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公共科考试:国学经典选读真题模拟
汇编
(共223题)
1、“季梁谏追楚师”这则故事论述了。(多选题)
A.民和神的关系
B.民是主体
C.神是附属
D.神是主体
试题答案:A.B.C
2、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单选题)
A.水有七善
B.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C.天下莫柔弱于水
D.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试题答案:B
3、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指()e(多选题)
A.集
B.子
C.史
D.经
试题答案:A,B,C,D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关于此句
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大致意思是:孔子说:“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言行合于礼的规范,那就是对仁德的践行。
如果有一天人们都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就会心归于仁德。践行仁德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哪里
在于别人呢?”
B.此句大致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一一给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和朋友往来
是不是守诚信了呢?老师所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C.此句中的“复”:履行之意。
D.此句出自《论语》。
试题答案:A,C,D
5、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O。(单选题)
A.孔子说:“君子往往不被器重。”
B.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C.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固定了形状,要么方要么圆,应该懂得变通。”
D.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试题答案:D
6、“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的恰当意思是()»
(单选题)
A.你们这样的无知,浑浑噩噩地混迹在天地之间,所以充塞在天地之间,不过是我们的碌碌无
为的躯体。天地之间的率真之志,才真正形成了我们的天然本性。
B.我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
气,就是我们的身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之气的志,形成了我们的天然本性。
C.我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
我们,不过是我们的躯壳而己,我们需要精气神的充盈;天地之间的统帅之气,滋养着我们的秉
性。
D.你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所以应该珍惜充塞于天地之间
的正气,提升我们外在躯体之中的学养;让天地之气的帅志,形成我们的天然本性。
试题答案:B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
题)
A.此句中“殆”:本义是危险,有害,这里指没有信心,有危险,不安及疲乏的意思。
B.此句中的“罔”:本义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为蒙蔽之意;通“惘”字,迷惑、困惑不解之意。
C.此句是劝人把努力学习与思考未来前途结合起来之意。
D.此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招致疲乏,甚至更
加危险。”
试题答案:A.B
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之后的两句话是()。(多选题)
A.为生民立道
B.为往圣继绝学
C.为万世开太平
D.为人则为人道
试题答案:A,B,C,D
9、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的是()。(多选题)
A.传不习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试题答案:A,B,C
10、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关于此句
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大致意思是:孔子说:“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言行合于礼的规范,那就是对仁德的践行。
如果有一天人们都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就会心归于仁德。践行仁德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哪里
在于别人呢?”
B.此句大致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一一给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和朋友往来
是不是守诚信了呢?老师所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C.此句中的“复”:履行之意。
D.此句出自《论语》。
试题答案:A.C.D
11、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如果想让人民有廉耻之心,达到良善淳厚的境界,则需要()O
(单选题)
A.上必无为而用天下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C.无为而治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试题答案:D
12、“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之后的三句话是()。(多选题)
A.在天则为天道
B.在地则为地道
C.在法则为法道
D.在人则为人道
试题答案:A,B,C
13、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焉。(单选题)
A.■-家
B.天下
C.一国
D.一人
试题答案:D
14、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多选题)
A.为生民立命
B.为往圣继绝学
C.为万世开太平
D.为百姓立命
试题答案:A,B.C
1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恰当意思是()。(单选题)
A.“道”的运动变化是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道”的运用特征是表面柔弱的内心刚强的。
B.“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才是“道”的运
用特征。
C.“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不是“道”的运
用特征。
D.反方向运动,说明事物总是物极必反;欲强则弱,欲刚则柔,说明事物总是适者生存。
试题答案:B
1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
题)
A.此句是说:“人人都可以记住,学习没有别的方法就是要不知疲倦和不厌烦。”
B.此句意思是:“默默地把知识牢记在心,勤奋地学习不知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C.此句中的“识”:是与“记”字通用,(默默然)领会在心之意
D.此句出于《论语》中
试题答案:B,C,D
17、大学之道,()o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多
选题)
A.在明明德
B.在为万世开太平
C.在止于至善
D.在亲民
试题答案:A,C,D
18、“吾不试,故艺”这句话的意思是()。(单选题)
