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由此可见汉武帝时代()A.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B.已创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C.门第已成为选官的标准D.已把儒家思想与选官相结合2.有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获得新发展3.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4.唐朝统治者特别是唐玄宗亲自对《孝经》(儒家)、《金刚经》(佛教)和《道德经》(道教)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有人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A.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B.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C.唐朝三教地位已经实现了平等D.统治者注重三教的实用功能5.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C.三教矛盾已经完全化解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6.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理的是()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是由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C.诗歌的繁荣与唐代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7.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隶书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8.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的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下面是宋代苏轼对某一书体的评价。他评价的书体是()A.隶书 B.行书C.草书 D.楷书9.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10.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两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却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在于()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B.龙门石窟受到封建化政策的影响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11.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代画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繁华典丽。其作品反映了()李思训山水手卷A.唐代教育的发达和文化的发展B.知识分子追求情韵意趣远离国家政治C.文人阶层的失意和世态的炎凉D.盛唐帝国强盛的富贵庄丽的时代气氛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后被叛军杀害,终年77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史书称赞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尤为后人所推崇。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据《旧唐书》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颜真卿的个人品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真卿书法为后世推崇的原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由此可见汉武帝时代()A.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B.已创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C.门第已成为选官的标准D.已把儒家思想与选官相结合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汉武帝任用儒生做官,并重用精通儒学之人。这表明,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的传播同封建官僚的选拔密切结合,故选D项。2.有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获得新发展答案:D解析:唐代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3.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答案:A解析:隋文帝鼓励佛教传播,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固政权以增强统一的力量。故选A项。4.唐朝统治者特别是唐玄宗亲自对《孝经》(儒家)、《金刚经》(佛教)和《道德经》(道教)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有人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A.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B.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C.唐朝三教地位已经实现了平等D.统治者注重三教的实用功能答案:D解析:唐玄宗对三部书进行注释是将统治者对三教的观点灌输给人民,引导三教向有利于统治的方向发展,且根据题干材料“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主张,可知统治者注重三教的实用功能,D项正确。5.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C.三教矛盾已经完全化解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知唐朝时儒、道、佛三教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故A项正确。6.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理的是()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是由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C.诗歌的繁荣与唐代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答案:C解析:诗歌的出现不是由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唐诗的繁盛,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因此,A、B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除诗歌外,词、曲、小说都能很好地表达情感,D项的叙述也是不正确的。唐朝实行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诗赋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C项的叙述是正确的。7.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隶书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图片表明,三种字体包括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这几种字体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进程。故选B项。8.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的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下面是宋代苏轼对某一书体的评价。他评价的书体是()A.隶书 B.行书C.草书 D.楷书答案:B解析:根据“含情循礼”,可知其评价的书体讲求规矩,由此可排除C项;根据“离方遁圆”,可知其评价的书体并不追求形体严整,由此可排除D项;根据“意趣在将发未发……止乎于心”,可知其评价的书体处于规矩与放纵之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B项。9.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书法成就“尽善尽美”。但这仅是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唐太宗对其的推崇。故选C项。10.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两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却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在于()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B.龙门石窟受到封建化政策的影响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答案:B解析: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主要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所开凿,具有北方民族的特色;龙门石窟在今河南,主要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封建化政策后所开凿,深受封建化政策的影响。故选B项。11.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代画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繁华典丽。其作品反映了()李思训山水手卷A.唐代教育的发达和文化的发展B.知识分子追求情韵意趣远离国家政治C.文人阶层的失意和世态的炎凉D.盛唐帝国强盛的富贵庄丽的时代气氛答案:D解析:青绿金碧、繁华典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盛唐的气象。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后被叛军杀害,终年77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史书称赞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