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议论文汇编-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议论文汇编-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议论文汇编-_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议论文汇编-_第4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议论文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议论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10.0分)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很多人在不同的时刻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时而活泼开朗,时而安静内向,有时候看起来很阳光自信而有些时候,又是那么的自卑胆怯。于是不少人就隐隐地觉得自己是双重人格,或是将自己升级为多重人格。但事实上,多重人格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样子。

我们先客观地认识一下多重人格。每个人都有稳定而完整的自我,自我之下又有两个以上的子人格。自我能很好地协调、统领所有子人格。鼓励某个子人格的出现,或压制另一个子人格的出现。此时自我和众多子人格之间是相互依存和支持的关系。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创伤事件。当这些创伤事件发生时,当事人的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导致自我的分裂——即分裂出一个新的子人格,是人们为了应对创伤而分裂出来的用以帮助自己的全新的子个人——他要么是无助的哀叹者,要么是博取同情的假装弱小者,要么是狂躁的愤怒者,还可能是勇敢的坚强者,当然还可能是其他的形象。

如果这个创伤经历没有被很好地处理(通过心理治疗使分裂出去的子人格重新被接纳到大的完整自我中),这个被分裂出去的子人格就会一直游离在大的完整自我之外,日后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或事件,这个子人格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做出一些令当事人自己都不可控制的言语和行为(但这不见得都是不好的言语和行为,比如经历过地震的人可能无法抑制地热爱救灾工作)——因为那部分子人格是分离在自我之外的,自然就比较难被自我“制服”,所以在那些激发他的情境之中,他就会暂时变成整个自我的主导。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创伤经历而导致自我的分裂,并不能被鉴定为“多重人格障碍”。因为当事人虽然有一部分子个人游离在自我之外,但是他的各个子人格之间有沟通的,清晰地被自我所主导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即精神病学所说的是“有自知力的”。况且这个分裂出去的子人格,不见得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来生活的磨砺,他可能会变成当事人的主人格,也可能会逐渐变得较小甚至是消失(被其他的新生出的子人格所代替)。只有当创伤经历严重地撞击当事人的精神和心理,致使他的自我被打败,分裂出去的子人格完全掌控了他,他的众多子人格就像没有了中枢似的失去了秩序,没了联络,我们才能确定地说:他是患了精神疾病性的多重人格障碍。多重人格者的自我没有将子人格融合在一起的功能,因此行为和内在空间就会显得凌乱不堪。

即便成长经历中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创伤事件,人们也都是天生的“多重人格”者。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具备在各个子人格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你可能也会发现,有些子人格更加强大一些,成为你主要的个性特质,比如喜欢在人群中凑热闹的你,常被身边人评价为“很热情,很开朗”;而有些子人格只偶尔出现一下,帮助你度过某些特别的时刻,比如热情开朗的你也会在某些时候显得悲观低沉,更愿意一个人独自疗伤。其实大多数人都会和你类似的“复杂性”,在不同的子人格的“作用”之下,你再不同的时刻就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为。然而正是有多个子人格的调适和帮助,才能使你的内心有张有弛,更加有弹性,更能面对生活里的种种挑战。

众多子人格在自我的协调下轮流登场,那些较积极的子人格帮助我们发挥优势去创造价值,那么较消极的子人格则帮助我们消化压力去展露脆弱,它们互相支持,也相互配合、偶然会发生矛盾,那么自我就会出现来“调停”,使生活可以继续,事情可以解决,这就是一个人内在空间的运作方式,也是我们生活表象下的自我图景。现在,你能理解自己那些“不稳定”的行为表现了吗?

1.下列对“健康人的自我与子人格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个子人格在稳定而完整的自我之下。

B.自我和众多子人格之间互相依存和支持。

C.部分子人格是可以游离在自我之外的。

D.多个子人格轮流登场来协调和帮助自我。

2.下列对文末“自己那些不稳定的行为表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自我鼓励一个子人格的出现,或压制另一个子人格的出现造成的。

B.是在自我之下的子人格之间任意转换造成的。

C.是不同的子人格在不同时刻不同场合发生作用造成的。

D.是众多子人格在自我的协调下轮流发挥作用造成的。

3.根据文意,下列对“区分健康的人与患有多重人格障碍者的标准”理解不正确的是

A.自我是否完整

B.子人格之间是否有沟通

C.子人格之间是否能够转换

D.是否能很好地整合和管理子人格微时代的阅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

4.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5.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①《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②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①《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②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7.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

B.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过失)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等到)

D.满招损,谦得益(益处)

8.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9.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B.【乙】文中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观点的句子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了国君耽于安逸享乐会让国家易遭灭亡的道理。

D.【甲】【乙】两文在论证上都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法。10.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分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下面四句名言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你努力了,尽力了,即使摘不到诱人的金苹果,也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B.成功的关键不在成功的结局上,而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C.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结果,都是人生的体验,都是一首耐唱的歌。

D.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11.

