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Y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卷)七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2.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积累和运用(24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通过书本认识了许多人:他们有的胸怀理想,奋发图强,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的品学兼优,乐观向上,成为了身边无数人学习的楷模;有的舍生忘死,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有的勤劳勇敢,认真老实,却被生活打磨成行尸走肉……最近,七年级同学开展了“赓续先贤精神,实现自我进步”的主题活动。【劳动与榜样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建国以来的先进代表,感受劳模风采。他们中有的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的人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但他们为了事业都沥尽心血、鞠躬尽cuì、锲而不舍。当我们觉得事情烦琐、心情烦躁、憎恶生活时想一想他们,我们就会醒悟和愧zuò。同时我们也明白,一个劳动者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所有劳动者一起筑起了民族的屏障和脊梁。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1)他们中有的人家喻户晓、妇孺(A.rú B.rǔ)皆知。()(2)当我们觉得事情烦琐、心情烦躁、憎(A.zèng B.zēng)恶生活时想一想他们。()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1)鞠躬尽cuì______(2)愧zuò______3.【情感与诗人悲喜】请你结合积累,补全下面的语段。(6分)“歌以咏志,诗以传情。”诗歌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岑参《逢入京使》中的“(1)______,_”抒写了诗人远涉边塞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木兰诗》中的“旦辞爷娘去,慕宿黄河边,(2)______,______”传达出木兰远离家乡奔赴战场对亲人的不舍之情;而李白则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3)______。此夜曲中闻折柳,(4)______”,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4.【人物与命运起伏】《骆驼祥子》中,祥子最终成为了“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如果他生活在新时代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与涤荡心灵】在文章《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吕蒙多多读书学习,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是否认识到了阅读与学习的重要性?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①用心用情读书,可以梳理人的心绪。②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上历经喜怒哀乐,品尝酸甜苦辣……③______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冲击着我们的心绪,______只要静静地读一些书,澎湃的心潮会沉寂,久积的恩怨会消融,杂乱的思绪会有序,浮躁的心态会平静。④通过读书,可以使你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使你不会因失落而迷茫,不会因悲伤而绝望。(1)语段中加点的“梳理”“而”,按照词性划分,分别属于______词、______词。(2分)(2)请在第③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1分)(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践之天下国家】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请你参加班级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1)请将下面的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1分)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2)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开展了“启发心智,爱国名言展示会”的活动,请你完成活动开展的步骤,让活动顺利进行。(2分)步骤一:各小组分类收集爱国名言。可按国别和历史时期分类,也可按照主题分类。步骤二:组长负责①______。最好每个人选一两条名言,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步骤三:全班交流,采用各种形式,如办黑板报、②______、创作书法作品等,将整理出来的名言在班内展示。7.【感悟之理解分享】同学们分小组整理活动成果。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4分)(1)小语在朗诵《黄河颂》中“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几句时,对最后两句的语气、语调处理把握不准,请帮他指出处理方法,并说说这样朗诵的原因。(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主持人为本次活动拟写的结束语(选段),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______,______……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9分)【材料一】伴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很多家长都打算在暑期带孩子体验一次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热度显著提升。某旅游网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客群、亲子家庭主动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根据某旅游网数据,2023年上半年,用户参与红色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其中,二季度红色旅游出游人次环比一季度增长164%。除年轻化趋势外,红色旅游亲子出游趋势也在加速显现。《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红色旅游用户中,亲子客群出游人次占比为36%。在亲子客群中,年龄在12岁及以下的低龄儿童亲子家庭出游人次占比达到了71%。“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丰富的体验形式,吸引了众多亲子客群去探索和了解红色文化及历史。(刊载于2023年7月4日“央广网”,有删改)【材料二】图一:“红色旅游”出行月份分布 图二:人们选择红色旅游的原因【材料三】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让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让青少年更好地体会红色文化。