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感动”下边塞诗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_第1页
“兴发感动”下边塞诗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_第2页
“兴发感动”下边塞诗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_第3页
“兴发感动”下边塞诗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_第4页
“兴发感动”下边塞诗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边塞诗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重点之一,文章将以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的诗教学说为指导,探索边塞诗的教学策略,整体教学以“读、解、品”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边塞诗的方法,实现诗教的目的。关键词:统编版;边塞诗;兴发感动一、边塞诗概说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根据记载,边塞诗源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卢纶等。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文选编边塞诗的整理如表1所示,其中《长相思》为词,这里不过多论述。通过整理发现,五首边塞诗都来自边塞诗的黄金年代唐代,语文要素都指向对人物的关注和体会,人文主题都指向古代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背后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人格。因此,在学习边塞诗时需关注教材中的人文主題和语文要素,扣住边塞诗中所指向的“有志之士”,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志士,是“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将士,是“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的勇士。“有志之士”的形象是通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手法塑造,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需知晓其中的逻辑,围绕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设计教学过程。在“兴发感动”的诗教背景下,古诗学习不能停留在诗歌意义,更要把古诗作为一种对学生的精神引领。结合边塞诗的特点,教师需明确诗教的目标:一为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体会音韵美;二为解,通过注释,理解人物、环境,体会意境美;三为品,抓字眼,品将士精神,体会品格美。本研究以《塞下曲》为例,浅谈边塞诗的课堂教学设计。二、边塞诗课堂环节(一)步入边塞,感知环境边塞地区的环境和生活状态对学生来说特别遥远,如果学生对边塞的环境有感性上的认识,有利于其体会诗中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可以将读描写边塞环境的诗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边塞环境: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同时,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的方式,了解边关地区人迹罕至、漫天沙雪、夏炎冬寒的恶劣环境。《尚书》有云:“诗言志”,诗中景的作用是“起兴”。学生观看边塞之景,不应以游客的角度来欣赏,不得脱离上述说的“志士”的视角。图片中应有守边将士巡逻、站岗的元素的呈现,通过日夜坚守的守边将士的角度来看这壮美的边塞,给学生一种苍凉、艰苦的意境。因此,这一环节也有点像诗人写诗“起兴”的设计,以“苍凉之景”衬“将士之勇”,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铺垫。另外,补充相关资料也是感知边塞环境的重要方法,这里重在强调社会环境。《塞下曲》一诗是学生在课文中第二次遇见边塞诗,因此,需简单引领学生回顾边塞诗的概念,可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阅读以下材料:边塞诗是以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或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这首《塞下曲》就是卢纶在军中生活所写。边塞诗的巅峰时期在唐代,其风格随着国力兴衰而有所不同。盛唐时期军力强盛,边塞诗常以雄奇险恶的环境与奋勇豪迈的将士体现阳刚之美。晚唐时期国力衰弱且战乱频频,边塞诗多写思念故乡之情。(二)驻足塞下,以读促悟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说:“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体单音的文字,不但是形音义一体,而且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文化因素在里面。”《语文课程标准(2022)》中对第二学段的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因此,学习边塞诗必须通过诵读,甚至是吟诵,通过音律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在“读”的指导上,可先通过学生自读,教师正音,把古诗读准确、读流利。接着利用“-”“I”符号提示每句诗中每个字的平仄声,并且以教师示范、学生跟读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诵读,带着学生读出诗的连绵顿挫。