君子风度①

【甲】

可见,中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之风,各种因琐事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就连一些著名学者在与他人意见相左时,也不时恶语相向,把学术争论变成人身攻击。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提君于风度并给予它新的阐释,十分有必要。那么,

(1)

?②以礼待人,尊重他人,即君子风度。著名文学家夏衍病危时,秘书看到他十分难受,就说:“我去叫大夫。”正当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就昏速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在生命垂危的关头,夏衍仍然没有忘记用礼貌的语言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君子风度,堪称楷模。③感情克制,理性行事,乃君子风度。生活中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偶有争执在所难免,但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感情,理性行事,据理力争,而不是恶语相向,逞一时之气。胡适曾与鲁迅论战,虽多有不快,但都属正常笔墨官司。后来作家苏雪林污蔑鲁迅,对鲁迅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胡适站出来仗义执言,批评苏雪林的过激言行,充分肯定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胡适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君子风度。④

(2)

,是君子风度。君子处世,每每严格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遇到高人,见贤思齐;与人有隙,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身修德进。与人交往时有容人的雅量,不用自己的标准苛求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与选择,即使分歧难以调和,也无非“道不同不相为谋”,绝不强加于人,有失君子风度。⑤临危不惧,勇于担当,为君子风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临刑前的绝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谭嗣同却能勇于担当,笑对生死,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世人的警醒,拯救积弱积贫的祖国,这是何等的君十风度!【乙】,实为君子风度的另—绝佳阐释。⑥君子风度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义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如果人人都能洞悉新时代背景下君子风度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沽中努力践行,我们的社会无疑会更加和谐,更加美丽。君子风度这一古老的风尚也必将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取材于陈鲁民《呼唤君子风度》)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风度的含义。

B.我们要践行君子风度。

C.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提君子风度并给予它新的阐释,十分有必要。

D.君子风度这一古老的风尚必将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0分)12.

留只耳朵听批评

①我们常常送人礼物——赞美。这东西既不用花钱,又老少咸宜。说者动动嘴,听者的脸上就东风送暖,开成花园。因此,一般谁都乐意接受。

②《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王导任丞相时,每次集会发言,在座的宾客纷纷送这种礼物,竞相称赞丞相见识如何高,言辞如何妙。有一位属官叫王述,当时坐在末位,很听不惯,便说:“丞相又不是尧、舜,哪能事事正确。”

③此话一出,引来众人侧目:这个人,太不通人情世故了!王导也听到了,但他不愧是政治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极为赞赏。他愿听真话,愿接受批评的气度被人大为称道。

④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别人的赞美,常常是出于礼貌,或者是阿谀奉承。两只耳朵全被赞美塞住,其实就是聋子。清醒的人,总要留一只耳朵听批评。古今有建树者,莫不如此。

⑤齐威王初即位,天天被宫女、近侍、大臣的美言麻醉着,以致边境告急。幸好,他后来听从邹忌的劝告,下了一道奖励进谏的命令:当面批评的,得上赏;上书劝谏的,得中赏;背后议论的,得下赏。齐威王清洗了灌满恭维的耳朵,用人唯才,奖善惩恶,齐国很快强盛了起来,不动一兵一卒,解除了边境危机。

⑥批评当然不如赞美悦耳,但它是台阶,能送人登上更高的山峰。西晋时有个人叫戴渊,神采不凡,年轻时,曾带一帮人干抢劫的勾当。有一次,他抢劫了文学家陆机。陆机大声批评他:“你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也当强盗呢?”戴渊听了,呆了,哭了,然后丢掉佩剑,跪拜陆机。后来,他建功立业,官至征西将军,从此人生走上正道。

