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课件_第1页
个人所得税课件_第2页
个人所得税课件_第3页
个人所得税课件_第4页
个人所得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節概述一、個人所得稅的建立和發展

個人所得稅,是指對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徵收的一種稅。發展歷程:1980年9月:制定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開徵個人所得稅,統一適用於中國公民和在我國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員。1986年:國務院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暫行條例》。1987年:國務院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

至此,我國對個人所得的徵稅制度就形成了三稅並存的格局。1993年10月: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94年1月1日實施),取消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和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暫行條例。1999年和2005年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了兩次修訂。二、個人所得稅的特點(一)在徵收制度上實行分類徵收制世界各國的個人所得稅制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綜合所得稅制、分類所得稅制、混合所得稅制。(二)在費用扣除上定額、定率扣除並用(三)在稅率上累進稅率、比例稅率並用(四)在申報繳納上採用自行申報和代扣代繳兩種方法第二節徵稅對象《個人所得稅法》列舉了11項應稅所得:一、工資、薪金所得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其中,年終加薪、勞動分紅不分種類和取得情況,一律按工資、薪金所得課稅。津貼、補貼等則有例外。稅法規定下列收入不計入工資、薪金所得專案: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三、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1、企業實行個人承包經營、承租經營後,工商登記仍為企業的,先繳企業所得稅,然後:1)僅按合同規定取得一定所得的,其所得按工資、薪金所得專案徵稅。2)承包、承租人按合同規定只向發包方、出租方繳納一定費用後,企業經營成果歸其所有的,按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專案徵稅。2、工商登記改為個體工商戶的,直接按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專案徵稅,不徵收企業所得稅。四、勞務報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屬於獨立個人勞動所得。個人擔任董事職務所取得的董事費收入,屬勞務報酬性質。五、稿酬所得六、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七、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八、財產租賃所得九、財產轉讓所得十、偶然所得十一、其他所得

第三節納稅人

一、納稅人的概念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是指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以及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但有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公民、個體工商戶以及在中國有所得的外籍個人和香港、澳門、臺灣同胞。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分為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人兩種。對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人的劃分,我國採用了國際上常用的住所標準和居住時間標準。(一)住所標準

住所通常是指公民長期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場所。住所分為永久性住所和習慣性住所。《民法通則》上規定的住所通常是指永久性住所。我國稅法採用的住所標準是習慣性住所標準。所以,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中所說的“住所”,其概念與通常所說的住所是有區別的。(二)居住時間標準

居住時間是指個人在一國境內實際居住的日數。我國稅法規定的居住時間是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住滿365天,即以居住滿一年為時間標準,達到這個標準的個人即為居民納稅人。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人納稅義務人判定標準徵稅對象範圍1.居民納稅人:負無限納稅義務(1)在中國境內有住所的個人。(2)在中國境內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臨時離境”的不扣減天數。來源於境內的所得和

境外的所得2.非居民納稅人:負有限納稅義務(1)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且不居住的個人。

(2)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且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來源於境內的所得

在居住期間內臨時離境的,即在一個納稅年度中一次離境不超過30天或者多次離境累計不超過90天的,不扣減日數,連續計算。注意:我國稅法規定的住所標準和居住時間標準,是判定居民身份的兩個並列性標準,個人只要符合或達到其中任何一個標準,就可以被認定為居民納稅人。二、居民納稅人及其納稅義務範圍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為我國的居民納稅人,應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和中國境外的所得,履行全面納稅義務。特殊規定:對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居民納稅人,1、一年以上,五年以下:來源於境內所得全部納稅;來源於境外所得,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國境內公司、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支付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2、五年以上對於居住超過五年的個人,從第六年起,應就來源於我國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注意:所謂個人在我國境內居住滿五年,是指個人在我國境內連續居住滿5年,即在連續5年中的每一個納稅年度內均居住滿1年。三、非居民納稅人及其納稅義務範圍非居民納稅人,是指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非居民納稅人僅就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1、無住所,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工作不超過90日;或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內,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183日的個人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由中國境外的雇主支付並且不是由該雇主設在中國境內機構負擔的工資、薪金所得,免予繳納個人所得稅。但,如果該中國境內企業、機構屬於採用核定利潤方法計征企業所得稅,在該企業、機構任職、受雇的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工資、薪金,不論是否在該企業、機構會計賬簿中記載,應予以徵稅。2、無住所,但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工作超過90日;或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內,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183日的個人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無論是由中國境內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還是由境外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均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對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工資薪金所得徵稅規定

