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张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回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也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面临着消亡等有关。B.乡村生活综艺通过影像媒介呈现乡村生活,拉近城市人和土地的时空距离,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人们的乡土情结。C.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是被都市人言说和重塑的对象。D.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发展议题相呼应,培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村综艺题材的突破。B.《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C.《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年轻人重视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D.《种地吧》有助于让都市里的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是因为节目如纪实镜像,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3.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A.《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B.《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C.《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D.《哈哈农夫》,嘉宾们在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4.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的优势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①可以借助影像转化填补人们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②可以直观、真实地展示出更多的乡村生活细节和场景,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③可以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逐渐影响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④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更深远,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5.①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擅长慢慢讲故事,让人们了解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生活,维系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②乡村生活综艺展现的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脱离城市喧嚣,体会平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场景。③乡村生活综艺节目自身不断成长更新,紧贴时代议题,是文艺服务人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路径。④变革后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以“重返土地”为主题,通过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让都市人可以从中汲取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观点所指范围扩大。根据原文“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可知,这只是《种地吧》之前的乡村生活综艺对“乡村”的认知。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曲解原文。原文“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意思是说原来都市人是乡村文化的旁观者和消费者,而现在则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生产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充满设计感,且“桃花源”只是美化乡村。B.只是成人礼的仪式。C.参与者更多的只是作为消费者来到乡村。D.《哈哈农夫》节目让嘉宾真实地体验了农人的生活状态,最能反映出“重返土地”的主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可得出:可以借助影像转化填补人们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根据原文“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可得出:可以直观、真实地展示出更多的乡村生活细节和场景,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根据原文“村容村貌、农事活动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可得出:可以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逐渐影响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此外,结合现实生活中影像传播门槛低、老少皆宜、受众面积广、实时传递与接受与文字传播存在一定知识门槛、受众面较小等特点与差别,可以得出: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更深远,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中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原文“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可看出,乡村题材综艺具备慢叙事的特点,而其从表面上看可以为人们展现乡野自然的美好风光,从深层次来说,则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乡土文化。由此,可得出前两点:①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擅长慢慢讲故事,让人们了解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生活,维系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②乡村生活综艺展现的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脱离城市喧嚣,体会平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场景。根据原文“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可看出第三点:乡村生活综艺节目自身不断成长更新,紧贴时代议题,是文艺服务人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路径。而从本文重点介绍的全“新”乡村综艺《种地吧》的特点,如“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可以得出:变革后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以“重返土地”为主题,通过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让都市人可以从中汲取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徙汪曾祺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也给高鹏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也许这是一个好兆头,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局长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摘编自《汪曾祺全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简洁明了。并引用谈先生的评论,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B.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同注水入瓶”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取喻自然贴切、生动形象。C.沈石君对高鹏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劝说他去读师范,后聘他做国文教员,正是有沈石君的引导,才让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D.小说以景作结,最后一段描写了高先生的小小四合院之景,营造了幽静的意境,更衬托出人物淡雅的情致,引人深思,余味无穷。7.关于文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徐呆子是科举时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这就是高鹏生活的时代背景。B.衬托高鹏的心理。高鹏听到门外徐呆子的哭声,“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这也表现了高鹏在科举废止而断了前程时,对未来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C.与高鹏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的形象。科举废止,徐呆子失去上进的路,就此疯了死了,而高鹏不惧“被人看不起”,报考师范,做了小学教师,两相对照,更突出了高鹏的理性选择。D.揭示小说的主题。徐呆子的故事,真实地写出了求取功名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断了,很多读书人就没了生路,或疯或死,从而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摧残。8.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高鹏,使这一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请结合文本概括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9.汪曾祺的小说“偏向小说的散文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答案】6.C7.D8.①富有文才。②知恩图报。③善于变通。④做事认真。⑤为人正直。⑥胸怀抱负。9.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②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颇具抒情性,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③小说叙事简洁,节奏舒缓。全文围绕高鹏这一主要人物来选材,但叙述过程都很简洁,往往几句话就完成叙述,转换到下一件事情的叙述上了。④景物描写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如最后对四合院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品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才让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分析不当。高北溟和徐呆子性格不同,面对人生困境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废科举后,高先生采取了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等行动来应对困境。所以高先生不会有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摧残”错,“有一姓徐的呆子……死在街上了”,徐呆子的死可怜又可鄙,通过对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可见谈先生非常认可他的文才。从“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可见他感激谈先生对他的帮助,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从废科举功名路断后他“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后又读被人看不起师范,“但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可见他面对困境,善于变通。