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2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课内阅读(2022秋·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虽有嘉肴》,完成下面小题。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莫名其妙

郑重其事B.然后能自强也

少年强则国强

强人所难C.虽有至道

津津乐道

林荫小道D.教学相长也

面面相觑

交相辉映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甲】虽有嘉希,弗食,不知其旨也。翻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以味美为主旨。理解:此句中的“嘉肴”与后文的“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乙】学学半。翻译: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理解:此句是《兑命》中的句子,用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3.根据《虽有嘉肴》及【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链接材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①矣,而或不达于事②;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③决焉?(取材于《孟涂文集》)注:①明:明白。②而或不达于事: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③奚:怎么。《虽有嘉肴》阐述了①________的道理:链接材料阐述了②________的道理。请你再写出一则与学习相关的格言警句③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4.(2022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珮环竹树环合山环水抱B佁然不动欣然规往怡然自乐C斗折蛇行气冲斗牛争奇斗艳D不可久居后来居上面山而居A.A B.B C.C D.D(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理解:这句话描写的是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翠绿的树木藤蔓与小石潭相映成趣。[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理解:这句话从鱼的数量写起,将日光、鱼影以及后文鱼的“远逝”往来”等静态描写出来,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3)借景抒情是游记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文段,简析二者在借景抒情上的不同之处。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①,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停停,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②,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③下;卧而狎④之者,可垂钓于枕上。(节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有删改)注:①[导和]引导人们心情平和。②[蠲](juān)烦析酲(ché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③[床]供人坐卧的器具。④[狎](xiá)]亲近。5.(2022秋·北京石景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北冥有鱼》,完成问题。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庄子集释》)(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

怒发冲冠

怒不可遏

心花怒放B.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博闻强志

志存高远C.其翼若垂天之云

比翼双飞

如虎添翼

羽翼丰满D.去以六月息者也

休养生息

奔流不息

瞬息万变(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文章内容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翻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理解:鲲不愿沉溺于幽冥北海,它化成大鹏鸟,将借助海水运动的力量飞往南海。庄子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文笔奇幻。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翻译:山野中奔腾的马,空气中飘飞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理解:大鹏高飞九万里,要借助六月的大风和海运之力。马儿和尘埃,也需要借助气息吹拂而生存。说明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要受到不同的限制。(3)随着《大鱼海棠》的热播,电影中会飞的大鱼“鲲”深受观众喜爱,其创作灵感就源于《北冥有鱼》。庄子在《逍遥游》中也写到了其它的鸟儿形象。请结合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说一说鲲鹏和蜩、学鸠、斥鴳等鸟儿的追求有什么不同。蜩与学鸠笑之①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②而止,时则不至,而控③于地而已矣,奚④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斥鴳笑之曰:“彼⑤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⑥也。”注:①之:代指鲲鹏。②榆枋:榆树和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③控:引,落下。④奚:什么,哪里。⑤彼,它,这里指大鹏。⑥至:极,最。(2021秋·北京丰台·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与游者相乐

不亦乐乎

安居乐业

乐此不疲B.鱼可百许头

固不可彻

可歌可泣

妙不可言C.斗折蛇行

斗转星移

争奇斗艳

才高八斗D.隶而从者

择善而从

从心所欲

从者如云7.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理解:闻水声寻小潭,伐竹取道终见小潭,一个“尤”字既写出了潭水的清凉,更突出了作者寻到小潭的喜悦之情。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理解:此句承接上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狗牙交错来形容小溪的形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C.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翻译: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凉,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理解:小潭周围环境幽僻,少有人来,与作者贬谪后落寞的心境相契合,此前的“乐”逐渐转化为孤寂、凄凉之情。8.《小石潭记》的第②段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侧面描写,从两段中各找出一处运用侧面描写的语句,并简要分析。【链接材料】十五里,至瞿唐口,水平如席。独滟滪①之顶,犹涡纹瀺灂②,舟拂其上以过,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盖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傍观皆神惊,余已在舟中,一切付自然,不暇问,据胡牀③坐招头处,任其荡兀。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拆也。帅司④遣卒执旗,次第立山之上,下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船。(取材于《吴船录》)注:①[滟滪(yànyù)]滟滪堆,江心突起的巨石,在瞿塘峡峡口。②[瀺灂(chánzhuó)]拟声词,形容水流声。③[胡牀(húchuáng)]亦作“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帅司]官职名。(2020秋·北京·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马说》,完成下面小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与“是马也”中的“是”意思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①自以为是②是非之地③年年如是④回头是岸⑤是可忍,孰不可忍10.在反复诵读《马说》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文中有三个句子的结尾语气词“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以下是三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理解:这句写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遭受屈辱,沦落庸常,最终在屈辱中死去,不以日行千里著称。所以此处的“也”应读出作者对千里马的无限痛惜之情。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理解:这句写的是千里马“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而这都要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此处的“也”,与“安”构成反诘问句,应读出对无知的食马者的愤慨。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理解:“其真无马邪”与“其真不知马也”形成设问,为食马者进行辩解,认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另有原因,所以此处的“也”,应该读出同情的语气。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上: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材料二: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③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理:加工雕琢玉石。(1)《马说》一文中食马者对千里马“天下无马”的论断,与材料一中“________”(填原文语句)的论断在本质上相同。(2)我们从材料二与《马说》中读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陈述。12.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如果是“千里马”,即使没有“伯乐”,最终也会脱颖而出。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二、对比阅读(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①,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③,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④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⑤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⑥者,窥谷忘反。横柯⑦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注:①[缥碧]青白色。②[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③[轩邈]向高处远处伸展。④[千转]长久不断地叫。⑤[鸢飞戾天]比喻极力追求名利。⑥[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⑦[横柯]横斜的树枝。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B.斗折蛇行

