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1、下列选项中,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群众思想保守,对一些新事物的接受尚需时日。B.干工作要看对象,否则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C.做基层工作,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D.领导工作方法不当,会导致下属工作效率低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今世界,各国利益日益交融、命运更加__是大势所趋,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世界很大,问题不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全球化。闭门筑墙、诿过他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__的结果,不会以哪些人、哪些国家的意志为转移,其潮流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赋予经济全球化新的__,孕育新的发展动能。正是因为对世界经济的长远趋势有着__把握,中国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一主动拥抱未来的开阔视野,被视为“握住了通向明天的钥匙”。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举办进博会,正是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休戚相关水到渠成内涵精准 B.息息相关顺水推舟内含精准C.休戚相关顺水推舟内涵准确 D.息息相关水到渠成内含准确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是让经济全球化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B.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让经济全球化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C.让经济全球化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D.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是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让经济全球化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举办进博会,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B.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开展进博会,正是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C.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中国开展进博会,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D.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中国举办进博会,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范山人归泰山李白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手法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人求仙学道之意。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看到他行至崖间。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不禁油然而生惆怅迷惘之情。2.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_____________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谐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_____________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_____________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的审美效应。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淹没揣测五光十色荡气回肠B.湮没揣测五颜六色荡气回肠C.湮没揣摩五颜六色勾魂摄魄D.淹没揣摩五光十色勾魂摄魄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B.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的这一特点C.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D.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从而做到形神兼备。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从而做到形神兼备。C.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D.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清明前一日(清)李渔①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注)李渔(1611-约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之前是寒食节,这首诗是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寒食节的社会实录,具有诗史的性质。B.颔联写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C.颈联用比喻手法,写春天的红花绿柳,犹如战场上死伤者的鲜血和催马厮斗的鞭子。D.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2.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赏析。6、补写出下列各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5)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6)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7)仁者不忧,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宪问》)(8)___________________,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o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国保障了人们的饭碗安全,对维护国内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20%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90%左右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份,并持续北移。面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国家积极推进北粮南运,维护区域粮食安全。我国粮食储备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安全线。