例如该诗,注意“黑”字诵读时要短促低沉,读出画面漆黑模糊之感,“高”字可以读得更绵长,读出大雁在边塞广阔的夜色中缓缓高飞。该诗押的韵是“四豪”,在“逃”和“刀”的诵读中,需要把韵部读得饱满,读出“逃窜之曲折”“大雪压满弓刀”的紧致感。学生应该先诵读,读出诗中的音韵和画面,学生可以跟着教师轻轻吟诵,体会诗歌的意境。总的来说,读古诗分为四个步骤: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诵读)→吟诵。操作时需一步一步指导扎实,才能往前走。(三)深入边塞,学解诗意边塞诗学习的第二步是疏通古诗大意,学生需要学会借助注释说出古诗大意。在此,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就相当重要。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试说,在此过程学生会碰到难点,再由多名学生示范说,教师从旁提示,学生在多次试说时学习并理顺难点。最后再同桌互说,这时将学习的成果向同桌展示,同桌相互补充指点,就可以一步步掌握并运用依据注释说古诗大意的方法。根据四年级的学情,在说大意时,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对古诗的翻译,只需要说出大致意思就好了。(四)细赏塞外,品悟诗眼诗歌语言具有隐喻性,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炼字,能表达宽泛、多义的诗歌意蕴。学习边塞诗的意境之美须从关键字眼入手,通过补充资料、激发想象的方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须对边塞诗有一定解读能力,提炼出关键字眼,并用恰当的方式带领学生品读学习。以下以“轻骑”“满弓刀”为例:1.轻骑:图片对比法与“轻骑”相对的是“重骑”,教师用图向学生展示两种骑兵的区别:重骑身披铠甲,手持精锐武器;轻骑的速度更快,但战斗力更弱,在茫茫的边塞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但正是用轻骑追赶,可以看出这领头的将军有追回逃寇的信心和决心,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需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通过图片资料的补充,激发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往更深处思考,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蕴的方法。2.满弓刀:想象构造法诗人不说雪“落”在弓刀,而用“满”字,体现雪势之大,天气之恶劣。然而,这样的景象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力去构建,从而在脑海里呈现一幅“雪夜出征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也指出激发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用语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语言一起进入这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想象,(配乐)那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战鼓早已响彻军营,战马、头盔、铠甲、干粮、弓刀等一切都在紧张地准备。士兵们在集队时猛然发现,雪花突然夹着大风,从漆黑的天空中落下,就像一张雪白的被子,盖住了将士的铠甲、战靴,落满将士的弓刀、也落满了整个世界……睁开眼睛,发挥想象,大雪不仅落满在将士手中的武器上,还落满哪里?生:大雪盖住了军营。生:大雪把大地都盖满了。生:大雪盖满了军粮。生:大雪盖住了弓箭。生:大雪盖住了士兵们的盾牌。……画面的建构,想象的培养,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好“支架”。教师需要将画面的整体铺设好,初步构建好诗歌意境中的边塞军营夜,再以“雪”为线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明确想象范围。通过学生相继的回答,建构出诗歌的意境,也品味到“满”的无限意蕴。下面再举例如何品读拓展阅读《塞下曲(其二)的“暗”的教学环节:师:谁能找一找哪一句诗,体现了当时的环境?生:林暗草惊风。师:你找得很对,但是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当时的环境?生:暗。师:暗就是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见,原来远处的山丘,现在看不见了;近处的士兵,现在看不见了;脚底的石头,现在也看不见了……此外,请大家发挥想象,什么也看不见了?生:可能伸出手看不见五指。生:树木也看不见了。生:敌军也看不见了。生:可能军营里的马匹也看不见了。师:如果是你,你会在这昏暗的环境里做什么?生:我会看不见任何东西,一有风吹草动就射箭。……师:是呀,一个暗字,体现了环境特别的险恶。(五)穿越古今,承将士精神叶嘉莹先生道:“诗教要把中国诗歌里这一份崇高、美好的思想、感情、平和、修养传下来。”因此学习边塞诗的意义不仅是感受古诗边关风貌,还须对现在的学生有感发,引导学生的内心与古诗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因此,该诗可以引导学生:“自古以来,我国的边塞就有数不尽的风沙与严寒,数不尽的战乱和危险,但一代又一代的边关战士坚守于此,保家卫国。人们能够过上幸福安乐的日子,能坐在舒适的教室里学习成长,是因为此时此刻边防战士们在几千公里外的边塞地区,顶着干燥与酷暑,夜以继日地守护着人们的安全。”四年级学生可能对理解驻守边疆的意义有些遥远,教师可用影视资料展示当今边关将士的日夜坚守,学生对此有简单的感受,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经岁月的沉淀,再听到边关将士的新闻报道时,就会想到当年学习的《塞下曲》,产生更深的理解。三、结语“兴发感动”学说下的“兴”,既是诗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