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原理_第1页
行为改变原理_第2页
行为改变原理_第3页
行为改变原理_第4页
行为改变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为改变原理主要内容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三个阶段二、倒返实验设计三、多重基线设计四、逐变标准设计

第2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学习目标

1.掌握实施行为改变程序的三个阶段,倒返设计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的涵义、类型及逐变标准设计的涵义。2.了解倒返设计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逐变标准设计的特点与实施要点。第3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思考题1.行为改变程序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是什么?2.什么是倒返设计实验设计?有哪几种类型?3.什么是多重基线设计?有哪几种类型?4.什么是逐变标准设计?有何特点?5.如何选用三种实验设计?请对自己的研究个案进行行为改变的实验设计。

第4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节行为改变技术三个阶段第5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主要内容一、基线期二、处理期三、追踪期第6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行为改变方案的实施大体可以分成基线期、处理期及追踪期三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如图,3-1)。

图3—1行为改变技术实验的三个时期(自伤行为的改变)

第7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基线期

在行为处理策略正式展开之前,应通过观察、记录来收集受训练者的目标行为资料,通过收集到的数据来评量受训练者的目标行为表现情况,这一阶段称为基线期,一般可持续一周左右,多数是在2-5天之间。建立行为基线的目的和意义:

1.能直接认识和了解目标行为的真相,为进一步采用行为处理策略和制订行为改变方案提供参考。

2.可以确定目标行为的现状,以便在行为改变程序结束后,对行为改变的效果进行评估时,作为比较的依据。

第8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处理期

运用行为处理策略或其他辅导措施针对受训练者的目标行为实施处理的整个阶段,称为处理期,通常应持续2~4周或更长的时间。在整个处理期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目标行为顺利地朝着终点行为的方向如期发生改变,并很快达到终点行为的目标。另一种可能则是,随着行为处理的介入,目标行为并不因此而改变;或虽有改变,但有波动或反复。这就要求训练者要适当调整或更改处理策略,直至处理获得成功为止。处理期是行为改变程序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第9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追踪期

当终点行为的标准已达到并将处理策略停止后,仍需继续保持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以验证行为处理的效果能否在自然情境中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为追踪期,通常应坚持1~2周或更长的时间,有些甚至是1-2年。为了检验行为处理的长期效应,在终点行为已经实现或接近实现时,应逐渐取消或改变实验处理措施,以使被训练者的终点行为能在较为自然的情境中稳定的表现。但对被训练者的行为变化仍要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这实际上是一种追踪性的研究。第10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节倒返实验设计第11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主要内容一、倒返设计的基本类型二、使用倒返设计的注意事项三、倒返设计案例第12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倒返实验设计也称A—B—A—B设计,或还原一复制设计。它是应用行为分析法实验设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设计模式。一、倒返设计的基本类型(一)A-B设计

A-B设计是行为改变技术实验设计中使用的最简单的设计类型,它只有两个阶段,即基线期和处理期。A:基线期,B:处理期。A-B设计并不是真正的研究设计,它并没有排除可能引起行为变化的外来无关因素。第13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A-B-A-B设计

A-B-A-B设计是简单的A—B设计的扩展。在A-B-A-B设计中,基线期和处理期都分别被施行两次。它之所以被称做倒返设计,是因为在第一个处理阶段之后,研究者移去处理期,返回到基线期。第二个基线期之后是重复进行的处理。

图3-2A-B-A-B实验设计显示了一位智力障碍的青年在有要求的基线期(A)和没有要求的处理期(B)的侵犯行为的行为频率。

第14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倒返设计最基本的法则是:

在至少两种条件下,一是基线期A,二是处理期B,反复测量目标行为的改变情况,借以探索实验处理条件是否对目标行为发挥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倒返设计程序操作的基本思路是:

个体在未经控制的环境中,某一目标行为的存在可由训练者通过观察和记录,用量化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个在实施行为处理之前客观显示出来的行为表现,就是目标行为的基线期A。如果经处理条件B介入后,被训练者的行为状况与基线期A相比发生了变化,则可认为此种处理条件有可能影响被训练者的行为改变。第15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倒返设计实验过程的四个阶段:1.基线期。显示目标行为未经实验处理时的真相,可用A来表示。2.处理期。加上实验处理,引起目标行为的改变,可用B来表示。3.还原期。撤回实验处理,使被训练者恢复到原来基线期的环境,观察行为有何变化,实际上是处于基线期A的状态。4.再处理期。再度使用实验处理措施来控制实验环境,将被训练者再次投入到实验处理阶段,以观察其行为的变化,实际上又处于处理期B的状态。依照这样的设计,其完整的实验过程实际是:基线期A——处理期B——基线期(还原期)A——