⑦登到山高处的人,会看到更高远的天空,而明白自己的渺小。欧阳修每写完一篇文章,必张贴出去,听人批评。《醉翁亭记》原来这样开头:“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有一个老樵夫看到,说开头啰嗦了:“我砍柴时站在南天门,只看到四周都是山,哪里管它什么山!”欧阳修一听,大喜,随即改为“环滁皆山也”。

⑧《沁园春·雪》脍炙人口,也与听取批评有关系。原句是“原驰腊象”,别人觉得“腊”字不好理解。毛主席征询诗人臧克家的意见,臧克家说,改成“蜡”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毛主席欣然接受。

⑨闻过则喜是贤人,从善如流方君子。人生难得是诤言,良药苦口利于病。留一只耳朵听批评,心才不会被虚荣蒙蔽。古人常说“洗耳恭听”,让我们也每天认真对着前人的镜子,洗洗塞着赞美的耳朵,给批评留个通道吧。

(梅之傲摘自《洛阳日报》)

(1).本文②③段详细列举了东晋王导的事例,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⑧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在作者看来,批评对于“古今有建树者”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13.当一匹被鞭打的马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②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这种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③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④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⑤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⑦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3).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

(4).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读了选文获得的启示。14.谦让梁实秋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地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现得像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尔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而往往是显出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中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地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咔嚓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谦让。

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半径都是一般长(假如是圆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站售票处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个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须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性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务员之心理盘算简、荐、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

谦让作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满有趣。就职的主教照例地当众谦逊三回,口说“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地敦促三回终于勉为其难了。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备不顾身之际,也不知不觉地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地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选自《雅舍小品》,云南人民出版社)

(1).“我”在参加宴会的时候为什么“不谦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分析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1)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我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作者为什么要写主教就职仪式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扬长避短是个坑,跳进去就比别人矮一截①扬长避短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境通常是,我想做某件事,但仔细想想,某某好像是我的短板,我要扬长避短(放弃)。②前两天,一位读者就这样问我:“我想学瑜伽,但我身体的柔韧性不好,是不是应该扬长避短?”她学瑜伽只是为了乐趣、健身。既不想参加比赛也不想当瑜伽教练,重点应该放在开始学上,而不是学得有多好,完全不必上升到扬长避短这个层次。③扬长避短是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事。一个企业,涉足新领域的时候,要明白企业的长项,避免进入短板领域;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要从擅长处着手,找到一份合心合意的工作,以生存为前提探索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大多数选择,根本没到扬长避短这种地步。④然而,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这个词,并且认为懂得扬长避短是人生很重要的事?因为扬长避短代表一个人的舒适区,它是放弃努力与不接受挑战的一种体面的说法。⑤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块安定区域,存储着我们的担心与害怕。假如你因为童年受到的挫折与打击,或者父母轻易帮你下的定义,而产生“我运动能力很差”、“我不幽默”、“我粗心”、“我柔韧性不好”等等对于自己未必正确的判断,它们就会自动存储在你的安定区域中。当你害怕接受挑战的时候,就会搬出这些所谓的短板,说服自己重新进入舒适区。成长,是一个不断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不敢走出舒适区的人,在选择中纠结,变得自卑、缺乏活力,反倒过得越来越不舒适。⑥上周,我与DJ晓苏谈到语言表达问题,她说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声音不好听的人,能够正常发声的人,经过适当的后天训练,声音都会变得好听。这和我跟龚琳娜学唱歌时,她强调的一样: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会唱歌的人。⑦所谓“不会”这个判断的产生,有很多因素。缺乏学习、缺乏自信、父母错误的评价与示范等等。当然,天份有高低,有人可以无师自通,有人却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同样的知识。⑧现在,你的心里一定在想,如果别人一小时就学会了,我要花两个小时,那我就不愿意。我得找一个别人花两个小时,我只花一个小时就做好的事,这才代表我的长处。所以,你永远都在寻找,越来越多地知道自己的短板,却始终不能确定长处在哪里,因为即使在你的长处所在,也一定有人跑得比你快。⑨跟别人比,不如跟自己比。⑩只有更多地尝试,你才能明白自己的长处。跑得快的人不一定跑得久,如果你因为在起跑线上输了,就退出比赛,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一个耐力型选手,适合去跑马拉松。⑪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对自己短板的认知可能统统都是错的。⑫我一直觉得学习语言是我的短板。但最近重新开始学英语,却发现其实是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方法不对。过于注重阅读而轻视交流。死记硬背,使我对这门功课一直厌倦抵触。现在换一种方式,听英文歌、看美剧、跟外教在网上交流,当学习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我已经很少再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学英语,是不是应该扬长避短,用这个时间去搞点别的事情。而是每天沉浸在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喜悦中,这才是最大的收获。⑬当我们说出扬长避短,其实是希望不那么努力,就获得自己期待的成功。是对捷径的贪念,让我们爱上了扬长避短。你最后发现自己避过了很多的短,却并没有扬到想要的长。即使做擅长的事,也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遇到低谷与挫折时,打起精神走过去,而不是立刻怀疑自己,以扬长避短为借口逃避困难。⑭单纯长处与短板的划分,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克服短板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假如你有勇气与能力,在不擅长的领域做到让自己满意,就拥有了“无畏”这种可贵的品质。而无畏,恐怕比任何技能与长处都更让我们受益。(选自《意林作文素材》2017年4月下,艾小羊/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仿照例句,给第⑨段增加两个事实论据。例句:刘翔正是在一次次跨栏比赛中输给约翰逊之后仍坚持与自己比,才最终获得世界冠军的。

