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六国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六国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六国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六国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八单元《六国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悉写作背景。2.积累文言知识,丰富文学常识。3.梳理论证思路,鉴赏说理艺术。一、导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朱德题于三苏祠)

苏洵,眉州眉山人,自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他少不喜学,喜游历名山大川,27岁时始发奋读书。并著有《衡论》、《权书》、《几策》数十篇。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并列成为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文学成就在于议论文,

他认为作文要“言当事之要”,“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往往针对北宋社会现实而作,提出诸多革新措施。

从语言艺术上来说,苏洵的散文以气势取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旁征博引。

二、知人论世

北宋王朝重文轻武,轻视军事装备。在抵御契丹、西夏上负多胜少。宋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契丹白银20万两,绢30万匹。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宋朝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以物赂敌,换取一时苟安。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

《六国论》选自《权书》,苏洵在写这篇文章时,尚未有功名。苏洵借六国旧事针砭北宋当下,向统治者敲起警钟。三、写作背景(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弊在赂秦

(lù)

思厥先祖父

(jué)

如弃草芥

(jiè)

暴霜露

(pù)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íng)

洎牧以谗诛

(jì)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wéi)四、积累文言字词

梳理文章脉络(二)解题《六国论》

“论”:写作文体,“论者,议也”。

南朝萧统编纂的《昭明文选》记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六国: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图片来自网络)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割让土地)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原因)也。或曰:六国互(相继)丧,率(全部)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三)疏通文本,概括观点1.第一段中心观点:开门见山,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秦以攻取之外,(还收到诸侯的割地,)小(小的方面)则获邑,大(大的方面)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代词,他们的)先祖父(祖辈),暴(通“曝”,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2.第二段文学常识: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分论点一: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数量对比:秦受赂所得——秦战胜所得;

诸侯赂秦所亡——诸侯战败而亡态度对比: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后代割让土地的轻易结果对比:一夕安寝——秦兵又至事理对比: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思考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论证观点: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亲附)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开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战争)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诛(被诛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第三段

齐袖手旁观:

秦国贿赂齐国后胜,齐王听信后胜主张,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之后,攻打齐国。齐国灭亡后,秦统一天下。

荆轲刺秦:燕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胁迫秦王嬴政,命退还侵略的土地,若遭拒绝,就刺杀嬴政。后荆轲计划失败被杀,嬴政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燕王被迫缢死太子丹,将其人头献给秦军求和。秦灭魏、楚后再灭燕国。

李牧被诛:李牧连却秦国,秦重金收买赵王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准备背叛赵国。赵王夺回李牧兵权并斩杀了他。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行动),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较量),或未易量。3.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思考三国不赂秦却灭亡的原因。

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外交)

燕国:以荆卿为计(政治)

赵国:用武而不终(军事)共同原因:智力孤危,失去强援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为……所:被……)劫(胁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解决办法: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4.第四段得出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点明写作意图,借六国之事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5.第五段小结:请用思维导图绘制本文论证思路。中心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借古论今:以六国破亡之故事为鉴

数量: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态度: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如弃草芥

结果:一夕安寝——秦兵又至

事理: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齐:与嬴不助五国——继五国迁灭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用武不终——邯郸为郡解决办法各爱其地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五、鉴赏说理艺术角度文本分析艺术特点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三段:分析问题第四、五段:解决问题,以古论今论据事例:齐国、燕国、赵国引用权威意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战国策·魏策》)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三组对比

比喻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例论证:齐国、燕国、赵国

假设论证:向使……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论据充分,类型丰富方法多样五、鉴赏说理艺术角度文本分析艺术特点论证逻辑第一段:分析赂秦灭亡的缘由,也分析了不赂秦灭亡的缘由。第二段:道理层层推进。论证语言

破灭(赂秦者内部力亏破碎),迁灭(齐国及天下局势变动),革灭(秦国势如破竹)“暴霜露,斩荆棘”“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短句、整句;结尾仅两句点出写作目的。

呜呼、悲夫、哉:哀惋批判,沉痛激切。层层递进逻辑缜密准确生动简洁有力以情动人1.联系北宋现实,思考《六国论》中蕴含的家国情怀。2.拓展阅读,结合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探讨古

人对六国兴亡的看法。作业高一—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苏洵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3.辩证思考,大胆质疑,理性判断,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4.借鉴作品,学会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一、导入新课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中,我们认识了苏轼的豪放;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洒脱中,我们见识了东坡的豁达……儿子如此优秀,作为父亲的苏洵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二、温故知新——观文识人任务一:从《六国论》看苏洵,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人?多角度探究文章特点人物形象从文章观点上看见识

