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测历史试题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A.阶级立场的不同 B.统治阶级的要求C.思想主张的趋同 D.目的上的相通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可知,孔子重礼,而庄子却认为礼是“乱之首也”,尽管两者对礼的看法不同,但都是为了解决“畔”“乱”问题,反映了二者在论述目的上的相通性,即为了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孔子和庄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并非当时统治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孔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2.“养老图”画像砖极具地域性,下面两幅图为汉代养老画像砖拓片。据此可知,汉代()A.普遍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B.宣传教化成为维护统治的主要方式C.加强对蜀地的社会管理 D.养老开始成为四川画像的重要题材〖答案〗C〖解析〗图中汉代的养老图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内容是对养老的宣扬,是通过儒家思想和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管理和控制的体现,C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普遍”重视社会保障问题,排除A项;宣传教化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方式,但不一定是“主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养老成为四川画像的重要题材开始于何时,排除D项。故选C项。3.东晋时设有检校御史,属于拥有实权的常设正官。但隋朝及唐前期,在正式官职前加“检校”二字使其成为代理官的现象十分普遍;唐中期后,“检校官”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到宋代形成了检校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至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的十九阶体系。检校官制度的变化()A.体现了重文轻武治国策略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折射出集权政治发展趋势 D.推动官僚体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成为代理官”“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可知,检校官制度逐渐虚化,没有实质性权力,折射出集权政治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与“武官”的比较,无法得出“重文轻武”的结论,排除A项;“检校官”的虚衔化趋势,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官僚体制的完善应该涉及行政、监察、选官等方面,材料只涉及“检校官”的虚职化,无法体现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4.黄宗羲认:“二帝(尧、舜)、三王(夏、商、周三代之君)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黄宗羲这一观点()A.反映当时人地矛盾突出 B.渗透着儒家民本主义观念C.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的法(授田、授地、设学校)都是为百姓考虑,而不是为了君王自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属于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家,他鼓吹“早期民主”,所以黄宗羲的这一观点渗透着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借助“二帝、三王”“未尝为一己而立”的民本思想来批判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反映不出当时的人地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这一观点具有进步性而非保守性,排除C项;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洋务运动中先后出现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的热潮B.晚清政府通过开展自救运动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C.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民族工业因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看出,1895—1899年、1901—1911年出现了两个高峰期,这与晚清政府推行的“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时间相吻合,而这两个运动均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冲击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救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经破产,排除A项;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但这一变化无法解释图中的曲折现象,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1895—1911年和1912—1919年两个时期,与图中的两个高峰期不对应,排除D项。故选B项。6.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份在北京表现为学生运动,6月份在上海则表现为市民运动,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罢”之中,罢课影响固然不小,但罢工、罢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是()A.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B.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C.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 D.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和工业人口占有很高的比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阶层的抗争意识更为强烈,而北京的工商业规模不大,难以掀起具有全局意义的罢工、罢市斗争,因此“三罢”斗争首先出现在上海,A项正确;BC项是北京与上海的共同点,不能解释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排除;D项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源,排除。故选A项。7.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A.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 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 D.“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孙中山主张的“训政”应该是人民主权的基层自治,而蒋介石主张的“训政”则是国民党掌握国家一切大权,实质上是国民党专制独裁,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对比孙中山与蒋介石关于“训政”理念的不同,不是中美对比,排除A项;蒋介石与孙中山关于“训政”的看法明显不同,排除B项;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基层自治的现象,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8.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抗日经费除赤贫者外,一切阶级的人民均须按照累进的原则向政府交纳,不得畸轻畸重,不得抗拒不交。”这一规定()A.有利于限制封建剥削进而减轻农民负担B.为根据地度过困难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C.表明中共已放弃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抗日经费除赤贫者外,一切阶级的人民均须按照累进的原则向政府交纳,不得畸轻畸重,不得抗拒不交。”可知,1942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决定实行累进税收政策,在这一政策下,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因财产收入不同而向政府纳税多少不同,这一规定,将税收的主要负担定位在地主和富农的身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主和富农对农民的剥削,进而减轻农民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一个规定,没有具体实践的效果,无法得出“为根据地度过困难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和D项;虽然材料中的规定与当时的减租减息政策相配合,但中共只是暂时取消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放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A项。