大道之行也C.伐竹取道

虽有至道D.记之而去

去以六月息14.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小石潭景色的画面描绘,正确的一项是()【甲】参差披拂。画面:小石潭周围那些青翠的细枝长蔓长短不齐,在风中轻柔地摇曳,婀娜多姿。【乙】明灭可见。画面:小石潭曲径通幽,两岸形状交错不齐,到明亮的地方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15.结合语境,下列语句中不能表明“水清”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16.同样是面对优美山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柳宗元和吴均面对美景时的感受。(2022秋·北京平谷·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丙】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

穷凶极恶

穷奢极欲 B.林尽水源

尽善尽美

尽人皆知C.便要还家

简明扼要

切中要害 D.鸡犬相闻

相依为命

相映成趣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像人世间之外的人。理解:桃花源里的人虽然与人世隔绝已久,但是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一样,突出故事的真实可信。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理解:渔人离开时,桃花源里的人特意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对外面的人说,说明桃花源的人不希望被外边的人打扰。C.未果,寻病终。翻译:刘子骥没有寻找到桃花源,就因病去世了。理解:作者写品德高尚的刘子骥再寻桃花源而没有结果,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这只是人们心中的圣地。19.陶渊明的文《桃花源记》和陆游的诗《游山西村》一虚一实都勾勒了一幅田园生活画面。请你结合上面的诗文概括他们的田园生活特点。答:____________(2022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③有道而正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⑤”,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选自刘开《问说》)注:①达:通达。②奚:怎么。③就:靠近。④正:匡正。⑤求放心: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2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

识其大矣

其真无马邪B.虽有至道

学问之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C.弗食

食不饱,力不足

自食其果D.以多问于寡

失道寡助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甲】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贫穷困苦,然后才能勉励自己。理解:在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知困”两种情形后,进一步分析了“知不足”和“知困”带来的好处。【乙】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翻译:(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晰地分辨它啊。理解:不管是“贤于己者”“不如己者”,还是“等于己者”,都可以向他们询问,并且有所收获,正面阐述了“问”的重要作用。22.【甲】【乙】选段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甲】文侧重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侧重“学”与“问”的关系,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3.(2022秋·北京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问题。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甲】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二则》)(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

道不拾遗

道之所存B.讲信修睦

言而无信

背信弃义C.废疾者

大声疾呼

深恶痛疾D.乱贼而不作

往来种作

大有作为(2)翻译文中甲乙丙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理解:这句话是说社会推荐选拔人才要衡量这些人的品质,注重他们的社会关系。【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翻译: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理解;这句话指出了每个人除了敬爱、疼爱自己的亲人外,还应该承担起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翻译: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理解:这句话是顺承前文得出的结论,表明“大同”社会中形成的和平、安定的局面。(3)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具体说说和“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链接材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桃花源记》)24.(2022秋·北京昌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阡陌交通

交通:②屋舍俨然

俨然:③选贤与能

与: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理解: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讲述了自己在外面的见闻,桃花源中人感叹渔人见多识广,同时为自己的无知和没能走出桃花源感到惋惜。【乙】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翻译: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理解:理想社会制度之下,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即便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能获得供养,生活得到充分保障。(3)阅读两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乙】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2021秋·北京西城·八年级北京八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岛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25.上面三段选文是“记”这种体裁中的精品。【甲】文选自_____(朝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乙】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______________》中的一篇,【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代(朝代)作家魏学洢。26.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来此绝境/空前绝后