A.我没有盲目尝试,因此有时间掌握很多谋生的技能
B.我考试做官不成,所以从事艺术
C.我没有做过官,所以掌握了很多谋生的技能
D.我没有做过官,就掌握了“六艺”
试题答案:D
19、子曰:“君子有三畏()。”(多选题)
A.畏天命
B.畏大人
C.畏孔子之言
D.畏圣人之言
试题答案:A,B,D
20、孟子曰:“伯夷,圣之清也;伊尹,圣之任也;柳下惠,圣之和也;孔子,圣之时也。”中
“孔子,圣之时也。”的恰当意思是。。(单选题)
A.孔子,是圣人中能把握时间、抓紧时间学习的人。
B.孔子,是圣人中能时时学习的人。
C.孔子,是圣人中能识时务、识大体的人。
D.孔子,是圣人中能审时度势、与时偕行的人。
试题答案:D
21、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一此句的恰当
之意是().(单选题)
A.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及赡养父母,是三不孝;放纵声色欲望,给父母带来耻辱,
是四不孝;逞强好斗,因而危及父母,是五不孝。
B.孝子只要对父母怀有深爱,一定心怀和气;心中和气,表情必然欣悦;表情欣悦,面容必然
柔顺。
C.穷困也乐,显达也乐,穷困显达像春夏秋冬,得道至这种境界,穷困显达都无所谓了。
D.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试题答案:B
22、“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恰当意思是()。(单选题)
A.尽心尽力地去了解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地了。
B.用尽他的心力,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的性格,那么就是知道天命了。
C.应尽心尽力了解人的本性和天意与使命。
D.尽最大的限度回归到与宇宙最初本元相应的慈善之心,这样就可以知道人内在的本性;知道
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了上天的运行规律了。
试题答案:D
23、“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之后的三句话是()。(多选题)
A.在天则为天道
B.在地则为地道
C.在法则为法道
D.在人则为人道
试题答案:A.B.C
2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
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一一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
题)
A.此句中的“子庶民”:是以平民为子。
B.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卷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
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C.此句是说: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准则:修养自我;尊重有才能的仁;敬爱自己的亲人;敬
重大臣;体谅群臣;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吸收、招纳各种技艺的人才;优待远方而来的客
人;安抚诸侯。
D.此句中的“体”:指体恤,体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试题答案:A,C,D
25、“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意思是:“仁爱之人先独自承担并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然后会有所收获,做到了恭、宽、
信、敏、惠,这样可以叫做‘仁'了。”
B.此句意思是:“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
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C.此句中的中“恭”:指谦恭。“宽”:指宽厚。“信”:指诚实。“敏”:指勤敏。“惠”
指:慈惠。
D.此句意思是:做事要宽容,不要苛刻。
试题答案:B.C
2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单选题)
A.诚恳之人,选择善地而居住,绝不固执己见地住在混杂的环境里
B.谁能够做到诚实谁就是选择了善途,谁就要放下执着,不再迷失方向
C.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不要固执地实践要学会变通
D.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
试题答案:D
27、古人的养生理论十分完善,以下符合传统养生原则的是()。(单选题)
A.小李喜欢炒股,股市波动经常影响他的情绪
B.小胖性格达观,不太看重得失,不过分思虑
C.丽丽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经常泡吧、聚会到半夜
D.小陈爱吃蔬菜瓜果,尤其喜欢买新鲜的反季节蔬果
试题答案:B
28、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
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一段话是针对君主的角度来说的,
阐述了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具备()等品质。(多选题)
A.知
B.仁
C.庄
D.礼
试题答案:A,B,C,D
2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一此句的恰当之意是。。(单选题)
A.孔子教授学生耍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试题答案:C
30、“君子有三变”,这句话的意思是()。(单选题)
A.说明君子很虚伪,善变
B.与君子相处,会发现他有很多不同的样貌
C.人生需要经历很多次的变故,不断历练,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
D.君子的态度一天三变
试题答案:B
31、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多选题)
A.此句出自《荀子》。
B.此句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有恭敬之心,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
C.此句中的“远”:指避开,不亲昵。
D.此句意思是:孔子答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敬畏鬼神而保持
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可以叫做‘知'了。”
试题答案:C,D
3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的恰当之意是()o(单选题)
A.君子就是遵从中庸之道的人。
B.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
C.君子就是中规中矩不犯错误的人。
D.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懂得珍惜时间。
试题答案:B
33、关于天人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儒家与道家均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B.人与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
C.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D.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完全一致
试题答案:D
34、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分别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单选题)
A.信仰
B.天子
C.圣人之言
D.父母之命
试题答案:C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一此句的恰当之意是()。(单选题)