居住時間納稅人性質來自境內工薪所得來自境外工薪所得境內支付境外支付境內支付境外支付90日(或協定183日)以內非居民√免稅××90日(或協定183日)~1年非居民√√××1~5年居民√√√免稅5年以上居民√√√√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人員

一個納稅年度內居住時間稅額計算公式90日(或183日)以內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工作天數÷當月天數90日(或183日)~1年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當月境內工作天數÷當月天數1~5年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當月境外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外工作天數÷當月天數)如果上款所述各類個人取得的是日工資薪金或者是不滿一個月的工資薪金,仍應以日工資薪金乘以當月天數換算成月工資薪金後,按照上述公式計算其應納稅額。四、所得來源地的確定下列所得,不論支付地點是否在我國境內,均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1、在我國境內任職、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2、在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生產經營所得3、因任職、受雇、履約等而在中國境內提供各種勞務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4、將財產出租給承租人在中國境內使用而取得的所得5、轉讓中國境內的建築物、土地使用權等財產,以及在中國境內轉讓其他財產的所得6、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在中國境內使用的所得7、因持有中國的各種債券、股票、股權而從中國境內的公司、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及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稅率稅率應稅項目九級超額累進稅率1工資薪金所得五級超額累進稅率2.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3.對企事業單位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①對經營成果擁有所有權:五級超額累進稅率

②对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稅率20%

(8個稅目)

特別掌握:其中有3個稅目有加征或減征4.勞務報酬所得:

對一次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20000元以上有加成徵收,即20000元至50000元,稅率30%,50000元以上,稅率40%5.稿酬所得:按應納稅額減征30%6.財產租賃所得:自2001年1月1日起,個人出租居民住房減按10%稅率7-11.其他各種所得,均為20%。第四節稅率

一、超額累進稅率

(一)工資、薪金所得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5%-45%。

(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五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5%-35%。

附:速算扣除數超額累進稅率是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稅率。為解決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稅款比較複雜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引進了“速算扣除數”的概念,通過預先計算出的“速算扣除數”,即可直接計算應納稅額,不必再分級分段計算。採用“速算扣除數”計算應納稅額的公式是:應納稅額=應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速算扣除數:速算扣除數是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出的稅額與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出的稅額之間的差額。本級速算扣除數=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出的稅額—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出的稅額例:(教材204頁)某個人某月取得工資11600元,試計算其該月應納所得稅額。解:1、直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11600—1600=10000元=500+1500+3000+5000應納所得稅額=500×5%+1500×10%+3000×15%+5000×20%=25+150+450+1000=1625元2、利用速算扣除數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為10000元,處於第四級,第四級速算扣除數為375元。應納所得稅額=10000×20%—375=1625元二、比例稅率(一)稿酬所得適用20%比例稅率,並按應納稅所得額減征30%。(二)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並實行加成徵收。(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適用20%比例稅率。(四)減征和加成徵稅規定1、稿酬在20%的基礎上減征30%,所以實際稅率成為14%;

2、勞務報酬在20%的基礎上要加成5成、10成徵收,即勞務報酬所得實際上適用3級超額累進稅率。

3、財產租賃所得的減免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對個人按市場價出租的居民住房取得的所得,減按10%的稅率徵稅。第五節計稅依據和稅額的計算一、計稅依據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為納稅人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即納稅人取得的各項收入扣除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專案額後的餘額。由於現行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項徵收,其應納稅所得額,按不同應稅專案分別計算。二、工資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一)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應納稅所得額=月工資、薪金收入—費用扣除費用扣除的具體規定:1、一般扣除: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2000元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2、附加扣除:對在中國境內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而在中國境外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人,每月在減除2000元費用的基礎上,再附加減除費用2800元,合計減除費用4800元。費用扣除標準應稅項目扣除標准(1)工資薪金所得:月扣除1600元。(2)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3)對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必要費用(每月1600元)(4)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四項所得均實行定額或定率扣除,即:

