚拟数字人“有趣的灵魂”的一项是(

)A.

伽瑶作为“云游敦煌”的首位数字讲解员,能随时随地跟线上游客交流敦煌文化知识,带领更多人领略敦煌文化的魅力。B.

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华智冰,是一名扎着马尾辫,背着红色双肩包,穿着白板鞋的女生,其面容、旁白均由AI技术生成。C.

数字公司在节目后台运用动捕技术,将生动可爱的实习数字主持人“小漾”带到《你好星期六》舞台上,与台下观众互动。D.

导演卡梅隆精心打造《阿丽塔:守护天使》中的虚拟卡通人物阿丽塔,为了细节真实,做了1000万根头发和500万个毛孔。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表格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部门名称展览策划与研究部门①开放服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部门职能博物馆展览大纲展品背后的故事挖掘与撰写等讲解词撰写、通俗化解读、观众反馈的汇总与分析等开放服务信息,包括交通、开放信息、设施、餐饮服务等信息②相关专业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A.

根据材料内容,①处指的是“社会教育部门”。B.

根据材料内容,②处可填“处理相关信息,提供技术支撑等”。C.

博物馆数字人建设涉及诸多部门和专业,需要多部门联动进行分工合作。D.

博物馆数字人建设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核心,着力搭建专业技术平台。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请简要分析。【答案】1.D

2.C

3.A4.D

5.