A.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富足的不同状态,才知世
态人情的冷暖;在贵贱不同情形,才显现友情的真伪。
B.君子相处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内部并不和谐。
C.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
高傲。
D.君子与人交往,对上不奉承拍马,对下不傲气凌人。
试题答案:B
36、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此句中
的“空空”的恰当说明是()。(多选题)
A.即“控控”,无知貌
B.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C.现形容一无所有
D.即空怀抱负
试题答案:A.B.C
37、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可谓知矣。(单选题)
A.敬鬼神而远之
B.智者知人
C.为生民立命
D.先难后获
试题答案:A
38、君王、国家、人民这三者中,有轻有重,请遵循孟子的思路,按照从重到轻排列()。(单
选题)
A.国家〉君王》人民
B.君王》国家》人民
C.国家〉人民〉君王
D.人民〉国家〉君王
试题答案:D
3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一此句的恰当之意是()。(单选题)
A.别人不了解自己,却能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品格吗?”
B.学生不知道努力学习,教师也不要生气,要循循善诱,这不才是真君子吗?”
C.别人不知道没有关系,自己了解自己就行,不是君子就要装君子。
D.别人不了解自己就马上生气,这哪里是君子所说的品格呢?
试题答案:A
40、“子畏于匡”的故事,解释正确的是()o(多选题)
A.孔子之所以不怕匡人,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身负天命
B.孔子当时地位身份很高,所以匡人奈何不了他
C.孔子因为有很多弟子保护,所以不怕匡人
D.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那种“天命在我”的自信
试题答案:A,D
4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
题)
A.此句是说:“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B.此句意思是:“教师举出一个角的例子,学生却不能解决同样的三个角的问题,教师就不再
回复学生也不去理睬他了。”
C.此句中的“隅”:原义是角、角落。在这里是指事物的某一个方面。
D.此句意思是:施教者说明一隅之意后,在受教者尚未举一反三之时,也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
他
试题答案:A,C.D
4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所迷,
其日固久。”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大致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物极必反、苦尽甘来,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人们不要再被迷惑,要认清事物的矛盾本质,这样就可长治久安、牢固不破了.
B.灾祸的里面,已经隐臧了幸福的到来,幸福的里面,也潜伏着灾祸。但是,像这种祸福循环,
物极必反的道理,有谁能够了解他的究竟,有谁能在无形中去认识这些真理呢?所以,本来是正
直的道理,人们却认为那是奇谈怪论;本来是善意的教导,人们却认为那是妖怪的行为。因此使
世人迷惑于邪正善恶的分辨中,这种日子,已经很久了。
C.此句主要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假如能够把中和的
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D.此句中的“所迷”:指所迷惑的东西。
试题答案:B,D
4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此句下面的
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是()«(多选题)
A.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共同成长,长和短相互形容,高和下一起倾斜,声和音相互
呵护,前和后相互追随。
B.所以,有和无相互对立而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相互对
立而呈现,声和音相互对立而产生协和,前和后相互对立而产生顺序。
C.全句表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万事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又都是互相依存的。
D.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
对立而出现。
试题答案:B.D
44、“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恰当意思是()o
(单选题)
A.知道其荣耀,却安守其卑辱,为了天下而虚怀若谷。为了天下而虚怀若谷的人,在品德上达
到满足完美的境地,就可以重新归于简朴了。
B.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其胸怀如同山谷一样博大。成为天下川谷一样的人在常
德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并复归于浑全未破的原始、真朴之地。
C.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其胸怀如同山谷一样博大。成为天下川谷一样的人在常
德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并复归于原初的真朴之地。
D.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其胸怀如同山谷一样博大。成为天下川谷一样的人在仁
德方面永远不知足,循环往复地从简朴之道开始。
试题答案:C
45、关于“国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张之洞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国学的概念和内容从古至今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C.季羡林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D.追溯“国学”一词,最早出自《论语》
试题答案:C
4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于
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大致意思是: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
到中与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之中发育生长。
B.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假如情绪之发生都能
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C.此句主要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假如能够把中和的
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D.此句所说的“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试题答案:A.C
47、下面出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语句有()。(多选题)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是进亦忧,退亦忧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试题答案:A,B,C,D
