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成果。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轫起过促进作用,这是西方学者从培根以来所共同承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曾受到西方伏尔泰等著名启蒙思想家的高度推崇,也是历史事实。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中国对于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真实情况,这是不可抹煞的。
②在欧洲、西亚以及印度,宗教是维系人心的力量。他们从上帝、神、佛的信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则。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以为“义”的根据不在神而在于人民的生活。孔子再传弟子公孟子(即曾子弟子公明高)倡言“无鬼神"。儒学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不信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而对于道德却有坚强的信念,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虽然还没有达到科学的道德观,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观,比宗教的道德观更为高明。
③“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其弟子很注重“辨惑"。《论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辨惑即是辨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
④儒家承认人有独立的意志,并宣扬道德的自觉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夺的志即是独立意志。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孔子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以为人们生而具有“仁义忠信”的道德意识,因而具有内在的价值。儒家肯定人人都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的价值是天赋的,是不以社会地位而转移的。孟子的这种人格价值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孟子更提出“大丈夫"的人格标准,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伟大的独立人格的明白宣示。
⑤儒家重视人伦,但是先秦儒家认为,子事父,臣事君,都是相对的服从,而非绝对的服从,如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鄙视以事君为事的人,他说:“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荀子亦有“从道不从君"之说。汉儒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宋儒更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于是子对于父,臣对于君,逐渐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虽然如此,从汉魏以至明清,历代仍有“特立独行"之士,仍有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的人,这也是必须肯定的。
⑥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孔子称赞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赞扬管仲尊王攘夷,保卫了华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部族与部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对外的矛盾斗争。在这类斗争以及战争之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受侵略的一方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乃是正义的,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值得为之杀身舍生的,主要是民族的主权与尊严。宋代宗泽、岳飞反对金兵入侵,宋元之际文天祥、谢枋得,明清之际史可法、黄道周都以身殉国,都发放出崇高灿烂的辉光。鸦片战争以来,更涌现了很多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精神,令人仰慕、令人感动!这一爱国主义的传统是不应忽视的。
(选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儒家伦理政治学说受到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的高度评价,四大发明也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发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儒学不把宗教信仰作为道德的根据,而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已经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
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其为指导的思想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
D.汉儒的“三纲"说,改变了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宋儒宣扬的主张则将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的内容。
B.作者引用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
C.历史上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都具有孟子所说的伟大的独立人格。
D.“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主要体现在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方面,凡为此奋斗者都令人敬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
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张介宾《景岳全书》)
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太和》)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4.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5.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中还没有“真正的人”、缺乏独立人格观念。请根据本文相关内容,写出反驳要点。
(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着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方得一首。黛玉看时,只见写道: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①,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忽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删改)
【注】①鳏鳏(guānguān):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黛玉说的“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黛玉在提醒香菱作诗要注意结构章法。
B.香菱爱陆放翁的诗有趣,黛玉却说其诗“浅近”,入了这个格局便再也学不出来,这说明黛玉并不认可陆放翁的诗,认为其诗格调不高。
C.文章中黛玉主张作诗要“不以词害意”,立意第一要紧,词句是末事。这种观点和巴尔扎克的“文采来自思想而不是辞藻”不谋而合。
D.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而学诗这一情节让读者窥见了她尚未破灭的生命梦想。再卑微的生命,也可以不甘堕落和沉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虚实结合讲述了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
B.“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既从侧面表现香菱学诗之“苦”,又照应题目中的“苦吟"二字,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文章准确描写了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香菱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D.香菱从王维的诗句中品到了诗的韵味,以绝妙的比方“念到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显现了她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且从艺术通感角度描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
8.《红楼梦》中,多愁、多病、多思是林黛玉的主要形象特点,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请简要分析。
9.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请结合文本概括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乙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B.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C.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D.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文中指官职,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理民事。