①借助事实论据证明。如数字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类型数字人的出现,表明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②列举国家政策,引用权威言论证明。如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要求“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③根据现状进行逻辑推论。为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吸引观众,博物馆“需要关注数字人给博物馆带来的新型服务功能”。【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医学科技发展需求而提出”强加因果,原文是说“‘虚拟数字人’这一名称的首次提出,都发生在医学领域”,并未说“因……而提出”。B.“必须具备的”过于绝对,应是“宜具备”,而非“必须具备”。C.“明确指出”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表明“如此密集的信息发布,传递出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的决心”,并未“明确指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C.“博物馆就能推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虚拟数字人”错误。依据原文“专业语料越充沛,人机对话效果越好。然而……导致博物馆数字人只有‘颜值’,缺乏‘内涵’。技术公司的探索固然重要,但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知识的研究与积累、解读更重要。在内容构建中,博物馆要开展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可知,“博物馆就能推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说法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伽瑶”作为数字人,具有专业的敦煌文化知识,能随时随地与观众交流,体现了数字人“有趣的灵魂”这一特征。B.突出的是“美观的皮囊”,不能体现其“智慧”,所以不符合“有趣的灵魂”这一特征。C.“数字公司在节目后台运用动捕技术”不是“小漾”的“智慧”,所以不符合“有趣的灵魂”这一特征。D.是阐述虚拟卡通人的投入是巨大的,与“灵魂”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D.“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核心”错,根据“技术公司的探索固然重要,但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知识的研究与积累、解读更重要”可知,技术部门并非核心部门。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借助事实论据。结合“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转型是由内而外、脱胎换骨地蜕变。这正是我国博物馆在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2年7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虚拟数字人‘艾雯雯’通过短视频正式和观众见面”可知,“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用数字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类型数字人的出现等事实论证了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②列举国家政策、引用权威言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可知,分析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再引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重要观点,证明这是国家重要方针之一。③根据现状进行逻辑推论。“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都相对简单,以视频展示为主,尚未真正做到与观众自由交互……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数字人给博物馆带来的新型服务功能,以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作者从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求来分析当前数字人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对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瓷枕王宇穆天伦双手举起油黑发亮的瓷枕,三步跨出铁匠铺,抖动手臂,用力一甩,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瓷枕碎片飞溅在乌驼镇的青石板街头。街坊邻居观之,摇头,唏嘘,不解。“穆掌柜,一套四合院就这么砸没了。”说话的是一个精瘦老头儿,弯下腰,拣起一块残片,瞧了又瞧,长叹一声,“这是宋朝磁州窑的珍品,民间流传甚少,只要脑袋焐热瓷枕,就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去浊气,助睡眠。”老头儿的话还没说完,从人群中闪出一个壮硕的中年汉子,双眼暴突,脸如锅底:“爹,你仇富仇到自家头上了?”穆天伦眉毛上扬,看了一眼儿子穆斗,仰头大笑:“养家过日子离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要这破玩意儿干啥。”说完,慢腾腾地回屋去了。穆斗站在青石板街上,嘴角不停抽动,脸上涌起层层波纹。穆家祖传铁匠手艺,大到耕田的犁耙,小到精巧的掏耳勺,样样都能拿出手。乌驼镇人认定了穆家铁器,青石板街头再无第二家铁匠铺。穆斗没上过学堂,可天资聪颖,是锻铁的好料子。穆天伦倾囊相授,穆斗心领神会。而立之年的穆斗,打铁技术已经超过了他爹,尤其是淬火技艺,堪称一绝。不过,穆斗心眼儿太活泛,偶尔会在淬火细节上做文章,所造铁器好看,不耐用。穆天伦看在眼里,抡锤砸铁,训诫穆斗。穆斗倒也听话,立行立改。穆天伦年过七旬,抡不动大锤,就在乌驼镇的南街新开了一家铁匠铺,交给穆斗经营,自己蹲守东街铁匠铺,零敲碎打,弄几件铜勺铁铲。闲暇时,泡一壶老茶,躺在老木床上,看着青石板街上人来人往。穆家铁匠铺的老木床说是床,其实是一块长六尺宽三尺厚五寸的榆木板,灰不灰黑不黑,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床头摆放的瓷枕和榆木板一样苍老,两头翘中间凹,上大下小,暗藏着蝙蝠图案,形如涂满黑漆的元宝。据说,瓷枕是祖上传下来的,一年四季枕不离床,床不离枕,黑不溜秋地摆放在铁匠铺门口,从没有人正眼瞧过。打铁是个辛苦活儿,干累了,穆天伦就把脑袋搁在瓷枕上,眯一会儿,展展腰,铆足了劲儿,再干。说不清是哪一天,做古董生意的精瘦老头儿脚踏青石板,站在铁匠铺前,不看铜勺不买铁铲,冷眼盯着瓷枕看,时而蹙眉,时而颔首。天上落雨,打在青石板上,老头儿浑然不知。也不知过了多久,老头儿双手抱拳,满脸堆笑:“掌柜的,出让瓷枕吗?价钱好商量。”穆天伦在老木床上坐着,上下打量着老头儿:“这里是铁匠铺,不卖瓷器。”老头儿走进一步,悄声说:“瓷枕归我,所得银钱你可以再建一家铁匠铺子。”穆天伦朗声长笑,挥手,送客。穆家有值钱瓷枕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穆斗当然也听到了这个好消息,只是他一言不发,和往日一样,抡大锤,造铁器,淬火工序做得一丝不苟。那老头儿像中邪似的,不肯离开乌驼镇,三天两头去东街。穆天伦不甚其烦,扬言要砸碎瓷枕。穆斗深知他爹的脾气,扔下大锤奔东街而来,可还是迟了一步。入夜,风轻,蝉鸣,伸手不见五指。穆斗睡不着,沿街而行,不知不觉就走到东街铁匠铺,屋里灯火还亮着,似有人语。穆斗凑近窗口看,穆天伦和那个精瘦老头儿相谈甚欢,老木床上赫然摆放着眼熟的瓷枕。穆斗打小就在铁匠铺玩耍,成天把瓷枕当马骑,长大后学打铁,困了累了,就枕着瓷枕,躺在老木床上养身。摇曳的灯光下,他还看见木床上摆放着一沓银票。尽管他也见过银票,但从没见过这么多银票堆放在一起。“穆掌柜的这一招瞒天过海实在高明,老夫佩服。”“实不敢当,斗大的字我不识一布袋,枉活一世人,感谢你成全了我的一桩心事。”两人的对话云里雾里的,穆斗听不明白。老头儿喝尽最后一口茶,把瓷枕装进褡裢,起身要走。穆天伦顺手拿起银票塞进袖口,开门送客。穆斗悄悄退下,躲进墙角,屏声静气,却止不住心头一阵狂喜。他想,老爷子就是精明,害怕别人眼馋,闹出什么事端来,才演了一出当众怒砸瓷枕的好戏。细细地想,又不对劲儿,他是穆家的独苗,有啥事也不能瞒着他。青石板街头传来几声犬吠,惊醒了正在沉思的穆斗。他紧走几步,推门进屋:“爹,从今往后,咱家有好日子过了,不用打铁了吧。”穆天伦瞅了儿子一眼,脱鞋,上炕:“打铁人不打铁干啥?不早了,你回去吧。”穆斗搓了搓手:“爹,你的袖口鼓鼓囊囊的,藏啥好东西了?”穆天伦一愣,随即脱了衣衫,抖了又抖,啥都没有。穆斗无语,悄然离去,从此很少再去东街铁匠铺。两年后,北街建成了一所学堂,待开蒙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听先生讲学。听到这个消息后,穆斗扔下大锤去东街铁匠铺,只见穆天伦的鼻梁上架一副老花镜,佝偻着脊背,正在锻造一把戒尺。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穆天伦用力甩出瓷枕开头,“咔嚓”一声脆响引出故事,同时引发读者的好奇。B.