从撰文目的上探情怀

从论述特点上见水平

从艺术风格上赏才情

(一)从文章观点上看:从《六国论》看苏洵,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人?角度新颖、观点震撼眼光独到、见识深远(二)从撰文目的上看:切中时弊、借古讽今有担当精神、家国情怀(三)从论述特点上看:从《六国论》看苏洵,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人?(四)从艺术风格上看: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思维严谨、认知理性词锋犀利、气势充沛胆识不凡、才华横溢从文章观点上看,苏洵是一个眼光独到、见识深远的人;从撰文目的上看,苏洵是一个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人;从论述特点上看,苏洵是一个思维严谨,认知理性的人;从艺术风格上看,苏洵是一个胆识不凡、才华横溢的人。小结:三、深入领会——现实价值任务二:请填写下面表格,探究《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各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性?篇名作者身份写作对象针对问题文章观点写作目的阿房宫赋

六国论2.《阿房宫赋》的现实针对性《阿房宫赋》

杜牧皇帝唐敬宗针对问题:写于唐日渐衰落之际,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文章观点: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不爱其人写作目的:劝谏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施仁爱于百姓。针砭时弊(士大夫)2.《六国论》的现实针对性《六国论》苏洵(士大夫)北宋统治者针对问题:写于被蚕食侵吞之时,缴纳岁币,损伤国力。文章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写作目的: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所劫。警示当朝三、深入领会——现实价值小结:《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现实针对性。

《阿房宫赋》总结秦朝覆亡的教训,意在针砭时弊;《六国论》探究六国破灭的缘由,旨在警示当朝。均面向当朝统治者,借古鉴今。

作者写作的政治背景不同,作者所持的观点也不相同,但他们都胸怀天下,勇于担当;都借反思历史针对现实,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是我们今天要理解与传承的民族精神。四、培养思维——理性分析任务三:

同样是“六国破亡”这段史实,杜牧归为“不爱其人”,苏洵却认为“弊在赂秦”。你同意苏洵的说法吗?请理性分析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逻辑,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说明你的理由。从观点上看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问题:偏重“以地赂秦”,观点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理性分析《六国论》不合理的地方✷从论据上看论据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问题:论据与历史事实不符,缺乏真实性。✷理性分析《六国论》不合理的地方✷从论据上看论据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问题:论据缺乏有效支撑,说服力不足。✷理性分析《六国论》不合理的地方✷从论证上看论证: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问题:太过主观臆断,

推断不够严谨。✷理性分析《六国论》不合理的地方✷小结:理性分析,培养思维。

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指出:“老泉此论,实为宋赂契丹,借来做个事鉴。”苏洵的《六国论》并不是一篇史学论文,其根本意图在于借契丹西夏来讽谕北宋王朝。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文章来看,强化现实之弊,突出以史为鉴的一面,是有其合理性的。换一个角度看,这正是理性思维的表现。

我们学习《六国论》既要辩证分析其局限性,也要学习作者对历史和现实能有自己的思考,能提出独到的观点,进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学习古人心系天下的品格,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力训练一: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

请针对以上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形成合理观点,表达你理性的声音。五、形成能力——理性表达理性的观点(二)如何获得理性的观点?1.获得理性的观点,要基于事实,独立思考,深入本质。2.获得理性的观点,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理性的观点:客观公正、不盲从、不偏激、不臆测(一)什么是理性的观点?理性的观点举例:观点一: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内容可以互补。纸质阅读多读经典,电子阅读多读时事;电子阅读可以修正纸质阅读滞后性的弱点,纸质阅读可以弥补电子阅读浅阅读的不足。观点二: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可以在不同时段共存。时间相对集中的时段,适合通过读纸书做深度阅读;碎片化的时间,适合通过电子阅读浏览新闻、小视频等。观点三: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可以在不同环境共存。安静的环境适合用来读纸书做深度阅读,嘈杂的环境可以通过读屏来阅读小说等通俗易懂的文字。观点四:信息化时代“读屏”可以成为一种阅读方式,但纸质阅读仍应作为阅读的主流方式。高一—统编版—语文—第八单元《六国论》(答疑)疑问:

古人有多篇以《六国论》为题的文章来讨论六国兴亡教训,其观点和立论角度是否相同呢?(一)苏轼《六国论》(节选)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认为)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有才能),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huī,同“隳”,毁坏)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从前)食(做食客)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guó,颈项枯瘦,面色苍黄)以老死于布褐(普通百姓)乎?亦将辍耕太息(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二)苏辙《六国论》(节选)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任由)区区之韩、魏,以当(抵挡)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屈服)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通“遍”,普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通“借”,凭借)之以蔽其西,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