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_第1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_第2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_第3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_第4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中的考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11.1谏逐客书李斯李斯考点解析考点解析:文言文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题,一般来说,分5种题型:断句、文化常识、理解赏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简答(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整体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有利于答好文言文阅读题。考点解析: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具体出题方式如下考点解析: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具体出题方式如下考点解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具体出题方式如下教材典例《谏逐客书》文言文整体阅读方法知人论世01知人论世的目的:在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的前提下,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写作风格,有助于解决试题。比如,郑国渠事件让秦王恼羞成怒,下令驱逐所有秦以外的官员,本篇的李斯是以自身处境进谏秦王放弃逐客,也是保全自己的一个目的,其有力的雄辩促使秦王放弃了“逐客”,这跟李斯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他就是要为官,就是要说服秦王。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书:上书,古代意见的一种文体。

谏……书”

“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为什么要“逐客”?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际,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料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驱逐出去。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秦王看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写作背景·秦王逐客导火索:“郑国渠”事件“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一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穷通所处”。李斯(?一前208),姓李,名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为郡小吏,后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刚开始被丞相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后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命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李斯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秦统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嬴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命为丞相。《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符号化,字体大小一致,笔画间隔圆润。直到今天,印章还在使用这种字体。

书画家李斯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开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来,李斯被赵高猜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政治家李斯有散文《谏逐客书》《狱中上书》《言赵高书》等传世。秦王嬴政统治37年,帝业16年,秦王朝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毛泽东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郑国渠

秦王赢政元年,秦始兴建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发动近万人,历时十年。全长126.03公里,沟通泾水和洛河,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缪公蹇叔丕豹鄢

郢功施到今范雎穰侯灵鼍外厩駃騠宛珠珥阿缟瓮缶搏髀《昭》窈窕黔首藉寇兵赍盗粮mùjiǎnrǎngtuójuétíyānyìěrēgǎo

yǎotiǎowèngyǐngfǒubìjīqiánpījūjiùyuānsháojiè翻译理解文意02阅读并梳理文本思考:1.第一段举出几位君主起用客卿的史实?2.这些君主分别启用了哪些客卿?有何作用?秦穆公秦孝公秦昭王秦惠王穆公求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诸侯亲服惠王用张仪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秦成帝业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谏书观点--逐客为过壹史实论证--客卿有功贰类比论证--重物轻人叁理论概括--逐客利害肆总结分析--逐客亡国伍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私下<谦辞>错误开门见山,语气谦和。中心论点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名作状,向西名作状,向东使动,招来,招揽状语后置句出生兼并,吞并定语后置句,“并二十国”1.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改变因为乐于为用战胜军队定语后置句,“举千里地”占领安定强盛2.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

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攻取吞并,囊括控制要隘土地肥沃土地使动,瓦解同“纵”,合纵侍奉延续3.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

公室,杜

私门,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使动,加强堵塞,封闭权贵大臣之家蚕,名作状,像蚕一样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食侵占。4.昭王用范雎→抑制豪贵→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动词,依靠,借助辜负,对不起假使拒绝同“纳”,接纳疏远这人物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对人才态度采取措施结果求五子广纳人才遂霸西戎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得范雎打击豪贵强化集权结论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秦穆公秦孝公秦昭王秦惠王穆公求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诸侯亲服惠王用张仪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秦成帝业几乎概说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且影响至今。精读文本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正面举例论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②反面假设论证。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③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34第2段也运用了正反论证,请结合原文,何处是正面论述,何处是反面论述?3536第2段: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逐客的本质错误事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随侯之珠:比喻珍贵的东西。随珠和璧:比喻珍宝中的精品。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是故/然后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做)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表被动)用,西蜀丹青不为(表被动)采。获得悬挂佩带骑着树立架起同“悦”,喜欢,喜爱那么供玩赏的宝物正面举例论证反面假设论证充满马舍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用来…的东西使动,使…快乐同“悦”,使…愉快同“附”,镶嵌进献随着当地的风俗而娴雅变化美丽妖冶美好而文静的样子拍打大腿使动,使…畅快确实,的确判断句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取用使…退,摒弃适合罢了这样取用,任用是非对错使动,使离开是形作动,看重形作动,轻视用来…的东西占据制服,控制方法判断句第2段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秦王喜爱和重视外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这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去、逐结论:重物轻人,非英主所为42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武器

泰山推辞,拒绝成就同“释”,舍弃、抛弃成就百姓使动,彰显…的原因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富裕拒绝四个方向,指东南西北四季判断句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

盗粮”者也。却平民,老百姓来帮助拒绝使动,使…成就霸业退回,返回前进同“借”借给敌人武器送给付与判断句盗贼45第3段运用对比论证,“用客治国”&“逐客资敌”的结果对比,高下立判,不言自明。正面:五帝三王的做法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正反对比论证,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逐客损己利人,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值得名作动,珍视效忠减少增益对内宾前,使自己虚弱对外结怨状语后置句“外于诸侯树怨”要求实现,达到目的总结全文,强调逐客的危害,意在劝谏秦王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广纳人才。结构主题03全文结构第1段:开门见山,表明观点:窃以为过矣。