近年来,更多红色旅游目的地以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旅游多元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例如,井冈山将VR、AR等科技元素与井冈山红色主题、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全面融合,通过线下空间打造和线上平台运营,让游客在身临其境地欣赏井冈山秀美风光的同时,感受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遵义市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在开放夜游、“长征颂”3D实景演出等基础上,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探索“红色+山水”“红色+康养”“红色+茶酒”等模式,持续提升“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的城市IP和红色旅游体验感。这些通过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体验者以历史人物的身份参与其中,以鲜活的体验感进行历史回顾,同时融入对历史的再思考,实现与历史的对话,增强VR体验者的“历史认同感”,让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一代更好地体会红色文化的恒久价值。(刊载于2023年7月10日“搜狐网”,有删改)【材料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作为青少年,往往处于人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亟待形塑的关键阶段。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就需要从小做起、从教育抓起。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中国最鲜活的历史教材,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发挥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优势,培养青少年爱国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新时代青少年崇高理想信念,确保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战火纷飞的险境,但一定不能让广大青少年忘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忘记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最后要到哪里去。唯有如此,我们的红色江山才会永不变色。(刊载于2023年10月9日“中国网”,有删改)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红色旅游热度显著提升,红色旅游亲子出游趋势加速显现。B.根据调查可知,人们选择“红色旅游”的首要原因是收获不曾了解过的历史知识。C.遵义通过将科技元素与当地红色资源全面融合,持续提升城市IP和红色旅游体验感。D.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不能让广大青少年忘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要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9.小萌计划体验一次红色旅游,但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旅游规划。请你结合前三则材料,为她提出三条旅游建议。(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静怡同学认为红色研学没有意义,而且十分枯燥。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对该同学的言论进行反驳。(100字左右)(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1分)父亲的簸箕①回老家探望父母,听到大街上飘来一阵叫卖簸箕的吆喝声:“卖簸箕喽——刚编织的簸箕,不结实不要钱呐。”卖簸箕的人骑着自行车,车架子两边整齐地吊着新簸箕。②我心里正寻思着这年头居然还有卖簸箕的,谁要啊?却见父亲火急火燎地从家里冲了出来,跟我匆匆打个招呼,就转头看簸箕去了。我进了院子和母亲没说几句话,父亲买了个新簸箕笑吟吟地回家了。③“爸,您怎么还买簸箕啊?我记得家里不是有一个吗?”我嗔怪父亲说。④“庄稼人,怎能离得了簸箕呢?”父亲笑着说,“原先那个簸箕啊,早就用不成了,挂在偏房的角落里睡觉。”⑤家乡的簸箕是用竹片编织的,一米方圆,边上有用竹片围绕的檐。没有现代的打谷机时,簸箕是打米后用来吹糠的好家伙,是晾晒东西的好物件。⑥记得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父亲留卖簸箕的匠人在家免费吃了一顿晌饭。匠人很感动,他让父亲找来沉淀很久的竹篾丝,动手为我家编织起簸箕来。匠人虽然理了个寸头,但根根挺立的白发依然像一层霜,染白他的头顶。匠人精细编织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将簸箕完工,还特意用葛藤包了边,经久耐用。由此,父亲跟编织簸箕的匠人、匠人编织的簸箕都成了好朋友。⑦就是那只簸箕,父亲用它筛选过稻米、高粱、大豆、玉米以及麦粉。春天里,父亲会用簸箕晾晒在盐水里烫了烫的小笋子;夏季时,父亲会用簸箕摊铺着金黄的金银花,小喇叭形的金银花像躺在床上一样在那里舒舒服服睡了个美觉;秋天,簸箕里盛满尖尖的红辣椒,还有茄瓜、刀把头菜、瓜藤根做的榨菜;冬天来了,簸箕里晾开的是一根根红薯条,那些打过霜的薯条格外甜,每次我抓一把红薯条在同学们眼前炫耀,那些发誓不再跟我玩的伙伴都会乖乖地靠拢我,跟我甜言蜜语起来,又成了好朋友。⑧簸箕见证过我们一家人五谷丰登的年景,也经历过饥荒年代带给我们的历史性酸楚、疼痛。它扎实的边缘被父亲的双手磨蹭得单薄,粗糙的地方被打磨得光滑滑的,能照出人影。簸箕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慢慢苍老了自己。⑨看着父亲捧着新簸箕高兴的样子,我才明白:簸箕是揣在父辈心窝窝上的一个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蕴涵着光阴的芬芳气息。⑩现在,家乡的人也极少用簸箕筛米掂谷物了,细米白面,商场超市应有尽有,随到随购,簸箕英雄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偶尔用它扬扬豆秸,盛盛东西什么的,也是可有可无、不关痛痒的物件了。可父亲对簸箕的感情一如既往,农闲时把它倒腾出来,有个缺口断层的地方,父亲会坐下来用竹片儿精心修补得完好无损。簸箕放在一角久置不用,老旧得不成样子,父亲却不时拿出来用抹桌布仔细拭擦,擦拭得它一尘不染像个出嫁的新娘。我和弟弟劝过他几次,将破簸箕处理掉算了,父亲都执意不肯。⑪如今,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⑫原来,簸箕与家里的每一件老物件一样,都住在父亲精神世界的春天里,谁也休想把它们从父亲心里掠走!那是生命里某段时光的鲜活再现。11.本文现实与回忆交错,请依照原文顺序概括父亲与簸箕的故事。(4分)①回老家探望父母,正遇见父亲急匆匆去买新簸箕;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年四季,簸箕见证了父亲辛勤劳动的成果;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1)由此,父亲跟编织簸箕的匠人、匠人编织的簸箕都成了好朋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章第⑦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你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簸箕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慢慢苍老了自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文中的父亲和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请结合文章和下面文段的内容,简述如何理解“精神世界的春天”。