48、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一句恰当的意思是()。(单选题)
A.孔子答道:“务必把人民的正义放在心上,尊敬鬼神而远望的距离,可以叫做‘知'了。”
B.孔子答道:“从事人民喜欢的正义工作,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就叫
做知道明理。”
C.孔子答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把鬼神放在远处敬仰,这样就
可以了。”
D.孔子答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
随意亲昵,这样可以叫做‘知'了。”
试题答案:D
49、以下几位名人与各自对“国学”的描述,搭配错误的是()。(单选题)
A.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章太炎:国学是七科之学
C.邓实:一国所有之学
D.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试题答案:B
50、关于仁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o(多选题)
A.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道德仁爱应该是一切行为的前提和归宿
C.仁者爱人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达到“仁”的一个途径
试题答案:A,B,C,D
51、“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
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大致意思是:因此,圣人不是等疾病发生了才去治疗,而是在没病之前就预防;(如同
治理国家)不是等混乱局面己经出现才去治理,而是在未出现混乱前做好防范,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
B.此句大致意思是:明白心灵的归宿,然后就有了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心才会
静,心静而后生活才能安定,生活安定而后才能静心思虑,静心思虑而后才有所得。万物皆有本
末终始,知道其先后因果,就近于“道”了。
C.此句主要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假如能够把中和的
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D.此段话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试题答案:A.D
5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用不合于仁德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
享有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掉它。”
B.此句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
的知识,就会搞得困顿不堪呢!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精疲力竭了。
C.此句出自《老子》O
D.此句出自《论语》。
试题答案:A.D
5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大致意思是: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
到中与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之中发育生长。
B.此句大致意思是:明白心灵的归宿,然后就有了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心才会
静,心静而后生活才能安定,生活安定而后才能静心思虑,静心思虑而后才有所得。万物皆有本
末终始,知道其先后因果,就近于“道”了。
C.此句主要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假如能够把中和的
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D.此段话出自《大学》。
试题答案:B,D
54、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多
选题)
A.在明明德
B.在为万世开太平
C.在止于至善
D.在亲民
试题答案:A,C,D
55、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多选题)
A.此句出自《荀子》。
B.此句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有恭敬之心,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
C.此句中的“远”:指避开,不亲昵。
D.此句意思是:孔子答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敬畏鬼神而保持
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可以叫做‘知'了。”
试题答案:C,D
5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
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大意是:三个人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跟着善良的老师,不选择不善良的老师。
B.此句出于《庄子》。
C.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加
以改正。
D.此句是孔子名言。
试题答案:C,D
57、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单选题)
A.养
B.化
C.成
D.生
试题答案:C
5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
事,不足以取天下。”一一此句的恰当之意是()o(单选题)
A.学习越来越难,知识越来越多,学不过来,只能用无为而治的办法了。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
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
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D.这句话是说做学生的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应对日益爆炸的知识时代。
试题答案:C
59、“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
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一一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o(多选
题)
A.此句中的“子庶民”:是以平民为子。
B.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卷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
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C.此句是说: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准则:修养自我;尊重有才能的仁;敬爱自己的亲人;敬
重大臣;体谅群臣;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吸收、招纳各种技艺的人才;优待远方而来的客
人;安抚诸侯。
D.此句中的“体”:指体恤,体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试题答案:A,C.D
60、正确的为教之道有()«(多选题)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吾不试,故艺
D.礼法合制
试题答案:A.B
6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的意思是()o(单选题)
A.自己所以不想要的原因是,别人不要的强加给了我们。