具言所闻/别具匠心B.为外人道/说三道四

可百许头/以身许国C.其境过清/月明风清

八分有奇/平淡无奇D.因势象形/因地制宜

清风徐来/按辔徐行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中轩敞者为舱。28.“记”又称“杂记”,上面三段选文,或记人物事件,或记山川名胜,或记器物建筑。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这段“记”的选文,判断它与【甲】【乙】【丙】三段文字哪一段“记”的类型一样,并结合材料内容解释原因。【链接材料】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2021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③未学,便称迟暮,因循④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选自《颜氏家训》)注:①[专利]专注集中。②[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③[婚冠]指婚礼和冠礼的年龄,喻年少。④[因循]守旧法而不知变更。此处指不愿再重新学习。2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

大道之行也

津津乐道B.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节衣缩食C.固须早教

子固非鱼也

根深蒂固D.如日出之光

如鸣佩环

了如指掌3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翻译:所以学习之后自己才能不自满,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理解:亲自参与学习过程犹如亲自品尝美味佳肴,有所体验,才能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B.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翻译:这些都是从年少时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的。理解:用孔子谈学《易》及魏武、袁遗年老而学习更加专心致志的例子,说明了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道理。3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对学习的认识。请结合两篇文章的观点,谈谈你在青少年时期应怎样学习。(2021秋·北京昌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正义》)【乙】卫鞅亡①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②。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③,特④以强服之耳。(选自《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注】①亡:逃亡。②黥劓其傅:黥(qíng),墨刑。劓(yì),割其鼻。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太子犯法,由于太子是储君,不能施加刑法,就对辅佐太子的师傅施以黥劓之刑,以示惩戒。③刻深寡恩:苛刻严酷,不施恩惠。④特:只,不过。3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A.选贤与能与众不同 B.货恶其弃于地

深恶痛绝C.男有分

恰如其分 D.女有归

落叶归根33.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翻译: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理解:“大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翻译:因此图谋之心不会产生,盗窃、胡乱害人的事情不能去做。理解: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兴起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翻译:商鞅治理秦国,法令贯彻执行,公正而没有偏私。理解:商鞅治理国家依法行事,公正无私,友善待民,使得万民感恩,衷心臣服。3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段文字呈现的治国思想和太平之景各是怎样的。(2020秋·北京房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①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乙】苟变食卵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①:“其才可将五百乘②。”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③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④,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即从子思之言而用苟变为将。(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一》)【注】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字子思,战国初期哲学家,卫侯:指卫慎公。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乘: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③赋:征收。④官人:任人为官。⑤杞梓:指优质的木材。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35.同学们交流文言文学习的经验,整理出如下成果。请将他们的成果补充完整。(1)文言文学习要新旧联系,根据已掌握的文言词语推测出它在陌生句子中的意思例如:【甲】文中“一食或粟一石”和“____”中的“食”都是“吃”的意思,“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食”和“____”中的“食”都是“喂”的意思;根据以上所学并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测出【乙】文“食人二鸡子”中的“食”是“____”的意思。(2)文言词语的意思在成语中多有留存,学习文言词语可以和常见成语联系起来以便加深理解。例如:在【乙】文“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中,“闻”有“听见”的意思,我想到的带有“闻”字且字义相同的成语是:_____。36.【甲】文中三处划线语句的末尾都有“也”字,依据上下文对其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①嘲讽②谴责③痛惜 B.①痛惜②嘲讽③谴责C.①嘲讽②痛惜③谴责 D.①痛惜②谴责③嘲讽37.【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人才问题。【甲】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寓了作者①___;【乙】文通过子思劝谏卫侯的故事,告诉我们用人要“②___”(用原文回答)。(2020秋·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善学者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④目⑤,及其久也,相说⑥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⑦,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注】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归功于。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树枝和干的交接处。⑤目:纹理不顺处。⑥说:同“悦”。⑦从容:有"自然"的意思。3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如获至宝B.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虽有名马C.然后尽其声/公然抱茅入竹去/不以为然D.不知其旨也/请循其本/莫名其妙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兑命》曰:“学学半。”(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40.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虽有嘉肴》的论证过程,请你补齐内容。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原文)。作者开篇用________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说起,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举“学”与“教”所产生的“_________”(原文)和“________”(原文)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再得出本文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参考答案1.D

2.甲。旨,味美。

3.