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粮食危机警示我们,粮食依然是弱势产业。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由此。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新时期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摘编自张帆《全力以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材料二: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粮食安全形势迎来历史最好水平。如图示:材料三:进入新世纪,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必须居安思危。我国改革任务繁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我国人均资源较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导致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而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和食品精细化又使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给粮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摘编自张正河《粮食安全现状论述》)材料四:在平原地带推进规模化粮食生产,在景观优美区域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发优质特产、有机绿色食品等,走好差异化竞争发展道路。粮食流通、加工、收储、销售等各环节都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过程,要通过对粮食全产业链多样化、综合性、全方位的开发,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控制力。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双边或多边农业合作,加强粮食贸易衔接,为我国粮食安全与贸易提供保障。同时着眼粮食进口和外资进入对粮食产业的影响,实施外资安全审定制度,加强外资监管。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加大粮食安全大数据建设,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天气、自然灾害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航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判断,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体系,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储备布局,评估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变化,保障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和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摘编自姜楠《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发展趋势之“战略构想”》)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04年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都上新台阶,这与国家政策支持分不开。B.表中年粮食总产量虽有起伏,但整体趋好,而且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C.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D.我国年粮食总产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平原地带推进规模化粮食生产,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发优质特产,走的就是依靠科技获得高效的藏粮于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B.如果不及时解决外出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的问题,将导致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现状雪上加霜,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C.在我国人均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现状使得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D.粮食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需全面整合国内外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等数据,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判断。3.材料一、三、四分别论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家(节选)巴金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烧焦了两处。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开演了。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插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反复说“一个花样又来了”,凸显出荒诞的迷信闹剧逐层加深,最终将情节推至“捉鬼”的高潮,同时又表现出觉慧强烈的讽刺和愤怒之情。B.克明教训觉慧“你要明白事理”,将“迷信”和“事理”画上等号,深刻地揭示出克明笃信封建迷信的糊涂、麻木,可笑,富于讽刺意味。C.面对理直气壮的觉慧,陈姨太无力反驳,“敷衍般地”“满面羞容”写出她极力维护长辈尊严的困窘,“扭着身子”传神地刻画出“姨太太”的特点。D.觉慧怒斥觉新是本文最深刻的矛盾冲突,同样接受过新思潮的影响,觉新却怯于反抗,在守旧的长辈与激进的弟弟之间的夹缝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2.本文结尾为什么说觉慧的胜利是一次“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获全胜”?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巴金在《<家>初版代序》中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出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珏,字待价,幼孤,事母以孝闻。甫冠,举平答。李绛为华州刺史,见之,曰:“日角珠廷,非庸人相。明经碌碌,非子所宜。”乃更举进士高第。河阳乌重胤表o以拔萃补渭南尉,擢右拾遗。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想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与宇文鼎等同进曰:“道路皆言陛下追光颜等,将与百官高会。且个珂未改,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通丧。今同轨之会适去,远夷之使未还,遏密弛禁,本为齐人,钟鼓合飨,不施禁内。