B.凡是自己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C.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也不要让我们喜欢的人去做。
D.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迫地送给别人。
试题答案:B
62、子曰:“君子有三畏()。”(多选题)
A.畏天命
B.畏大人
C.畏孔子之言
D.畏圣人之言
试题答案:A,B,D
63、孟子曰:“伯夷,圣之清也;伊尹,圣之任也;柳下惠,圣之和也;孔子,圣之时也。”中
“孔子,圣之时也。”的恰当意思是()«(单选题)
A.孔子,是圣人中能把握时间、抓紧时间学习的人。
B.孔子,是圣人中能时时学习的人。
C.孔子,是圣人中能识时务、识大体的人。
D.孔子,是圣人中能审时度势、与时偕行的人。
试题答案:D
64、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鬼神、生死的态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敬鬼神的目的是使人追怀往古,不忘记自己生命的由来
B.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C.儒家重视现实生活,主张不敬鬼神
D.对鬼神应采取尊敬而不迷信的态度
试题答案:C
65、“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
合也。志行,为也。”一一此句的恰当之意是()«(单选题)
A.通过传授而得的知,是闻知。通过推理不受方域语言阻障的知,是说知。亲身接触、观察而
得到的知,是亲知。所用来说的,是“名”。所说及的,是“实”。“名”与“实”相匹配,即
是“合”。立志于践行,即是“为”。
B.三种知识来源中,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
往只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
性知识。
C.用武力使人信服的人,别人不一定心服,是因为他打不过人缘故;用道德感化使人信服的人,
别人内心服了嘴上也不服。
D.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①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
即全面的两种。②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机③说知,即推
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试题答案:A
6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关于
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中“习”:本义是指“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引申为“反复练习”。
B.此句中“愠”:生气、怨恨之意,指心中有烦厌、厌恶、怨恨之感。
C.此句意思是:“学习,而且能够时时复习它、修习它,不也是令人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
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同样不也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能够不生气,不也是
君子品格吗?”
D.此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招致疲乏,甚至更
加危险。”
试题答案:A.B.C
67、“季梁谏追楚师”这则故事论述了O。(多选题)
A.民和神的关系
B.民是主体
C.神是附属
D.神是主体
试题答案:A.B.C
68、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多选题)
A.为生民立命
B.为往圣继绝学
C.为万世开太平
D.为百姓立命
试题答案:A.B.C
69、“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的恰当之意是()o(单选题)
A.君子就是遵从中庸之道的人。
B.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
C.君子就是中规中矩不犯错误的人。
D.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懂得珍惜时间。
试题答案:B
70、“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意思是:“仁爱之人先独自承担并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然后会有所收获,这样可以叫做‘仁'
了。”
B.此句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有仁厚之心,做事莫过于讲求仁义了。
C.此句中的“难”:是付出,奉献之意。
D.此句意思是:做事要先难后易,可以较好地完成。
试题答案:A.C
71、孔子认为,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几种过失,分别是()。(多选题)
A.该说的话不说
B.话说的太多
C.不看脸色而贸然开口
D.不该说话时而说话
试题答案:A,B.C
72、正确的为教之道有()。(多选题)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吾不试,故艺
D.礼法合制
试题答案:A,B
7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一句中的“中庸”的恰当之意是()。(单
选题)
A.恰到好处的常理
B.极致的常理
C.中规中矩
D.平庸的做法
试题答案:A
74、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
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段话的所指是()。(单选题)
A.这一段话是针对孔子的弟子们来说的,阐述了为仁好学之道,要知道仁德,要能够坚守操守,
行事要庄重,行动要有礼,尽可能做到至善。
B.这一段话是针对臣子的角度来说的,阐述了臣子要想辅助治理好国家,就要具备知、仁、庄、
礼,这四种品质,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仁善的行为去执行贯彻。
C.这一段话是针对君子的角度来说的,阐述了君子主要想修身齐家,就要具备知、仁、庄、礼,
这四种品质,并需要由己及人,由长到幼地施行。
D.这一段话是针对君主的角度来说的,阐述了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具备知、仁、庄、礼,
这四种品质,并需要由心而外,层层深入的执行与贯彻。
试题答案:D
75、子云,“吾不试,故艺。”一一此句的恰当之意是()。(单选题)
A.孔子说过,我没有参加仕途考试,只是好古。
B.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做过官,所以热衷艺术。
C.孔子说过,我不喜欢考试,所以从事艺术工作。
D.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做过官,所以掌握了很多谋生的技能。
试题答案:D
76、古代的名士嵇康提出养生有“五难”,这“五难”指的是()。(多选题)
A.神虑精散
B.名利不去,喜怒不除
C.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D.声色不去,滋味不绝
试题答案:A.B.D
77、“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
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此句的恰当之意是().(单选题)
A.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
即全面的两种。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说知,即推论得
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
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
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D.对言语有溯源的准则,有推究的准则,有实践的准则。向何处去溯源?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
