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燎原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普宁市燎原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普宁市燎原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普宁市燎原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普宁市燎原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普宁市燎原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A.不必检纯度,直接点燃氢气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D.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2.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由此推断,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A.氢和氧 B.硫和氧 C.氢和硫 D.硫、氢和氧3.《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C.利用灼热的铜粉,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4.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2:15.丙二醇有以下资料:①化学式C3H8O2②无色粘稠状的透明液体③无味④易燃⑤沸点245°C⑥熔点-6.5°C⑦无腐蚀性⑧可用做水果催熟剂等,其中属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质的是()A.①③⑥⑦B.②③⑤⑥C.③④⑦⑧D.②④⑥⑧6.氢氟酸(HF)对玻璃有腐蚀作用,可用于在玻璃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反应原理为SiO2+4HF=X↑+2H2O,则X为()A.F2B.SiH4C.O2D.SiF47.阳燧是古代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镜,是锡与铜的合金,利用聚光的原理聚焦使艾绒(艾叶制成)之类燃烧。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艾绒是可燃物B.阳燧能聚光是利用了金属的物理性质C.阳燧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艾绒的着火点D.艾绒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燃烧一定不会生成有害气体8.将化学知识用到生产生活中,是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夜晚发觉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B.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C.冬天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用煤炉取暖D.废旧电池扔入河里9.向装有过量锌粉的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烧杯中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B.t3和t5时,溶质种类不同,金属单质种类也不同C.t2时,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有Zn2+、Cu2+,固体中的金属单质有Zn、AgD.若向溶液中插入铝丝,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则时间t的取值范围是:t2<t<t410.如图为Na2Cr2O7、Na2SO4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Na2Cr2O7大于Na2SO4B.20℃时,Na2Cr2O7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面增大D.30℃时,将210gNa2Cr2O7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150gNa2Cr2O7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向硝酸银、硝酸亚铁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质量仍为m。请分析判断:滤渣中至少含有的物质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_____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炒菜时,既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醋中的乙酸与料酒之中的乙醇生成乙酸乙酯(C4H8O2)。请计算:(1)乙酸乙酯中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2)8.8g乙酸乙酯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g。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请用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现象。春季花开,香飘满园。____________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14.吸烟有害健康,科学实验证明香烟产生的烟雾中至少有300多种化合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检验香烟烟雾中是否存在CO2和CO,在对烟雾进行适当处理后,依次通过足量的以下试剂:①澄清的石灰水;②浓硫酸;③灼热的黑色CuO粉末;④澄清的石灰水,发现①、④变浑浊。你认为①变浑浊的现象说明_____;烟雾中是否存在CO?_____,做出此判断依据的实验现象为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A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C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CaCl2猜想三:_____猜想四:NaCl、Ca(OH)2和HCl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_____不正确。请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_____猜想二不成立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填名称)。_____猜想三成立16.某兴趣小组同学对CO和CO2两种常见气体进行如图探究活动。探究I.实验室制取CO2时,大理石的形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1:取等纯度、等质量的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实验过程中生成气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分析图中_____(选填序号)点,可得出“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较慢”的结论。AacBabCbeDbde点表达的含义是_____。探究Ⅱ,验证CO和CO2的化学性质实验2:小组同学按照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均关闭;实验开始后,打开K2,当装置C中溶液变浑浊时,立即关闭K2,打开K1,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始终无明显变化。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A中_____,证明CO有还原性。“装置C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取少量反应后装置B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据此,小组同学得出“CO2能与碱溶液反应”的结论。装置B、C都能有效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其中装置B中可观察到气球涨大,装置C中与之相关的现象是_____。探究Ⅲ.探究装置B中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实验3:小红取实验2结束后装置B中的溶液少许,先向其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然后滴入酚酞溶液,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装置B中的氢氧化钠有剩余”的结论。加入足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A【解析】A、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验纯,否则可能会发生爆炸,错误;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毒气,正确;C、加油站空气中含有可燃性气体,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正确;D、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故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正确。故选A。2、C【解析】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生成物中,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一定来自于该纯净物,而氧气参加了反应,生成物中的氧元素可能都来自于氧气,也可能来自于该纯净物和氧气,由此推断,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氢和硫。3、A【解析】

A、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A错误,但符合题意;B、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和空气中差不多,氧气能支持燃烧,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铜粉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会生成氧化铜,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氧气消失但氧原子经反应存在于二氧化碳中,并未消失,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4、A【解析】

A.根据模拟模型可知,反应前有两种分子,反应后生成了一种分子,即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正确;B.反应后出现了一种新分子,即该反应有1种生成物,此选项错误;C.根据模拟模型可知,每个生成物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此选项错误;D.根据模拟模型可知,反应后有1个剩余,所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此选项错误。故选A。5、B【解析】

丙二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等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质。丙二醇的可燃性、无腐蚀性、可以用作催熟剂等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丙二醇的化学性质。属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质的是:②③⑤⑥。