B.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C.长者,古时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指前者。
D.邑,文中指食邑,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作战勇猛。在垓下时,他缺兵少粮,并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但他还是能凭剩下的八百多人,杀出包围圈。
B.项羽不辨是非。当他逃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而去询问一农夫,结果被骗而失去了最佳的逃跑机会,最终因此丧命。
C.项羽不知反省。当他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自知难以逃脱时,项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想用“三胜"敌人来证明。
D.项羽信奉天命。当乌江亭长建议他东渡乌江时,项羽选择了放弃,并说这是上天亡他,渡过乌江没有什么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4.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结合甲乙语段,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双调】大德歌·冬景①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
【注】①大德:元成宗年号。此曲是关汉卿晚年漂泊在外时所作。②艖:木筏,小船。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以梨花喻雪,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异曲同工。
B.前四句写冬雪,“舞”字描写北风紧吹下雪花狂舞的情状,大而密的雪让村落依稀难辨,让画家无法描形写画。
C.“看"字引出下文傍晚冬景,三句分别选取岸上、岸边、水中的典型景物,视角由高及低,层次清晰,色彩鲜明。
D.全曲描绘了一幅傍晚郊野雪景图,用字讲究,境界开阔,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寒而不冽、淡而有味之感。
16.“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写出了怎样的画面和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即使遭遇夹在大国之间,同时面临“,”的困境也无所畏惧。
(2)《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水,“”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____________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B.批大郤,导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C.籍吏民,封府库(登记)___朝济而夕设版焉(成功)
D.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19.下列特殊句式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何由知吾可也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②若民,则无恒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无内诸侯/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B.失其所与,不知/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砉然向然/盖亦反其本矣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怵然为戒
22.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雅典阿果拉广场上,孔子与苏格拉底跨越千年,在此形神相遇。两尊青铜雕像分立东西,面向彼此,向世人讲述中国和希腊之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删诗书、定礼乐、赞易象、修春秋、授弟子。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全人类共同的圣哲,都生活于社会剧变之际。在历史巨轮的轰然转向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心怀崇高的使命意识,①_____________,一位漫步街头揭示真谛。他们在周游或漫步中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他们终生恪守自己的原则,践行自己的思想,在不同的环境下开出了自己的济世良方。孔子用“仁”的原则,使共同体成员看到了秩序生活的理想和希望;②_____________,鼓舞共同体成员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仁"和“德性”的提出,突破了狭隘的等级观念和相对主义,洞悉了人类命运一体性之应然与必然,不仅影响了当世,更影响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
23.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然他听不进劝告,那就算了。
B.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C.回村后该盖他三五间瓦房过日子。
D.他日我必定亲自登门拜访。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5.(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说文》:“器,皿也。”今人一般认为“器"(物质)和“道”(精神)相对,“君子不器"就是君子当不为物欲所困。
请以“君子不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D
4.①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或:坚持人本主义的道德观);②重视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或:长于辩证思维);③肯定了道德自觉的人格观念(或:追求意志独立、道德自觉);④具有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或:具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
5.①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意志,具有追求道德的自觉性,推崇独立人格。②儒家虽然讲求人伦,但先秦儒家只是主张相对服从而非绝对服从,并非缺乏独立人格。③即便是有“三纲"等的约束,历代仍不乏“特立独行”之士,他们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具有独立人格。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已经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错误,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可知,儒学并非彻底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错,根据原文“孔子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③段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辩证思维,和西方的辩证法相似。D.孟子的话是要告诉人们怎么做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并未体现辩证思维。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第二段“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儒学……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观,比宗教的道德观为高明”可知,第二段通过列举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的道德观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的特征。由第三段“‘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可知,第三段通过列举古代儒家与道家,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长于辩证思维的特征。由第四段“儒家承认人有独立的意志,并宣扬道德的自觉性"儒家肯定人人都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的价值是天赋的,是不以社会地位而转移的”可知,第四段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意志独立、道德自觉的特征。由第六段“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这一爱国主义的传统是不应忽视的”可知,第六段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们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事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的特征。