王的事迹。向何处去推究呢?要向下考察,从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去推究。如何去实践呢?把它
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试题答案:D
7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单选题)
A.诚实的人就是天地之间的符合道的人,诚实之人,会用诚实之道为人处世。
B.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C.诚实是顺应天道的,不诚实是违反人道的。
D.诚实是天意的律法,做到诚实的人是能够被人尊重的人。
试题答案:B
79、“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
他,达之天下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单选题)
A.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亲爱自己父母的;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爱父母,
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B.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护他的亲人的;等他长大后,没有不知道尊敬他的兄长的。亲近
亲人,是仁;尊敬师长是义;心里没有他人,只有自己是行不通的
C.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亲爱自己父母的;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爱父母,
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人可以帮助你,达到天下至圣的境
界
D.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能够离开父母亲人的,长大之后,出门在外,没有能够离开亲朋好友
的;亲亲爱爱,是仁的表现;恭恭敬敬,是义的天下。天底下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比父母和亲友
更重要的了
试题答案:A
80、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的是()。(多选题)
A.传不习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试题答案:A,B.C
81、”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
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此句的恰当之意是(单选题)
A.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
即全面的两种。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说知,即推论得
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
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
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D.对言语有溯源的准则,有推究的准则,有实践的准则。向何处去溯源?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
王的事迹。向何处去推究呢?要向下考察,从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去推究。如何去实践呢?把它
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试题答案:D
8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
选题)
A.此句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B.此句出于《论语》。
C.此句意思是说: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D.此句是指:“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的范围之中。”
试题答案:B,C.D
8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恰当意思是()。(单选题)
A.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宇宙中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遵循地的法则,
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
B.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地域中有四大,人居住在其中的大地上。人以地为法,
地以天为法,天以自然为法,而道法要合乎自然规律。
C.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最大。在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最大的。人能够战胜地的法
则,人定胜天,天道的法则,而道法归于自然法则。
D.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四大之一。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
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法与自然是两种思路。
试题答案:A
8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用不合于仁德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
享有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掉它。”
B.此句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
的知识,就会搞得困顿不堪呢!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精疲力竭了。
C.此句出自《老子》。
D.此句出自《论语》。
试题答案:A,D
8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一一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中的“得众”:指得到民心。
B.孔子在这里强调得民心者得到天下,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
持不懈,自觉自愿。
C.此句是说:得到民心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因此,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
修养自己的德行。有了德行才会受到别人的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保有土地才能拥有财
富,拥有财富了,才可以用于开支。
D.此句出自《大学》。
试题答案:A.C.D
86、关于天人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儒家与道家均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B.人与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
C.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D.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完全一致
试题答案:D
8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恰当意思是()。(单选题)
A.喜怒哀乐的情绪不要发出来,所谓藏起来情感;喜怒哀乐情绪都节制起来,所谓压抑人的情