处理期(再处理期)B的模式,因此也常常称为“A—B—A—B”设计。第16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使用倒返设计的注意事项

倒返设计突出优点:

1.通过对实验过程各阶段目标行为变化结果的比较,训练者可充分了解和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操作简单便利,易为一般教师和家长所掌握。第17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倒返设计的弱点与限制:

1.如果要处理的目标行为纯属高度危险性行为,如打架斗殴、撞头自伤等,就不应该考虑采用倒返设计。

2.基于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考虑与要求,有些收容机构在行为处理时采用倒返设计也应慎之又慎。

3.有些学业性行为,如读、写、计算等,或是简单的技能,如骑自行车、游泳等,一旦学成之后,不易再度消失。故处理这类行为,也不宜使用倒返设计,而应考虑改用多重基线设计或逐变标准设计为好。第18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倒返设计案例

霍尔(Hall)等研究人员,于1968年利用正强化原理来处理一位一年级学生Levi的分心动作,培养其专心听课行为。实验是这样进行的:1.基线期。为期7天。每天在择定的时间内观察和记录Levi的用功行为。先观察Levi每天上课时专心于注意教师与功课的时间有多久,每10秒钟记录一次,以计算其用功行为的百分率。结果是65%左右。教室环境是:Levi每当专心用功,教师不予理睬;每当分心捣乱时,如吵闹、干扰同学、不用功等,教师则加以注意。

第19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处理期。为期12天。行为矫正策略是:对用功行为加以注意,对分心动作则不予理睬,即运用正强化原理。结果是增强了Levi的用功行为,用功时间提高到90%。3.还原期。共3天。让Levi恢复到基线期环境,结果用功行为降至60%。4.再处理期。维持了4天。再次使用正强化原理,注意其用功行为,忽视其分心动作。结果是用功行为的百分率再度提高。图4—3表明Levi在接受行为改变方案过程中用功行为的变化情况。第20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图3—3倒返实验设计(用功行为的改变)第21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节多重基线设计第22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主要内容一、多重基线设计的涵义二、多重基线设计的类型第23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多重基线设计的涵义

所谓多重基线设计,就是指在同一行为改变方案中,必须同时建立和测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行为基线。这些行为基线可以针对不同的患者,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行为,或者针对不同的实验条件。由于针对性的不同,故多重基线设计可依此又分为多重对象设计、多重行为设计和多重条件设计等三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模式。多重基线设计的模式可用图4-4表示:

第24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1.ABBB2.AABB3.AAABA:代表基线期,在1、2、3各项中,基线期的长短不一。B:代表处理期,在1、2,3各项中,处理期的长短也不一。1、2、3:可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患者、目标行为或实验条件。图3—4

第25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多重基线适用范围:多重基线设计比较适合于用来研究学生的读、写、算等学业性问题或一般的技能养成问题。因为这类行为不宜采用倒返设计来研究,惟有运用多重基线设计较为合理。

第26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多重基线设计在应用和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1.正式开始实验处理之前,务必明确界定好终点行为,以确定实施行为改变方案的努力方向。

2.同时建立和测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行为基线。

3.等所有的基线都保持稳定或是达到可以接受的倾向后,方可对第一位对象(或是行为、或是条件)开始施加处理条件;等第一位对象(行为、条件)的目标行为已达到预定标准后,方可对第二位对象(行为、条件)施加处理条件;待第二位对象的目标行为达到了预定的要求后,才能进一步对第三位对象(行为、条件)施加处理条件,以下依此类推。

第27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如果第三位对象(行为、条件)的目标行为在尚未施加实验处理条件之前,即随着第二位对象的目标行为的改变而改变,就不必再对其施加处理条件了。第28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多重基线设计的类型

多重基线设计包含着三种不同的设计类型:(1)多重对象设计;(2)多重行为设计;(3)多重条件设计。(一)多重对象设计

1.多重对象设计的涵义这是一种在具有相同的行为、相同的实验条件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被训练者实施行为处理的设计模式。其实施步骤是:在开始实验处理之前,训练者必须设法选出具有相同背景而又有相同目标行为的几位被训练者或实验对象;然后,在相同实验情境下,按程序要求先后介入实验处理条件,以便观察实验处理条件对被训练者目标行为有何影响。第29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多重对象设计案例