街坊四邻摇头、唏嘘、不解,表现出周围人们对穆家拥有黑瓷枕这件事情的不屑一顾。C.

“黑瓷枕”事件紧紧牵动着穆斗的情绪,他时而狂喜,时而暴怒,反映人物心理的变化。D.

榆木床板上苍老的黑瓷枕看似普通,但外形和其上蝙蝠图案都暗示了它的价值不菲。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动作、神态等描摹了精瘦老头见到“黑瓷枕”后的痴迷与忘情,侧面写出穆家祖传下来的“黑瓷枕”十分珍贵。B.

入夜后,寂静、“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黑暗神秘的氛围,烘托了穆斗紧张烦躁的心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C.

倒叙手法在小说创作中十分常见,本文开篇先交代“黑瓷枕”被砸,设置悬念,这与鲁迅《祝福》一文的叙述手法相同。D.

小说语言简洁凝练、言简义丰,长短句错落,雅俗有致,与茹志鹃小说《百合花》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迥异。8.

小说的结尾看似与“黑瓷枕”无关,实则交代了卖掉“黑瓷枕”的前因后果。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构建这个关系的。9.

穆天伦身上既有传统手艺人坚守传承的匠人精神,又有超越平常的博大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B

7.B

8.

①结尾简洁交代北城建成一所学堂,用穆天伦认真打造戒尺的细节巧妙道出了他卖掉黑瓷枕的结果和原因。②文章用“穆斗没上过学堂”“斗大的字我不识一布袋”“感谢你成全了我的一桩心事”等细节为文末情节设伏,暗示卖出黑瓷枕的前因后果。

9.

①穆天伦坚守铁匠本分,将祖传的手艺做到极致,青石板街头再无第二家铁匠铺。②穆天伦不仅看重铁匠手艺传承,也注重德行教养。教儿子打铁倾囊相授,儿子在淬火技艺上做文章,他砸铁训诫,是对匠人精神的坚守传承。③穆天伦因存有未能读书识字的心事,卖掉祖传的宝贝,开办学堂,让待开蒙的孩子都免费听先生讲学,他造福于民的行为,与儿子单纯希望卖掉黑瓷枕过好日子的心愿相比较,体现了超越平常的博大情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不屑一顾”错。根据文意可知,黑瓷枕价值不菲,“街坊邻居观之,摇头,唏嘘,不解”,体现的是一种惋惜和不解。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烘托了穆斗紧张烦躁的心理”错。这里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个充满情感和故事性的夜间氛围,具有神秘感,衬托出穆斗内心的不平静,“紧张烦躁”过度解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及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细节和情节,对“黑瓷枕”的去向留下了悬念。结尾通过穆斗听说北街建成学堂的消息后的反应,以及穆天伦在铁匠铺锻造戒尺的场景,间接揭示了“黑瓷枕”被卖掉是为了资助学堂的建立。如此解答了悬念,形成了情节上的高潮和转折,揭示了“黑瓷枕”的去向和穆天伦的行为结果,巧妙道出了穆天伦卖掉黑瓷枕的结果和原因。②根据“穆斗没上过学堂”“斗大的字我不识一布袋,枉活一世人”可知,父子二人均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感谢你成全了我的一桩心事”,暗示了穆天伦心中有一个愿望。结尾揭示谜底,交代穆天伦在北街建成了一所学堂。文中的这些细节为文末情节设伏,是穆天伦行为动机的线索,暗示卖出黑瓷枕的前因后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根据“大到耕田的犁耙,小到精巧的掏耳勺,样样都能拿出手”可知,穆天伦作为铁匠,将祖传的手艺做到极致,这体现了他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坚守;根据“乌驼镇人认定了穆家铁器,青石板街头再无第二家铁匠铺”可知,在青石板街头,没有第二家铁匠铺能与穆家的技艺相媲美,这展现了他在专业领域内的卓越和独特性。②根据“穆天伦倾囊相授,穆斗心领神会”可知,穆天伦看重铁匠手艺的传承;“穆斗心眼儿太活泛,偶尔会在淬火细节上做文章,所造铁器好看,不耐用”,他对儿子进行教诲和训诫,“抡锤砸铁,训诫穆斗”,显示了他对匠人精神的坚持,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德行教养。③根据“斗大的字我不识一布袋,枉活一世人,感谢你成全了我的一桩心事”可知,穆天伦因自己未能读书识字而心有遗憾,他选择卖掉祖传的宝贝“黑瓷枕”来开办学堂,让村里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这一行为体现了他超越个人利益,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博大情怀。穆天伦的行为与儿子原本的心愿产生了一定冲突,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更符合社会责任的道路。这种情感与理性的平衡展现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理性判断,丰富了角色的内涵,也加深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深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以告令师,作《汤誓》。(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材料二: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瞻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节选自《六韬·文韬》)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夏A德若兹B今C朕必往D尔尚及予E一人F致天之罚G予H其大理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文中指握、持,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把”意思相同。B.