绪,和气生财。
B.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时候,毫无节制,叫
做和。
C.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
D.喜怒哀乐在没有发作时就控制住它,叫做调和折中;发出来的情绪都要合乎礼节,都要恰到
好处,叫做一团和气。
试题答案:C
88、“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一一此句的恰当之意是()。(单
选题)
A.“孩子们进入家里,就要孝顺,出门在外就要遵纪守法。谨慎地对待事情,泛泛地关心别人,
而亲人们是值得依靠的人呢。”
B.“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
师长。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大人孩子都要关心诚信问题。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试题答案:B
8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单选题)
A.腹心
B.手足
C.父母
D.犬马
试题答案:A
90、“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于
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题)
A.此句大致意思是: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
到中与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之中发育生长。
B.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假如情绪之发生都能
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C.此句主要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假如能够把中和的
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D.此句所说的“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试题答案:A.C
9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
选题)
A.此句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
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到中与和,天
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中发育生长。
B.此句意思是:“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
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C.此句是说喜怒哀乐要有节制,不能大喜不能大悲。
D.此句中的“中节”:即是合乎度,虽有喜怒哀乐之情,但都发而有度。
试题答案:A,D
9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
题)
A.此句中“殆”:本义是危险,有害,这里指没有信心,有危险,不安及疲乏的意思。
B.此句中的“罔”:本义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为蒙蔽之意;通“惘”字,迷惑、困惑不解之意。
C.此句是劝人把努力学习与思考未来前途结合起来之意。
D.此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招致疲乏,甚至更
加危险。”
试题答案:A.B
9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
选题)
A.此句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
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到中与和,天
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中发育生长。
B.此句意思是:“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
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C.此句是说喜怒哀乐要有节制,不能大喜不能大悲。
D.此句中的“中节”:即是合乎度,虽有喜怒哀乐之情,但都发而有度。
试题答案:A,D
94、有位国学大师把中国的传统学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他是()。(单选题)
A,邓实
B.刘师培
C.章太炎
D.季羡林
试题答案:C
95、“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一一此句的恰当之意是()o(单选题)
A.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及赡养父母,是三不孝;放纵声色欲望,给父母带来耻辱,
是四不孝;逞强好斗,因而危及父母,是五不孝。
B.孝子只要对父母怀有深爱,一定心怀和气;心中和气,表情必然欣悦;表情欣悦,面容必然
柔顺。
C.“孝分三种(境界),最大的孝是尊重双亲,其次是不使他们受辱,再其次是能赡养他们。
D.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试题答案:C
96、“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多选题)
A.此句是朱熹的名句
B.此句意思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要商量要研讨,才能逐步增加通晓和缜密的能力;对于所学
新知要训练要累积,才能慢慢转化为深刻透彻的智能
C.此句是孔子的名句
D.此句中的“遂”:是通达,通晓,洞达之意
试题答案:A.B.D
97、“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以下选项中,对这句话理
解有误的是()。(单选题)
A.慈者,所以使众也: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B.弟者,所以事长也:弟弟要侍奉兄长
C.这句话是把家庭道德与治国行动相联系
D.孝者,所以事君也: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
试题答案:B
98、“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
有()。(多选题)
A.此句出自《荀子》。
B.此句是孔子名言。
C.此句意思是: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可以了,成功并非必不可少的。
D.此句意思是:智慧莫过于放弃疑虑,行为莫过于不出错误。
试题答案:A.C
9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所迷,
其日固久。”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O。(多选题)
A.此句大致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物极必反、苦尽甘来,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人们不要再被迷惑,要认清事物的矛盾本质,这样就可长治久安、牢固不破了。
B.灾祸的里面,已经隐藏了幸福的到来,幸福的里面,也潜伏着灾祸。但是,像这种祸福循环,
物极必反的道理,有谁能够了解他的究竟,有谁能在无形中去认识这些真理呢?所以,本来是正
直的道理,人们却认为那是奇谈怪论;本来是善意的教导,人们却认为那是妖怪的行为。因此使
世人迷惑于邪正善恶的分辨中,这种日子,已经很久了。
C.此句主要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假如能够把中和的
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D.此句中的“所迷”:指所迷惑的东西。
试题答案:B.D
100、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焉。(单选题)
A.一家
B.天下
C.一国
D.一人