史实论证:秦国四公重用客的史实(客有功于秦)第2段:对比论证取异国物逐异国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逐客不利统一大业)第3段:对比论证第4段:结论:纳客之利:五帝三王逐客之弊:秦国(逐客是错误的)逐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逐客将危害秦国)结语这篇文章论证了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反映了其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表现出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1.先赞誉后劝导2.站在对方的立场讲话3.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4.言简意赅,切中问题实质生活中劝说艺术:考点精讲文言文整体阅读方法一、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规范(或常用结构)1.纪事本末体类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1)特点: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便于阅读。(2)类别: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2.人物传记类3.议论说理类开篇作者往往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主体列举诸多事例来论述,文中大多有议论的语句结尾出现作者议论的语句,再次明确观点4.写景游记类5.人物叙事类其他文体:墓志铭、神道碑、墓表部分要点开篇记录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基本内容主体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一生做出的巨大贡献,受到的表彰等结尾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与对死者亲朋的安慰,寄托哀思,传达对死者的追慕之情二、掌握文言阅读“3步骤”第一步:巧借概括分析题,以“题”悟意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即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从而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一下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第二步:借助主观题设问提示疏通关键点,初步解答文言文主观题文言文主观题的设置并非针对整篇文章,而是抓住文章富有内涵的关键部分来设题,这可以从主观题的设问题干看出来,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的“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这道主观题的设问题干,就可以快速确定提出问题的区间,借助题干提示来理解关键语句的大意。在思考该问题时,需要针对语境前后勾连,借此疏通文章关键点,这样就为解答文言文主观题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第三步: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梳理内容,以“文”会意

1.纪事本末体文言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就具体事件君臣展开讨论,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事件、人物和观点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事件梗概。

2.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多以时间为顺序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人物经历及事件梗概。

3.议论说理类文言文要抓住议论的中心,寻找文章观点。要重视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文中议论的语句,并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4.写景游记类文言文一般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因此,圈点勾画游览的地点、写景的语句、游览后的心得和感想。

5.文言书信类文章,阅读时要抓住以下三点,完成对信息的提取。(1)抓题目,明确人物关系。通过书信的题目或文后注释了解这封信是谁写的,是写给谁的,对象的不同决定着书信写法、语气的不同。(2)抓开篇,了解书信写作背景。书信往往有一定的写作背景,能够对背景有所了解,无疑是找到了一把解读的钥匙。(3)抓文段中心句(书信中或抒情或议论的关键语句),理解书信情理。【微点拨】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3)表示时间变动的词语。文中表示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微点拨】

文言文阅读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和观点态度,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要先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二纪传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读文过程】

▶第一步:巧借概括分析题,以“题”悟意(以[精准答题]第8题A项为例,其余三项请依照示例进行助读和做题)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切片1]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切片2]切片对应原文悟意切片1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据语境,“左右”为“_____”之意切片2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据语境,“何以”为“_______________”之意帮助萧何以……身份▶第二步:借助主观题设问提示,疏通关键点以[精准答题]第10题为例,写出你确定的疏通文意的关键点。【教师指导】[精准答题]第10题“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在思考该问题时,需要针对语境前后勾连,借此疏通文意关键点。文本的最后一段提到“陈豨反”“淮阴侯谋反关中”,“陈豨”“淮阴侯”都为汉朝的大将,并且都在谋反,说明当时政局不稳,危机四伏,而统治者也是措手不及,“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在这种情况下,“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可见,刘邦对“诛淮阴侯”之事非常高兴,但是高兴之余,刘邦又认识到“萧何”也是汉朝的重要谋臣,和“陈豨”“淮阴侯”一样,都是汉朝的大臣,不免有些担忧。为了稳定时局、稳住人心,刘邦便“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表面上封赏,宠爱有加,实际上借用卫队监视萧何,这才是刘邦的真正用心,而刘邦的用意却被召平识破。▶第三步: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梳理内容,以“文”会意1.圈点勾画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梳理主要人物的经历。【教师指导】时间事件刘邦为亭长时萧何经常给他帮助。刘邦为沛公时萧何督察处理日常事务。刘邦为汉王时萧何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平定三秦时留守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提供军粮。汉二年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制定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等。汉五年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汉十一年未接受封赏,拿出财产赞助军需。2.结合文中萧何的事迹,概括萧何的形象特点或精神品质。【教师指导】

萧何是一位足智多谋、勤于政事、忠心耿耿、富有谋虑的文官形象。【精准答题】(约20分钟)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答案:D【解析】解答断句题时,要通读语段,把握大意,在此基础上借助关键词语和断句技巧进行作答。“而去”与前面的“烧咸阳”是紧密相连的动作,主语都是“项王与诸侯”,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两项。“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表示原因,后面的“具得秦图书”为原因,故应与后面相连。排除A、B两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答案:A。设置亭长,行防御之责。【解析】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亭长并非管理亭的官吏。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猎狗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答案:C。“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误。【解析】C项,“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误,原文为“群臣皆莫敢言”,可见并非心悦诚服。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等汉王来了再报告。(“即”“便宜”“以”各1分,句意1分)(2)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徒”“议论”“顾反”各1分,句意1分)10.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附【译文】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等到刘邦起事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掌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等汉王来了再报告。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野兽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哀悼。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经典题再现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2023新高考II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11.B12.D13.(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14.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