9.下表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此可知,中国()年份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1952年50.520.983.5741957年40.329.781.29.01978年28.148.270.517.32000年15.950.950.022.52010年10.246.836.728.72019年7.138.625.127.5A.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B.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世界前列C.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看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产业的产出和就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又注重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改革开放时期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C项正确;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当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仍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不能全面解释表格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为《汉谟拉比法典》部分内容摘要。这些规定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条款内容第192条如果宫廷侍者或宫廷侍女的孩子对他的养父、养母说:“你不是我父亲,你不是我母亲。”那么应割掉他的舌头第195条如果儿子打了他的父亲,应割掉他的手第226条如果理发师未经奴隶主人许可而剃去不属于他的奴隶的奴隶标记,则应砍掉此理发师的手A.注重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B.保障民众利益实现阶级调和C.利用同态复仇打击侵权 D.立法思想中蕴含着契约精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不孝罪和损害奴隶主私有财产的罪罚等同,这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视,这些规定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A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保障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同态复仇存在于早期奴隶制法律中,指受害者受到其他人伤害时,对于施害者施以同样的伤害,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材料未涉及同态复仇,排除C项;材料是对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定,不能体现契约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下农民以现金的形式缴纳赋税,“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市场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物价可以通过税率进行调节,材料没有涉及税率的变化,因而调节物价功能无法体现,排除A项;农民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需要把实物兑换货币,农民受的剥削没有减轻,排除B项;材料强调以现金形式征收赋税,赋税多少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17世纪早期,伽利略已经发现炮弹在空气中沿抛物线运行,但炮弹以一定速度射出膛后,究竟能射多远仍是个谜。17世纪后期,牛顿对物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研究,最终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据此可知,牛顿的科学研究()A.体现出理论发展具有连续性 B.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C.成为决定战争胜负关键因素 D.改变了力学研究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伽利略已经发现炮弹在空气中沿抛物线运行”“牛顿对物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研究,最终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表明牛顿的科学研究是在伽利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A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排除B项;牛顿的力学发现对战争具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战争胜负关键因素”,排除C项;牛顿的研究以伽利略的成果为基础,并非“改变了传统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美国代表主张根据1916年海军拨款法案扩建海军实力,以达到美英海军力量均等的目的。英国代表则提出美国减少3艘战列舰,使英美比例为33:20,在驱逐舰上是13:6,美国海军力量只能是英国的60%,英国应保持其海军力量相当于美国和法国之和。这表明当时()A.美英两国军备竞赛升级 B.英美综合实力趋于平衡C.《非战公约》遭到了破坏 D.美英角逐海上霸主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两国对于海军力量各有自己的考虑,美国扩建海军的主张遭到了英国的反对,说明英国不希望美国海军力量强大,希望保持本国在竞争中优势,说明英美之间角逐海上霸主地位,D项正确;材料中美军想扩充军备的主张,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所以无法得出军备竞赛升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是英美两国军备的诉求,并且从英国的主张可以看出英国综合势力强于美国,排除B项;《非战公约》签订于1928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为1968年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时政漫画。图中山姆大叔双手高举枪支在“亚洲”泥沼中艰难前行,山姆大叔即将被淹没,周围一片荒凉。该作品()A.说明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 B.表达了对美国越战政策的质疑C.表明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意在反思朝鲜战争失败的教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8年,美国正在亚洲进行越南战争,漫画家通过作品描绘了美国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美国战争政策的质疑,B项正确;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始终在欧洲,排除A项;漫画不能体现美国的地位受到挑战,排除C项;朝鲜战争于1953年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图为1995—2013年全球及不同经济体国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A.世界经济发展规模大大缩小 B.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不断发展C.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环境恶化 D.转型经济体国家实力显著增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表可知,全球及不同经济体的国外直接投资流入量总体来看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过程中又有曲折,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世界总量及发达经济体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并非规模缩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流入量高于转型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无法得出投资环境恶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长并不能得出转型经济体的国家实力增长这一结论,二者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都城的变迁材料一自西周以来,许多王朝在西安建都。为了都城的营建及其他相关土木工程活动,关中及其周边山地的原始森林遭到大量砍伐。隋朝建都时,生态破坏导致农田面积缩小,粮食单位产量和总产量下降,农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关中“天府之国”的优势丧失。随着都城人口的增长,关中农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凸显,长安难以依靠关中达到自给自足。