试题答案:D
10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是()»
(多选题)
A.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行事传递无声的教诲。
B.所以用圣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待问题,保持无为的心态,身体力行地做事,以身作则。
C.此句出自《老子》第二章。
D.是这样的,我们要把圣人无为而治处理事情的做法,应用到教育方面,就是提倡默默无闻或
不说话不沟通不管理的教育方法。
试题答案:A,B.C
10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的意思是。
(单选题)
A.那个仁厚的人就是自己想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能够就近舍远,由
近及远地施行仁爱
B.那个仁爱的人,就是自己想要树立起来,也想帮助别人树立形象,自己想要达成目标,也想
要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能够接近取来就用的便利条件,可以说是仁德的方法了。
C.一个仁人,只要自己想自立,便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要通达,便也帮助别人通达。能够
就近以自己的心作比而推及别人,已经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D.夫子之仁德,就是自己欲立而且也要立人,自己欲通达,也要助人通达。能够就近取得帮助,
可以说到处都能够表现出仁爱之心了。
试题答案:C
103.“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
财,有财此有用。”一一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Oo(多选题)
A.此句中的“得众”:指得到民心。
B.孔子在这里强调得民心者得到天下,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
持不懈,自觉自愿。
C.此句是说:得到民心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因此,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
修养自己的德行。有了德行才会受到别人的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保有土地才能拥有财
富,拥有财富了,才可以用于开支。
D.此句出自《大学》。
试题答案:A,C,D
104、“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
题)
A.此句意思是:“仁爱之人先独自承担并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然后会有所收获,这样可以叫做‘仁'
了。”
B.此句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有仁厚之心,做事莫过于讲求仁义了。
C.此句中的“难”:是付出,奉献之意。
D.此句意思是:做事要先难后易,可以较好地完成。
试题答案:A.C
105、曾子说,孝分为三种境界,其中最大的孝是()。(单选题)
A.尊亲
B,不辱
C.和气
D.能养
试题答案:A
106、“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
的有()。(多选题)
A.此句出自《荀子》。
B.此句是孔子名言。
C.此句意思是: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可以了,成功并非必不可少的。
D.此句意思是:智慧莫过于放弃疑虑,行为莫过于不出错误。
试题答案:A.C
107、“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一句
的意思是()«(单选题)
A.“公叔文在适时说话,人们不讨厌他的语言;他乐善好施之后笑口常开,人们不讨厌他的笑;
他首先坚持正义如何取得成绩,人们不讨厌取得的成绩。”
B.“公叔文在世时会说话,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话;他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所以别人也不厌
烦他的笑容;他是君子取材取之有道,所以别人就不讨厌他拿取财物。”
C.“公叔文在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话;他在真正高兴时才笑,所以别
人也不厌烦他的笑;他在合乎义的时候才要别人的东西,所以别人就不讨厌他拿取财物。”
D.“公叔文在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话;他在应该高兴的时候才高兴,
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笑;他在应该坚持正义的时候坚守义,所以别人才不嫉妒他的多财。”
试题答案:C
108、“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关于此句
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多选感)
A.此句中悌:ti,本义: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B.此句中“愠”:生气、怨恨之意,指心中有烦厌、厌恶、怨恨之感。
C.此句意思是:“学习要趁年轻,工作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史哲。”
D.此句意思是: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
兄长,尊重师长。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试题答案:A,D
109、“上善若水”这一观点出自O。(单选题)
A.《老子》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试题答案:A
110、“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单选题)
A.诚实的人,不用勉励就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不用思考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从容行事可以逐
渐修炼成为圣人。
B.诚实的人,就不用勉励吗?不勉励何以进步?不思考何以行事得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
道,这种人就是圣人。
C.诚实的人,不必勉强就自然地符合做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Karrikinolide-3-ethyl-ester-生命科学试剂-MCE-7462
- Diammonium-phosphate-15N2-生命科学试剂-MCE-5147
- 1-3-Diheptadecanoyl-glycerol-生命科学试剂-MCE-9470
- 2025年度家居建材送货司机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能源知识产权共享及资源利用合同
- 2025年度钢筋加工企业节能减排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代持协议中的税务影响与筹划策略
- 2025年度药店药品质量检测员劳动合同
- 2025年度养老产业股份转让协议书
- DB 3705T 50-2024设施蝴蝶兰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销售与销售目标管理制度
- 特殊教育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年第一次工地开工会议主要议程开工大吉模板
- 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9)-江西省(解析版)
- 糖尿病高渗昏迷指南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领导力》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之七年级第三单元便捷的互联网服务
- 壁垒加筑未来可期:2024年短保面包行业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