教学相长(或: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或: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知新等)【解析】1.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其:它的/其中/这;B.强:勉励/强大/勉强;C.道:道理/说/道路;D.相:均为“互相”;故选D。2.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与辨析。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以味美为主旨”的翻译有误,“旨”指味美,正确翻译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故选甲。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把握。第一空,联系《虽有嘉肴》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内容可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第二空,联系链接材料中“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的内容可知,“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阐述了“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的道理。第三空,考查格言警句的积累。解答时,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围绕“学习”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作答即可。示例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链接材料】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4.(1)B(2)乙(3)结合“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选文是通过景物间接抒情;结合“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停停,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可知链接材料是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玉环/环绕/环绕;B.……的样子;C.像北斗星一样/北斗星/争斗;D.停留/处于/居住;故选B。(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作者对于潭上景物的描绘,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甲表述正确;乙句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后文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后文的“远逝”“往来”等是动态描写,乙的表述有误。故选乙。(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选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选文第一段“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可知,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小石潭的美景让他的抑郁心情暂时得到了缓解,尤其是选文第二段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远离官场这一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选文最后一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选文主要是通过景物间接抒情;链接材料中“吾爱”意思是我爱,“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可见,余杭郡灵隐寺中的冷泉亭美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之高;“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从视觉感受写周围景物的美妙,不管是“坐而玩之者”还是“卧而狎之者”都意趣无穷,作者沉浸山水之美中。依据以上分析可知,链接材料以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为主。【点睛】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链接材料】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5.(1)C(2)A(3)鲲鹏追求无拘无束、高远博大的自由;蜩、学鸠、斥鴳等鸟儿则是渺小卑怯、苟且偷安。【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怒:奋起/愤怒/愤怒/盛开;B.志:记载/做标记/记/志气;C.翼:都是翅膀;D.息:风/繁殖/停止/呼吸;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有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野马”是“山野中的雾气”,而非“山野中奔腾的马”。故选A。(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北冥有鱼》“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追求无拘无束、高远博大的自由;根据链接材料“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可知,蜩、学鸠、斥鴳等鸟儿则是渺小卑怯、苟且偷安。【点睛】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链接材料)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6.D

7.B

8.“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游鱼仿佛在空中游动,阳光直射水底来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通过写舟中人的反应和感受来表现水势怒急的特点。【分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逗乐/愉快/喜爱/喜爱;B.不同,大约/能够/能够/值得;C.不同,像北斗星那样/星斗/比/容量单位;D.相同,跟随;故选D。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和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表达了作者对小石潭奇特景象的喜爱之情。本项的“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理解错误;故选B。8.本题考查写法分析。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表面是写鱼,其实是写水。因为水清澈见底,所以鱼才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才能照射到水底,鱼影才能布在石上,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鱼和日光,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之状态。链接材料中,写了滟滪堆附近长江流水之险。“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表面上写船上的船夫的动作和神态,从侧面表现了江水之险,连这些长年在江上摇橹划船的船夫,行至此处,都手心出汗,心惊胆战,面无人色,可见江水险恶,稍不留神,就可能船毁人亡。这个句子,通过摇橹的船夫的表现的神色,从侧面表现了江水“水势怒急”的特点。【点睛】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链接材料

经过十五里路程,到了翟唐口,水面如席子般平静。只有滟滪堆的顶部,还有漩涡发出瀺灂的声音,船擦着它的上部经过,摇橹的人手心出汗,心惊肉跳,都面无人色。大概天下最危险的地方,行路最危险的时候,从旁处看来都很心悸。我已经在船中,一切都托付给大自然吧,没有时间过问。坐在船头的胡床上,任船飘荡吧。每一只船进入峡谷几里远后,后边的船才敢接着出发。水势过于急促,惟恐两条船猝然相遇,撞到一起拆解不开啊。帅司派士兵打着旗,按次序立在山上,看到一只船平安经过,就摇旗让后面的船跟上。9.

10.C

11.(1)但于今未有奇才耳(2)材料二中,卞和两次献和氏璧都被指斥为石头,而《马说》中,千里马被“食马者”埋没,告诉我们,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那么就会使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

12.示例: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里的“千里马”指人才,如果真的是一位有才干的人,应该积极进取,主动迎接挑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是金子总会发光,不需要消极等待“伯乐”赏识。【分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是马也”中的“是”意思:这,这样。①“自以为是”的意思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对的;②“是非之地”的意思是:有麻烦或有争议的地方。是:对的,正确的;③“年年如是”的意思是:年年都像这样。是:这,这样;④“回头是岸”的意思是: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是:表判断,就是;⑤“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假如这样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呢?是:这,这样;故选③⑤。10.C.有误。“其真无马邪”与“其真不知马也”形成设问,并不是为食马者进行辩解,而是对“食马者”无知的嘲讽和批判,所以此处的“也”,应该读出嘲讽和批判的语气。故选C。1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马说》中的“食马者”愚妄无知,面对着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封德彝不识贤才,却妄言“今未有奇才”,可见,这些人都是有眼无珠的无知之徒。封德彝“但于今未有奇才耳”的论断和“天下无马”的论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本题考查主旨理解。《马说》借物寓意,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材料二中卞和两次献和氏璧都被指斥为石头而遭受刖足,他的事例也告诉我们,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那么就会使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据此写出共同的道理即可。12.本题考查观点评价。根据材料内合实际,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只要明确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做许多事情都需要团队和资源,更需要机遇,有慧眼的伯乐发现千里马,委以重任,倾斜以资源,才能促进人才的发展,否则,人才难免被埋没。【点睛】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材料一: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材料二: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13.D

