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_第1页
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_第2页
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_第3页
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_第4页
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演讲人汇报日期1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01概述病因病机02诊断依据03预防调护04药膳食疗05临证参考06目录2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01概述3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概述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和调护。4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02病因病机5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病因病机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劳欲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涨,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炙博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此即《丹溪心法论中风》所言:\"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23416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病因病机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1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喁僻不遂。27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中风的形成虽有上述各种原因,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以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喁僻不遂。病因病机8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病因病机9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病因病机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阳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症。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10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病因病机由此可见,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11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病因病机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中脏腑者病情危重,经积极抢救治疗,往往可使病人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但因肝肾阴虚。气血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恢复较难。12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03诊断依据13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诊断依据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骞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01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02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03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0414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04预防调护15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预防调护关于中风的预防问题,在祖国医学也早有论述。如朱丹溪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风门》也提到:\"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疾也。\"明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也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以上论述均表明,应识别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16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预防调护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护理漫长而特别重要。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勤擦洗,多按摩,防止发生褥疮及坠床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经常翻身拍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17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05药膳食疗18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药膳食疗黑木耳6g,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1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2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它能扩张血管,具有降压和促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3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g,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4中风病人饭后饮食醋5~10ml,有软化血管的作用。5香蕉花饮:香蕉花5g,水煎代茶饮。可预防中风及脑血管意外。619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药膳食疗芹菜汁:芹菜适量,将芹菜洗净去根,捣烂取汁。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7d为1疗程。清理内热,降压安眠。主治中风、高血压,对血管硬化亦有较好疗效。小米麻子粥:冬麻子、薄荷叶、荆芥穗各50g,小米150g。将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细;砂锅内放水先煮薄荷叶、荆芥穗,而后去渣取汁,再将麻子仁、小米同放汁内,加水煮成粥即可。每日1次,空腹食。滋养肾气,润肠,清虚热,可辅治中风以及大肠滞涩。中风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以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肾。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为肝风、痰火和血瘀。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中腑。中脏又有闭脱之分,闭证邪势盛,多见痰火内闭;脱证正气虚,可致阴竭阳亡。20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药膳食疗中经络的治疗,一般宜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中腑宜通腑泄热。中脏之闭证治宜熄风清火,豁痰开窍;脱证治宜救阴回阳固脱。恢复阶段以经络病变为主,应配合针灸治疗,使直接作用于经络,同时加强功能锻炼,促进恢复。临床有少数中经络患者,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并见恶寒发热,骨节酸痛,肢体拘急,舌苔薄白等症,属络脉空虚,风邪侵袭所致;或原系阴虚阳亢,痰湿内盛之体,复加外感风邪而发病。治以祛风通络,佐以扶正。1中风病人的调护主要分两个阶段。急性发作期以神志、口腔护理为先。恢复期以肢体,语言功能锻炼和褥疮防护最为重要。医护要有长期防护的思想准备和家属的耐心准备。221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06临证参考22中风的中医理论及预防调护5/9/2024临证参考结合辨病,掌握其预后。脑出血急性期,绝大多数表现为中脏的风阳痰火闭证,或中腑之腑实瘀热证,有的可表现为脱象。中经络的重证,多为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如见风阳痰火证,虽然神志清楚,仍应防其病情恶化,临证时须严密观察。01正确使用通下之法。中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人通下之法,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但正虚明显,元气欲脱者忌口。02出血性中风可配凉血化瘀法。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参照血证有关内容。其出血的机理多有瘀热搏结,络伤血溢,临床有时可见面唇青紫,舌绛或紫黯,町配合凉血化瘀止血法,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治疗,以行瘀热,有助止血,但应注意活血而不破血、动血。0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