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酱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生活调味品,我国政府推行的铁强化酱油采用发酵法生产的主要过程是:将豆饼粉与20%的盐酸混合加热沸腾数十小时,得到酱色液体,冷却后加入适量的饱和NaHCO3溶液,充分搅拌后再经脱色处理即可得到食用酱油,添加适量的含铁物质就能得到铁强化酱油。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加入少量的含铁物质可以预防人的贫血B.盐酸在加热沸腾过程中加速了豆饼粉转化为酱油的速率C.加入NaHCO3的目的是除去盐酸D.酱油中添加的含铁物质为颗粒极小的铁粉2.如图表示的是物质A~G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F都是单质;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D与E反应的生成物均为沉淀。结合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是Ca(OH)2 B.G一定是盐酸 C.F是铜 D.D物质可能是Ba(OH)23.下列中国古代工艺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磨制石斧B.冶炼金属C.酿酒D.使用黑火药4.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丁的化学式为H2O2B.丙中C、H、O的质量比为12:3:8C.一定浓度的丙溶液可作消毒剂D.该反应体现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5.下列相关说法用微粒的性质解释不正确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B.天然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之间有间隔C.水烧开后将壶盖掀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D.氧气和液氧都可作助燃剂——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6.为解决鱼在运输过程中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一种叫做过氧化钙(CaO2)的制氧剂,它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A.CaO和O2B.CaCO3和H2C.Ca(OH)2和O2D.CaCl2和O27.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A.阿伏伽德罗 B.拉瓦锡 C.侯德榜 D.门捷列夫8.2017年6月18日为首个“贵州生态日”,同期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研讨会,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共享绿色红利”为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节约用纸,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C.禁止使用煤石油D.回收处理废旧电池9.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10.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变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就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请回答:(1)镓可以做高温温度计,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温度计示数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镓元素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3)上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与镓同属于金属原子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实验技能训练中,小亮同学向氧化铜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无明显现象。小亮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反应后的废液进行了实验:他分别取50g废液,并向其中逐渐加入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三组实验的数据与其中一组的图象如下:实验组数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5010080产生沉淀的质量/g0.982.942.94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所得(1)废液中的溶质有_____(填化学式)。(2)计算废液中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3)若三组数据中,只有某一组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废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实验为第_____组,下图中a的数值为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35℃时,将50g甲固体加入到75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是___g。要使25℃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若将35℃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现有以下操作步骤:A溶解;B过滤;C降温结晶;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14.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然后进行了如下实验:按装置A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铜片上的红磷______;铜片上的白磷______;③水下的白磷______。在使用组装好的装置B前,首先应对装置B进行______;组装好装置B后并将装置B和装置C连接再逐滴滴入双氧水,使装置C中水下的白磷燃烧。从以上实验分析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______、③_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资料知道,乙醇(分子式为C2H6O)俗称酒精,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对乙醇与氧气反应进行探究。(探究活动一)同学们把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到通红,取出铜丝,发现表面变黑,趁热插入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如图),铜丝很快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得到A溶液;经称量,实验前后铜丝质量不变。铜丝灼烧后生成的黑色物质是___,铜丝除了给反应加热外,还起到__________作用。(提出问题)生成的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猜想与假设)有同学提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猜想一:SO2猜想二:CO2。猜想三:醋酸(C2H4O2)(讨论与结论)同学们讨论后发表看法:小吴认为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小周认为猜想二也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小施认为猜想三有可能正确,原因是醋酸具有挥发性,并有刺激性气味。(探究活动二)小施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后,发现猜想三也不正确。请补充完成小施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_____________(讨论与结论)老师提示这种刺激性气味气体来源于易挥发的B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且含有C、H、O三种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超过20%),由此可推知物质B的分子式为_____(拓展活动)(1)同学们再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少量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色(已知:乙醇、B物质遇无水硫酸铜均不显蓝色),说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有____生成。(2)乙醇在微生物(醋酸菌)作用下与氧气反应能生成醋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16.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相关信息)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和少量氧气,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过氧化钠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猜想Ⅰ:固体成分是Na2CO3,CO2参加反应;猜想Ⅱ:固体成分是NaOH,H2O参加反应;猜想Ⅲ:固体成分是Na2CO3和NaOH,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方法Ⅰ: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甲同学认为固体是NaOH,其他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正确,同学们的理由是_____。方法Ⅱ:乙同学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现象,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___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拓展延伸)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丙同学认为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_____的用量。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D【解析】