(6分)“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李森祥《台阶》节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19题。(12分)【甲】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节选自《木兰诗》)【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①,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②。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③,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选自《木兰从军》)【注】①习骑:练习骑马。②当行:在征发之列。③驱驰:策马疾驰。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赏赐百千强() (2)出郭相扶将()(3)市鞍马() (4)数建奇功()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2分)(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2分)18.【甲】诗写木兰一连串富有女儿情态的行为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甲】诗(选段)与【乙】文分别侧重塑造木兰哪方面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晚舂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20.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有人认为本诗是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和嘲弄,也有人认为是对“杨花榆荚”的赞美,你赞同哪个观点?说说理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50分)22.按要求作文。(50分)请以“值得回味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试卷类型:Y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卷)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和运用(24分)1.(2分)(1)A(2)B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1分。共2分。2.(2分)(1)瘁(2)怍评分标准:汉字书写正确,得1分。共2分。3.(6分)(1)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2)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3)散入春风满洛城(4)何人不起故园情评分标准:每空1分,如有错字、别字、加字、漏字,该空不得分。共6分。4.(3分)[示例一]祥子在新时代一定会过得非常幸福,因为他是那么勤劳、能干、朴实、善良,他在今天这个相对公平、和谐的社会里,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幸福生活。[示例二]祥子在新时代也可能堕落,因为他遇到磨难时容易垂头丧气,轻易选择放弃。祥子在新时代也会遇到坎坷,如果他不能战胜困难,那么他很可能会放弃,自甘堕落。评分标准:有明确的观点,结合祥子的形象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5.(4分)(1)(2分)动连 (2)(1分)[示例]虽然……但……(3)(1分)删掉“通过”。评分标准:(1)每空1分,计2分;(2)关联词语填写正确,得1分;(3)病句修改正确,得1分。共4分。6.(3分)(1)(1分)略。评分标准:语句书写正确、规范、工整,得1分。共1分。(2)(2分)[示例]①安排小组成员收集成果并召集大家一起讨论②手抄报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2分。7.(4分)(1)(2分)[示例]用赞叹的语气,语调要高昂。这两句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黄河伟大坚强品质的赞美,所以用赞叹的语气和高昂的语调以突出这种感情。评分标准:语气、语调处理合理,得1分。原因回答正确,得1分。共2分。(2)(2分)[示例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之沉醉为之感动[示例二]弘扬祖国的精神文明为之骄傲为之歌颂评分标准:内容符合主题,得1分。句式正确,得1分。共2分。二、阅读(46分)(一)(9分)8.(2分)C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9.(3分)①红色旅游形式丰富多样,可以选择“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体验形式,探索和了解红色文化及历史;②2、7、8、10月份出行人数较多,可以考虑错开出行高峰期,避免拥挤;③在游玩过程中,可以体验一下数字化、科技化的红色资源项目,从而更好地体会红色文化的恒久价值。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10.(4分)[示例]我觉得红色研学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红色旅游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教材,红色研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故事,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树立我们的人生信念。而且红色研学并非“十分枯燥”,现在许多红色旅游地以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旅游多元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让青少年有了更好的研学体验。评分标准:结合材料,表达出“红色研学”重要性,得3分。语言通顺、合理,得1分。共4分。(二)(21分)11.(4分)②“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匠人为父亲精心编织了一个簸箕④现在虽然很少用簸箕,但父亲依然精心修补擦拭它评分标准:每空2分,共4分。12.(4分)(1)(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簸箕也像朋友一样帮助父亲完成了很多生活中的劳作。(2)(2分)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父亲苍老的形象,表现出父亲对簸箕的珍惜,表达了父亲对逝去岁月的怀念。评分标准:(1)答出“拟人”得1分。具体分析,得1分。计2分。(2)答出“外貌、动作描写”得1分。具体分析,得1分。计2分。共4分。13.(4分)第⑦段补充交代了父亲一年四季使用簸箕的事例,突出父亲离不开簸箕,对簸箕有很深的情感;也呼应了前文父亲执意买新簸箕的情节。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14.(3分)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簸箕的“苍老”,也隐喻父亲的苍老。评分标准:答出“一语双关”“簸箕的‘苍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