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憩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帝虽置其言,然厚加劳遣。开成中,杨嗣复得君,引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固言皆善。三人者居中秉权,乃与郑覃、陈夷行等更持议。一好恶,相影和,朋党益炽矣。珏数辞位,不许。帝尝自谓:“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珏曰:“为国者如治身,及身康宁,调适以自助,如恃安而忽,则疾生。天下当无事,思所阙,祸乱可至哉?”始,庄恪太子薨,帝意属陈王。既而帝崩,中人引宰相议所当立,珏曰:“帝既命陈王矣!”已而武宗即位,人皆为危之。珏曰"“臣下知奉所言,安与禁中事?”帝新听政,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宣宗立,内徙郴、舒二州,以本亍寒专分司东都。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以吏部尚书召,珏去镇,而府库十倍于初。俄署淮南节度使。江淮旱,发仓廩赈流民,以军羡储杀半价与人。卒,年六十九,赠司空,谥曰贞穆。(节选自《新唐书•李珏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恕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B.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想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C.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懇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D.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恕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在唐代,明经是考试科目,主要考查传统经书的内容,与进士科是并列科目。B.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被召入幕府的人士称幕僚。C.元朔,旧历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文中的“元朔未改”指的是还没改年号。D.太子宾客,是居东宫的太子延请的一批陪同自己从事游赏、宴饮、作诗活动的客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珏相貌非凡,深被赏识。他尚未成年,参加明经科考试,华州刺史李绛认为他额角宽阔,天庭饱满,应该参加进士科考试,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B.李珏劝谏新君,晓以情理。刚登基的穆宗打算将一些地方要员请入朝中宴饮,李珏认为先君去世不久,坟土尚新,大宴群臣违背丧制,是不应该的。C.李珏请辞要职,远离朋党。深得新君信任的杨嗣复将李珏安排在权力的核心位置,与政敌郑覃、陈夷行等人形成对立,李珏几次辞职,但未被批准。D.李珏为政一方,体恤百姓。他任河阳节度使时,停止征收额外和拖欠的赋税;任淮南节度使时遇旱灾,他开仓济民,还将多余的粮食折价卖给百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2)帝新听政,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争臣论(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1.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_________”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2.在作者看来,阳城在位五年的表现可用________二字来概括。3.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目的是什么?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B.身为言官无一言及政,可见阳城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C.有人认为阳城是“有道之士”,而韩愈力辩,深不以为然。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5.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融合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情感可以融合,文化可以融合,经济可以融合,相关领域可以融合……正是有各种各样的融合,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文化发展更快,经济发展更好,世界人民更有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答案1、B【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弄清主题,看清要求,尤其是字数限制等细节;然后仔细阅读示意图,注意箭头方向,看明白几个关键词的关系;表述时找准顺序,注意表达简洁和连贯。抓住图片中“殡仪馆”“老百姓”等信息,再结合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不难发现,漫画反映的不是群众的问题,而是工作者的问题。殡仪馆工作者不考虑群众的忌讳,前去做惠民宣传,这反映了干工作不看对象的现象。故选B。【点睛】图(表)文转换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2、1.A2.C3.D【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休戚相关:彼此间的忧喜祸福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连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从横线前的“命运”来看,填“休戚相关”更恰当。水到渠成: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顺水推舟:比喻顺应形势行事。根据语境,填“水到渠成”。内涵:逻辑上指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内含:内部包含的。此处指经济全球化定义,填“内涵”。精准:比“准确”多了精确的意思。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从前后句式一致的角度来看,括号中的句子为“……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与前文“……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衔接得更紧密,排除A、D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排除B项。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划线句有两处成分残缺,一处是“举办进博会”前缺主语“中国”,排除A;二是“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前缺谓语“支持”。还有一处语序不当,“一项”应该放在“有力”之前,排除BC。故选D。3、1.C2.诗人刻画了一位怀抱白鹤、浮云相伴、现身青崖、云深身没、仙风道骨的高士隐者形象。诗人突出白色,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移动,先是“初行若片云”,白色飘逸轻盈;再是“杳在青崖间”,青色映衬,清晰可见;飘过天门,行至日观,最后隐身层云。【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颈联……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说法错误。