隋唐时期的漕运和交通开发就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摘编自霍斌《史说长安·隋唐卷》材料二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游移。这种政治文化中心的游移不定,直至晚唐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彻底迁都洛阳并开启五代而结束。此后,洛阳开始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后的五代政权,有三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也曾定都洛阳,两个政权(后汉、后周)定都汴京(开封),开封又一次进入历史视线,后来的北宋就定都汴京(开封),而南宋政权又把都城移至临安(杭州)。——摘编自王宁宁等《从隋唐大运河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东移与乐舞形态格局嬗变》材料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隋至南宋时期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答案〗趋势:沿大运河不断向东移动(或答从长安到洛阳、汴京、临安)。认识:从政治角度作答,西北、北部、东北等地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如西夏、辽、金的崛起对中原政权的威胁;东移和南迁便于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从经济角度作答,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修建,政治中心向东移动有利于缓解粮食压力。从地理角度作答,长安生态环境的破坏;长安位于第二阶梯,运河运粮不便,洛阳和开封是运河枢纽城市,便于运粮;洛阳附近到潼关段黄河属于地上河,且地理环境复杂,不利于运粮;政治中心沿大运河东移减少了运粮成本;临安在江南地区,粮食供应充足。从历史的角度作答,洛阳和开封是许多朝代的都城,如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先后定都于洛阳,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解析〗首先根据史料和地图,得出都城迁移的动向:长安——洛阳——开封——杭州,进而得出其逐步向东移动的趋势。然后分析原因,根据材料“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游移。这种政治文化中心的游移不定,直至晚唐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彻底迁都洛阳并开启五代而结束。此后,洛阳开始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后的五代政权,有三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也曾定都洛阳,两个政权(后汉、后周)定都汴京(开封),开封又一次进入历史视线,后来的北宋就定都汴京(开封),而南宋政权又把都城移至临安(杭州)”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角度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需要,经济角度受经济重心南移和运河修建的影响,地理角度主要涉及自然环境和地势等因素对都城的影响,最后从历史角度分析原因。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材料梁启超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时间是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表现是自强运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时间是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到民国六、七年止。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动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引起的刺激,而有戊戌变法等寻求制度的变革……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这一时期是在第二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对第二期“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的推进。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思想表现出“剧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看来,中国近代思想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而且“确为从前四千余年所未尝梦见”。梁启超同时认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还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其表现是: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张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一趟一趟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摘编自吴汉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评分标准】(1)论题:①没有论题或不是材料中得出的论题不得分。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论题合适准确者得分,余者酌情给分。(2)阐述:①能准确全面论证论题,至少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分,余者酌情给分。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顺,得分。③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梁启超的“三期不足”反映了晚清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阐述: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和西学东渐的发展,中国不同阶层对中国“不足”的探索也日益深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认为中国的不足为器物,为此掀起了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却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中国的不足在制度,为此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最终因戊戌政变而失败,但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20世纪初,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认为中国的不足在文化,为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启迪了民智,为五四运动和###诞生奠定了基础。总之,“三期不足”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递进历程,也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不懈追求和积极探索。示例二:论题:由急先锋到保皇派的康有为阐述:面对民族危机的局势,康有为积极推行维新变法,他通过办学,培养变法人才;通过办刊物、出版著作,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在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之际,多次上书光绪帝,鼓吹变法;通过公车上书等方式,鼓动光绪帝发起维新变法,采取改革措施,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成为维新运动的急先锋和领导者。但由于学识所限,当时也未到过外国,对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认识不到位,学习西方不深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深入传播,康有为的思想渐趋保守,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康有为被时代抛弃,成为保皇派和顽固派的代表,落后于时代潮流,由原先的先进人物成为腐朽落后的代表。总之,康有为从积极推进维新变法到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解放的历程,是近代中国思想界新陈代谢现象的一个缩影。〖解析〗本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展开论述,相对比较开放,只要抓住整体或者微观的点即可。如果就细节方面来找点的话,我们不妨就第一段材料梁启超的近代思想的三个时期拟定论题展开相关论述,结合材料可知,梁启超的“三期”思想都讲到不知,而且三期分别涉及器物、制度、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实际上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而且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因此我们可以拟定论题:梁启超的“三期不足”反映了晚清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后面展开相关论述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材料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但其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近代化”(早期现代化)。