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能源系统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能源系统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能源系统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能源系统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能源系统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适应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用能需求,建筑能源系统buildingener建筑储能系统buildingenergystorage用电分项计量electricitysub-meteringofcategory将建筑中的用电设备按照基本功能类型分项,通过直接或间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项计量和监测。光储直柔系统photovoltaics,energystorage,directcurrentandfl注:参考自《民用建筑直流配电设计标准》T/CABEE0用电柔度electricaldemandflexibilityofequipment注:参考自《民用建筑直流配电设计标准》T/CABEE0PEDF:光储直柔(Photovoltaics,Energystorage,DirectcurrentGIB:建筑电力交互(Grid-InteractiveBMS: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3应以高可调节潜力、低用电峰谷差、低碳排放、高能效为目标,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宜采用PED配电设计应以实现GIB为目标,实现建筑光伏、建筑储能、用电负荷与城市电网供电的动态平衡。在b)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负荷应及时、准确上送负荷实时功率,数据周期不应超过15min。注2:条件b参考自《可调节负荷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第5注3:可再生能源替代率为建筑能源系统中,太阳能、空气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建筑能6.1.1建筑本体设计应采用简洁的造型、适宜的体形系数和窗墙比、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例,通过绿色低碳设计后,建筑设计节能率应不低于72%,与基准建筑相比,建筑碳排放强度应至少降低40%。6.2.2.3屋面隔热层设计应根据屋面形式、建筑环境、使用功能等条件,采用绿化、架空、蓄水、涂7.1.1建筑能源系统宜采用包含太阳能光伏系统、冷热电三联供系统、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源互补耦合能源系统。采用以上能源供应形式后,建筑能源系统中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应达到8%以上。供配电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按照负荷的性质、用电容量、地区供电条件,b)配电变压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2007.2.3.2变压器技术经济评价应综合考虑变压器价格、损耗、负载特点以及电价等技术经济指标57.3.1.2应根据日间用能量、日间用能负荷、变压器容量进行能力需求匹配评估,并按照评估结7.3.2.1应遵循优先“自发自用”原则,通过太阳能光伏系统、储能系统和市政供配电系统的优化设计7.3.2.2太阳能光伏系统宜包括光伏方阵、光伏接线箱、逆变器(限于包括交流线路系统)、蓄7.3.2.4安装在建筑屋顶时,光伏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设计、光伏材料、安装倾角、组件安7.3.2.5安装在建筑立面时,应考虑光伏组件与建筑围护结构的融合度和美观性进行一体化设计综合考虑光伏组件的发电量、吸收率、发射率、透射率和周围建筑遮挡等因素,使系统的节能、采光、7.3.2.6太阳能光伏系统应进行专项设计,并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鼓励采用装7.3.2.7太阳能光伏系统应根据用户要求、系统负载以及可安装面积进行设计。系统负载需求量Eload=iPititi——第i个设备在某期间使用的小时数,h。7.3.2.8独立光伏系统应采用离网型逆变器,离网型逆变器的总额定容量可根据交流侧负荷最大7.3.2.9交流并网光伏系统宜采用并网逆变器,并网逆变器的总额定容量可根据光伏系统装机容b)根据总投资以及发电量估算,计算电价费效比,由式(2)计(2)7.3.3.1常用的地源热泵系统包括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7.4.1.2宜根据建筑逐时负荷曲线和全年运行模式确定全年供冷量、供热量、供电量和耗电量、量,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7.4.2.1当采用并网不上网运行方式时,发电机组容量应根据电负荷和冷、热负荷需求确定,单7.4.2.2当采用孤网运行方式时,发电机组容量应满足所带电负荷的峰值需求,同时应满足大容8.1.2.1使用时间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定风量全空气风系统中。温度、湿度等要求不8.1.2.2空气调节内、外区应根据8.1.2.3设有集中排风的空调系统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设置热回收系统;有人员长期停留且不能的双向换气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处于冷量回收工况时,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60%,显热交换效率不低于70%;处于热量回收工况时,全热交换效率不低于65%,显热交换效率不低于75%。热回收8.2.1.1应根据建筑规模、用电负荷性质、区域配电系统容量及场地可再生能源资源情况等因素,合8.2.1.2经技术、经济分析可行时,宜采用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技术等措施,降低供配电系统的装机容78.2.1.4直流配电系统的组成应包括电源设备、配电设备、用电设备、直流微机型继电保护、监控系8.2.1.6直流配电系统设计应保证电能质量,直流配电系统电能质量,包括电压偏差、电压暂升和暂123d)DC48V电压等级宜采用多模块分区供电,单模块供电半径不宜超f)额定功率大于750W的设备,接8.2.4.1变换器选型以直流母线侧的额定功率、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作为依据,变换器应能在低电压8.2.4.3光伏变换器宜采用非隔离升压型直直变换器,并应具备最大功率点跟踪和限压功能,宜具备9.1.1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用能系统设备应选用技术先进,能效等级高、损耗少、经济合理、柔性调9.1.2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用能系统设备应具有柔性调控,需求响应的协同控制能力,经过设计,建9.1.3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用能系9.2.1.1照明系统宜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损耗低、谐波发射量少、能效高、经济合理的节能9.2.1.3一般照明在满足照度均匀度条件下,宜选择单灯功率较大、光效较高的光源,不宜选用荧光b)选用的光源、镇流器的能效不应低于相关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b)室内指向性装饰照明等宜选用发光二c)可调色温的光源,冬季宜将d)除需满足特殊工艺要求的场所外,应选择LED等高效节能光源,且其能效等级、色容差、a)使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应采用单灯补偿方式,其照明配电系统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b)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效率高的灯具,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34-2013的有关规定;9c)灯具自带的单灯控制装置宜预留与照明控制系统的接口;d)额定电压可根据灯具功率及传输距离选择;e)宜具备照度调节功能。