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依照表达需要而设置详略的写作技法。2.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等词汇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探究“打比方”在事理阐释中的独特价值。核心目标:3.感知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用严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述原理。拓展目标:4.利用文本信息,为当下中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园林式城市”建设问诊把脉。四项目标中,目标2、3为教学重点,目标3为教学难点。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1.万物互联的时代,足不出户即可赏遍世间美景。日益增加的收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市门、省门或国门,去观赏各种景致,寻访各类名胜。下面这些建筑物(图略),你知道它们位居何地、属于何种建筑风格吗?【提示】六幅图片依次为故宫(中国宫廷建筑)、徽派建筑(中国)、哥特式建筑(欧洲)、巴洛克建筑(欧洲)、现代建筑(澳大利亚)、现代建筑(无特征,无法分辨所在地区)。这六幅图片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选择,但必须有一两幅无任何特征的建筑图片,用以引出本课时的学习内容。2.情境与任务。2045年,你所在的城市承办世界建筑文化博览会,你受命设计一座中国建筑博物馆,要求必须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和现代生活元素的有机结合。请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博物馆设计的理论依据,用文字介绍你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二)自主研读,完成任务活动一:自读文本,筛选信息,寻找设计的理论依据。1.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和现代生活元素的有机结合?【提示】关注结尾段的“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2.我们“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有哪些特征和内涵?【提示】从课文第三部分筛选信息。具体而言,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中创造出的为世世代代所喜爱并长期沿用的建筑惯例,包括相对固定的框架建构、用举架公式求得屋顶曲面和曲线轮廓的计算方法、收束瓦顶的方法、求得台基台阶等比例的算法、切削相关结构,使其成为相应装饰物的操作技法、布局各建筑并使之组成庭院的整体设计等。中国建筑的“词汇”,只是“文法”这一整体中的构建或用件,是建筑中的具体项目,必须服务于中国建筑的“文法”需要。3.如何才能将“文法”和“词汇”落实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中?结合课文形成自己的建筑设计文案。【提示】细读课文第二部分的九点基本特征,依照每一项具体特征设计自己的“中国建筑博物馆”。具体包括:(1)将博物馆设计为由下部台基、中部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屋顶的一所大型建筑物。(2)在下部台基上,以北京四合院或者徽派院落结构为样本,采用轴对称的方式,设计出包含多个庭院的房屋群落,房屋与庭院间用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词汇”联通起来。主要的房屋皆坐北朝南。(3)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先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立柱和横梁,形成一副副梁架,每一副梁架间均设计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以钢筋混凝土浇筑成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形成“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不设墙壁,方便布展。(4)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拱”。“拱”,亦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弓形,状如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钢筋混凝土方块垫着,形成“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5)主建筑设计多层梁架,上一层的梁比下一层的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坨墩)逐渐加高,形成屋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的弯曲面。(6)屋顶采用四面坡,四角翘起。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瓦面弯曲的小瓦。(7)以中国传统建筑的朱红为建筑物主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额枋、梁架、柱头和斗拱等仿木构架,无论外部内部都用彩色绘画图案进行装饰。(8)所有仿木构建的浇筑,其交接部分皆大半露出并加工成具有装饰性的形状。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仿横木做成“三福云”等。(9)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仿木混凝土构建上刻花,石面上做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活动二:文案交流,取长补短,梳理思路。1.小组内部交流各自的设计文案,重点关注说明的条理性和准确性。2.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优秀设计文案,利用实物展台进行展示,请该文案设计者口头介绍。【提示】该活动侧重于训练口头表达中的层次性和准确性,为活动一的补充。视活动一的教学用时而确定优秀文案的交流人数。第二课时(三)合作探究,感知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活动三:1.比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三篇课文的结构与表达,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课文主要表达方式写作目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提示】此项活动依托对比阅读发现不同体裁、不同写作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下文章结构与语言运用的差异,目的在于强化对说明类科技论文的宏观认知。课文主要表达方式写作目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概括叙述和精要议论简述青蒿素的发现与提取过程,侧重阐释中医药研究的深度价值。综述+分述,主体部分以青蒿素的发现与提取时间为线索。朴素、严谨中有典雅《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记叙和描写以自身经历启迪读者,阐明想象力、好奇心和行动力对于科学探索的重要价值。以时间串联起三个故事,在内容与意义的递进中渐次展开描绘。生动形象《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明阐释中国建筑的特征与风格,倡导用优良传统建造新中国的建筑。版块式展开,先总说,再由具体到抽象展开解说。准确、严谨2.讨论:上表内容可形成哪些写作学结论?【提示】开放式问题,侧重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不同写作目的下不同文体的结构与语言特征。结论大致有:科技演讲稿应注重现场感,根据听众需要和接受力设置演讲内容;成长故事应强化故事性和感染力,需在细节刻画上精雕细琢;科技论文应侧重知识介绍、原理阐释,需强化说明顺序,规范使用语言。(四)鉴赏咀嚼,体悟科技论文的语言风格活动四:鉴赏课文用严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述原理的写作技法。1.探究:文章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举例分析之。【提示】第一部分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列举具体地点和具体时间,用词准确。第二部分介绍九点基本特征时,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由主件到附件的说明顺序,注重定语、状语的限制与修饰,注重方位词汇和数量词汇的使用。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采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第四部分大量使用表示数量、范围和程度的词汇,准确说明中外建筑的“可译性”。2.探究:文章在阐述原理时如何打造文句的逻辑关系?以第三部分为例分析之。【提示】第三部分先点明说明的对象是风格和手法,随后以“文法”为喻,将人们对建筑的情感和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建立类比关系,再以西方的“五种典范”作对比,引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法”的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又列举20余类建筑构件和因素,将之比作“词汇”。至此,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手法得到了具体的介绍。完成风格与手法的外部呈现形式的客观说明之后,文章将说明引向深入,从拘束性和灵活性、多样性两个层面进一步阐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和价值。最后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揭示坚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对于当下的意义。仅就该部分的说明而言,体现出由“是什么”到“怎么样”再到“为什么”的意义递进,逻辑性极强。(五)学以致用,审视当下建筑的文化内涵活动五:1.下面几幅图片(图略),分别为北京天坛、苏州东方之门、南昌滕王阁、安阳文字博物馆。请运用本课所学对其进行分析点评。【提示】组织交流时,需注意强化建筑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成就的结合。其中,建筑者的创作目的至关重要。2.利用文本信息,为当下中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园林式城市”建设问诊把脉。【提示】当下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园林式城市”建设,对现代生活元素的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