以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工业化、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涵。但由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干扰,这两个目标都未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自此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举国之力推进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改革推进现代化;注重各方面平衡,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发展潮流。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材料二“中国式的现代化”演进历程时间表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告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6年中共八大将上述四个现代化任务写入党章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内容1964年周恩来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至此,“四个现代化”概念正式成型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82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的命题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人民币,是1978年的27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87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2)采用一个新时间尺度,对材料二中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演进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答案〗(1)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近代化是资本主义的近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现代化是(###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认识: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领导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平衡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策略;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等。(任答3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1949—1978年:现代化奠基时期。依据:此时期主要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为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1978年至今: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现代化突飞猛进,我国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解析〗【小问1详析】区别:根据材料中的“以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工业化、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涵。”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近代化是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现代化是(###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认识:根据材料中的“但由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干扰,这两个目标都未能实现。”可得出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领导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据材料中的“自此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举国之力推进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改革推进现代化;”可得出新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根据材料中的“注重各方面平衡,坚持协调发展;”可得出平衡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策略;根据材料中的“坚持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发展潮流。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可得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等

【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跨度1954年——202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分界线,可得出1949—1978年:现代化的奠基时期。依据:此时期主要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为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1978年至今: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现代化突飞猛进,我国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60—1995年世界商船运输的变化——[德]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商船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商船变化的影响。〖答案〗(1)伴随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运输动力不断提升;货轮运载的吨位数越来越大;船舶制造呈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趋势;主要承担海上外贸物资的运输任务;集装箱运输是最重要的海运方式;航运技术不断提高。(2)国际商船运输成为联结世界经济的重要纽带;推动了远航运输业的发展;促使世界货物贸易快速增长;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蒸汽动力代替风帆石油代替煤炭”可知,伴随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运输动力不断提升;根据材料“1852年第一艘散货船500载重吨1986年最大矿石运输船364768载重吨”可知,货轮运载的吨位数越来越大;根据材料“散货船、现代货运班轮、油轮、冷藏货船、超级油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商用帆船等”可知,船舶制造呈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趋势,主要承担海上外贸物资的运输任务;根据材料“1956年第一艘集装箱船”可知,集装箱运输是最重要的海运方式,航运技术不断提高。【小问2详析】影响:根据材料“1860—1995年世界商船运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商船运输穿梭于全球各地,成为联结世界经济的重要纽带,同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船舶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远航运输业的发展,对促使世界货物贸易快速增长,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测历史试题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A.阶级立场的不同 B.统治阶级的要求C.思想主张的趋同 D.目的上的相通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可知,孔子重礼,而庄子却认为礼是“乱之首也”,尽管两者对礼的看法不同,但都是为了解决“畔”“乱”问题,反映了二者在论述目的上的相通性,即为了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孔子和庄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并非当时统治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孔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2.“养老图”画像砖极具地域性,下面两幅图为汉代养老画像砖拓片。