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A正确;B、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成氨基酸,即盐酸促进蛋白质的水解,加速了豆饼粉转化为酱油的速率,故B正确;C、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可以中和“将豆饼粉与20%的盐酸混合加热沸腾数十小时,得到酱色液体”这步中过量的盐酸,故C正确;D、酱油中添加的含铁物质是无机盐的形式,不是铁单质,故D错误。故选D。2、D【解析】

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可得F是铁;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B是二氧化碳;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C是碳酸钠;E是一种蓝色溶液,E可能是硫酸铜,由图示可知A可能是碳或氧气,G能够与碳酸钠和铁反应,则G是酸可以是盐酸或硫酸,D既能与碳酸钠反应又能与硫酸铜反应,D与E反应的生成物均为沉淀,则D可以是氢氧化钙,也可以是氢氧化钡。【详解】A、由分析可知,C为碳酸钠,故选项错误;B、由分析可知,G是酸,可以是盐酸,也可以是硫酸,故选项错误;C、由分析可知,F是铁,故选项错误;D、由分析可知,D可以是氢氧化钙,也可以是氢氧化钡,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题中的转换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进行验证即可。3、A【解析】

A、磨制石斧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使用黑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4、A【解析】

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CO+4H2C2H6O+H2O。【详解】A、丁的化学式为H2O,故说法错误;B、丙是C2H6O,其中C.H、O的质量比为24:6:16=12:3:8,故说法正确;C、丙是酒精,可以作为消毒剂,故说法正确;D、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无机物,产物酒精属于有机物,故说法正确。故选A。5、C【解析】

A、品红在水中扩散正是品红分子在溶液中不断运动而扩散的,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天然气被压缩进钢瓶,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而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大,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水烧开后水壶盖容易被顶起,是由于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大小没变,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D、液氧和氧气都可作助燃剂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6、C【解析】

A、氧化钙很容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不能存在于水中,故A不可能;

B、反应物中无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不可能生成CaCO3,故B不可能;

C、反应物为水和过氧化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能生成物为Ca(OH)2和O2,故C正确。D、反应物中无氯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不可能生成CaCl2,故D不可能;

故选:C。7、C【解析】

中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选C。8、C【解析】A、节约用纸,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减少纸张的使用,减少了制取纸张对环境的污染,符合主题,错误;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符合主题,错误;C、要减少使用煤、石油,开发利用新能源,不能禁止使用,不符合主题,正确;D、回收处理废旧电池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主题,错误。故选C。9、D【解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得是反应过程中存在得失氧的过程,氧化剂失氧被还原,一般生成单质,反应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是“首尾交换价不变”,即两种化合物之间相互交换成份,而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所以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10、B【解析】

A、由原子的概念以及图示的信息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以看出,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说法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以看出,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说法正确。

D、水电解生成了氢气与氧气,说法正确。

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镓原子间存在间隔,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Ga2O3②【解析】

(1)镓可以做高温温度计,原因是镓原子间存在间隔,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2)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常现+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镓元素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根据最小公倍数法,该化合物中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为6,则:,所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3)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硫离子、铝原子、硫原子和氯原子,从名称判断,其中与镓同属于金属原子的是铝原子,选择②。【点睛】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得失电子的数目与化合价数值相等,得电子显负价,失电子显正价。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H2SO4、CuSO49.6%三127.06【解析】

由于开始加入的50g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沉淀质量小于第二次加入的,所以应该是废液中的溶质有H2SO4、CuSO4。

第一阶段是和硫酸反应,第二阶段是和硫酸铜反应

设废液中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x=9.6%

只有第三组是恰好完全反应,右图中a的数值为50g+80g-2.94g=127.06g

故答案为:

(1)H2SO4、CuSO4。

(2)9.6%。

(3)三;127.06。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105加溶质变小ADCB【解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详解】(1)35℃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即在35℃时75g水中最多溶解30g甲物质,将50g甲固体加入到75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是30g+75g=105g,(2)25℃时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加溶质;(3)若将35℃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析出晶体,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4)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ADCB。故答案为(1)105(2)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3)变小;(4)ADCB。【点睛】掌握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不燃烧燃烧不燃烧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解析】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1)按装置A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③水下的白磷不燃烧。(2)在使用组装好的装置B前,首先应对装置B进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好装置B后并将装置B和装置C连接再逐滴滴入双氧水,使装置C中水下的白磷燃烧。(3)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实验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氧化铜(或CuO)氧化(提供氧)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改变,反应物中不含硫元素CO2是无气味的气体与刺激性气味不相符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液体不变红C2H4O水(或H2O)C2H5OH+O2醋酸菌CH3COOH+H2O【解析】

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所以铜丝灼烧后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铜丝很快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得到A溶液;经称量,实验前后铜丝质量不变,所以铜丝除了给反应加热外,还起到氧化作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