1970年霍尔等人曾经采用此种实验设计来同时处理三位高中学生的法文学习成绩问题,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该方案的实验对象是Dave、Roy和Debbie三位高中生。所要处理的行为都是法文学习成绩问题,法文考试成绩得分计有A、B、C、D、F等五个等级,而这三位学生的得分多在D和F等级。该方案的实验目的是,试图通过对“放学后留校辅导”这一策略的运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的考试能获得更多的A、B、C等好成绩。,所谓“放学后留校辅导”策略,是指如果考试得分在D或F等级,即限令放学后不许回家,而要留在教室里接受个别辅导。第30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该方案实施前,先是针对三位学生每日法文成绩建立三项基线,接着待基线稳定之后,再分别针对三位学生,依照多重基线设计实施要点的要求,先后介入实验处理条件。实验结果令人满意,三人的法文学习成绩在处理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完全达到终点行为的要求,不再有D与F等级分出现。详细结果可参照图4-5。第31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图3—5多重对象设计(三位对象的成绩变化)第32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多重对象设计的特点多重对象设计实验模式的优点:

(1)它比较适合用来研究学生的学业行为。

(2)多重对象设计实验模式在实验结果的推论方面也比较可靠,因为此类设计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学习一种技能,所以便于对不同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第33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多重对象设计的缺点和限制:

(1)该设计事先必须选出若干被训练者,而这些对象应具有相同的学习背景以及相等水平的目标行为,故往往难以找到。

(2)若干对象的目标行为必须同时而持续地观察和记录,既花费时间,且工作难度也大。

(3)第二位及第三位对象测量基准线阶段过分拉长,易受其他因素(如疲劳与分心)的干扰而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

(4)同时对几位个案进行实验处理,容易发生个案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导致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发生困难。第34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多重行为设计

1.多重行为设计的涵义

多重行为设计是一种在具有同一个被训练者,同一种实验条件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目标行为实施处理的设计模式。其实施步骤是:在开始实验处理之前,训练者应该先选择同一个被训练者表现出来的几种不同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然后,在相同的实验情境下,依照多重基线设计的程序要求,先后介入实验处理条件,以便观察处理条件对目标行为是否发生影响。必须注意:选做目标行为的不同行为,不宜同属一个反应类别的项目,也即它们在功能上必须互相独立,才能在测量基准线阶段维持相当程度的稳定性,才能在实验处理介入之后不至于彼此互相影响结果,否则将导致结果解释的困难。

第35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多重行为设计案例

萨维和迪克于1979年利用过度矫正策略来处理智障儿童的乱摸乱碰行为的实验研究中,采用的就是典型的多重行为设计。实验对象是一位12岁的重度智障女童,该女童的行为问题有四个方面:(1)常把手指放在嘴里;(2)经常触摸自己的头发;(3)擅自拿别人东西;第36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常碰击他人。该实验方案的处理策略是:口头警告加过度矫正措施。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每当患者出现问题行为时,立即先用口头警告:“不可以,把手指放进嘴里是不允许的!”然后,实施3分钟的过度矫正,即把她带到教室的一个特定的角落,让她坐着,双手放于桌面上,双掌心合握,再用胶布象征性地贴住双掌,称为“好双手”。该方案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第37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把手指放进嘴里”,从基线期的每天发生102次,降至处理期的每天仅发生1.4次;(2)“经常触摸头发”,从每天发生102次,降至每天只有2.9次;(3)“擅取他人东西”,从每天发生115次降到1.7次;(4)“碰击他人”,从每天发生88次到最后完全消失。该方案取得的实际效果,可参看图4—7。第38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图3—7过度矫正策略对改正四种乱摸乱碰行为的成效第39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多重行为设计的特点

多重行为设计的优势:1.有了多重行为实验设计模式,在处理单一个案的行为问题时,即使不借助倒返设计,也能有效控制有关变量,验证实验处理策略与行为改变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在处理单一个案行为问题时,凡是由于教育伦理问题,或是因为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易还原等因素造成的不便采用还原一复制设计的,而且所要处理的目标行为又不止一个,都可以考虑采用多重行为设计。