14.甲

15.D

16.示例:面对小石潭美景,柳宗元先有“心乐之”的愉悦,后有“悄怆幽邃”的忧伤;面对富春江美景,吴均既有“从流飘荡”的自由惬意,也有沉醉美景之中的流连忘返。【解析】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环:名词,玉饰/动词,环绕;B.行:动词,前行/动词,实行;C.道:名词,道路/名词,道理;D.去:动词,离开/动词,离开;故选D。1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乙,“明灭可见”是“时隐时现”的意思,联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因此本项中“到明亮的地方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是错误的;故选甲。1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A.“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从侧面表现了“水清”;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从侧面表现了“水清”;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意思是: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直接写“水清”;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思是: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写水流速度之情,没有表现“水清”;故选D。1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小石潭记》中,由“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当听闻水声时作者“心乐之”;由“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以小鱼的自由来衬人的心情;由“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抑郁和孤寂。所以作者的心情由愉悦到忧伤;《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吴均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根据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知作者尽享自然山水的自由惬意;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行为的蔑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表现其爱慕自然、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点睛】参考译文小石潭记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17.D

18.B

19.优美的自然风光,衣食富足的生活,淳朴热情好客的村民,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结合内容写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注意结合句意、成语含义推测词义。A.欲穷其林:想要看见这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穷凶极恶:形容极端残暴凶恶,穷横蛮横无理。穷,极度。穷奢极欲:形容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穷,极度。B.林尽水源: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尽,尽头。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尽,极其。尽人皆知:所有人都知道。尽,所有。C.便要还家:于是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通“邀”,邀请。简明扼要:抓住要点,指简单明了。要,要点。切中要害: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要,重要。D.鸡犬相闻:鸡鸣和狗吠声都能相互听闻,形容人烟稠密。相,相互。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相,相互。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相,相互。故选D。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和内容的理解。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为“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题干中“外人”译为“人世间之外的人”,与原文内容不符。C.“未果,寻病终”翻译为“刘子骥没有寻找到桃花源,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题干中“寻”翻译为“就”与原文内容不符。故选B。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描写田园生活,其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花源中生活环境优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百姓生活富足和谐共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写出百姓热情好客。《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翻译为“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描写田园生活。其中“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百姓的热情好客,“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乡村环境十分优美,“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总结以上内容分析,可概括出田园生活特点为优美的自然风光,衣食富足的生活,淳朴热情好客的村民,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游山西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20.C

21.甲

22.

“教”与“学”

教学相长/学学半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且先于学/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解析】20.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其:表推测,估计,大概/代词,那些/句首,表加强诘问语气;B.道:名词,道理/名词,道理,方法/动词,说;C.食:动词,吃/动词,吃/动词,吃;D.寡:形容词,少/形容词,少/老而无夫;故选C。21.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甲】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是“知道了自己的贫穷困苦”。故选【甲】。2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虽有嘉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乙】文则侧重“学”与“问”的关系,指出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的关系。文章最后也指出“问且先于学也”的关系。据此可填写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尚且在“学”的前面。23.(1)B(2)丙(3)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都是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结、和睦,风俗淳朴,丰衣足食。【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A.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道路/道理;B.都是信用;C.残疾/快/痛恨;D.兴起/劳作/建树。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及理解。【甲】有误,对这句话的理解中“注重他们的社会关系”不对,重视人才;【乙】有误,翻译中“不只是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对,正确译文是“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丙】正确。故选丙。(3)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大同社会中说的“老有所终,又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桃花源内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与“大同社会”的“讲信修睦”一致;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由此可以看出,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都是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结、和睦,风俗淳朴,丰衣足食。【点睛】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链接材料: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4.(1)①交错相通;②整齐的样子;③同“举”,推举;④兴起。(2)乙(3)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很幸福,这就是乙文“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从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乙文“男有分,女有归”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从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盗窃乱贼而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