b)走道、楼梯间、卫生间、车库等无人长期逗留的场所,宜选用发光二c)疏散指示灯、出口标志灯等宜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a)使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应采用单灯补偿方式,其照明配电系统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b)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效率高的灯具,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c)灯具自带的单灯控制装置宜预留与照明控制系统的接口。a)建筑夜景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现行b)设计选用的光源、镇流器的能效不应低于国家现行相关能效标准的b)室外景观、道路照明应选择安全、高效、寿命长、稳定的光源,避免光污染。a)使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应采用单灯补偿b)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效率b)建筑景观照明应设置平时、一般节日、重大节9.3.1.1空调系统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时间、使用空间等使用需求,进行合理的系统分区、分时控制设9.3.1.2当多种设备联合控制室内环境参数时,宜按设备能耗由低到高的次序开启设备,按设备能耗9.3.2.1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应优于锅炉组9.3.2.3水泵、风机等设备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9.3.2.5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速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宜设置常闭式电动通断阀。公共区域风b)应能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宜对启停时间进行优化调整。9.3.2.6间歇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宜设置自动启停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应具备按预定时间表、按服9.4.1.1动力用电系统应通过合理的设备选用及配置、科学的管理及控制,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9.4.3.1水泵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价9.4.4.1当通风系统使用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风量、风压)有较大变化时,通风机宜采用双速或变b)地下停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10.1.1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储能的容量宜根据建筑整体用电柔度,结合用电负荷、建筑光伏发电量,储能设备价格以及GIB需求,按日平衡原则进行计算。建筑储能功率宜按建筑计算负荷进行配置。经过合理的储能配置后,蓄能比/储能系统年综合效率应达到75%a)执行峰谷电价且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空气调节冷负荷高峰与b)空气调节冷负荷的峰谷差悬殊,使用常规制冷会导致装c)对于改造工程,采取利用既有冷源10.2.2.1应计算一个蓄冷-释冷周期的逐时蓄冷量以及空调冷负荷,并应制订运行策略;宜进行全年b)蓄冰装置释冷速率应满足供冷需求,冷水温a)工作温度范围、蓄热介质b)应选择单位质量潜热高、密度大b)在储能电池荷电状态过低和完全b)功率型储能系统,宜根据项目c)应急型储能系统,宜根据a)储能系统所选储能电池应是经过国家授权的监督试验单位试验型c)储能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储能系统的用途、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经济性和环境影响性能,a)BMS应具有测量功能、计算功能、信息交互功能、故障诊断功能、电池保护功能,且符合b)BMS应具有电池安全运行的保护功能,包括但不限于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c)BMS应具有与监控系统、储能变流器、其他并宜具有与消防系统、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e)BMS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0.4.3.5储能变流器宜支持GB51048给出的推荐通信方式,并应能配合监控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的a)用电计量装置准确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DL/T5137及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其中有功电能b)用电计量装置应具有数据远传的功能,其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11.3.1.1市电系统电能计量装置应按计量对象和计量电能进行分类,布置安装并应符合国家标准a)应安装室外气象探测仪,b)并网光伏系统的电网接c)应实时采集电源设备、主要用电设备和配电设备的电流、电压、功息g)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系统蓄冷(热)量、供b)10(6)kV进线回路及配出回路,应设置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显示及历史数i)宜设置变压器线圈温度显示、超温报警、运行a)配置相应的自动化终端设备与通信装置,采集光伏系统装置及并网线路的遥测、遥信数据,b)应用光储柔直技术的建筑应具备对电源设备、主要用电设备和配电设备进行远程和本地控制的功能;具备根据电价、电网指令或预设运行目标切换运行模式的功能;具备故障报警a)应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并具有协调控制b)宜采用数字网络化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实现集b)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供冷量、供热量和瞬时功率、瞬时供冷量、d)应对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电梯等常规能源系统的关键设备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e)应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关键设备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和控g)系统蓄冷(热)量、供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各设备分项能耗的瞬时值和累计值;i)监控模式应与建筑设备的运1)应具备运行监控数据远传功能,监测数据至少应包括:系统在线率、可调功率、可调电2)参与电力需求响应的储能系统,宜在用户侧安装电能采集装置,监测信息至少包含电压、5)监控系统宜能够实现多种协调控制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削峰填谷、分时段、分季节控制a)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a)舒适性空调可不计算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工艺性空调有外墙时,宜计算距外墙2m范围Q=αFK(tn-twn)F—围护结构的面积(m2);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K)];tn—供暖室内设计温度(℃),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18℃~24℃;夏热冬冷地区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