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
1、本节课主要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教材以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
法算式238+6,然后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
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估算、笔算各自的不同特点。
2、笔算中重点解决“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
前两位”的问题。例题中的笔算过程没全写出来,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
“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并,看成几十个
十来计算,因此商的首位应写在十位上”。
教材知识的前后结构与联系: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除多位数滴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口算、估算和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后
进行的。为此让学生探究、理解和掌握好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以及竖式的书写格式,不仅可以弥补中下等生对前面知识学习的不足,又为学
习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是三位数(包括商的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计算打下良
好的基础。
这节课需要注意几块知识的教学:
1、把估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先估算出大致结果,然后用笔算求出准
确商,将两次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可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2、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3、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时,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如余下的4张
照片,还要用一页。
4、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针对以上情况,我所采取的措施: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激发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少
先大队部两名同学整理照片,请大家帮忙算一算要插多少页和要几本相册。
2、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3、让学生分析、探究、相互交流讨论,彻底理解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
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和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样上,每求出一
位商,余下的数都必须比除数小等来突出重点。
4、提倡算法多样化。把估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两种算法的结果
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可以检验结果的正
确性。另外突出238+6的笔算过程教学;教学时,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以下问
题:“(1)先用除数6去除几?(2)当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该怎
么办?(3)当23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上?”来突破难点。然后让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理解算理,进一步形成笔算除法的思路。
5、通过巩固练习和一定的作业,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掌握,提高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
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
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
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
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
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
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
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
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
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
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
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4-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
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
平均数是5o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
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
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0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
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
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
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分页代码
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
(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教师还收集了一组数据,发现我校第一季度用电情况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电量。
(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
(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
(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
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
(84+88+82+86)4-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
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
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
吗?
口会口不会口可能会口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
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
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
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
面积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剪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币,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
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
然地引入新知)
(二)观察体验,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
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
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4)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板
书:表面的大小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让学
生知道同一个物体不同的面,面积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不错,己经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师:(出示长方体盒子。)大家看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面有什么特点
啊?
生:6个面。
生:红色的面比绿色的面大。
生:绿色的面比黄色的面大。
生:老师,我发现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大家看这个面是什么形啊?(长方形。)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它是由几
条线段围成的?(4条线段。)
师:(出示正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师:那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正方形。)老师把其中的一个面也画到黑板
±o(师画。)它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大家看像正方形、长方形,这
样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图形。(板书。)
师:我们还认识哪些这样的封闭图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生:圆、平行四边形。
师:(出示几个不是封闭图形的图片。)这几个图形是封闭图形吗?为什么?
分页代码
生:因为它们没有连接在一起。
师:封闭图形的线段必须首尾相连。
师:大家看这两个封闭图形,谁的面积大呀?(黑板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看来封闭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
积。(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那在封闭图形里面积究竟指的是哪一部分呢?请两位同学到黑板表示出
来。(生上来画。)同学们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随意画一个封闭的图形,也把它
的面积表示出来。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面积这个概念有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
是:物体表面的大小;第二层是:封闭图形的大小。
(三)、实践活动:
1)多种策略,比较大小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
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
明自己的想法吧。
学生活动: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
生2:我们小组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
些。
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
小,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用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
如用硬币摆、数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
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
策略的好习惯。)
2)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①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
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②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③让我们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选一个图形,用蓝色笔描出图形的边
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展示学生作品。
师:图形上一周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周长)周长表示图形
的哪一部分?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面积)面积表示图形的
哪一部分?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
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
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收获,不仅知道什么是面积,还会用多种方法去比较
面积的大小,其实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只要我们有信心、爱思考、多动手就
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神秘而简洁的话语可以调动学
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从生活实物出发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从摸入手,感知
面积。
2、这一课不光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面积,还要让学生能够对于面积与周
长进行区分。这两个定义要分清楚。明白周长是指边线,面积是指表面的大
小,也就是封闭线内所包含的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内容及课本第18页“练一练”题。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
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
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
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
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
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
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
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
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
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六、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
图例"王"图例''试一试”
反射图象相反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算一算”“试一试”及第28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因数是整十熟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
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
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这道算式的
因数都是几位数?板书课题:找规律一一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X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
识来说明呢?
生答:50X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X10=50X2X5
=100X5
=500
或50X10=5X(10X10)
=5X100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
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
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X40140X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1)先计算14X3=42
(2)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X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
成。
2、书上第28页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这道算式的
因数都是几位数?板书课题:找规律一一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分页代码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X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
识来说明呢?