每次收入<4000元:定額扣800元

每次收入>4000元:定率扣20%(5)財產轉讓所得: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指賣出財產時按規定支付的有關費用)。(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這三項無費用扣除,以每次收入為應納稅所得額。附加扣除的具體適用範圍:(1)在中國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中工作的外籍人員。(2)應聘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家機關中的外籍專家(3)在中國境內有住所而在中國境外任職或者受雇取得工資、薪金的個人(4)財政部確定的其他人員應稅專案稅率費用扣除(1)工資薪金所得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月扣除1600元(或4800元)(2)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全年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及損失(3)對企事業單位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①對經營成果擁有所有權:五級超累

②對經營成果不擁有所有權:九級超累全年收入扣除必要費用(12*1600)(4)勞務報酬所得①20%比例稅率;

②對一次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20000元以上有加成徵收。①每次收入小於4000元:定額扣除800元

②每次收入大于4000元:定率扣除收入的20%(5)稿酬所得20%比例稅率,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20%比例稅率(7)財產租賃所得20%比例稅率

(房屋租賃按10%)①財產租賃過程中繳納的稅費;

②修繕費用;

③800元或20%固定費用(8)財產轉讓所得20%比例稅率每次轉讓收入總額扣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9)利息、股息紅利所得20%比例稅率無費用扣除,收入即為應納稅所得額(10)偶然所得(11)其他所得(二)應納稅額的計算1、應納稅額的一般計算方法工資、薪金所得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2、應納稅額計算的特殊情況(1)對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方法一次性獎金包括年終加薪、實行年薪制和績效工資辦法的單位根據考核情況兌現的年薪和績效工資。

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自2005年1月1日起按如下方法計算。1)適用稅率的確定將全年一次性獎金減除“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後的餘額,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2)應納稅額應納稅額=(個人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例:假定中國公民馬某2006年在我國境內1-12月每月的績效工資為1400元,12月31日又一次性領取年終獎金(兌現的績效工資)29000元。計算馬某取得該筆獎金應納的個人所得稅。解(1)確定該筆獎金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分攤後每月的獎金=[29000—(1600—1400)]÷12=2400元,根據稅率表,2400元應納稅所得的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分別為15%、125。(2)應納稅額:該獎金應納稅額=[29000—(1600—1400)]×15%-125=4195(元)(2)不滿1個月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凡在中國境內不滿1個月,並僅就不滿一個月期間的工資、薪金所得申報納稅的,均按全月工資、薪金所得為依據計算實際應納稅額。其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當月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當月實際在中國境內的天數÷當月天數如果屬於上述情況的個人取得的是日工資、薪金,應以日工資、薪金乘以當月天數換算成月工資、薪金後,再按上述公式計算應納稅額。例:日本某公司派其雇員山本十二來我國某企業安裝、調試電器生產線,山本於2006年1月1日來華,工作時間為8個月,但其中8月份僅在我國居住20天。其工資由日方企業支付,月工資折合人民幣40000萬。計算山本8月份在我國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解:(1)應納稅所得額=40000—1600—3200=35200元(2)應納所得稅額=(35200×25%—1375)×20÷31=4790。32元(3)雇用單位和派遣單位分別支付工資、薪金應納稅額的計算總體方法:在外企和外國駐華機構的中方人員從兩處取得的工資,先在各地預扣,再由納稅人選擇並固定一地稅務機關匯算清繳(附工資單原件和完稅憑證原件),多退少補。具體方法:雇用單位支付工資扣稅時,減除扣除費用,派遣單位在支付工資扣稅時,不減除費用,全額計算。例:王某為一外商投資企業的雇用的中方人員,2006年10月,該外企付給王某薪金8000元,同月,王某還收到派遣單位支付的薪金900元,問:兩支付單位應如何扣繳個人所得稅,王某實際應納個人所得稅為多少?解:外企應扣繳稅款=(8000-1600)×20%-375=905(元)派遣單位應扣繳稅款=900×10%-25=65(元)匯總應納個人所得稅=(8000+900-1600)×20%-375=1085(元)應補個稅=1085-905-65=115(元)(4)境內、境外分別取得工資的計稅問題納稅人在境內、境外同時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應首先判斷其境內、境外所得是否來源於一國的所得。納稅人能提供在境內、境外同時任職或受雇以及工資標準的有效證明,可判斷其所得是分別來自境內和境外的,應分別減去費用後納稅。如果納稅人不能提供有效證明的,則應視為來源於一國的所得,而如果任職受雇單位所在地在中國境內,應視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若其任職或者受雇單位在我國境外,應為來源於我國境外的所得。(注:如果因任職、受雇、履約等而在我國境內提供勞務取得所得,無論支付地點是否在我國境內,均為來源於我國境內的所得。)(5)對“雙薪制”的計稅問題按國家規定,單位為其雇員多發一個月的工資後,個人因此得到“雙薪”,多發的一個月工資應單獨作為一個月計稅。對“雙薪”所得原則上不允許再扣除費用,應全額作為所得計稅。但如納稅人雙薪當月的工資不足1600元的,應將兩項所得合併減除1600元後的餘額作為所得額計稅。三、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應納稅所得額=年收入額-成本、費用及損失1.收入總額2.准予扣除的專案3.不得扣除的專案個體戶業主的工資(二)應納稅額的計算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的應納稅額實行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多退少補的方法,按月預繳稅額的計算公式為:本月應預繳稅額=本月累計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上月累計已預繳稅額例:某市大華酒家系個體經營戶,賬證比較健全,2006年12月取得營業額為120000元,購進菜、肉、蛋、麵粉、大米等原料費為60000元,繳納電費、水費、房租、煤氣費等15000元,繳納其他稅費合計為6600元。當月支付給4名雇員工資共2000元(當地計稅工資標準600元)。1-11月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為55600元,1-11月累計已預繳個人所得稅為14397。5元。計算該個體業戶12月份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解:(1)12月份應納稅所得額=120000—60000—15000—6600—2000—1600=34800(元)(2)全年累計應納稅所得額=55600+34800=90400(元)(3)12月份應納個人所得稅=90400×35%—6750—14397。5=10492。5(元)四、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應納稅所得額=年收入總額-1600×12