登上日观峰的不是诗人,而是范山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然后逐句翻译诗句,依据诗句的内容分析概括范山人的形象特点,答题时,注意先概括范山人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具体特征。首先,诗人刻画了一位怀抱白鹤、浮云相伴、现身青崖、云深身没、仙风道骨的高士隐者形象。“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白鹤”在诗歌中常用来比作羽化成仙,有归隐之意,“鲁客抱白鹤”,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在浮云相伴、青崖、云深这样的环境中隐约可见,有求仙学道之境。【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4、1.D2.C3.B【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第一空,“淹没”表示大水等浸过或浸没,也比喻声音等的“盖过”。“湮没”则主要用来表示人的名声或事迹的埋没或者事物的埋没,从常见用例看,用来指文化领域的人或事多些。根据语境“这喧嚣之中”,这里应该用“淹没”,故排除BC。第二空,“揣测”和“揣摩”是近义词,都有猜想的意思。“揣测”是根据不足的证据推测。“揣摩”是反复思考推求,仔细推想探求。语境指戏剧艺术家长期思考探求说白、舞蹈(身段)等表现技巧和功能,应选用“揣摩”,故排除AB。第三空,“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前者强调颜色多,而后者指颜色鲜艳,式样繁多。依据下文中的“人间生活”,这里使用“五光十色”来指生活的丰富多彩更符合语境,故排除BC。第四空,“勾魂摄魄”形容事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人心神摇荡,不能自制。“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此处语境强调戏曲的吸引力,用“勾魂摄魄”更恰当,故排除AB。故选D。2.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根据括号后文的“娇情镇物,装腔作势”可知,括号内容应具体说明特点,且“娇情镇物,装腔作势”这八字对应的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依据临近原则,排除AB;D项,“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缺谓语宾语部分,有语病,故排除D。故选C。3.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据此排除A;第二处语病是“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语序不当,据此排除CD。故选B。【点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5、1.B2.①首联,“离乱世”是对严峻的客观现实的概括:“莫说艳阳天”则是主观感受,正当离乱时世,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美好春光呢?②领联,是对动荡生活的客观描绘,难民们颠沛流离,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一“易”一“难”,逃难之苦,哀伤彷徨之情,蕴蓄于字里行间。③颈联,“战场花”“驿路柳”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花是血”“柳为鞭”则是流民心惊肉跳的主观感受。情与景完美交融,赋予春天的自然景色以深刻的社会内容。【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难民颠沛流离,无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不是为了纪念寒食节。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最后得出答案。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他经历了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诗人逃入深山,故作此诗。首联“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作者首先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离乱世,而现实环境则影响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战乱的纷扰,作者已没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艳艳高照的春天美景。而颔联“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描写,同时也带有一种自嘲的味道。寒食节根据风俗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但此时的逃难民众却不是为了过寒食节而吃冷的食物,而是因为逃难在野外,无法生火而不得不吃生冷的食物,同时,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作者通过这两句写出了逃难之苦。颈联“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则是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战场上盛开的花朵在难民的眼里是让人触目惊心的鲜血,而清明时节的依依柳枝则成了抽打在身上的皮鞭,此联写尽了离乱世中人们的感受,给读者以深刻的震撼。6、(1)蟪蛄不知春秋(2)朝搴阰之木兰兮(3)信誓旦旦(4)以手抚膺坐长叹(5)山肴野蔌(6)惟吾德馨(7)知者不惑(8)无求生以害仁【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需要注意的字:“蟪蛄”“搴”“阰”“誓”“膺”“肴”“蔌”“惟”“馨”“知”“仁”。【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1.B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说法错误。程度变化,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故选B。2.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C项,“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说法错误。范围扩大,《保卫黄河》仅在抗战时期是精神旗帜。故选C。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说法错误。偷换概念,河流是自然遗产。表述和原文不一致,应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既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也是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故选D。8、1.D2.A3.①材料一: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②材料三: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粮食安全应居安思危的原因。(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③材料四: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构想(或“应对措施;应对策略;应对方法;应对手段等”)【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错误,曲解原意,原文表述是“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另,“吃不饱”也并非一定指表中这低产的四年。