生答:50X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X10=50X2X5
=100X5
=500
或50X10=5X(10X10)
=5X100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
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
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X40140X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3)先计算14X3=42
(4)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X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
成。
2、书上第28页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书上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2、分米、米2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2、分米2、米2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
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2,形状分别是三
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2、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
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4、动手测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每组只
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测量。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测
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测量单位的图
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
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
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9、现在请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小组,再报告一下测量记过。大家一起
来看看,对这些测量结果,能提出什么问题?
10、测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测量单位。(拿
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
面积是1厘米20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
厘米2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2。
分页代码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2„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
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2。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2有多大?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2,dm2或m2)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o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o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o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lcm2)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一”(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
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
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
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
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
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
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
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
0.2X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X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X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X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X3=6,所以0.2X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分页代码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X()=()
0.3+0.3+0.3+0.3+0.3=()X()=()
0.1+0.1+0.1+0.1+0.1+...()X()=()(10个0.1)
1.2X2=()+()=()
()X()=()+()+()+()+()(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
什么?)
2、算一算
2X0.40.3X03X1.19X0.80.6X45X0.20.7X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www.xxjxsj.cN小学教学..设.计..网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复习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法的基础上迁移
到小数乘法。不拘泥于教材中的例题与形式,放手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
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让学生自主探索0.2X3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本节课中学
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小数加法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
且运用了联想转化、类推迁移等策略来解决小数乘法。
3、教师的问题要尽量具体化。比如说:“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
计算的乘法问题吗?”这样可以把问题中所隐含的教学目标凸现出来,从而给
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
单元知识点
1、结合实例,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在设计图案
中的作用,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感受图形的美。
轴对称图形
1、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镜子中的数学
1、镜子内外方向相反
2、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判断一些图形的位置与方向,例:17页练一练
平移和旋转
1、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2、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例:19页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1、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看图编题:
今天,我们轮到笑笑整理图书了,这个书架有12层,每层能防14本书,
这里有150本书,请问,这150本书能放得下吗?
二、展开
1、让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X12=?)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⑴、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过计算,有什么办法能找出这个计算结果的一个范围?
生1: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X10=140,所以结果应该大于140。
生2:再把算式中的14看成15,15X10=150,所以结果应该大约为150。
(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
150本书”吗?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靠估算不行,须计算。)
⑵、①独立思考14乂12=?计算方法,小组交流算法。
②集体汇报。
③思考三种算法之间的异同,引导选用最佳计算方法。
三、习题巩固
试一试:11X4324X1244X21
练一练:第1、2题,同学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在交流时试着让学生说出算理。
第3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学校位他们购置桌椅,一
张桌子24元,一张椅子11元。买桌椅各花多少钱?一共
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单元知识点
1、分数的意义:像1/2,1/4,2/4,…都是分数。会认读、写简单的分
数。
例:读作:四分之三。
2、比较简单的大小,规则如下同分数比大小,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
母不同,分子相同时,分子小的那个数大,分母大的那个分数反而小。
3、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方法如下:同分母分数(分
母小于10)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分一分(一)
1、初步理解分数大意义,像1/2,1/4,2/4…都是分数。如:3/4,表示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粉,取其中达份。
2、了解分数大组成,会认、读、写简单大分数。例:读作:四分之三。
3、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分一分(二)
1、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
义。
2、认识并能找出谁是整体一,感受可以用分数表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整体
中的一份或若干份。
比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
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1、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母小于10)方法如下:同分母分数比较大
小时,看分子,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小的那个分数就小。
2、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如下: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比较
大小时,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吃西瓜(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
计算方法。
2、方法如下: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
加减。
教学目标:
1、在交流、调查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用途,感受节约纸张的意义。
2、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调查的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
的能力。
3、通过实际应用,全面巩固知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查纸的用途
师生谈话:纸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请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要用到
纸。(学生调查汇报:学习需要纸,生活需要纸、手工制作有时也需要纸,纸
与我们的生活随时相伴),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纸与我们的生活。板书课
题:纸与我们的生活。。
二、合作探究,搜集、整理用纸数量
(一)、学生提出自己本课想解决的问题,教师予以整理。
如:我们每天要用掉多少纸呢?
一张纸大约有多重?
我们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呢?.....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调查整理第一个问题:你每天会用掉多少纸?
2、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调查结果。
3、解决”一张纸有多重?“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一摞1000张的纸约3千克,请学生估计一张纸有多重。
4、你一天大约会用掉多重的纸?学生谈论汇报。
5、小组统计完成下表,统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
姓名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合计
6、完成表格后,请学生计算全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一个学期用掉多
少?一年呢?