故选:B。【点睛】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6、D【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反应前硅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氟原子的个数依此为1,2,4,4,反应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为4,2,所以X中含有一个硅原子和四个氟原子。故选D。7、D【解析】

A、艾绒可以燃烧,所以属于可燃物,选项A正确;B、阳燧聚光的原理是利用凹面镜的光学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选项B正确;C、阳燧聚光,使焦点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艾绒的着火点后即可生火,选项C正确;D、艾绒含有的天然纤维中含有碳元素,若不完全燃烧则有可能生成CO等有毒有害气体,选项D错误。故选D。8、B【解析】

A、开灯时会产生电火花,会将液化石油气引燃,甚至会发生爆炸,选项错误;B、实验室酒精失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选项正确;C、用煤炉取暖时,门窗紧闭,产生的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选项错误;D、随意抛扔废旧电池,会造成重金属污染环境,选项错误,故选B。9、C【解析】

A、在t1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滴加氯化钠,会生成白色沉淀,故A错误;

B、t2-t3时,溶液中的硝酸银完全反应,锌与硝酸铜反应,溶质有硝酸铜、硝酸锌金属是银、铜、锌,t5时,溶质只有硝酸锌,金属有银铜锌,所以溶质种类不相同,金属单质种类相同,故B错误;

C、t2时,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有Zn2+、Cu2+,固体中的金属单质有Ag、Zn,故C正确;

D、若向溶液中插入铝丝,铝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先后发生反应的固体的质量都增加,若向溶液中插入铝丝,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则时间t的取值范围是:0<t<t4,故D错误。故选:C。10、A【解析】

A、由图像可知:60℃时,Na2Cr2O7的溶解度大于Na2SO4;故选项正确;B、20℃时,Na2Cr2O7的溶解度为80g,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选项错误;C、硫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先变大,再变小;故选项错误;D、30℃时,Na2Cr2O7的溶解度为90g,将210gNa2Cr2O7饱和溶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210g-99.46g=110.54g,降温到10℃,Na2Cr2O7的溶解度为60g,则110.54g水中最多溶解溶质质量为=,析出Na2Cr2O7质量为99.46g-60.324g=39.136g;故选项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Ag、FeZn(NO3)2、Mg(NO3)2【解析】

硝酸银、硝酸亚铁、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锌不能和硝酸镁反应,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后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将滤渣洗净干燥后再称量,质量仍为m,说明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亚铁部分或完全反应。滤渣中至少含有的物质是银和铁,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没有反应的硝酸镁和反应生成的硝酸锌。故答案为:Ag,Fe、Zn(NO3)2,Mg(NO3)2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1:44.8【解析】

(1)乙酸乙酯中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16×2)=1:4;故填:1:4;

(2)8.8g乙酸乙酯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00%=4.8g;故填:4.8。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解析】(1)春季花开,香飘满园,是因为花瓣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扩散在空气中。(2)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14、烟雾中含有CO2存在④变浑浊【解析】

混合气体通入①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烟雾中有二氧化碳,同时这一步也除掉了原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④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能说明烟雾中存在一氧化碳。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Fe2O3+6HCl=2FeCl3+3H2ONaCl和Na2CO3(氯化钠和碳酸钠)四无沉淀产生(或无明显变化)稀盐酸(或稀硫酸)产生气泡(合理即可)【解析】

(1)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稀盐酸是酸;C中发生的反应时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与水,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作出猜想]D与E混合有多种情况:1.盐酸多于碳酸钠多于氢氧化钙,此时溶液中溶质一定有NaCl。若盐酸过多,则盐酸会将碳酸钙反应生成CaCl2;2.碳酸钠过量,则溶液中溶质为NaCl、Na2CO3;3.氢氧化钙过量,则溶液中溶质为NaCl、Ca(OH)2。但根据猜想二和后续实验。氢氧化钙过量的情况不可能,因此只可能是碳酸钠过量的情况,则为NaCl和Na2CO3猜想四有明显的错误,酸和碱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溶液中。因此猜想四不正确。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是猜想二不成立,可知溶液中不存在CaCl2,根据实验操作是将碳酸钠滴加进溶液中,因此现象为“无明显现象”第二个实验的结论是猜想三成立,说明溶液中含有NaCl和Na2CO3,NaCl是不需要验证的,因此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就要求对Na2CO3进行检测。常用检测CO32-的方法是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有无气泡生成。因此实验操作中需滴加的试剂为“稀盐酸(或稀硫酸)”,实验现象为“有气体生成”故答案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Fe2O3+6HCl=2FeCl3+3H2O;NaCl和Na2CO3(氯化钠和碳酸钠;四;无沉淀产生(或无明显变化);稀盐酸(或稀硫酸);产生气泡(合理即可)16、B两种形状的大理石和稀盐酸完全反应黑色固体变红色Ca(OH)2+CO2═CaCO3↓+H2O产生气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