年收入總額是指納稅人按照承包經營、承租經營合同規定分得的經營利潤和工資、薪金性質的所得。(二)應納稅額的計算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年收入總額-1600×12)×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例:範某2006年承包某商店,承包期限1年,取得承包經營所得47000元。另外,範某還按月從商店領取工資,每月1500元。計算範某全年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解:(1)全年應納稅所得額=(47000+12×1500)—12×1600=45800元(2)全年應繳納個人所得稅=45800×30%—4250=9490元注意:1、如果納稅人分次取得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的,應按次預繳。2、在一個納稅年度,承包、承租經營不足12個月的,應以經營實際期限為一個納稅年度計算納稅。應納稅所得額=該年度承包、承租經營收入額—(1600×該年度實際經營月份)五、勞務報酬所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定率、定額扣除。1.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80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1-20%)3、“次”的界定次的界定:勞務報酬所得,因其一般具有不固定性、非經常性,不便於按月計算,所以稅法規定凡屬於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屬於同一專案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取得的收入為一次。考慮屬地管轄與時間劃定有交叉的特殊情況,統一規定以縣為一地,其管轄內的1個月內統一專案的勞務服務為一次,當月跨縣地域的,則應分別計算。(二)應納稅額的計算適用加成徵收1、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20000元的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注意:應納稅所得額與報酬收入的區別。2、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0000-50000元(含50000)的部分,加征五成3、應納稅所得額超過50000元的,加征十成。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的速算扣除數表