三、拓展延伸,讨论节约用纸的意义
请学生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了解纸的作用和节约用纸的意义。
四、提倡议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调查得出的数据,想向同学们提出什么倡议,以使学
生的不同感受和想法得到抒发,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教学内容:课本P6—P7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
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
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导入。
笑笑在书店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花了125元,还剩下13元,笑笑
带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全班一起订正。
二、玩中学。
1.切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
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审
题,列出算式。
2.独立探索,互相交流,分享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数加法的算法。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
一种你没有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数做竖式加法
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交流,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3.试一试。
(1)完成第1题。
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明晰小数减法的算理。完成后全班
进行交流,强调算理及算法。
(2)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完成第3题。
鼓励学生对两个简单小数尽量用心算进行加减,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心
算能力。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鼓励学生进行心算,直接写出答案,然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进行纠错。
2.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3题。
独立地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四、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2)小题,再汇报交流。
第(3)小题要关注哪些学生用了估算解决问题。
五、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
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
识。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有限。
(-)新课导入
1.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1/43/71/26/84/53/43.师:今天我们继续
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里,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
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
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
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
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算式,可能计算出结果:2/8+3/8=5/8,也可能有个别学生
只会列式,但不能肯定结果是多少。)
师:2/8+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
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1”。)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
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评析设计这个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互助的乐
趣,同时也是让学生试着运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获得用数学的体
验,最终归纳出计算方法。)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
吗?怎么算呢?
(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
(评析因为有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经验,针对这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就
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发现知识并理解掌握;同时让他们把所发现的知
识说给大家听,为下一步的学习树立信心。)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在汇报时,有可能出现
分子分母都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教师要及时指导教学。)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5/8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
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分页代码
(学生可能列式“1—5/8”,也可能列式“8/8—5/8”。)
(学生汇报,全班围绕“1-5/8该怎么样减”进行讨论,如果有困难,教
师指导学生理解“1=8/8”,用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解决问题。)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评析在结束以上教学片段,转入下一个教学活动之前,要留给学生充分
的思考、整理思路和质疑的时间。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心情愉悦,尽情展示
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评析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
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将题做成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评析本题是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摆脱
对图形直观的依赖后进行的练习。)
3.一块饼爸爸吃了2/6,妈妈吃了1/6。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四)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吃西瓜》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也是在学生
认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有效的利用了有趣的情景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自主
探究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
的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在以上的学习目标中我觉得我在本节课完
成得较好。全班同学都能够掌握好这一知识点。但是在教学用“1”去减一个分
数的时候,部分学生不明白“1”表示的是什么,导致学生不会减,通过学生们
的自主交流互相帮助,理解了“1”表示的意义后,也能够很顺利的掌握计算的
方法了。在上课快结束的时候我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如果分数的分母
不一样的时候,还能这样计算吗?”这说明本节课已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强
烈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自己喜欢的图
案。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数种不同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自己喜欢的漂亮图
案。
教学准备
教具:图案资料。
学具:学生收集的图案、方格纸。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精美的图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好
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欣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a)欣赏。书上图案。学生独立欣赏。
b)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图?它是由什么图形组发的?设计的图案像什
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中做
试一试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
(1)看一看。淘气动手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了一幅图案,同学们想看吗?
出示图案。
(2)试一试。你想动手试一试,做一个小小设计师吗?快行动吧?教材
73页方格图。
(3)比一比。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走一走,看一看,你最
喜欢谁的作品,就悄悄地告诉他。
做中得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单元知识点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小数。
2、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与元、
角、分密切联系)
4、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买文具
1、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
之间的联系,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将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比较,使他们发现小数都有小数点。
3、注重“0”在小数中的特殊地位。
货比三家
1、灵活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的方法,并能独立比较小数大小。
2、培养估算意识。
3、小数部分末尾连续的“0”可以去。
买书
1、在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
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
2、熟练掌握竖式求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3、掌握竖式格式(小数点对齐)。
寄书
1、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灵活运用估算知识,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逻辑
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等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等式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感知等量代换。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
生:玩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拼一个材料中所给的长方形。请拼好的同学,
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拼法。
(1)请你说说你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
生1:我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请学生上来
摆)
(2)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2:我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的。(请学生上来摆)
(黑板上展示两种拼法)
2.观察、思考、交流,体会等量代换思想。
师:你们刚才有各种各样的拼法,其实归纳起来就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梯
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一种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一个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师:如果老师想把那两个梯形替换成三角形需要几个,请同学们动手摆一
下。
摆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生:我用四个三角形替换了两个梯形。
师:有不同答案吗?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对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梯形=四
个三角形。
师:我们通过替换也得出一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换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一一等
量代换(板书课题)
等量代换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说:一张十元的钱可以等值代换10
张一元的钱。在同学们熟悉的故事《曹冲称象》当中,聪明的曹冲就是用石头
的重量代换大象的重量,
二:尝试解决,拓宽思维,应用提高。
师:老师刚刚得到一个消息,今天,数学王国正在进行一场数学大擂台,
热闹非凡,同学们想参加吗?