据此可知,汉代()A.普遍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B.宣传教化成为维护统治的主要方式C.加强对蜀地的社会管理 D.养老开始成为四川画像的重要题材〖答案〗C〖解析〗图中汉代的养老图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内容是对养老的宣扬,是通过儒家思想和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管理和控制的体现,C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普遍”重视社会保障问题,排除A项;宣传教化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方式,但不一定是“主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养老成为四川画像的重要题材开始于何时,排除D项。故选C项。3.东晋时设有检校御史,属于拥有实权的常设正官。但隋朝及唐前期,在正式官职前加“检校”二字使其成为代理官的现象十分普遍;唐中期后,“检校官”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到宋代形成了检校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至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的十九阶体系。检校官制度的变化()A.体现了重文轻武治国策略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折射出集权政治发展趋势 D.推动官僚体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成为代理官”“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可知,检校官制度逐渐虚化,没有实质性权力,折射出集权政治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与“武官”的比较,无法得出“重文轻武”的结论,排除A项;“检校官”的虚衔化趋势,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官僚体制的完善应该涉及行政、监察、选官等方面,材料只涉及“检校官”的虚职化,无法体现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4.黄宗羲认:“二帝(尧、舜)、三王(夏、商、周三代之君)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黄宗羲这一观点()A.反映当时人地矛盾突出 B.渗透着儒家民本主义观念C.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的法(授田、授地、设学校)都是为百姓考虑,而不是为了君王自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属于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家,他鼓吹“早期民主”,所以黄宗羲的这一观点渗透着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借助“二帝、三王”“未尝为一己而立”的民本思想来批判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反映不出当时的人地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这一观点具有进步性而非保守性,排除C项;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洋务运动中先后出现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的热潮B.晚清政府通过开展自救运动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C.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民族工业因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看出,1895—1899年、1901—1911年出现了两个高峰期,这与晚清政府推行的“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时间相吻合,而这两个运动均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冲击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救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经破产,排除A项;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但这一变化无法解释图中的曲折现象,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1895—1911年和1912—1919年两个时期,与图中的两个高峰期不对应,排除D项。故选B项。6.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份在北京表现为学生运动,6月份在上海则表现为市民运动,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罢”之中,罢课影响固然不小,但罢工、罢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是()A.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B.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C.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 D.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和工业人口占有很高的比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阶层的抗争意识更为强烈,而北京的工商业规模不大,难以掀起具有全局意义的罢工、罢市斗争,因此“三罢”斗争首先出现在上海,A项正确;BC项是北京与上海的共同点,不能解释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排除;D项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源,排除。故选A项。7.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A.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 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 D.“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孙中山主张的“训政”应该是人民主权的基层自治,而蒋介石主张的“训政”则是国民党掌握国家一切大权,实质上是国民党专制独裁,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对比孙中山与蒋介石关于“训政”理念的不同,不是中美对比,排除A项;蒋介石与孙中山关于“训政”的看法明显不同,排除B项;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基层自治的现象,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8.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抗日经费除赤贫者外,一切阶级的人民均须按照累进的原则向政府交纳,不得畸轻畸重,不得抗拒不交。”这一规定()A.有利于限制封建剥削进而减轻农民负担B.为根据地度过困难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C.表明中共已放弃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抗日经费除赤贫者外,一切阶级的人民均须按照累进的原则向政府交纳,不得畸轻畸重,不得抗拒不交。”可知,1942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决定实行累进税收政策,在这一政策下,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因财产收入不同而向政府纳税多少不同,这一规定,将税收的主要负担定位在地主和富农的身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主和富农对农民的剥削,进而减轻农民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一个规定,没有具体实践的效果,无法得出“为根据地度过困难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和D项;虽然材料中的规定与当时的减租减息政策相配合,但中共只是暂时取消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放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A项。9.下表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此可知,中国()年份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1952年50.520.983.5741957年40.329.781.29.01978年28.148.270.517.32000年15.950.950.022.52010年10.246.836.728.72019年7.138.625.127.5A.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B.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世界前列C.