(3).作者如何论证“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对自己短板的认知可能统统都是错的”这个观点?

(4).作者完全否定“扬长避短”吗?请做简要分析。16.做生活的有心人

①去年,我班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日记,大意是这样的:我感冒了,非常难受。同桌陪我去看医生。医生问,你俩是亲姐妹吗?我说不是。医生说长得真像。我很疑惑:长得像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看了日记之后,要让我来评判,这两位同学长得并不像,仅仅是个头差不多,长得都不难看而已。医生为什么这样说呢,日记的作者应该想一想。这个问题应该和看病有联系。我们想一想:不是关系亲密的人或亲人,他(她)能陪你看病吗?我建议作者将最后一句改为:“转念一想,不是亲人,她能陪你看病吗?我俩虽不是亲姐妹,却胜似亲姐妹。难怪医生说我俩长得像呢!”这样一改,就点明了事件的意义,赞美了同学间的友爱,境界就出来了。平凡的小事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生活中并不缺少真善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作者观察记录了生活,但缺乏思考。

②我联想起我们同学们的日记,不少的同学日记字数达标了,但仅仅局限于叙事,记流水账,充当日常生活的“照相机”。有的人,如果不是老师硬性规定字数,他的日记肯定会写成:我今天一整天非常平凡,没有什么好写。不怕你们笑话,我初中就这么写过。被逼得穷途末路,只能挤出这几字充一篇日记。不过那时老师要求每天一篇,不像我们现在每周三篇。

③真的没什么可写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许多事值得我们去思考分析。

④募捐大会上,主持人的动员讲话情真意切,鼓动人心,激起了广大师生的恻隐之心,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解囊捐助。我现在清楚地记得,讲话里有这么两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快乐自己”。这两句,引用精辟,恰到好处!让人柔软的内心濡湿了。

⑤菜场里,一位老人捡卖菜人丢弃的烂菜叶,结果老人遭到卖菜人的训斥,莱叶也被抢出,扔到地上遭到践踏。我们一位同学是生活的有心人,在日记里描述了这件事并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这很好。换成你,见到这样的事,会把它写进日记吗?其中的意义,你思考了吗?生活中不乏弱势群体,他们的贫困与窘迫,你观察到了吗?社会上人情冷漠,人们对弱者缺少同情与关爱,你感受到了吗?

⑥著名作家孙犁在《文艺学习》一书中给青年讲“主题和题材”问题时谈到,一个作者要想“能够真正通过生活的现象认识生活的本质”,就需要“常去研究现实生活里面的种种具体问题,在这些问题里去锻炼他的观察能力的敏锐,分析能力的透辟”。他这样强调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锻炼是有道理的。因为写作不仅需要有生活,有材料,更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有深刻的思想。

⑦既然分析能力这样重要,那么,怎样来提高呢?首先,要培养自己爱好分析的习惯。遇到问题就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分析一番。俗话说,多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只有爱分析,养成分析的习惯。分析能力才会得到迅速提高。例如遇见一件自己有所感触的事情,想一想它为什么会这样?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同哪些事物有联系?它是怎样演变到现在这样的?这件事具有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总之,要千方百计地去寻根究底,找到问题的答案。其次,为了使自己的思索具体化,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记下来,写成分析笔记。经常写分析笔记,把分析练习同作文练习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收到一举两得的好处。

(1).文章第①段记叙班上学生写日记的事有何用意?