格,文中指来、至,与《大学之道》中“物格而后知至”的“格”意思不同。C.

啬,文中指种植谷物,后作“穑”。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D.

振,文中指救济,这与《屈原列传》中“新浴者必振衣”的“振”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桀施行暴虐的政治,耽于逸乐,纵欲放荡。成汤因害怕上天责怪自己不体恤百姓,于是起兵讨伐夏桀。B.

夏桀耗尽民众的力量,掠夺他们的财富,使他们消极怠惰,怨恨不合,最终使得自己身败名裂,国破家亡。C.

国家的祸福盛衰不是天命自然变化的结果,而在于国君。国君贤明,国家就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D.

尧帝作为圣贤君主,品德正直高尚,崇尚简朴,治理国家依靠贤臣,赏罚分明,深受百姓的支持与爱戴。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2)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14.

请结合材料,概述成汤灭夏建商原因。【答案】10.

BDG

11.C12.A

13.

(1)天下纷杂,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造成这样原因是什么呢?(2)不因为劳役的缘故,妨害百姓的农时,抑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奉行无为而治。

14.

①夏桀施行暴政,荒淫无道。②诸侯作乱,社会动荡。③民众苦夏已久,意欲灭夏。④成汤代天讨伐,论功行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夏王的德行已经败坏到如此地步,如今我一定要前去讨伐他。你们还是跟随我去实行上天的惩罚,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夏德若兹”为完整的主谓句,可独立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今”作“朕必往”的状语,“朕必往”为完整的主谓句,可独立成句,故应在D处断开;第二个“予”作“其大理女”的主语,故应在第二个“予”的前面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把”,均是“握、持”的意思。句意:成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讨伐昆吾。/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B.正确。“格”,来、至;/探究。句意:来,你们大家过来。/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C.“啬,文中指种植谷物”错,“啬”,文中指收获谷物。句意:叫我们舍弃农事去打仗。D.正确。“振”,通“赈”,救济;/抖动。句意:救济祸患伤亡的人家。/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成汤因害怕上天责怪自己不体恤百姓”错。结合““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可知,成汤想告诉百姓他起兵讨伐夏桀是顺应天意的,并不是因害怕上天责怪自己不体恤百姓而讨伐夏桀。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熙熙”,盛多,纷杂;“治”,治理的好,安定太平;“所以”,……的原因。(2)“以”,因为;“害”,妨碍,妨害;“约”,约束,节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夏桀为虐政淫荒”可知,夏桀施行暴政,荒淫无道。②由原文“诸侯昆吾氏为乱”可知,诸侯作乱,社会动荡。③由原文“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可知,民众苦夏已久,意欲灭夏。④由原文“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以告令师,作《汤誓》”可知,成汤代天讨伐,论功行赏。参考译文:材料一:夏桀施行暴虐的政治,荒淫无道,还有诸侯昆吾氏也起来作乱。成汤于是发动军队,率领诸侯出征,由伊尹跟随,成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讨伐昆吾,又去讨伐夏桀。成汤说:“来,你们大家过来,你们都要听着我说的话。不是我个人敢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很多罪恶,我也听你们大家说,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讨。现在夏桀犯下很多罪恶,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现在你们大家可能会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百姓,叫我们舍弃农事去打仗。’你们可能还会说:‘他有罪,又能把他怎么样呢?’夏桀耗尽了夏国民众的力量,掠夺夏国民众的财富。夏国的民众都消极怠惰,怨恨不合,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落山呢?我们都愿与你一起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败坏到如此地步,如今我一定要前去讨伐他。你们还是跟随我去实行上天的惩罚,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不会自食其言。”成汤把这些话告诉给传令长官,写下了《汤誓》。(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材料二: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杂,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君贤与不贤的关系呢?还是天命自然变化的结果呢?”太公说:“国君不贤,就会国家危难人民动乱;国君贤明,就会国家太平人民安定。所以,国家的祸福在于国君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命的变化。”文王说:“古代圣贤君主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太公说:“从前帝尧统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称他是圣贤君主。”文王说:“帝尧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太公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装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稀奇的宝物,不珍藏古玩宝器,不听淫靡的音乐,不粉饰宫廷墙垣。用鹿裘御寒,用粗布衣遮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为劳役的缘故,妨害百姓的农时,抑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奉行无为而治。官吏中凡忠心耿耿、正直守法的就升迁他的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他的俸禄。百姓中孝敬父母、抚爱幼小的就表彰并敬重他,尽力从事农耕、发展蚕桑的就慰劳勉励他。区别善恶良莠,品德高尚的可在其门闾加以标志,以示崇敬。提倡心志公平,节操端正,以法制禁止邪恶虚伪。对自己厌恶的人,有功也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喜爱的人,有了罪过同样进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的人,救济祸患伤亡的人家。帝尧自己奉行节俭生活,征用的赋税劳役也很少。因此天下百姓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容,百姓爱戴他象景仰日月一样,亲近他象亲近父母一样。”文王说:“伟大啊!贤明君主的德行!”(节选自《六韬·文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望梁石头城罗邺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B.