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看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产业的产出和就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又注重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改革开放时期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C项正确;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当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仍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不能全面解释表格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为《汉谟拉比法典》部分内容摘要。这些规定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条款内容第192条如果宫廷侍者或宫廷侍女的孩子对他的养父、养母说:“你不是我父亲,你不是我母亲。”那么应割掉他的舌头第195条如果儿子打了他的父亲,应割掉他的手第226条如果理发师未经奴隶主人许可而剃去不属于他的奴隶的奴隶标记,则应砍掉此理发师的手A.注重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B.保障民众利益实现阶级调和C.利用同态复仇打击侵权 D.立法思想中蕴含着契约精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不孝罪和损害奴隶主私有财产的罪罚等同,这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视,这些规定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A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保障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同态复仇存在于早期奴隶制法律中,指受害者受到其他人伤害时,对于施害者施以同样的伤害,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材料未涉及同态复仇,排除C项;材料是对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定,不能体现契约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下农民以现金的形式缴纳赋税,“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市场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物价可以通过税率进行调节,材料没有涉及税率的变化,因而调节物价功能无法体现,排除A项;农民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需要把实物兑换货币,农民受的剥削没有减轻,排除B项;材料强调以现金形式征收赋税,赋税多少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17世纪早期,伽利略已经发现炮弹在空气中沿抛物线运行,但炮弹以一定速度射出膛后,究竟能射多远仍是个谜。17世纪后期,牛顿对物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研究,最终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据此可知,牛顿的科学研究()A.体现出理论发展具有连续性 B.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C.成为决定战争胜负关键因素 D.改变了力学研究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伽利略已经发现炮弹在空气中沿抛物线运行”“牛顿对物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研究,最终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表明牛顿的科学研究是在伽利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A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排除B项;牛顿的力学发现对战争具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战争胜负关键因素”,排除C项;牛顿的研究以伽利略的成果为基础,并非“改变了传统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美国代表主张根据1916年海军拨款法案扩建海军实力,以达到美英海军力量均等的目的。英国代表则提出美国减少3艘战列舰,使英美比例为33:20,在驱逐舰上是13:6,美国海军力量只能是英国的60%,英国应保持其海军力量相当于美国和法国之和。这表明当时()A.美英两国军备竞赛升级 B.英美综合实力趋于平衡C.《非战公约》遭到了破坏 D.美英角逐海上霸主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两国对于海军力量各有自己的考虑,美国扩建海军的主张遭到了英国的反对,说明英国不希望美国海军力量强大,希望保持本国在竞争中优势,说明英美之间角逐海上霸主地位,D项正确;材料中美军想扩充军备的主张,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所以无法得出军备竞赛升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是英美两国军备的诉求,并且从英国的主张可以看出英国综合势力强于美国,排除B项;《非战公约》签订于1928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为1968年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时政漫画。图中山姆大叔双手高举枪支在“亚洲”泥沼中艰难前行,山姆大叔即将被淹没,周围一片荒凉。该作品()A.说明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 B.表达了对美国越战政策的质疑C.表明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意在反思朝鲜战争失败的教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8年,美国正在亚洲进行越南战争,漫画家通过作品描绘了美国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美国战争政策的质疑,B项正确;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始终在欧洲,排除A项;漫画不能体现美国的地位受到挑战,排除C项;朝鲜战争于1953年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图为1995—2013年全球及不同经济体国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A.世界经济发展规模大大缩小 B.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不断发展C.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环境恶化 D.转型经济体国家实力显著增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表可知,全球及不同经济体的国外直接投资流入量总体来看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过程中又有曲折,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世界总量及发达经济体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并非规模缩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流入量高于转型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无法得出投资环境恶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长并不能得出转型经济体的国家实力增长这一结论,二者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都城的变迁材料一自西周以来,许多王朝在西安建都。为了都城的营建及其他相关土木工程活动,关中及其周边山地的原始森林遭到大量砍伐。隋朝建都时,生态破坏导致农田面积缩小,粮食单位产量和总产量下降,农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关中“天府之国”的优势丧失。随着都城人口的增长,关中农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凸显,长安难以依靠关中达到自给自足。隋唐时期的漕运和交通开发就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摘编自霍斌《史说长安·隋唐卷》材料二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游移。这种政治文化中心的游移不定,直至晚唐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彻底迁都洛阳并开启五代而结束。此后,洛阳开始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后的五代政权,有三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也曾定都洛阳,两个政权(后汉、后周)定都汴京(开封),开封又一次进入历史视线,后来的北宋就定都汴京(开封),而南宋政权又把都城移至临安(杭州)。