生:想(大声地回答)
师:那么你们做好准备了没,我们马上要出发了。
生:好了。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轮的赛题,红红的苹果真好吃!从这幅图中你们
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1: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
生2: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
师;那让我们求的是什么呢?
生:2个红苹果=()个小苹果
分页代码
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算答案是什么呢?做好的同学在仔细思考一下这个结
果是怎么得到的。
师:请做好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有这么多同学做好了,来你说,是多少。
生1:12个。
生2:12个。
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是多少?老师请同学起来说说你是怎么做
的。
生:有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可以得出1个红苹
果=6个小苹果。从而得出2个红苹果=(12)小苹果。
师:看来同学们这一轮比赛结果都不错,请看第二轮的赛题。请一个同学
起来读一下。
生: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题的。
生1:通过反复读题目,我发现菠萝既和苹果有关系,也和西瓜有关系。
生2:我只要求出2个菠萝=?个红苹果,就能求出1个西瓜=()个红苹
果。
师:请同学们快点算一算。
师:这么快就算好了,老师请同学起来说,是多少。
生1:4个
生2:4个
师:那怎么来的呢?
生:我根据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求出了2个菠萝=4
个红苹果.
师:非常棒!做对的同学请举手,这一轮对的同学就相对少了,同学们还
有信心继续往下赛吗?
全班同学大声回答:有
师:好,看第3轮的赛题,用那个同学愿意来读一下吗、
生1:=+=240,=++,那么=(),=()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应该怎么做?
生:用三个小正方形相加去代换三角形,从而得出四个小正方形相加等于
240,得出一个小正方形等于60,三角形等于180。
师:这位同学讲解的很好,你们的思考方法也和他的一样吗?无论你们怎
么做,同桌之间互相讲一下。
三、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结课:这节课快接近尾声了,在最后老师想讲一个关于等量代换的故事。
(故事内容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
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
事物,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层次分明,循序渐
进,为保证学习图形的旋转与平移,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学生分析
对于学习本册教材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对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
识,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图案以及一些装饰都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学习轴对
称图形一般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空间概念,学生在学习这部分
内容时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对剪、画轴对称图形
会感到吃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理念:从生活情境出
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电化
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
轴对称图形。(2)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说一说,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
剪等活动,学生能自己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结合数学知识,渗透美
育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
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教学难点:(1)能够在轴对称图形上正确画出对称轴。(2)能根据轴
对称图形的一半很快画出另一半图形。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面具、模型、剪刀、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
1、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并配合音乐。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从
里飞来飞去,一直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蝴蝶,咱们一起玩吧。”小蝴蝶说:
“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
我们其实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
2、(课件展示飞的过程),老师说:“一路上蝴蝶看了许多美丽的景色,
有大桥、凉亭、花园、房屋、有的大门还贴着美丽的喜字呢。还看见了许多动
物……”
3、老师说:“小朋友们,它们美丽吗?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呢?”学生自由
回答
老师说:“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
究这个问题。”
[教学伊始,教师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配合优美流畅的音乐,创设
情境,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劳务派遣协议书七篇
- 公司协议书大全
- 万能施工安全协议书
- 面部发红发热病因介绍
- 进行性球麻痹病因介绍
- 29化学中考真题汇编《溶液》及答案
- 中考政治第一部分知识闯关能力提升第5课时平等礼貌待人理解宽容他人复习课获
- (范文)卷板机项目立项报告
- (2024)吸痰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本(一)
- 2023年电子陶瓷材料项目融资计划书
- 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课件
- 百词斩-定语从句课件-(;)
- 珍惜时间主题班会-做时间的主人课件
- 市政工程施工总体部署
- 护士准入申请表
- 三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3 Look at me-人教(PEP) (6)(共30张PPT)
- 西方音乐史课程大纲
-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科的应用课件
- 合法离婚协议书(2篇)
- 2022年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m29.6m30.4m20m钢箱梁桥实例设计内容与表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