故答案为:①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或:坚持人本主义的道德观);②重视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或:长于辩证思维);③肯定了道德自觉的人格观念(或:追求意志独立、道德自觉);④具有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或:具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第四段“儒家承认人有独立的意志,并宣扬道德的自觉性"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孔子……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孟子更提出‘大丈夫’的人格标准,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伟大的独立人格的明白宣示。”可知,第四段通过引用孔子和孟子的话来论述了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意志,具有追求道德的自觉性,推崇独立人格,反驳了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中还没有“真正的人"、缺乏独立人格的观念。由第五段“儒家重视人伦,但是先秦儒家认为,子事父,臣事君,都是相对的服从,而非绝对的服从,如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鄙视以事君为事的人”“荀子亦有‘从道不从君’之说"可知,通过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来论述了儒家虽然讲求人伦,但先秦儒家只是主张相对服从而非绝对服从,并非缺乏独立人格,反驳了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中还没有“真正的人”、缺乏独立人格的观念。由第五段“汉儒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宋儒更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虽然如此,从汉魏以至明清,历代仍有‘特立独行’之士,仍有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的人,这也是必须肯定的"可知,这段主要论述了即便是有“三纲”等的约束,历代仍不乏“特立独行"之士,他们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具有独立人格,反驳了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中还没有“真正的人”、缺乏独立人格的观念。故答案为:①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意志,具有追求道德的自觉性,推崇独立人格。②儒家虽然讲求人伦,但先秦儒家只是主张相对服从而非绝对服从,并非缺乏独立人格。③即便是有“三纲"等的约束,历代仍不乏“特立独行”之士,他们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具有独立人格。
【答案】6.B
7.A
8.①乐为人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
②善为人师。善于鼓励,精通教艺,提倡自学。她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香菱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不仅如此,林黛玉更强调自学,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
9.①学诗要从一流诗歌学起,取法乎上,打开格局。如黛玉否定了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浅近格局的诗;②学诗要重视积累感悟、循序渐进,进而探究。如文中黛玉要求香菱先读王维、杜甫的诗,再读陶渊明等人的诗,最后引导香菱谈自己的读诗感悟。③学诗应该进行读写综合训练,重视实践。例如香菱请黛玉给自己命题写作。④写诗要有新意,大胆创新;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如黛玉之言,“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古代白话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说明陆放翁诗格调不高"错误,以偏概全,不能因为这一句诗就说陆放翁的诗格调不高。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虚实结合”错,文中没有虚写,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都是实写。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文主要是写林黛玉指教香菱写诗,所以考生要根据林黛玉如何指导来概括其特点。如香菱向黛玉求教的时候,林黛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见黛玉乐于教导香菱写诗,这表现出黛玉的乐为人师,同时她的话语中展现出自信率真。如教导的过程中,黛玉“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可以看出林黛玉善于为人师,她引导香菱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强调自学。
故答案为:①乐为人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
②善为人师。善于鼓励,精通教艺,提倡自学。她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香菱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不仅如此,林黛玉更强调自学,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曹雪芹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作者主要通过林黛玉之口来表述自己对诗艺的看法。如“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是说学诗一定要学习一流的诗歌。如“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是强调写诗要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如“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是强调感悟;如“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是强调探究提升。如“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是强调诗歌的立意、意趣以及真情实感。如“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是强调学诗要进行读写训练,要重视实践。故答案为:①学诗要从一流诗歌学起,取法乎上,打开格局。如黛玉否定了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浅近格局的诗;②学诗要重视积累感悟、循序渐进,进而探究。如文中黛玉要求香菱先读王维、杜甫的诗,再读陶渊明等人的诗,最后引导香菱谈自己的读诗感悟。③学诗应该进行读写综合训练,重视实践。例如香菱请黛玉给自己命题写作。④写诗要有新意,大胆创新;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如黛玉之言,“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答案】10.D
11.C
12.B
13.①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②我不是吝啬钱财而用羊换掉牛,(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14.恃勇好战,缺乏远见,寡谋轻信,刚愎自用。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称谓;行政建制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耗尽。汉军以及各个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围困起来。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都唱起了楚歌,大吃一惊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那么多呀!”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项王)把他的骑兵分成四队。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拿下他们的一位将官。”这时,赤泉侯为(汉军)的骑兵将领,追赶项王,项王怒目喝斥他,赤泉侯人马都受到了惊吓,后退了数里。(项王)与他的骑兵们聚集为三处。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于是把军队分为三部分,再次围困了他们。项王于是骑马疾驰,又斩了汉军一个都尉,杀了数十上百人,(项王)再次聚集自己的骑兵。
在此情形下,项王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拢船靠岸等候,(他)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土地方圆(尚有)千里,民众(也有)数十万人,也足以称王了。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了(之后),没有办法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让我灭亡,我渡江还有什么用呢!况且我和八千江东子弟(一起)渡江向西(征战),现在没有一个人东还,纵使江东的父兄辈们怜惜(我)而让我称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于心有愧吗?”(项王)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一个年高有德之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遇到的(马)没有能战胜它的,(它)曾经一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它,把(它)送给您。"(项王)于是命令骑兵们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轻便的武器接着战斗。(项王)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道:“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面对项王,(把项王)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军用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人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说完话,项王)就自刎而死了。
乙