(2).为了说明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有思考价值的,作者列举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内容用直白的语言说说“通过生活的现象认识生活的本质”的语意。

(4).结合文章标题,说说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17.不能任性

陈鲁民①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这一回跌了个大跟头。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对琼瑶起诉于正等侵权案进行宣判,于正被判公开道歉,被告停止对《宫锁连城》的复制、传播和发行,被告共计赔偿五百万元。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流行语:“有钱也不能任性。”这句话已成为大家基本共识,那么“有才”能不能任性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于正的马失前蹄就是最好例证。②“才”是极其稀缺宝贵的,用才就像跳高,正常时可以上下翻飞,摘金拿银,失衡时则会摔得很重。所以,有才一定要珍惜,要用好。否则,有才不用是暴殄天物,用才来做坏事就会增加破坏力。而现实生活中,有才的人一般都是有个性的,或桀骜不驯,或恃才傲物……这其实就是任性的意思。③古往今来,那些吃亏的才子,追根究底,多多少少都与任性有关。西晋才子嵇康,广闻博识,多才多艺,却豪放不羁,目中无人,当朝大臣钟会慕名前来拜访,他爱答不理,连起身招呼都不打,只顾自己打铁,这就得罪了钟会,为其诬陷,被司马昭处死。编剧于正的任性,不仅使他付出巨额经济赔偿,而且多年英名毁之一旦,今后在编剧圈里很难再混下去了,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同样是才子、编剧的宁财神,则因为随心所欲,不计后果,被警方拘留十五天,虽还算不上身败名裂,但名声受损,事业受挫是肯定免不了的。④所以,任性使气,自命不凡、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早晚会有吃亏的一天。而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本来就容易才高见嫉,有很多人对才子羡慕嫉妒恨,你再不检点,被人拿了把柄,才子倒台,扔砖头、看热闹的人会更多。⑤但,倘若才用得法,用以正途,则会起到巨大作用。被世人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20多岁就创立了微积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并没有自命不凡,也没有把功劳全归于自己,因此更受世人的尊重。孙叔敖面对吊问者,没有怪罪,反而谦虚待见,终获得宝贵的意见。⑥人才难得,得人才者得天下,全社会都要爱才、敬才、用才;才子则要自爱、自重、自律,低调做人,谨慎行事,万万不能任性妄为。毕竟,人才的价值就在于他善用自己过人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选自《天津日报》2015年3月28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开头举“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的实例,有何好处?

(3).“古往今来,那些吃亏的才子,追根究底,多多少少都与任性有关”,请你再补充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事实论据。

(4).第二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有才不能任性”的原因有哪些?18.《我们总该信点什么》

信仰是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持久信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信仰犹如照耀人生之路的明灯,有了这盏明灯你就不会偏离方向,心中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敬畏,没有了道德准则,是很容易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什么也不缺,只缺信仰?

自然,这和我国传统宗教的人文化和世俗化有关。与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所重视彼岸世界的情怀以及个人心灵的解脱截然不同,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向来有浓厚的现实性、功利性。人们崇拜神灵,不是为精神解脱,而是祈求神灵帮助消灾免祸,治病驱邪,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很容易放弃信仰。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信仰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出了大问题。

目前中国教育的危机是我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我们的眼里只有分数,没有其他的一切,诸如道德良知法律信仰。我们随便在大街上找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读书,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离不开“考一个好大学”,我们的家长也时刻在向孩子灌输着这样一种观念:努力读书,就为了今后过得比别人好。至于学校,虽则也冠冕堂皇地说什么培养完全人格,可是言不由衷,总让人怀疑是套话。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眼里只有学业成绩,只有考试分数,至于谈到教育的目的,一说到是为国家、为人类,就嗤之以鼻,讥笑为“伪崇高”。道德良知法律的教育,都靠边站了,哪来的什么信仰教育?教育工作者年终评奖,看的是成绩,职称晋级看的还是成绩,至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完全人格,是从来不闻不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信仰,也就在这种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中流失了。

因此,尽快建立起新的信仰体系,让人们有所“信”,才是当务之急。

在这里,我不妨将梁启超的话重新提起,以鞭策教育工作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作者:谢浮名,选自《杂文月刊》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章开篇使用的论证方法。

(2).我国传统宗教信仰和别国的宗教信仰有何不同?

