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秋的意象_第1页
浅谈秋的意象_第2页
浅谈秋的意象_第3页
浅谈秋的意象_第4页
浅谈秋的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秋”的意象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在《九辩》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悲凉凄怆的内心感情熔铸于瑟索荒凉的自然秋景之中,就开凿了“悲秋”之先河。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文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成为一个“类”概念的话语符号,凝聚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将悲秋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别: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以上四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抒发出浓浓的悲秋之情。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以上几例均在极细微的事物中写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三、思乡“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叹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因此,离别怀人、羁旅思乡成为众多咏秋作品的主题。有的以秋写相思之苦如:李商隐在巴山驿馆的楼头看雨,勾起无尽的相思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有的以秋写思乡之痛如:孟浩然于“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寒冷秋景中感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早寒江上有怀》)。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而高调颂秋的又不乏其人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这也是欣赏古代诗词的一种技巧。而“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1)“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2)受传统审美体验的驱使,我国古代文人于四时各有不同的审美选择,因此不同的述秋之诗也反映出了诗人的独树一帜的风格与迥异的性格和魅力,以及诗人的人生态度,如:1.秋意象意味着气势磅礴、壮阔博大曹操当年亲率大军追歼袁绍残部,誓师北伐,出卢龙寨,临碣石山而跃马扬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不觉吟咏出自己的豪情壮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意象中所蕴涵的悲秋意识已带有深广的人生哲理,引发出了对人生范式的认识与思考。4.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社稷黎民忧患之叹的渲染前人曾把文人士大夫比作国家的“肝肾”,把他们的文学创作比作国家的“声息”。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所选古典诗词篇目中,部分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就是对社稷黎民忧患之叹的渲染。“诗圣”杜甫就常以己之言发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叹。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开篇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极力渲染秋风之疾猛,秋声之咆哮,以及眼见求亲告友才盖起的栖身之所被风吹毁的万分焦急心情,为下文叙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铺垫蓄势。可贵的是,结尾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他人,表达了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阔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以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屋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与奉献情怀,诗人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无情吹毁的苦况,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思想。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载,在镇宁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西夏军赞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这一时期的感怀之作,词开篇点明边地风景的奇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渲染秋天肃杀、荒漠、寂寥的气氛,为下阙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怀做了充分的铺垫。下阙先表明矛盾心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立志打退进犯的外敌的爱国精神正是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羌管悠悠霜满地”,此时夜寒霜浓,而悠悠的羌笛,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悲怆的情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此词通过“秋雁”、“秋霜”等意象,渲染了深切的忧国思乡之情,悲中有壮,不落悲秋的俗套。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