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C.

“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D.

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16.

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

16.

①本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频频回首,既有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忧思。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②词中的句子寓情于景。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抒发了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焦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错误,“浪声吹岸”主要运用的是听觉元素,描述的是波浪拍打岸边所发出的声音,而并没有涉及到视觉元素。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本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人通过直接表达“无限悲愁事”,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和兴衰无常的感慨。同时“欲下荒城回首频”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具象化,传达出诗人站在荒凉的城楼上,频繁地回望过去,思考着历史的变迁和自身的处境。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直接、强烈地传递给读者。《桂枝香·金陵怀古》则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六朝旧事随流水”的景象,借助流水这一意象来暗示历史的流逝和不可逆转。同时“寒烟衰草凝绿”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于金陵古都繁华不再的感慨。这种寓情于景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地传递给读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深邃的宇宙意识和深刻的生命意识。(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日出前天空色彩快速变化的奇幻景象,展现自然景色的壮美与神奇,为下文描绘日出蓄势。(3)小明计划趁五一假期游西北,你作为导游,想引用唐宋诗人写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他介绍当地景物,以激发他的游玩兴趣。【答案】

①.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②.

江月年年望相似

③.

极天云一线异色

④.

须臾成五采

⑤.

明月松间照

⑥.

清泉石上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已、臾、采、洲、渡,羌、怨、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论哪种科技,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就可能引发多少问题。且科技引发的经常是全新的、未知的、令人不安的问题,这种现象在现实中

。所谓“好的科技”,应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比如,原子弹绝对不是一项“好的科技”,因为它会剥夺人们的生命,剥夺人们选择的权利和所有可能。原子弹这种武器是“抹杀一切”的。但当原子能与发电联系起来时,人们就能借此获得更多的可能和选择。电灯会照亮黑夜,延长白天,电能孕育新的力量。手工劳动可以通过电力实现自动化,提高效能。人们会因此产生新的创意,实现新的可能。虽然原子弹与核电都来自原子能,但它们是

的两种科技。一个会抹杀所有可能,另一个会拓展更多可能。判断一项科技,要尽可能思考这项技术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无限的可能性。科技不是一个___③___的中立存在,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发新的问题。二者比例看似各占一半,其实不然。科技带来的益处占比为51%,而它引发的问题占比为49%。虽然二者之间只存在2%的微妙差别,但是如果将这个比例放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我们就会看到其差别有多么大。因此,所谓的进步,从来不是只看当下就能断言的,而是要结合历史才能看清。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下列句子中的“尽”与文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

孙少平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推了一把。C.

作寒作暑无处避,花落花开尽他意。D.

当下心中大喜,却故意的尽了那风水几句。20.

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请简要概括。【答案】18.

①屡见不鲜/司空见惯/数见不鲜

②截然相反/迥然不同/截然不同

③不偏不倚

19.B20.