(3).联系下文,指出文中加下划线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4).全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请概括这三方面内容。19.

①“琅琊山顶有一个琅琊阁,琅琊阁每年发布琅琊榜”,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琅琊山”“琅琊阁”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近日,安徽滁州为借《琅琊榜》带动地方旅游发展,把本地琅琊山景区内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与此同时,秦朝时设立琅琊郡的山东临沂、拥有古“琅邪县”的江苏南京也加入了争抢队伍。一时间多地争当“琅琊”,引来各方热议。

②这种借热播电视剧展开城市宣传的方式,在营销学中属于“借势营销”。然而不是所有的借势都能成功,借势营销的出发点必须是正视客观事实,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事实上,滁州琅琊山本身的历史文化意蕴足够丰富。打开滁州的文化“琅琊榜”,这里既有欧阳修留下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千古名篇,又有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皖东文化。反观《琅琊榜》,则是以南北朝时期为背景虚构的一部电视剧。对于滁州来说,守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加挖掘和弘扬,却要到虚构的电视剧里“拉郎配”,把始建于明朝的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这种借势推广旅游资源的结果,很可能拥抱的是虚无,失去的是文化。

③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提升城市形象同样需要大力宣传。借势营销是营造声势的重要手段,但只有依托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种借势才会成为制胜之道。比如云南的中甸县,既拥有独克宗古城、噶丹·松赞林寺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集藏、汉、纳西、彝、白等十几个民族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于一身,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长久以来,这里却因地处偏僻而闻者寥寥。2001年当地政府巧借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东方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明月”),给中甸县更名,大力宣传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使香格里拉市声名鹊起,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

④其实,盲目傍剧扬名还只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文化政绩冲动的一个小缩影。从像孙悟空、西门庆这样虚构的小说人物被过度利用,到以“最大炒饭”“最大月饼”等世界吉尼斯纪录为噱头拉升城市关注度,浮躁、庸俗、功利、短视等问题正在侵染着本该被珍惜和保护的城市文化。而许多真正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文明历史的古建筑,却被摧毁在无情的推土机下。这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文化建设需冷静审慎、长远考虑,切忌好大喜功、盲目决策。⑤今天,我们无比渴求得到更多历史文化的滋润。越是这样,我们越要珍惜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懂得并尊重文化规律,戒骄戒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别文化干涸、精神粗鄙、品位低劣的洼地,站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高地上。

(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说说城市宣传怎样才能不让浮躁侵染文化“琅琊榜”。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选择恰当的一个作为第③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大庸县,拥有天门山、索溪峪、天子山等众多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但长期以来鲜为人知。1994年4月大庸县依托辖区内著名景区张家界,更名为张家界市。此后知名度飙升,全市旅游业蓬勃发展,跃入全国一线旅游城市的行列。材料二:四川灌县的都江堰由泰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1988年,为扩大影响,开拓旅游市场,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此后这里名声更盛,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20.让人,乃众妙之门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4).选文最后一段在有什么作用?21.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1)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2)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3)从这些文字中,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4)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6)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7)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8)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9)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10)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第(1)段的两层语意。

(2).文中先后列举了诗人波德莱尔和作家蒲宁的经历,是为了分别证明什么观点?

(3).作者认为,即使是凡夫俗子,也应努力具备在头脑中旅行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作者提出这一期盼的理由有哪些?

(4).请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22.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分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_

_

_

(2).本文提出论点后又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_

_

_

(3).第②段的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23.低调也是一种智慧①第二届中华艺文颁奖典礼,于2014年新年之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低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取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相反地,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不!而是他一项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事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智慧火花。低调可以让人有最好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学会低调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也。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1).根据第③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上适当词语,构成排比句。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

(2).“低调亦是一种智慧”,文中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1)

(2)

(3)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最合适。索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息心宁性,丰富了阅历,最终有了《瓦尔登湖》这一脍炙人口的巨作。倘若他依然执迷于俗世,不在低调中品味生活,累积经验,净化心灵,恐怕也不会有瓦尔登湖的诞生。答:放在第