从“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可见他做事认真。从“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可见他为人正直。从“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可见他胸怀抱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情节淡化。小说写了高先生从师、忧心生计、教私塾糊口、读师范、当老师的几件小事,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②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运用文言词语,增强了文字语言的雅致。高先生是知识分子,诗一样的语言,颇具抒情性,适合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③小说叙事简洁,节奏舒缓。“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全文围绕高鹏这一主要人物来选材,叙述了高先生从师、忧心生计、教私塾糊口、读师范、当老师的几件小事,但叙述过程都很简洁,往往几句话就完成叙述,转换到下一件事情的叙述上了。④景物描写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如“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最后对四合院的描写,体现院子的幽静、雅致,与人物相得益彰,衬托人物的品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节选自《屈原列传》)文段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表亲属关系,与《红楼梦》中的“薛蟠之从弟薛蝌”的“从”意思相同。B.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燕太子质于秦”的“质”意思相同。C.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睢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实。【答案】10.CGH11.A12.D13.(1)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2)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1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C处;“庶子”作“立”宾语,宾语后断句;“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宾语后断句,即G处;“不宜”前省略主语,单独成句,在谓语“不宜”后断开,即H处。故CGH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堂房亲属。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薛蟠之堂弟薛蝌。B.正确。句意:(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燕太子到秦国做人质。C.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误。“楚国”应为“诸侯国”,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患”,担忧;“佯”,假装;“去”,离开;“委”,呈献;“质”,通“贽”,信物。(2)“陵杀”,欺凌杀死;“谢”,道歉;“诚”,确实;“胜”,能够承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由原文“泰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参考译文:文段一: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节选自《屈原列传》)文段二: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文氏外孙入村收麦①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②村酤③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①本诗作于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②博:讨取、换取;③村酤:农家自酿的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B.首联“赖”字富有韵味,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体现了浓浓的亲情。C.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间接展现了外孙收麦时繁忙的劳动景象,饱含深情。D.尾联写收麦结束后诗人的感慨,表现诗人对百姓辛苦劳作的怜悯与敬佩。16.本诗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对比。首联中“新麦”和“陈谷”对比、“诸孙”和“老人”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外孙帮忙收麦的感激;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的欢欣对比,突出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②侧面描写(衬托/烘托)。叙述自己忙着为外孙做饭、酤酒的情景,侧面烘托外孙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③直抒胸臆。尾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外孙的“爱怜”之情。【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表现诗人对百姓辛苦劳作的怜悯与敬佩”错误。尾联主要讲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是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表现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无法体现出“对百姓辛苦劳作的怜悯与敬佩”。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新麦”和“陈谷”对比、“诸孙”和“老人”对比,新麦成熟,外孙们主动帮自己收麦的欣慰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外孙帮忙收麦的感激。诗歌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这句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直抒胸臆,这句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诗人表示要写一首诗表扬对方。表达诗人对外孙们忙完农事后不顾辛劳迅速投入到吟诗作赋中的怜爱和高兴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迷蒙隐约的美丽画卷,极具生活气息。(2)《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3)自问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暧暧远人村②.依依墟里烟③.事不目见耳闻④.而臆断其有无⑤.座中泣下谁最多⑥.江州司马青衫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暧暧、墟、臆、座、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就某些问题发表意见,①,提出主张。想要让读者信服这些意见、观点或主张,就要进行论证。展开论证之前,首先要确定论点。所谓论点,就是文章所持的观点,也就是论证要证明的对象。其次要考虑②。选择论据的过程,同时是构思文章结构,特别是逻辑层次的过程。论据不当,则论证逻辑不严密,如《祝福》中祥林嫂在年关的祝福之夜死去,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的话就犯了逻辑错误。需要强调的是,有了合适的论据,并不等于完成了论证。论据再多再好,也不能“自动”证明论点。以罗列论据代替论证,是刚开始写作议论文时常常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最后是论证,就是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论证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③。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需要用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否则无论作者想得有多清楚,读者也无法感受到,证明论点并让人信服这一根本目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鲁四老爷的话犯了怎样的逻辑错误?请简要分析。【答案】18.示例:①表达观点;②选择合适的论据论证;③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19.强加因果。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鲁四老爷根据祥林嫂死的时间得出祥林嫂是谬种的结论是错误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前后文“发表意见”“提出主张”可知,此句意思与这两句类似;再结合“想要让读者信服这些意见、观点或主张”可知此句应与“观点”照应,指就问题表达观点,应填“表达观点”;②这是展开论证之前的第二步骤,结合“选择论据的过程……论据不当,则论证逻辑不严密”可推知,应填“选择合适的论据论证”;③结合前一句可知应为“也是一个……的的过程”,结合后文“需要用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可推知,应填“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逻辑关系的能力。鲁四老爷的话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鲁四老爷根据祥林嫂死的时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不能得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故其结论是错误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近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了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21.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22.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答案】20.①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相照应,凸显天地之空旷;又反复强调“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②“侏儒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或:物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大);“巨人变成了侏儒”人立于寂寥而广阔的天地中而显得渺小。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21.①“烟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的烟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远方山脊的若隐若现。②“烟尘”一语双关。既指沙漠地区似烟的尘沙,又指历史的滚滚尘烟。22.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使结论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相照应,凸显天地的完整和空旷;又反复强调在这茫茫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②“侏儒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很有顶天立地之感(或:物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大);“巨人变成了侏儒”,是指在广袤的大地、无尽的天宇下,我又是渺小的。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也抒发了作者对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的烟迹”,“烟迹”一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刚刚化雪的山脊若隐若现的特点。②结合前文“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