此外,运用多重行为设计处理行为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类化作用。这既是优点又是不足。第40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多重条件设计1.多重条件设计的涵义多重条件设计则是一种在同一个实验对象,同一类行为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实验情境实施实验处理的设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实验情境”或“条件”,涵盖面很广,可以泛指时间(如早、中、晚),环境(如教室、操场、实验室),训练人员(如教师、助理教师、学校辅导人员),活动(如上语文课、数学课、外语或课外活动),教学安排(如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大班教学),或智力障碍情况(如轻度、中度或重度智力障碍)等等。第41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多重条件设计实验模式的实施步骤是:首先选择目标行为;然后,分别对处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中的目标行为进行实验处理,以观察处理条件是否对目标行为的改变发生作用。第42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多重条件设计案例里霍尔等人于1970年曾用公开发表一篇用正强化原理来处理同一组儿童上课迟到行为的研究案例。因为这一目标行为每天都发生于不同的时段,即中午、上午和下午三种不同的情境,所以就依据三种不同的时间条件建立和测量了三种不同的行为基线,然后又分别进行行为处理。故这一实验方案采用的是多重条件设计。第43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该方案的训练对象是一组学生,共10人。该实验的目的是想通过使用公开表扬的正强化方式来减少早、中、晚三种不同的时段里迟到学生的人数。其实验过程是,首先对中午休息后、上午休息后和下午休息后等三个不同的时段这组学生分别迟到的人数进行观察、记录,并建立三项行为基线。等基准线稳定后,即按多重基线设计的实施程序,分别对中午、上午和下午三个时段的迟到行为先后进行实验处理。该方案所使用的行为处理策略是,在班级布告栏开设“今天模范榜”,及时公布休息后准时上课的学生姓名。实验结果显示,这一策略对改善学生的迟到行为有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见图4—9。

第44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图3-9多种时段设计(三种时段的迟到学生数)第45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多重条件设计的特点实验设计模式的优点:(1)由于有了多重条件设计,因而在处理单一(组),个案的行为问题时,即使不借助倒返设计,也能有效控制有关变量,验证实验处理策略与行为处理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在处理单一(组)个案问题行为时,凡是由于教育伦理问题,或是因为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易还原等因素造成不便采用倒返设计的,而且所要处理的目标行为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都可以考虑运用多重条件设计。第46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多重条件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1)该设计模式必须在选定几种不同情境的前提下,方可对某种特定的目标行为进行处理,对此有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2)目标行为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观察、记录和测量,工作量过大,操作起来比较麻烦。(3)基线期若拖延太长,易介入其他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难于解释。第47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四节逐变标准设计第48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主要内容一、逐变标准设计的涵义二、逐变标准设计的实施要点三、逐变标准设计案例四、逐变标准设计的特点第49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逐变标准设计的涵义制定逐变标准设计,应先对所要研究的目标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建立一项总的行为基线,以评量目标行为的真实情况,然后再进入实验处理阶段。在正式介入处理策略之前,需将整个处理阶段分割成若干个小阶段,并事先为每个小阶段制定好行为处理的要求标准(即小阶段的终点目标),进而采取逐步实现小阶段终点目标的方式实施一系列的行为处理。这样,每个小阶段的成就自然成为下一个小阶段的基准线,依序递进,最终完成总的终点目标。这种设计模式就是逐变标准设计。第50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逐变标准设计的适用范围:1、逐变标准设计既可用于增进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技能性行为;2、可用于特殊儿童的功能性康复训练;3、可用于研究和处理儿童和成人的一些不良习癖,诸如儿童的收藏癖、吸吮手指、偏食、贪睡等以及成人的烟瘾、酗酒、肥胖等涉及到生理机能的不良习癖或行为。第51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逐变标准设计的实施要点

1.对所要研究或处理的目标行为,通过观察、记录后,应建立一项总的行为基线。2.在正式进入实验处理阶段之前,应确定好总的终点目标,并根据总的终点目标的难易程度将整个处理阶段分成4~8个小阶段;同时还应紧密围绕总的终点目标的方向和目标,为每一个小阶段制定具体的阶段目标(也即小阶段的终点目标)。第52页,共5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在处理过程中,只有当第一个小阶段的阶段目标达成后,方可进行第二个小阶段的处理;当第二个小阶段的目标实现后,方可继续进行第三个小阶段的处理,以下类推。4.处理过程中的各个小阶段的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必完全一致,可视患者的行为表现而定。一般不得少于3天或3个观察时段;如在学校或家庭中实施,为了观察及处理上的方便,通常可以确定1周为一个小阶段。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