級數每次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1不超過20000元的部分2002超過20000~50000元的部分3020003超過50000元的部分407000六、稿酬所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定額、定率扣除1.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80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1-20%)3、次的界定(1)同一作品,預付或分次支付稿酬,合併為一次;(2)加印,合併為一次;(3)再版,算另一次;(4)連載整個收入為一次。(5)出書+連載(在兩處或兩處以上出版、發表或再版同一作品而取得的稿酬),算多次;出書與連載單獨計算。注意:與勞務報酬中次的區別。(二)應納稅額的計算減征30%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1-30%)實際繳納稅額=應納稅額×(1-30%)例:王某的一篇論文被某出版社選入《論文集》出版,取得稿酬5000元,當年因加印又取得追加稿酬2000元。王某當年所獲稿酬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解:應納稅額=(5000+2000)×(1—20%)×20%×70%=784元例:王某2001年出版了短篇小說一部,取得稿酬8000元,同年該小說在一家晚報上連載4次,每次取得稿酬900元,計算王某的稿酬所得應納的個人所得稅額解:1)出版取得的稿酬應納稅額=8000×(1-20%)×20%×(1-30%)=896元2)連載應合併徵稅=(900×4-800)×20%×(1-30%)=392元3)一共應納稅額=896+392=1288元注意:稿酬與著作權(即版權)的區別。七、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定額或定額扣除1.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80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1-20%)3、次的界定以一項特許權權的一次許可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為一次。(二)應納稅額的計算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例:劉某2001年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兩次,分別為2000元、5000元。劉某兩次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為多少?解:1)第一次應納稅額=(2000-800)×20%=240元2)第二次應納稅額=5000×(1-20%)×20%=800元共納稅額=240+800=1040元(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1、每次(月)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應納稅所得額=每次租賃收入-租賃繳納的合理稅費-每次不超過800元修繕費用-8002、每次(月)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應納稅所得額=[每次租賃收入-租賃繳納的合理稅費-每次不超過800元修繕費用]×(1—20%)3、次的界定財產租賃所得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二)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三)計算注意的問題1、費用扣除要依照公式的順序;2、可扣的稅費是實際繳納的營業稅、城建稅、房產稅、教育費附加等;3、實際發生的修繕費用以每次800元為限,大於800的,分月抵扣,扣完為止。4、費用扣除標準為: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扣800,每次收入超過4000元的,扣每次收入的20%。

5、以一個月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6、對個人按市場價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取得的所得,自2001年1月1日起減按10%。例:鄭某於2005年1月將其自有的住房出租,租期1年,每月取得租金1500元,2月份因下水道堵塞找人修理,發生修理費用500元,有維修部門的正式收據,計算其2月份應納個人所得稅。解:2月份應納稅額=(1500—500—800)×10%=20元九、財產轉讓所得

(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應納稅所得額=每次財產轉讓收入額-財產原值-合理費用注意:1、財產轉讓所得取消了定額和定率扣除2、每次是指一件財產的所有權一次轉讓取得的收入為一次。(二)應納稅額的計算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十、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

(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注意:不得從收入額中扣除任何費用

(二)應納稅額的計算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十一、境外所得已納稅額的扣除納稅人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應納稅額中扣除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額。但扣除額不得超過該納稅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額,是指納稅人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該所得國來源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繳納並且實際已繳納的稅額。

依照本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是指納稅人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區別不同國家或者地區和不同應稅專案,依照我國稅法規定的費用減除標準和適用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同一國家或者地區內不同應稅專案的應納稅額之和,為該國家或者地區的扣除限額。