——摘编自王宁宁等《从隋唐大运河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东移与乐舞形态格局嬗变》材料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隋至南宋时期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答案〗趋势:沿大运河不断向东移动(或答从长安到洛阳、汴京、临安)。认识:从政治角度作答,西北、北部、东北等地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如西夏、辽、金的崛起对中原政权的威胁;东移和南迁便于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从经济角度作答,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修建,政治中心向东移动有利于缓解粮食压力。从地理角度作答,长安生态环境的破坏;长安位于第二阶梯,运河运粮不便,洛阳和开封是运河枢纽城市,便于运粮;洛阳附近到潼关段黄河属于地上河,且地理环境复杂,不利于运粮;政治中心沿大运河东移减少了运粮成本;临安在江南地区,粮食供应充足。从历史的角度作答,洛阳和开封是许多朝代的都城,如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先后定都于洛阳,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解析〗首先根据史料和地图,得出都城迁移的动向:长安——洛阳——开封——杭州,进而得出其逐步向东移动的趋势。然后分析原因,根据材料“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游移。这种政治文化中心的游移不定,直至晚唐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彻底迁都洛阳并开启五代而结束。此后,洛阳开始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后的五代政权,有三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也曾定都洛阳,两个政权(后汉、后周)定都汴京(开封),开封又一次进入历史视线,后来的北宋就定都汴京(开封),而南宋政权又把都城移至临安(杭州)”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角度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需要,经济角度受经济重心南移和运河修建的影响,地理角度主要涉及自然环境和地势等因素对都城的影响,最后从历史角度分析原因。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材料梁启超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时间是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表现是自强运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时间是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到民国六、七年止。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动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引起的刺激,而有戊戌变法等寻求制度的变革……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这一时期是在第二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对第二期“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的推进。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思想表现出“剧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看来,中国近代思想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而且“确为从前四千余年所未尝梦见”。梁启超同时认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还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其表现是: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张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一趟一趟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摘编自吴汉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评分标准】(1)论题:①没有论题或不是材料中得出的论题不得分。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论题合适准确者得分,余者酌情给分。(2)阐述:①能准确全面论证论题,至少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分,余者酌情给分。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顺,得分。③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梁启超的“三期不足”反映了晚清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阐述: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和西学东渐的发展,中国不同阶层对中国“不足”的探索也日益深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认为中国的不足为器物,为此掀起了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却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中国的不足在制度,为此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最终因戊戌政变而失败,但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20世纪初,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认为中国的不足在文化,为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启迪了民智,为五四运动和###诞生奠定了基础。总之,“三期不足”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递进历程,也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不懈追求和积极探索。示例二:论题:由急先锋到保皇派的康有为阐述:面对民族危机的局势,康有为积极推行维新变法,他通过办学,培养变法人才;通过办刊物、出版著作,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在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之际,多次上书光绪帝,鼓吹变法;通过公车上书等方式,鼓动光绪帝发起维新变法,采取改革措施,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成为维新运动的急先锋和领导者。但由于学识所限,当时也未到过外国,对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认识不到位,学习西方不深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深入传播,康有为的思想渐趋保守,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康有为被时代抛弃,成为保皇派和顽固派的代表,落后于时代潮流,由原先的先进人物成为腐朽落后的代表。总之,康有为从积极推进维新变法到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解放的历程,是近代中国思想界新陈代谢现象的一个缩影。〖解析〗本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展开论述,相对比较开放,只要抓住整体或者微观的点即可。如果就细节方面来找点的话,我们不妨就第一段材料梁启超的近代思想的三个时期拟定论题展开相关论述,结合材料可知,梁启超的“三期”思想都讲到不知,而且三期分别涉及器物、制度、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实际上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而且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因此我们可以拟定论题:梁启超的“三期不足”反映了晚清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后面展开相关论述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材料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但其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近代化”(早期现代化)。以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工业化、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涵。但由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干扰,这两个目标都未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自此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举国之力推进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