段。24.“金刚钻”与“与瓷器活”王朔①有句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大意就是没能力便别逞能,老话大多是有道理的,而且常常是别人对你说的。经常就有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没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通常我都是微微一笑,心想:你怎么知道我有没有“金刚钻”呢?②“金刚钻”只是个比喻,比喻能力,但能力不像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那么清晰明确,很难量化,很多时候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所以行不行还是要自己心里有谱,如果自己也没谱,那就先去做,做了以后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金刚钻”。即使最后没做成,最起码你也达到了“没吃过猪肉但见到猪跑”的境界。③两千多年前,刘邦看着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说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当皇帝”绝对是顶级“瓷器活”,当时的刘邦有干这种活的“金刚钻”吗?在大多数外人眼里,绝对一定以及肯定是没有的。当时的刘邦一事无成,属于到处混吃骗喝的市井无赖。但他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瓷器活”,一步一步前进,终成就一番帝业。④还有的“瓷器活”,不在于有没有“金刚钻”,而在于你处于什么位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一瓶水,在超市卖1元,在饭馆卖2元,在酒吧卖10元。比如你是公安局局长,你可能就可以解决很多“瓷器活”。所以你先要做的不是纠结自己有没有“金刚钻”,而是先铆足了劲儿抢个好位置,等你的位置达到一定的高度处,“瓷器活”就成了“过家家”一般容易。

⑤如果没有相应的位置,也打心底觉得自己没有“金刚钻”,那你也别忘了“瓷器活”。因为还有一句老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就时刻惦记着“瓷器活”,看看自己干“瓷器活”还差些什么,然后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你坚持努力,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铁钻”变成了“金刚钻”。⑥“瓷器活”说小了是目标,说大了就是梦想。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关于梦想的名人名言更是多如星辰,充分说明了梦想的重要性。目标和梦想绝不取决于你有没有“金刚钻”,而取决于你自己想不想有。⑦有一些年经人常常以自己没有所谓“金刚钻”就推脱“瓷器活”,比如“我爸不是李刚”“我不是高富帅”“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等等。其实他们缺的不是“金刚钻”,缺的是一点点奋斗精神,缺的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态度。他们只是为自己做不了“瓷器活”找了一个华而不实的借口,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拥有自己的“金刚钻”,自然也永远做不了“瓷器活”。

⑧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即使你没有别人认为或你自己认为的“金刚钻”,也别忘了“瓷器活”,因为它会带着你找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金刚钻”。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开篇引用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个子矮小的邓亚萍,似乎没有握着打乒乓球的“金刚钻”,但她受当时做体育教练的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她凭借苦练、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25.假若牛顿故居在中国杨树荫①英国人有点笨。②这是按现如今相当一些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作的跨国推理。保谓“笨”?脑子不活络,放着钱不会赚,是谓“笨”,且为“大笨”。③以此现实而实惠的逻辑观察,英国人确实有点笨,竟不懂得世上万物皆可生钱。报载:英国剑桥大学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牛顿就学时住的宿舍,推窗可见一棵苹果树,据说就是砸在牛顿头上那个著名苹果繁衍的后代。牛顿住过的宿舍,现在仍旧是学生宿舍,惟一不同的是能住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设施陈旧,可学生们都以能入住为荣耀。这也是每年刚入校的新生和许多游客们必来瞻仰之地。④看来牛顿母校的后人真的笨,竟放着这样的“宝屋”、“宝树”,免费供人参观,无异于把财宝拒之门外。⑤假若牛顿故居在中国,那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卖点”,因“卖点”而炒作,囚炒作而“金光闪闪”;宿舍是一定要腾空的,游客挨个进去,挨个收钱;苹果树一定成了摇钱树,它会成为图片、成为徽章、成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故居也一定是风水宝地,凡欲成名成家,足必经之地。⑥然而牛顿故居在英国,远离铜钱,清者自清。⑦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更聪明些。去年初夏有幸去井冈山开会,有半天时间可游览、瞻仰革命圣地,看了景区说明书,我毫不犹豫地选了黄洋界哨位,遥想当年红军战士,在那峻岭险扼之地,持抢守立,该是何等的“壮怀激烈”,一路走一路想,灵魂似乎也升华了些。谁料想,黄洋界哨位就是一个土壕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倒也罢了。更狠的是哨位早在百米见外处就被圈了起来,堂而皇之地挂出了门票50元的价牌,新设了收钱的哨位。⑧粱启超曾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中国若要立于世界,光有賺钱之道还不行,而不择手段地賺钱更为不齿。(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英国人的“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读书贵在谋心鲁先圣

①为什么而读书?应该说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谋生的,是通过读书获得生存的本领和技能。但是,最高的读书境界不是谋生,而是谋心,是通过读书让自己进入澄明的精神之域。