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走的就是依靠科技获得高效的藏粮于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错误,原文材料一“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可知是“提高单产”,而不是“获得高效”。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材料一,“由此,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知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材料三,“进入新世纪,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必须居安思危。我国改革任务繁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可知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粮食安全应居安思危的原因;材料四,“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加大粮食安全大数据建设,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天气、自然灾害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航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判断,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可知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构想。【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9、1.B2.①“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是因为觉慧在家庭中地位辈分低,对于“捉鬼”的抗议本来没有人听他的话:②“大获全胜”是因为觉慧凭借勇气和坚定的立场,最终结束了这场闹剧,没有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鬼。③更通过痛骂揭穿了陈姨太、克明虚伪的“孝顺”和觉新的糊涂情弱,使他们在自己的勇气与理智面前感到愧悔。3.①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②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③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B项,“深刻地揭示出克明笃信封建迷信的糊涂、麻木,可笑”理解错误,结合“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可见克明并是不相信什么“捉鬼”,并不“笃信封建迷信”,并且他“羞愧”“痛悔”,可见他并非“糊涂、麻木”。故选B。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题目是本文结尾为什么说觉慧的胜利是一次“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获全胜”?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首先理解“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结合“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可见是因为觉慧在家庭中地位辈分低,对于“捉鬼”的抗议本来没有人听他的话;再理解“大获全胜”的含义,结合“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可见“大获全胜”是因为觉慧凭借勇气和坚定的立场,最终结束了这场闹剧,没有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鬼;更通过痛骂揭穿了陈姨太、克明虚伪的“孝顺”和觉新的糊涂情弱,使他们在自己的勇气与理智面前感到愧悔。3.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实是一个“主旨题”。本题实质是考查分析作品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形象进行分析,弄清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题目是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首先分析第一代人高老太爷,结合“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可见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接着分析第二代人,结合“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可见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最后分析第三代人,结合“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可见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10、1.B2.D3.A4.(1)治理天下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治理,不过看今日天下太平也是少见的呀!(2)皇帝刚刚临朝听政,李珏多次称扬《无逸篇》来勉励。【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帝王的举动,都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不可不慎重。再说李光颜、李想是忠诚有功的大臣,正值深秋戍守边疆,如果向他们询问计策,托付边疆大事,召他们回朝是可以的,怎么能把吃喝之乐看作是对他们的优待呢?”“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法”在语境中属于动词,“学习”的意思,作“举”的谓语,故应在“法”与“不”之间断开,排除A、D两项;“可也”是对“召之”的评价,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故选B。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D项,“……是居东宫的太子延请的一批陪同自己从事游赏、宴饮、作诗活动的客人”错误,太子宾客,官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调护侍从规谏等。故选D。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尚未成年”错误,“甫冠”是“刚成年”的意思。故选A。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临”,治理;“至治”,最好的治理;“承平”,天下太平;“希”,少。(2)“新”,刚刚;“听政”,临政;“称道”,称扬;“劝”,勉励。【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李珏,字待价,幼年成为孤儿,因为孝顺母亲而闻名。刚成年,参加明经科考试。李绛任华州刺史,见到李珏,说:“你额角宽阔,天庭饱满,不是一般人的相貌。参加明经科考试不会有什么作为,不是你该做的事情。”于是李珏改考进士科目,最后高中。河阳乌重胤上表将李珏安排在自己幕府。李珏因才能出众补任渭南尉,又升任右拾遗。唐穆宗即位,耽于酒色,景陵唐宪宗的陵墓刚刚建好,就将在邠宁的李光颜和在徐州的李想召回朝中,约定九月九日大宴群臣。李珏与宇文鼎等一同进谏道:“人们都说陛下召李光颜等回朝.将同百官宴集。况且还没有改年号.先皇刚刚入葬,服丧三年的制度,是天下普遍的丧制。如今前来送葬的各方镇节帅刚走,外国来吊唁的使者还没有离开,放宽了皇帝死后停止举乐的规定,本来是为了方便百姓,鸣钟击鼓大宴宾客,不应该在宫内举行。帝王的举动,都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不可不慎重。再说李光颜、李想是忠诚有功的大臣,正值深秋戍守边疆,如果向他们询问计策,托付边疆大事,召他们回朝是可以的,怎么能把吃喝之乐看作是对他们的优待呢?”