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概述_第1页
先秦散文概述_第2页
先秦散文概述_第3页
先秦散文概述_第4页
先秦散文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散文

一、长于记事的《左传》

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著名作品,是继《春秋》后第二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西汉末年刘歆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司马迁等认为《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的作品。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记录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64年)共259年间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先秦历史散文(二)《左传》的艺术成就

《左传》编年记事,长于记事。增加了散文的文学性。具体表现有四:

1、叙事条理清晰,富于故事性,情节生动,善于选题和剪裁。

2、善于叙述战争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往往写得委婉曲折,有条不紊。

3、记事时能注意描写出不同人物的形象和个性特征。

4、语言简洁,词浅意深,富于表现力,尤其善于记叙人物辞令。

先秦历史散文二、详于记言的《国语》

先秦历史散文(一)关于《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少卿书》)但现代学者则多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著作。《国语》主要记载了自周穆王(前1000年左右)到鲁悼公(约前440年)时五百多年间的史实。所记可与《左传》相互补充参证,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先秦历史散文(二)《国语》的艺术成就

《国语》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主要记录春秋时代一些君王、大臣的言论。文字朴实平易,较为简洁,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它继承了我国古代记载历史忠于史实而寓褒贬的传记,善于用对话交代故事情节,把谋议之论、谏诤之言写得具体周详,并在记言中注意刻画出人物性格,有的颇为生动风趣。

先秦历史散文三、善于议论的《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名《国策》,或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校,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十二策,分纪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记事上继春秋,下迄楚、汉兴起,得二百四五十年间之事。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策士谋臣的言论与活动。先秦历史散文(二)《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长于记事,铺张雄辩,善于议论。具体表现在:

1、善于夸张渲染,铺张扬厉,文笔肆意生动,气势纵横。尤其是善于描写策士谋臣言辞的雄辩,运筹的机智。所谓“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

先秦历史散文2、无论是正面立论,还是驳论,都善于把握主动权,找好切入口,论证严密,说理透辟。诚如刘熙载《艺概·文概》所言:“战国说士之言,其用意类解先立地步,故得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不然,专于措词求奇,虽复可惊可喜,不免脆而易败。”

先秦历史散文

3、善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记叙人物活动绘影绘形,有声有色。

4、善用比喻、寓言和成语典故,以小寓大,说理透辟,辞条丰富,语言生动。无论对汉代的政论文,还是唐宋韩愈、苏轼等散文大家,都很有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一、儒家经典《论语》

先秦诸子散文孔子及《论语》简介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帝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先秦诸子散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篇》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先秦诸子散文·1984年,美国《世界名人大辞典》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英国《人民年鉴手册》也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首。

·1988年1月,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结束时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002年9月教师节前,北师大校园孔子铜像揭幕。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为语录体散文,文字简约,意蕴深刻,说理富有条理,用语委婉、明达平易、朴实,一般一问一答,是“语录集锦”。有的所记对话能显示人物的神态和性情,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数则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4·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军篇》9·2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12·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军篇》9·28)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8·7)

先秦诸子散文二、儒家经典《孟子》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及《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是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孟子后儒家的主要代表,被称为“亚圣”。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主要用对话和独白形式。其文长于雄辩,文辞铺张扬厉,情感激越奔放,笔锋咄咄逼人。孟子善于把握论辩主动权,引人入彀。还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论说道理,语言浅近流畅,而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数则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士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先秦诸子散文三、道家经典《老子》

先秦诸子散文(一)老子及《老子》简介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史记·老子列传》说他是楚国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孔子曾向他问礼,后人据此,推断老子大孔子二十岁左右,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后。曾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使”(管理藏书的史官)。先秦诸子散文《老子》一书约五千言,亦称《道德经》,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他把“道”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事物都在对立矛盾中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论思想。提倡“尚柔”、“主静”,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老子》一书在形式上是语录体韵文,多排比对偶句式,语言精练,富有哲理。先秦诸子散文●《老子》数则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77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原,是以轻死。(第75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第36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64章)

先秦诸子散文△范文澜先生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进入中国前,老子是古代杰出的伟大哲学家。儒道两家是封建经济阶段不可偏废的两大重要学说,孔子与老子两大学派,一显一隐,深刻影响着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

△曾有人询问列夫·托尔斯泰,受世界上哪些作家影响最大。托尔斯泰回答,在东西方的哲学家中,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则是巨大。他认为孔子学说“极妙”,“非常好”,而老子学说是“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四、道家经典《庄子》

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曾为漆园吏。是老子以后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并称“老庄”。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与老子一样,提倡“无为而治”。揭露和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对统治阶级采取逃避和不合作态度,否定封建文化,蔑视礼法和权贵,不求闻达,淡薄利禄。

先秦诸子散文《庄子》现存33篇,一般认为《内篇》7为庄子自著,《外篇》15、《杂篇》11为其后学所作。《庄子》想象丰富,境界奇异,言辞瑰丽诡异,谈吐机智幽默,善于说理论辩。鲁迅称其“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数则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先秦诸子散文课文赏析:《秋水》中心思想是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也就是说,人应该如何去认识外物。课文阅读第一部分(1):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比,河伯才知道自己并非天下最大。第二部分(2):写北海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对话含四层意思: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层:”曲士不可与语道”,而河伯观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也”。第二层: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先秦诸子散文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先秦诸子散文

艺术特点:1.构思新颖。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述观点,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先秦诸子散文

2.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