②这就把读书人区分开来了,书籍也就有了正书与闲书之分。

③有幸听过杨振宁先生的一次演讲,但是他讲的不是他的专业物理,而是庄子的哲学思想。杨先生旁征博引、有声有色地讲述着庄子哲学与天体物理的关系,让我耳目一新,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阅读中有关正书与闲书的话题。

④对于任何一个读过书的人来说,都必然是受过正书和闲书这个话题的困扰的。上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一般是会教育你要读教科书而不要读与课本无关的书,这个时候的正书就是教科书,而教科书以外的所有的书都被称为课外书,统统划归闲书一类了。毕业了到了社会上,有另外具体的职业,开始了工作,这个时候正书和闲书发生了变化。那些与自己的工作有关的书成了正书,与自己的本职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书都成了闲书。正书与闲书还有很多种分类,比如,佛学界仅仅视弘扬释迦牟尼思想的著作为正书,而儒学家则视孔孟著作以外的所有著作为闲书,在道家的眼里只有传播道家思想的著作才是正书。

⑤杨振宁先生说,他在物理学上的很多发现,得益于自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兴趣,受到了庄子哲学的深刻启发。毫无疑问,中国的传统哲学著作,对于搞物理学研究的杨振宁来说,是闲书,或者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这些闲书却帮助杨振宁先生打开了思维的天地。像杨振宁先生这样的例子很多,有许多卓有成就的人,没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成就,却因为漫不经心的阅读而获得了灵感。

⑥其实,在我看来,正书和闲书,就是一个人知识的纵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和工作以后的专业书是自己知识的纵向部分,它们会使你深刻和专长;而那些闲书是你知识的横向部分,它们会使你丰富而多彩。就如一棵树,正书是你的主干,闲书是你的枝叶,没有枝叶的主干必然没有生命力,而没有主干的枝叶也无以繁盛。

⑦正书必须读好,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因为它是你立足的基础。但是,正书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或者是强制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阅读,没有多少人留恋。但是,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读闲书的人,都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哪个不是启发灵感的阅读共鸣?

⑧更为重要的是,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真正打开属于自己天赋的灵田。很多人在人生路的中途又独辟蹊径,答案正在这里。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不都是因为他们横向的寻找吗?

⑨处理好了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

(1).我们都知道学习应当聚精会神,作者却提倡读“闲书”。你怎么理解作者的这个主张?答案和解析【答案】

1.D

2.B

3.C

4.D

5.B

6.C

7.B

8.A

9.C

10.A

11.C

12.【小题1】①引出本文中心论点:我们要留一只耳朵听批评;②作为本文事实论据,更加生动形象也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③由名人故事引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亲切感,便于说理。

【小题2】

举例论证,举了毛主席修改《沁园春雪》事例,生动形象论证了“登到山高的处的人,会看到更高远的天空,而明白自己的渺小”,增强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3】

①批评是台阶,能送人登上更高的山峰,引人走上正道;②登到山高处的人,会看到更高远的天空,而明白自己的渺小。

13.【小题1】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

【小题2】

引出论题;使文章更生动,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论点。

【小题3】

不能。因为这三个论述语段与第②段最后列举的三种情况“苛刻的责备”,“严厉的惩罚”,“鸡蛋里头挑骨头的吹毛求疵”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小题4】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只有正确面对成长路上的鞭策才能成才(或成就辉煌人生),进而论证的文章的中心论点。

【小题5】

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4.【小题1】避免在谦让中身体受伤害;宴会的“谦让”之风只是形式,实质表现的是人的虚伪,“我”反对这样的“谦让”;这种“谦让”毫无意义,“我”不会因为坐了首座而感到头晕,也不会因为末座而少吃一口;坐在餐桌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

【小题2】

(1)“仿佛”是好像的意思。因为现实生活中要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谦让的例子不是那么容易,于是会让人感觉谦让这种美德越来越虚无,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遥远。这里有讽刺的意味,流露出作者一种淡淡的无奈和感伤。

(2)“杀进杀出”有夸张讽刺的意味,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售票处进进出出时行动困难的样子;侧面表现了售票处的木栅栏里人们因为互不谦让而万般拥挤的场景。

【小题3】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谦让作为一种仪式,本来并不是坏事,但时间久了,人们把谦让的仪式变成了争权夺利的虚伪的形式。这个例子既肯定了谦让仪式初衷的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