皇帝虽然没有听从他的话,但大加慰劳。开成年间,杨嗣复得到君主的信任,引荐李珏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俩与李固言关系都友好。三个人居官朝中执掌大权,于是与郑覃、陈夷行等人相互争执议论。三个人统一好恶,互相应和,结党的气氛更盛了。李珏多次辞职,没有得到批准。皇帝曾经自称:“治理天下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治理,不过看今日天下太平也是少见的呀!”李珏说:“治国如同治身,当身体健康的时候,也应当自己调养,如果仗恃健康而有所忽视,那么病就会乘虚而入。当天下无事时,想想有没有缺失,祸患能来吗?”当初,庄恪太子逝世时,皇帝倾向于立陈王为太子。不久,皇帝逝世,宦官召来宰相商议册立谁为皇帝,李珏说:“皇帝已经遗命立陈王了!”不久武宗即位,人们都为他捏一把汗。李珏说:“臣下只知道奉行皇帝的遗言,怎能知道宫中的事?”皇帝刚刚临朝听政,李珏多次称扬《无逸篇》来勉励。宣宗即位,内移郴、舒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升任河阳节度使,停止征收额外的和拖欠的赋税一百多万口召回朝任吏部尚书,李珏离开军镇时,府库里的积蓄比当初增加了十倍。不久任淮南节度使。江淮发生旱灾,李珏打开粮仓赈济逃荒的百姓,将仓库中多余的储备粮折半价卖给百姓。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司空,谥号贞穆。11、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或“可以为有道之士”)2.旷职(旷官)3.孔子即使身居卑位且贫困也从不旷其职。意在让阳城自我对照,反省并改正尸位素餐的过错。4.B5.《师说》中,别人都不愿、不肯、不理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却不畏人讥,主动“好为人师”。本选段中,众人都赞扬阳城是有道之士,作者却认为阳城怠忽职守、不负责任,并撰文点名批评。【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文体特点,明确答案范围。本题答案应在第一段。《争臣论》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首先由对方发问,“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所以答案可以是“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或“可以为有道之士”。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信息是针对阳城在位五年的表现的评价,考生需要去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根据“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而未尝一言及于政”处在国家臣子的位子,却将不理国事作为高尚的心志,那么冒进的祸患就会产生,对为官不作为的现象的讽刺就会很多。这样的样板可不能作为标准,而且其过错的遗害终久难以消除的。而他却未曾有一句涉及朝政的话。阳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韩愈评价他旷职(旷官)。3.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解答本题考生要明确论点与论据,结合具体语境,推测作者的用意。本文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孔子曾经做粮仓主管,曾经做六畜主管,都不敢耽误他的职守,必定说:‘统计停当了才算完啊’,必定说:‘牛羊生长好了才行啊’。象阳先生的俸禄,不是卑下和贫穷,这是非常明显的,却如此作为,他这样可以吗?”孔子即使身居卑位且贫困也从不旷其职,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意在让阳城自我对照,反省并改正尸位素餐的过错。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项,选文并未言阳城不关心百姓疾苦,属于无中生有,故B错误。故选B。5.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解答本题考生要审好题,题目的观点是韩愈敢于力排众议,要求结合《师说》和本文分别说明。考生需熟悉文本,要讲明周人的观点和态度以及韩愈力排众议的观点。在本文段中,“可以为有道之士”,众人都赞扬阳城是有道之士,“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作者却认为阳城怠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撰文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别人都不愿、不肯、不理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却不畏人讥,主动“好为人师”。【点睛】参考译文:有人向我询问谏议大夫阳城:“(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吗?他学问渊博见识广博,不用求教于人。按古人的道理行事,居住在晋地的偏远之处。晋地的百姓受到他德行的熏陶因此有几千人善良。有大臣听说了便举荐他,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很光彩,阳子并没有喜色。待在这个位置上五年了,看他的德行如同还是在野一样。他岂是因富贵而偏移心志的人啊!”处在国家臣子的位子,却将不理国事作为高尚的心志,那么冒进的祸患就会产生,对为官不作为的现象的讽刺就会很多。这样的样板可不能作为标准,而且其过错的遗害终久难以消除的。如今阳先生在职不算不久了,了解天下的得失不可能不熟悉了,天子待他不可谓不是厚爱有加了,而他却未曾有一句涉及朝政的话,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像越国的人看待秦国人的胖瘦,轻飘飘在他的心里没有一点喜忧的感受。问他的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问他的俸禄,就说:‘下大夫级别的薪俸’;问他的职责,就说:‘我不知道啊’。有道之士,原本是这样的吗?而且我还听说:有官职的人,不称其职就离开;有进言责任的人,进言而无作用就离开。今天的阳先生认为他自己进言了吗?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阳先生是为了俸禄而出仕吧?古人有话说:‘为官不是因为贫穷,而有的时候又是因为贫穷’,说的就是为了俸禄的官员。这种官员应当辞去尊贵的官职而呆在卑下的地位,离开富有处身贫穷,象那些守关打更的人一样就行了。孔子曾经做粮仓主管,曾经做六畜主管,都不敢耽误他的职守,必定说:‘统计停当了才算完啊’,必定说:‘牛羊生长好了才行啊’。象阳先生的俸禄,不是卑下和贫穷,这是非常明显的,却如此作为,他这样可以吗?”12、【例文】互融•互容昔人有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将携手,彼此“互容”,才可“互融”。诚如海纳百川、川纳百湖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包容型”社会,正是如今开放政策下的“互融型”社会。国家之间互融互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也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见,彼此的“包容”“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稳致远。那么在这如今时代,我们该何为?这个几世纪前就被荷尔德林提出的诘问跨越漫漫长河,于时光的洪流中仍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许在不绝回响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曾几何时,我们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列强践踏于马蹄之下,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