①辩证地认识事物,凡事都具有两面性。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是不断变化的。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面内容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科技引发全新的、未知的、令人不安的问题这一现象在现实中的频繁和常见,故此处可填“屡见不鲜/司空见惯/数见不鲜”。屡见不鲜:指多次见到的事物,就并不感到新奇。司空见惯:司空经常看到,就不觉得奇怪,形容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数见不鲜:指多次见到的事物,就并不感到新奇。第②处,结合后文“一个会抹杀所有可能,另一个会拓展更多可能”可知,两种科技完全不同,故此处可填“截然相反/迥然不同/截然不同”。截然相反: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完全不同。第③处,此处所填成语用来修饰“中立存在”,故此处可填“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原指折中调和;现形容位置准确或态度中立,客观公正。【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字“尽”意思是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动词。A.消失,动词。B.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动词C.任凭,动词。D.追问,动词。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无论哪种科技,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就可能引发多少问题”可知,应辩证地认识事物,凡事都具有两面性。②由“原子弹绝对不是一项‘好的科技’,因为它会剥夺人们的生命,剥夺人们选择的权利和所有可能。原子弹这种武器是‘抹杀一切’的。但当原子能与发电联系起来时,人们就能借此获得更多的可能和选择。电灯会照亮黑夜,延长白天,电能孕育新的力量。手工劳动可以通过电力实现自动化,提高效能。人们会因此产生新的创意,实现新的可能”可知,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是不断变化的。③由“科技不是中立存在的,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发新的问题。二者比例看似各占一半,其实不然。科技带来的益处占比为51%,而它引发的问题占比为49%。虽然二者之间只存在2%的微妙差别,但是如果将这个比例放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我们就会看到其差别有多么大。因此,所谓的进步,从来不是只看当下就能断言的,而是要结合历史才能看清”可知,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治乱循环本是常事。但是,山西古今盛衰间的落差之大,可以说无出其右。今天的山西有多落魄,

。只有理解山西几千年来的辉煌、动荡与沉沦,方能穿越浮华,抵达文明的深处。纵跨山西各个时期的地上建筑,见证着5000年华夏文明走过的痕迹:在西侯度的动物烧骨里,你可与180万年前的古人类相遇;在云冈大佛的琉璃双眸下,可目睹北魏工匠的一钎一斧;在永乐宫近1000平方米的壁画前,赞叹元代色彩艺术的精妙绝伦;在香烟缭绕的五台山顶,你将被响彻百年的钟声穿透心灵;历经千年的晋国宗祠,是记录历史变迁的艺术载体;雄伟壮阔的应县木塔用榫卯结构,封印了中国建筑史的奇迹;城墙斑驳的平遥古城,彰显了晋商汇通天下的卓越功绩;巍峨陡峭的太行山脉见证了千百年来民族的融合与统一。表里山河、伟岸气魄的三晋大地,散落着先人智慧灿若繁星,也凝聚着无数文明传续的印记。四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看的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亭台楼阁,

。晋南的临汾是尧舜舞台,晋北的大同是北魏皇都,晋中的太原是李唐龙城,文明在这里从肇始到激荡,再到成熟包容,最终走向世界。小则来看,山西是民族融合的熔炉;中则来看,山西是中国人文的重要孵化器;大则来看,伴随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世界急需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最好途径,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

①历史上的山西就有多辉煌;②而是文明的生发;③就是发现(了解、走进)山西。

22.

表里山河、伟岸气魄的三晋大地,散落着先人灿若繁星的智慧(或“散落着先人智慧,先人智慧灿若繁星”),也凝结着无数文明传续的印记。【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山西古今盛衰间的落差之大,可以说无出其右”可知,今天的山西有多落魄,历史上的山西就有多辉煌,故此处可填“历史上的山西就有多辉煌”。第②处,结合前文“五千年看山西,看的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亭台楼阁”可知,此处应填“而是……”;再结合后文“晋南的临汾是尧舜舞台,晋北的大同是北魏皇都,晋中的太原是李唐龙城,文明在这里从肇始到激荡,再到成熟包容,最终走向世界”可知,山西是文明的生发地,故此处可填“而是文明的生发”。第③处,结合“文明在这里从肇始到激荡,再到成熟包容,最终走向世界。小则来看,山西是民族融合的熔炉;中则来看,山西是中国人文的重要孵化器;大则来看,伴随中国的快速崛起”可知,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最好途径应是发现(了解、走进)山西,故此处可填“就是发现(了解、走进)山西”。【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散落先人智慧灿若繁星”藕断丝连,可改为“散落着先人灿若繁星的智慧”或“散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