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耗尽。汉军以及各个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围困起来。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都唱起了楚歌,大吃一惊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那么多呀!"食尽”和“兵少"是主谓短语,故“食尽”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B;“乎"表示疑问,一般是放于句尾,故在其后断开,排除C。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指前者”错误。长者一般指年龄大、辈分高、德高望重之人。文中不是指年龄大,而是指德高望重之人。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羽不是因为被骗而死,他后来还有逃生的机会,只是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意渡河。依据是原文“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父兄”,父老兄弟;“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我做王;“面目”,脸面。(2)“戳力”,合力;“河北”,黄河以北;“河南”,黄河以南;“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
故答案为:①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②我不是吝啬钱财而用羊换掉牛,(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吾为公取彼一将"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可知,项羽恃勇好战。由原文“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可知,项羽缺乏远见。由原文“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知,项羽寡谋轻信。由原文“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知,项羽刚愎自用。故答案为:恃勇好战,缺乏远见,寡谋轻信,刚愎自用。
【答案】15.B
16.在白茫茫的世界中,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勾画出一种静谧、清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让画家无法描形写画”错误。“密洒堪图画"中“堪”是值得的意思。雪花稠密地飘洒下来,是值得描形写画的。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黄芦掩映清江下"写到黄色的芦花倒映在水里,形成一条黄橙色的彩带,给这荒凉环境带来了几分温馨和一丝快意。黄色为暖色。北风的吹拂,白茫茫的世界中,江岸边的黄芦在清江白景映衬下,更显得光彩夺目,摇曳多姿。“斜缆着钓鱼艖”,那岸边泊着一叶钓鱼舟,独览着一清江之景。船泊在岸边,说明天气太晚,渔夫已归家,这样使意境更显得宁静、清远。作者摄景“钓鱼艖”,描绘出了人活动的足迹,给荒凉宁静的环境增加了生机和魅力,同时给人以期待和希望。作者长年漂泊在外,生活毫无安宁,自然向往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看到归巢的“晚鸦”和渔夫归去留下的“钓鱼艖”,自然而然想到自己,它(他)们有归,为何自己无归?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故答案为:在白茫茫的世界中,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勾画出一种静谧、清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17.【答案】(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馑”“戎"泗”“澄"。
故答案为:(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C
19.B
20.D
21.D
22.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句式;通假字;称谓;行政建制;古代礼仪;文学典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5)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济,渡河。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①如果;②至于;③道路;④名词作动词,取道。
故答案为:D。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距”通“据”,据守;“内”通“纳”,接纳;
B.“知”通“智”,智慧;“涂”通“途”,道路;
C.“向”通“响”,响声;“盖”通“盍”,何不。故答案为:D。
22.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答案为:C。
【答案】23.A
24.①一位周游列国传道解惑;②苏格拉底以“德性”的观念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画横线句子中的“他”是人称代词,是特指,这里指孔子。A.“他"是指示代词,另外的、其他的;B.“他”是人称代词,是特指;C.“他"是人称代词,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D.“他”是指示代词,另外的、其他的。故答案为:A。
2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本处是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介绍,根据“一位漫步街头揭示真谛"可知,需要填的句子句式上也是“一位……”,人物对应的是“孔子”,而根据后文“他们在周游或漫步中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可知,应填“一位周游列国传道解惑"。第②处,根据后文“‘仁’和‘德性’的提出”可知,二人中一位提出“仁"的主张,一位提出“德性”的主张。而前文说到孔子用“仁"的原则,所以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的观念,可填“以‘德性’的观念"。第③处,根据前文“不仅影响了当世”可知,这里是递进关系,说的是二人的影响,可填“更影响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故答案为:①一位周游列国传道解惑;②苏格拉底以“德性”的观念
25.【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
【题干分析】
这份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引用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和《说文》对“器”的解释。第二段列举了历代对“君子不器"的四种不同解释。提示要求以“君子不器”为题写一篇文章。
“君子不器"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话,意思是君子不能像某个器皿一样,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功能。材料强调君子不自满,不为物欲所困,要做一个独立的人。“气”有很多特点。一是使用:有相对固定的用途;第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第三是定性:具有一定的性质。所以,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就是君子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政治上,都要有学问,多才多艺,才不会像器皿一样被用于有限的用途。从数量上来说,君子的气质应该像一条满是江河的河流,而不是像一件容量有限的器皿。就定性分析而言,指的是君子在与人交往时,不要像器皿一样刻板,而要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地点,采取适当的行动。总结起来,就是君子在培养个人品德的时候,不能只针对一些器皿之类的特殊用途,必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的气度和态度上,不要像器皿一样,只具备一定的容量,要以宽广的胸怀看待一切;在待人接物的原则上,不要像器皿一样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因地制宜,采取最恰当的行为,以获得最大最好的结果。可见“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工具一样局限于某一方面。就是人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些特定的工具、机械、器具,各有各的特殊用途,很难用一个换一个。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技之长,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只学一两项或多项技能,不只是寻求一个短期的单一目标,不要心胸狭窄,一成不变。这是一个“君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君子是孔子心目中有理想人格的人,而不是普通人,要肩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能妥善处理内部各类政府事务;对外可以应付四方,不辱性命。所以孔子说君子要博学多才,不局限于某一方面。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可以运用多种手法,讲述一个人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兼收并蓄、勇担责任的故事。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君子不器”的内涵,然后分析君子如何实现人生的无限可能,博学多才,融会贯通,最后联系现实,倡导君子不器的理念。
【立意提取】
1.君子不器,博学多才。
2.君子不器,志存高远。
3.君子不器,谦逊独立。
4.君子不器,方可成器。
【点评】
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1/1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2024高一下·扬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成果。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轫起过促进作用,这是西方学者从培根以来所共同承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曾受到西方伏尔泰等著名启蒙思想家的高度推崇,也是历史事实。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中国对于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真实情况,这是不可抹煞的。