納稅人在中國境外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實際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額,低於依照上述規定計算出的該國家或者地區扣除限額的,應當在中國補繳納差額部分的稅款;超過該國家或者地區扣除限額的,其超過部分不得在本納稅年度的應納稅額中扣除,但是可以在以後納稅年度的該國家或者地區扣除限額的餘額中補扣,補扣期最長不得超過五年。要點內容1.扣除方法限額扣除2.限額計算方法分國又分項,即納稅人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區別不同國家或地區和不同應稅專案,依我國稅法規定扣除標準和稅率計算應納稅額。3.限額抵扣方法,納稅人在境外某國家或地區實際已納個人所得稅低於扣除限額(一國只有一個限額),應在中國補繳差額部分的稅款;超過扣除限額,其超過部分不得在該納稅年度的應納稅額中扣除,但可在以後納稅年度該國家或地區扣除限額的餘額中補扣,補扣期最長不得超過5年。4.境外已納稅款抵扣憑證是境外稅務機關填發的完稅憑證原件5.居民納稅人境內境外所得分別扣減費用、分別計算應納稅額例:某納稅人在同一納稅年度,從A、B兩國取得應稅收入。其中:在A國一公司任職,取得工資、薪金收入61,200元(平均每月5,100元),因提供一項專利技術使用權,一次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收入30,000元,該兩項收入在A國繳納個人所得稅5,300元;因在B國出版著作,獲得稿酬收入15,000元,並在B國繳納該項收入的個人所得稅1500元。均能提供國外完稅證明。請計算該納稅人境外所得已納稅額的扣除及應向中國補繳的所得稅款(工薪應納稅所得500元以內適用稅率為5%)。(1)來源於A國所得已納稅額的扣除及應向中國補繳的所得稅款1)已納稅額的扣除限額①工資、薪金所得。該納稅義務人從A國取得的工資、薪金收入,應每月減除費用4800元,其餘額按9級超額累進稅率表的適用稅率計算應納稅額。扣除限額=(5100-4800)×5%×12=180(元)②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該納稅義務人從A國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應減除20%的費用,其餘額按20%的比例稅率計算應納稅額:扣除限額=300OO×(1–20%)×20%=4800(元)③在A國所得的扣除限額合計=180+4800=4980(元)2)已納稅額的扣除及應向中國補繳的所得稅款其在A國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為5300元,高於扣除限額320元。本納稅年度可扣稅額4980元,剩下的320元不得在本納稅年度扣除。不需補稅。(2)來源於B國所得已納稅額的扣除及應向中國補繳的所得稅款1)已納稅額的扣除限額按照我國稅法的規定,該納稅義務人從B國取得的稿酬收入,應減除20%的費用,就其餘額按20%的稅率計算應納稅額並減征30%,扣除限額=[15000×(1-20%)×20%]×(1–30%)=1680(元)2)已納稅額的扣除及應向中國補繳的所得稅款其在B國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為1500元,低於抵減限額,可以全額抵扣,並需在中國補繳差額部分的稅款,計180元(1680-1500)。十二、個人所得稅的特殊計稅方法(一)兩個以上的個人共同取得同一項所得的計稅問題:應對每個人分得的收入分別減除費用後計算納稅,即“先分、後扣、再稅”。應用舉例:某學校四位老師共寫一本書,共得稿費35000元,其中主編一人獲得主編費5000元,其餘稿費再由四人平分,四人所得稅納稅情況為()。A.此筆稿酬共納稅3920元B.四人各自納稅980元C.主編一人納稅1400元D.除主編以外的三人各納稅840元【答案】ACD。具體計算:主編應納稅額=[5000+(30000÷4)]×(1-20%)×20%×(1-30%)=1400元,其餘三人各自納稅=(30000÷4)×(1-20%)×20%×(1-30%)=840元,此筆稿酬共納稅1400+840×3=3920元。(二)捐贈的扣除問題

非公益的捐贈不允許扣除,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可以扣除。具體規定如下:向農村義務教育的捐贈可從應納稅所得額中全額扣除;向遭受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例:某歌星參加某單位舉辦的演唱會,取得出場費收入80000元,將其中的30000元通過當地政府捐贈給受災群眾,計算該歌星出場費應納個人所得稅。解:1、未扣除捐贈的應納稅所得額=80000×(1-20%)=64000元2、捐贈的扣除標準=64000×30%=19200元由於實際捐贈為30000元大於扣除標準19200元,所以只能按19200元扣除。3、應納稅額=(64000-19200)×30%-2000=11400元十三、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投資者徵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

2001年1月1日起,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不再繳納企業所得稅,只對投資者個人取得的生產經營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個人獨資企業以投資者為納稅人,合夥企業以每一個合夥人為納稅義務人。1、此類企業以資本進行與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和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投資者個人利潤分配,應併入投資者個人的生產經營所得,按“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計稅。2、個人投資者從企業借款長期不還的,按對投資者的紅利分配,該個人應按“股息、紅利所得”納稅。3、投資者興辦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並且企業性質全部是獨資的,年度終了後,匯算清繳時,應納稅款的計算按以下方法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各個企業的經營所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一速算扣除數

本企業應納稅額=應納稅額×(本企業經營所得/∑各個企業的經營所得)

本企業應補繳的稅額=本企業應納稅額-本企業預繳的稅額例: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在計征個人所得稅時,不得扣除的專案有()A投資者的工資B壞賬準備C投資者家庭的生活費D.工會經費第六節減免稅優惠一、免稅專案(13項)

(一)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辦法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二)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其中國債利息是指個人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國家發行金融債券利息是指個人持有經國務院批准發行的金融債券而取得的利息所得。注:儲蓄存款利息自1999年11月1日起恢復徵稅(三)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是指按照國務院規定發給的政府特出津貼和國務院規定免納個人所得稅的補貼、津貼。(四)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其中福利費是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從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制服給個人的生活步住費;救濟金是指國家民政部門制服給個人的社會困難補助費。(五)保險賠款(六)軍人的轉業費、復員費。

(七)按照國家統一規定法給幹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八)依照我國有關法律規定應予免稅的各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外交代表、領事官員和其他人員的所得。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