②在欧洲、西亚以及印度,宗教是维系人心的力量。他们从上帝、神、佛的信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则。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以为“义”的根据不在神而在于人民的生活。孔子再传弟子公孟子(即曾子弟子公明高)倡言“无鬼神"。儒学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不信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而对于道德却有坚强的信念,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虽然还没有达到科学的道德观,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观,比宗教的道德观更为高明。
③“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其弟子很注重“辨惑"。《论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辨惑即是辨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
④儒家承认人有独立的意志,并宣扬道德的自觉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夺的志即是独立意志。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孔子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以为人们生而具有“仁义忠信”的道德意识,因而具有内在的价值。儒家肯定人人都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的价值是天赋的,是不以社会地位而转移的。孟子的这种人格价值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孟子更提出“大丈夫"的人格标准,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伟大的独立人格的明白宣示。
⑤儒家重视人伦,但是先秦儒家认为,子事父,臣事君,都是相对的服从,而非绝对的服从,如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鄙视以事君为事的人,他说:“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荀子亦有“从道不从君"之说。汉儒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宋儒更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于是子对于父,臣对于君,逐渐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虽然如此,从汉魏以至明清,历代仍有“特立独行"之士,仍有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的人,这也是必须肯定的。
⑥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孔子称赞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赞扬管仲尊王攘夷,保卫了华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部族与部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对外的矛盾斗争。在这类斗争以及战争之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受侵略的一方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乃是正义的,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值得为之杀身舍生的,主要是民族的主权与尊严。宋代宗泽、岳飞反对金兵入侵,宋元之际文天祥、谢枋得,明清之际史可法、黄道周都以身殉国,都发放出崇高灿烂的辉光。鸦片战争以来,更涌现了很多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精神,令人仰慕、令人感动!这一爱国主义的传统是不应忽视的。
(选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儒家伦理政治学说受到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的高度评价,四大发明也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发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儒学不把宗教信仰作为道德的根据,而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已经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
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其为指导的思想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
D.汉儒的“三纲"说,改变了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宋儒宣扬的主张则将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的内容。
B.作者引用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
C.历史上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都具有孟子所说的伟大的独立人格。
D.“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主要体现在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方面,凡为此奋斗者都令人敬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
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张介宾《景岳全书》)
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太和》)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4.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5.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中还没有“真正的人”、缺乏独立人格观念。请根据本文相关内容,写出反驳要点。
【答案】1.B
2.B
3.D
4.①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或:坚持人本主义的道德观);②重视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或:长于辩证思维);③肯定了道德自觉的人格观念(或:追求意志独立、道德自觉);④具有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或:具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
5.①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意志,具有追求道德的自觉性,推崇独立人格。②儒家虽然讲求人伦,但先秦儒家只是主张相对服从而非绝对服从,并非缺乏独立人格。③即便是有“三纲"等的约束,历代仍不乏“特立独行”之士,他们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具有独立人格。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已经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错误,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可知,儒学并非彻底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错,根据原文“孔子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③段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辩证思维,和西方的辩证法相似。D.孟子的话是要告诉人们怎么做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并未体现辩证思维。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第二段“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儒学……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观,比宗教的道德观为高明”可知,第二段通过列举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的道德观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的特征。由第三段“‘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可知,第三段通过列举古代儒家与道家,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长于辩证思维的特征。由第四段“儒家承认人有独立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英语Travel课件
- 《实验室空调系统》课件
- 《档案价值鉴定》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全人事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选集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全人事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人员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合集员工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文大合集职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汇编职员管理十篇
- 初中动点问题题目
- 前程无忧行测题库及答案大全
- 合伙人权益纠纷解决合同
- 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高职)
- 理发店承包方案
- 机电材料见证取样复试
- 二线干部工作总结
- 土石方挖运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 山东省济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附答案)
- 心身疾病的心理与康复治疗
- 2024年02月四川省省直机关2024年度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